第三次科技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2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战后初期,在50年代中期到70初期达到高潮并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也给人类和世界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一)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前的两次技术革命大有不同,它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其中而形成的一个宏大的技术群。
(二)科技经济一体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与生产及经济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基础理论的突破带动了各门技术科学的发展。
(三)发展进程高速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在30年内就经历了5代,每6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这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新技术从发明到运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科技到生产的周期在缩短。
(四)科技发展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极快的速度波及世界各国,不仅使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课题规模日益大型化,经费和人员需要量加大,而且科技也成为社会事业,现在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波及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不仅使生产力体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发生了突破性变化。
首先是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带仪器的生产流水线的出现;接着是自动化工厂的应用,在这些工厂中一切生产过程实行电脑控制;最后是机器人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自动化的机器体系,以前由人操纵与控制的机器现在则由机器人操作。
(二)劳动对象的革命性变化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劳动对象在种类、性能与用途上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主要涉及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反面包括多种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以及各种新的通信技术。
新能源技术方面:新能源是指当时正在研究开发或已开始使用,但尚未普及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风能、核能等。
其中核能的开发利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的一项重大成就和主要标志。
新材料技术方面:新材料技术指的是制造具有优异性能的各种人工材料的新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到的新材料包括信息材料(半导体材料、信息记录材料、信息传递材料等)、新能源材料(超导电材料、光电转换材料、高温结构陶瓷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超级塑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各种胶粘剂等)、复合材料(各种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各种高强度合金、形状记忆合金、非晶质金属、泡沫金属等)。
生物技术方面: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原理来进行生物转化、改良或创造新的生物体,以提供社会所需产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体系。
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空间技术方面:空间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技术。
它包括各种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发射和应用(现阶段的航天器主要包括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星际探测器和航天飞机),其次还有洲际弹道运载火箭、军事通信侦察卫星、航天飞机等空间军事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方面:海洋开发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技术,其目的主要在于开发海洋宝藏。
海洋技术一般包括海洋资源与能源的开发、海洋空间的利用以及海洋建筑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