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2011-10-19
- 格式:ppt
- 大小:928.00 KB
- 文档页数:7
数学教案2010—2011学年度
第二学期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进度表
课题:学期起始课
课题:起始课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测量活动
第三课时:比大小
第四课时:练习一
第五课时:购物小票(小数加减法运算)
第六课时:量体重
第七课时:歌手大赛
第八课时:练习二
第一课时:图形分类
第二课时:三角形分类
第三课时: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
第四课时: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五课时:四边形分类
第六课时:图案欣赏
第七课时:数图形中的学问
第一课时:文具店
第二课时:小数点搬家
第三课时:街心广场
第四课时:包装
第五课时: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第六课时:手拉手
第七课时:练习三
第八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第一课时:节日礼物
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精打细算
第二课时:参观博物馆
的后面可以添0
⑤共同总结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此题要注意什么?
(被除数不够除时,首先在对齐被除数的商的个位上添
第三课时: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第四课时:人民币兑换
第五课时:谁爬得快
第六课时:电视广告。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慈山学校(苏明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性问题;2、能力技能目标:(1)通过计算、测量、折叠、撕拼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硬纸片制作的各种三角形、剪刀、小磁铁、直尺、等;学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一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1、画一个平角,并说出它是多少度?2、已知∠1=30°, ∠2=180°,求∠3的度数。
3、说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课1、故事导入、引发兴趣讲三角形兄弟相争的故事。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2、新知探究,动手实践(1)算出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通过计算得出三角尺内角和是多少度。
(2)量出硬纸片制作的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A、量出硬纸片制作的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B、量出硬纸片制作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C、量出硬纸片制作的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织交流,你发现什么?(4)折叠、撕拼、进行验证:A、操作B、反馈3、小结通过计算、测量、折叠、撕拼得出了一个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了解结论的由来,解决三角形兄弟吵架的问题。
(三)课堂练习,灵活运用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5页中的“做一做”练习题。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本)学科:数学班级:四年级教师:张刚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329×6 =2×987=1974(人)=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有效课堂框架班级:四年级(2)班设计人:执教时间:2011-10- 执教:学校:课题:口算乘法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A类: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B类: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1、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术语“速度”含义。
C类:1、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体会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预习作业1、检查讲学案完成情况和预习情况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有时间)学生课堂练习单(一个假象学生的课堂上的所有学习行为)第一板块检查预习【3′AB1B2】抽查讲学案的完成情况20×3= 30×2= 60×3= 40×4=100×8= 300×3= 200×4= 400×3=23×3= 24×12= 43×22= 28×2=自我订正讲学案课前预习第二板块探究新知【25′ABC】理解速度的含义,出示单元主题图师结合画面,介绍几种交通工具和新型磁悬浮列车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1.教学例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6×3=(1)师:你会口算吗?用什么方法口算呢?教师尽可能把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1>10×3=30 <2>20×3=60 <3>16+16+16=486×3=18 4×3=1230+18=48 60-12=48第一种算法中,为什么用10和6分别乘3,10和6怎么来的呢?(2)师生对不同的口算方法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选出优化的口算方法。
(3)练一练.18×4= 25×2=2.教学例2学习速度的含义初步学习口算的方法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1)师:这个算式你会口算吗?把你的口算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1>100×3=300 <2>200×3=600 <3> 16×3=48 60×3=180 40×3=120 160×3=480 300+180=480 600-120=480 师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点评,重点说出每种算法为什么要这样算?说出理由。
平角、周角的认识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温泉小学张健教学内容:青岛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线和角——平角、周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点。
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平角、周角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五种角的关系,并能准确分类。
课前准备:活动角、量角器、扇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角?生: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师:我们都学过哪些角?生:我们学过锐角、直角、钝角。
师:谁能到前边画出这三种角?(48秒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克隆功能和学科工具尺规画角)生画角并介绍其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板贴课题)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出示学习目标。
(2分40秒利用思维导图出示)按照预习提示各组在组长组织下交流预习情况,准备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分9秒利用思维导图——鱼骨图出示)1、认知平角第一小组:组长:我们组先来展示第一方面,认识平角的前两个问题。
(1)演示平角形成过程(旋转半周)组员1:大家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当然也就是说其中一条射线不动,另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就能形成不同的角,我们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就是这样形成的,大家来看我的操作。
(利用活动角展示)组员2:是的,我想利用大屏幕继续给大家展示:当其中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这个位置时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角,大家有疑议吗?(5分32秒PPT演示平角形成过程)师:真棒,像个小老师!A:我对此有些不理解,刚刚在组里我就有些疑问,我不认为这是角,因为角有顶点,尖尖的,而这个却是平平的。
B;是啊,看上去就像是一条直线。
课堂导学案八单元第( 1 )课时2011 年月日课题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教学目标1、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并进行运算。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学难点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补充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1、亲切谈话: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三(2)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
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2、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
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学生思考后解决问题,并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学生期待探讨学习新的问题1、仔细观察情景图,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意见。
3、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补充三、自主解决问题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作业1、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1)独立完成。
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一个。
全册教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全册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结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 教学内容:整数的认识、整数的表示方法、整数的运算。
2. 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更大的数,掌握整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3. 教学重点:整数的认识、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第二单元:线与角1. 教学内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角的分类和性质。
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角的分类和性质。
3. 教学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角的分类和性质。
第三单元:面积1. 教学内容: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 教学重点: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单元:分数1. 教学内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运算。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3.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1. 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显示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视频。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探求新知
1、探究乘法分配律。
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同学们都得到哪
些信息。
同学们回答问题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到黑板展示
2、探究乘法分配律:用自己的方法说说(4+2)×25=4+25×2+25
的关系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2乘25
生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学生发现规律,再次举例说明,熟悉算法。
3、交流概括
得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说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c
三、探讨各运算定律之间的区别。
通过讨论得出了:乘法分配律是包含两种运算符号的乘法定律,其他的运算定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在课件上出示相应习题,学生加以解答,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年级数学上册《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课本第113页例2。
教学目标:1、分析简单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多样性及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补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增强合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情景图课件、自制工序图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引出话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大家不要疑惑,今天数学老师是不是要上语文课呢?不是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师:我想问大家,你们家平时来客人吗?来客人时你会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师:看,小明家也来客人了,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杯茶,大家知道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吗?师:那我们看看小明沏茶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生汇报。
2、探究方法①请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的方案。
②用准备好的工序卡片1摆一摆,按先后做的就从左往右按顺序摆,可以同时做的就上下并排摆。
③看看每个工序用了多长时间,再列式计算出一共花了多少分钟。
3、师生交流,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案4、方法优化比较上面两种,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为什么?小结:在烧水这个空闲的时间里,同时洗茶杯、找茶叶,能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这样合理安排,就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师:那“洗水壶、接水”这两件事能不能和烧水同时做,或者放在烧水之后做呢?(不能)为什么?师小结:可以看到无论是哪种安排方案,在烧水之前我们必须先洗水壶接水。
乘法运算定律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要求:能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计算,比较熟练的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进一步提高口算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计算。
以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导入-----麦斯的咒语,对应数学的运算定律.教学过程:1、我们的主人公麦斯和第一只怪物展开战斗125×8,只有知道它的真名才能打败它. (学生:1000)(师:1000是你们算出来的还是没算知道它就是等于1000?)(学生:没算,就是知道等于1000)(师:练习纸上的口算题做一下,你们是直接得到答案的还是稍微算了一下)(师:简便运算的时候经常要把它们配对在一起,把经常做到的口算题留个心记记住,以后你的运算会越来越快的)2、主人公麦斯和第二只怪物25×31×4×3战斗,该怎么打到那个怪物呢?(学生: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选择咒语,啊呀,没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麦斯好像还不会,谁来教教他?来,先把练习纸上的第2题做完,再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填一下空.哪位同学愿意来念一下这两个定律?(学生:乘法交换律:几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a+b=b+a乘法结合律:几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先用乘法交换律,再用乘法结合律,把怪物打败吧=25×4×31×3=(25×4)×(31×3)=100×93=93003、最厉害的怪物49×61+41×99出现了.这个怪物应该怎么对付呢?谁来说一下?(生:用乘法分配律)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乘法分配律还不会啊,现在我们看看接下的故事会怎么样.你们告诉了主人公答案4998,主人公还喊出4998了,但是能简算的要简算,主人公用猜的当然不行了.主人公被打败了4、重点复习乘法分配律图中共有石头几堆?用两种不同的解法?解法一:3×5+7×5=50解法二:(3+7)×5=50得到一个等式3×5+7×5=(3+7)×5用乘法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等式成立呢?(生:3个5相加与7个5相加合并在一起,等于10个5相加)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5、打开四个宝箱单位:cm 15113355能不能直接在17+23上添括号,什么时候可以任意添括号?67×123-67×23乘法分配律对减法也适用.45×99+45注意省略×1的形式48×125两种不同的方法6、找怪物报仇49×61+41×49需要用两次分配律,注意拆分像99,101之类比较接近整百、整千的数7、解决问题.1)某班同学订图书,A 类图书一套25元,同学们订了39套,B 类图书一套42元,同学们订了25套,后来有一位同学退订了一套A 类图书,问同学们一共要付多少钱?2)一块铁皮的形状及尺寸如图所示,求这块铁皮的周长和面积.注意解决问题,能列综合算式一定要列综合算式,因为列综合算式可以简便运算.。
(人教新课标)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
但仍有部分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三、三维目标:
完整教案请浏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3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篇一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1.板演: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670+80=520+400=64-38= 530-400=730-300=80-54=540-200=360-80=250+400=二、探究新知(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2)同桌小声商量。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B.250+400=650,650+70=720C.25+47=72,250+470=720(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3.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4.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二)教学例21.出示例2口算:540-370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540-370=一qi0A.540-300=240,240-70=一qi0B.540-340=200,200-30=一qi0C.540-70=470,470-300=一qi0D.54-37=一qi,∴540-370=一qi0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一qi个十,所以540-370=一qi0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5.练习(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360+180 410-240 520-壹五0 370+58(2)一个数是590,另一个数比它多750,另一个数是多少?(三)教学例3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