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让数学滚出高考升温教师们直言教学存弊端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3
“数学滚出高考”代表了一种改革误区
昨天,“数学滚出高考”的话题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之一。
数学该不该滚出高考?新浪微博上做了个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超过七成把票投给了“赞成”。
(《青年时报》10月25日)
让“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起自北京等地压缩英语考试分
值的改革。
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喊出“政史滚出高考”、“理化滚出高考”之类的口号。
不管会不会,笔者认为这代表了一种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高考改革就是改变考试内容。
其实,饱受诟病的高考制度而不是考试内容,再实质一点说是“高考定终身”的选拔机制。
都说新瓶装旧酒,受局限的主要是瓶子,而不是里面装的酒。
现在讨论的是如何把改变瓶子的造型,让它更适用更美观。
现在来过多讨论考试内容,无异于瓶子里装浓香型还是酱香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误区之二,数学就是算数。
支持高考不考数学的多数人认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几乎用不到,“只需要买菜算不错就行了”。
殊不知,数学科中算数功能其实是不高的。
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少掉数学科,除了训练算数和空间感之外,数学承载了更多的逻辑训练。
认真、细致、严密的品质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让人受用终身的,怎么说在生活中几乎
用不到呢?
所以说,数学非但不能离开高考,还要考得更好。
至于高考改革,笔者认为前提是高考必须坚持,至少短期内必须坚持。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革,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变“一考定终身”为“多考决高下”、变知识型考试为能力型考试、变全国高度统一为省区自主落实、别让户籍影响高考公平等等,我们期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
【颠倒黄白】撼山易,撼中学数学难.数学可以滚出高考,但你滚不出中学数学近日,北京市公布了《2019-2019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
方案本意是英语“滚出”高考:从2019年起,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
没料到,网上反应竟是数学更应该“滚出”高考。
典型理由是踏上社会后,“只有数钱时才用数学”。
会数钱后学的那些中学数学内容,生活中当然是有用的,只是很多人不用。
比如,人们对教育现状的诸多抱怨,背后根本原因之一,是太多的人竞争太少的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为何如此稀缺?——中学数学即可估算。
优质教育需要优秀教师。
不管怎么定义优秀,这类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资质,通常如智商般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高于均值两个方差的状态可视作优秀。
查正态分布数值表,处于优秀状态的人占总人数2.2%。
简单起见,假设每一年龄的人数都相等,将此当作一个“年人”单位。
中小学生总人数为12“年人”。
设教师年龄在20至6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优秀人才总数为40×2.2%,即0.88“年人”。
如果他们全部当中小学教师,那么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为12÷0.88,四舍五入后得14。
优秀人才不会全当孩儿王。
从供应一端看,优秀人才所能满足的生师比应高于14。
但从需求一端看,据北京2019年7月18日电(记者潘健),北京2009年的生师比为小学13,中学12,都低于14。
供应落后于需求,好教师必然稀缺,因此优质教育一定是稀缺资源——如果家长都要,竞争必然激烈。
确实,那篇报道的标题就是“北京师生比和医师人口比超欧盟,为何依然看病难上学难”。
同样,因为竞争激烈,那种认为“降低题目难度比‘高考取消数学’靠谱”的意见,也是有点问题的。
高考必须适度拉开考分距离,以便各类高校选择,考题应有一定难度。
这里可以参考作文的教训。
前几日,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在《中国青年报》撰文,《高考改革的四种措施与设想》,抱怨作文分数拉不开,“高考语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就因区别度模糊而极大地弱化了选拔功能。
让数学滚出高考仍旧是一种功利化的表达
让数学滚出高考仍旧是一种功利化的表达
近日,多地密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有不少省市拿英语开刀。
比如,北京的新方案规定,2019年起高考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
不幸的是,数学躺着中枪,网友们“让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颇高。
(10月28日新华网)
就在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一本科生给校长“根叔”写信,呼吁取消文科生数学课程,一时间网络上兴起了关于“文科生要不要学数学”的大讨论。
想来这个学生说的也是,写新闻稿件基本上用不上数学,还占用大量时间,干脆取消得了。
用不上就取消,这看似合理,却是一种简单而又直接的逻辑,如今,这种逻辑又渗透到高考改革当中。
在公众的呼吁下,部分省市英语分数有所下调,可是更为极端的声音却出现了—直接让数学滚出高考。
原因很简单,无非是现实生活中基本上用不上,更有网友直言:又不用函数去买菜。
其实说白了,用不上就不学,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化思维。
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乃是属于通识教育的内容,其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在科学界,往往会因为一个数学问题的突破带来整个科学的变革,回顾科学发展史即可佐证这一观点。
当然,说学习数学在生活中没有用处就不学习,这一观点本
其实,不管是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怀着一种功利化的心态。
不用是否还要学,这也是要不要进行文理分科的纠结所在。
所以,让数学滚出高考仍旧是一种功利化的表达,真的是不可取,要不得。
本文。
16EDUCATOR特别报道莫把数学当语文来教——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谈数学教育误区文丨本刊记者 周彩丽2019年被称为“数学年”。
这一年,全社会对数学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度。
被空前重视的同时,数学仍被很多学生视为“老大难”科目。
当下学数学存在哪些误区?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袁亚湘。
数学学习,“过度刷题”有害无益《教育家》:您呼吁学数学要领悟到数学的“美”。
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难,看不到数学的美,为什么?袁亚湘:数学的美有很多方面。
它的结果很漂亮,它的思想很吸引人,它层层推导、严谨论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很美。
有些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美,是数学教学方式有问题。
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对数学感兴趣,以及掌握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学;掌握了原理,他就能举一反三。
现在更多的是教知识。
我常开玩笑说,有些老师把数学当语文来教了。
比如背乘法口诀,有学生靠机械记忆知道了“三七二十一”,但没有明白,“三七二十一”是三个七或者七个三加起来等于二十一。
学数学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背后的原理,知道原理后,不用去背、去刷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推导出来。
《教育家》: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学数学就是要做题,多做题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基础才能打得更好。
袁亚湘:重复刷题不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是老师、家长希望孩子多得几分而让他们大量做题。
靠题海战术也许能获取高分,但拿到高分不代表他真正基础好。
考试无非就那几种题型,把所有可能会考的题基本都做过和背过,考试时当然会做了。
但这更多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不代表他在数学方面有潜力,如果他没有明白这些题目背后的原理和本质,就造成一种假性聪明。
搞懂数学背后的原理和大量重复做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数学研究也不是靠这种条件反射,而要有创新,要能处理没碰到过的新问题。
“数学滚出高考”的背后解读作者:白玉荣王家成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2期文/湖北省宜城市龙头中学白玉荣王家成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些网友更是“灵感”顿生地向高考数学开炮,有网友发起“数学滚出高考”调查,支持率竟高达到七成,这也许是一种情绪化宣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背后的深层原因不应忽视。
当前的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当当响,但所学科目依然存在长期难于解决的情况:一是只要是中高考学科,学校高度重视,家长、学生更不敢马虎,这种“应试化”教育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二是只要中高考不考的学科,都不被重视而被边缘化,像体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这些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科目被忽视。
从这个角度上讲,让“数学滚出高考”是对当今高考录取规则和学科教育的舍本逐末,是一种不满情绪。
语、数、英是中高考核心科目,大家都将其作为升学的主要工具,必须分分争取,结果考题越来越偏、怪、难,学生陷入题海大战。
为赢得升学考试的胜利,学生被老师、家长要求学早一点、学难一点,又致使学科难度不断加大。
如此反复循环。
在国外,学习参与奥数只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和特长的学生的选择,而在中国,却形成了“全民奥数热”,用高难度要求学生都学数学,怎么会不导致不满和抱怨?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降低分值或干脆让“数学滚出高考”去实现,恐怕难达目的。
即使降低分值,最终还是按学生志愿、根据高考分数由高到低依次录取,这使“应试化”思想依然不会改变,让“数学滚出高考”,必然会出现高考不考的科目学校就不重视、学生也不学的情况。
现行的录取制度是教育考试招生一体化,高考是选拔考试,而不是评价考试,大学招生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使中学教学不得不围绕高考转,使得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
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是使考试不再是指挥棒,转型为中学教学是为大学招生提供评价服务。
国家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考改革方向是推进考试招生分离。
学数学是培养逻辑思维的
与网友不同,一些在校生、家长与老师却不认同“数学滚出高考”一说。
“大学要学管理类、金融等专业的话,数学是基础,没有数学怎么学下去呢?”学军中学高三一名姓钱的学生说。
杭高高二学生家长龚先生承认,日常生活中用到数学知识不多,但是学数学不仅仅是为算数,而是教人一种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
龚先生的说法,与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唐彩斌老师不谋而合。
唐老师说,数学不是简单地学学做题目,更多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他说,如果说语文是学文科的语言,那么数学是学理科的基础。
“不能简单地说是否要把数学赶出高考,而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考更好。
”不要将题目出得太怪,把数学当成了挑选学生的工具,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多地密集推高考改革十年寒窗学数学只能买菜?近日,多地密集出台高考(微博)改革方案,有不少省市拿英语开刀。
比如,北京的新方案规定,2019年起高考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
不幸的是,数学躺着中枪,网友们“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颇高。
关于“数学该滚出高考吗”的调查显示,目前约有15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
其中,11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占到70%以上。
网友“云心羽”说:“工作这么多年了,除了数钱用到过数学,别的基本用不到。
”网友“双月眩紫簖”说:“莫非我要用函数去买菜?”这些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的网友,多是当年被数学虐了千百遍的小伙伴们。
但实质上,数学只是个替罪羊,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才是害他们的真正元凶。
在现行教育模式下,不仅是数学,每一门科目都成了推开大学之门的敲门砖。
无论有没有敲开这扇门,一旦不需要敲门了,它就没用了。
异化为考试机器的学生们,很少能体会到试题之外的数学魅力。
每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无用之用像空气,我们看不到,但缺不了。
教育专家说,从数学里学来的认真、细致、缜密的品质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让人受益终身的。
逻辑、缜密这些词太抽象,不妨举个小例子。
今年“十一”期间,媒体报道天安门广场在升旗后留下5吨垃圾。
一位网友看后用数学来质疑媒体。
“请大家好好算算数据:11万人留5吨垃圾,5吨=5000千克,110000人÷5000千克=22千克/人=44斤/人,11万人看升国旗,难道每人扛了一袋约50斤的大米吗?”看似严密的计算下,他却把除法的分子分母搞混了。
不少人调侃,哥们这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吧?看来,数学不只是能买菜,至少在批驳别人时也有可能用到。
(新华网)。
莫把数学当语文来教作者:周彩丽来源:《教育家》2020年第05期2019年被称为“数学年”。
这一年,全社会对数学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度。
被空前重视的同时,数学仍被很多学生视为“老大难”科目。
当下学数学存在哪些误区?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袁亚湘。
数学学习,“过度刷题”有害无益《教育家》:您呼吁学数学要领悟到数学的“美”。
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难,看不到数学的美,为什么?袁亚湘:数学的美有很多方面。
它的结果很漂亮,它的思想很吸引人,它层层推导、严谨论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很美。
有些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美,是数学教学方式有问题。
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对数学感兴趣,以及掌握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学;掌握了原理,他就能举一反三。
现在更多的是教知识。
我常开玩笑说,有些老师把数学当语文来教了。
比如背乘法口诀,有学生靠机械记忆知道了“三七二十一”,但没有明白,“三七二十一”是三个七或者七个三加起来等于二十一。
学数学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背后的原理,知道原理后,不用去背、去刷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推导出来。
《教育家》: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学数学就是要做题,多做题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基础才能打得更好。
袁亚湘:重复刷题不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是老师、家长希望孩子多得几分而让他们大量做题。
靠题海战术也许能获取高分,但拿到高分不代表他真正基础好。
考试无非就那几种题型,把所有可能会考的题基本都做过和背过,考试时当然会做了。
但这更多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不代表他在数学方面有潜力,如果他没有明白这些题目背后的原理和本质,就造成一种假性聪明。
搞懂数学背后的原理和大量重复做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数学研究也不是靠这种条件反射,而要有创新,要能处理没碰到过的新问题。
中学数学陷老师难教学生怕学困局教师疾呼救救数学〝救救数学网!〞〝杨乐院士,您跟国度反映反映,数学再这样(教)下去就不行了。
〞前不久在中国迷信院大学举行的中学教员回大学的活动上,当听到数学家、中国迷信院院士杨乐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看法后,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20几位中学数学教员坐不住了,他们纷繁向杨老收回这样的慨叹。
对这些一线教育任务者来说,如今最担忧的不是先生〝厌恶〞数学、〝怕〞数学,而是在经过〝数学滚出高考〞的口水之争和中学数学课程的频频革新后,他们的先生〝曾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
而他们,一方面顶着来自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应付〝不接地气〞的课改,〝数学怎样教,教到什么水平〞的效果时辰困扰着这些师者。
用他们的话说,中学数学教育正堕入一场〝重技巧轻基础〞、〝教员难教先生怕学〞的困局。
先生知道做题方法却算不对作为一门被称作〝一切知识中的最高方式〞以及〝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绚烂明珠〞的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杨乐常听到一些中国迷信院和中国工程院那些非数学学部的院士说起数学的重要性,〝很多院士在中学、大学或研讨生阶段,十分喜好数学,而且下过功夫。
〞他至今记得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的一句话,〝作为理工科的本科教育,一定打好数学基础。
〞即使对那些未能从事专业研讨任务的人来说,数学对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剖析归结等才干的培育,其作用显而易见。
用杨乐的话说,〝数学学得好,能够对文科的学习有益,至少层次条理会相对清楚明晰〞。
不少数学教员以为,当下中学数学自身的教学条理尚未理清楚,一方面基础知识有所削弱,招致先生运算才干普遍下降,〝知道做题方法却算不对〞,另一方面高考加分导向一度让〝全班〞学奥数,但不少孩子学了也没兴味,〝之后却理都不想理数学〞。
河南师范大学隶属中学初级教员张全杰通知中国青年报记者,每当他看着一些先生在试卷上答题时,就有一种〝惋惜〞的念头,〝孩子们的思绪和方法明明是对的,却总是算不对〞。
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在于,这些孩子在初中时基础没有打好,一个复杂的因式分解变形就让很多先生折戟在60分大关。
由“数学滚出高考”想到的
陈富怡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前不久,北京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2016年起高考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
这迅疾掀起了舆论的高潮。
民众纷纷就母语教育、英语教育及教育改革等议题各陈己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中,【总页数】1页(P43-43)
【作者】陈富怡
【作者单位】江西省禾川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4
【相关文献】
1.从“让数学滚出高考”说开去
2."数学滚出高考"的背后解读
3.数学该不该“滚出”高考?
4.众议“数学滚出高考”:如果数学只为数钱
5.数学需要解放,而非“滚出高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学滚出高考”是对高考制度的发泄
10月24日“数学滚出高考”成为微博热门话题,截至25日19时,有近52万网友参与了讨论。
数学应该“滚出高考”吗?在观点PK中,有9.37万人支持“该滚”,3.36万人反对(据10月27日《半岛晨报》)。
坦白讲,“数学滚出高考”的话题有些“过”。
一者,数学永远是知识社会中最为基础的工具学科;二者,如果日后是主修理工科或是高精尖科技,甚至包括管理学等文科,也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三者,数学是一种思维,不只是算术和几何,数学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哲学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无论我们写文章,还是做人做事,都能用得着这种思维。
或许,高考之于数学,更应该变革的是数学考试的内容,而并非让数学离开。
教育学科的设立,当然不能完全按照生活工作的内容来划分。
社会终究是一个全才和专才的混合体,而教育也必须在“全面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其不然,我们的高中教育则应该设“开车课”、“考公务员课”、“礼仪课”、“法律课”等内容。
显然,完全社会化、生活化的教育与高考,也并非我们所期盼。
与其说,广大网友是在表达对数学的不满,不如说是在表达对高考制度的不满。
“数学滚出高考”的背后,是广大网友对于“高考一元化评价体制”的不满。
难度确实有些大的数
学,只不过率先成为了整个高考制度的替罪羊。
(新文化报-新文化网)。
让数学滚出高考升温教师们直言教学存弊端最近,各地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英语学科成为本轮改革的“众矢之的〞,尤其是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将英语分值从150分一下降低到100分,一时引发公众热议。
但出人意料的是,数学学科“躺着中枪〞——有网友直言数学应该“滚出高考〞,如此爆粗言语竟然被争相转发、评论,某网站的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赞成数学“滚蛋〞。
教育界人士认为,网上这一过激言论从外表看是对数学学科的片面理解,而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是公众对数学教学和考试评价表示不满,应当引起教育部门重视。
数学并不只是加减乘除在网友的“吐槽〞中,很多人都说到数学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有多少用处,在生活、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小学学的加减乘除,复杂的推论、定理几乎都用不到。
复旦附中数学教师汪杰良认为,这样的理解太过片面。
“数学是整个科学的根底,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仅为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根据,在人文研究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有一半以上具有数学背景。
〞“数学并不只是加减乘除,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人的终身开展都有重大影响。
〞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介绍说,即使是文科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数学素养。
据介绍,世界各国的中小学都开设数学课程,且都将数学列为高考重要科目,很多著名大学的招生都特别看重数学成绩。
在国际通用的IB课程中,数学也是必修课,而且占有较大比重。
许多人曾受数学“折磨〞周继光认为,网友的“数学滚出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这是因为考试评价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学生会有这种体会:自己教材学好了,习题会做了,却仍然对付不了考试,于是不得不投入题海。
他们会很自然地将对难题、怪题的憎恨和厌恶归咎于高考。
〞“不少网友把数学简单等同于做题,认为学好数学高考可以得高分。
这样的观点固然狭隘,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
〞新中高级中学校长刘爱国也是一位数学教师,他相信,赞同“数学滚出论〞的人一定有过“刷题〞的切肤之痛,许多人在高考之前可能饱受数学的“折磨〞。
让数学滚出高考升温教师们直言教学存弊端最近,各地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英语学科成为本轮改革的“众矢之的”,尤其是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将英语分值从150分一下降低到100分,一时引发公众热议。
但出人意料的是,数学学科“躺着中枪”——有网友直言数学应该“滚出高考”,如此爆粗言语竟然被争相转发、评论,某网站的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赞成数学“滚蛋”。
教育界人士认为,网上这一过激言论从表面看是对数学学科的片面理解,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众对数学教学和考试评价表示不满,应当引起教育部门重视。
数学并不只是加减乘除
在网友的“吐槽”中,很多人都说到数学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有多少用处,在生活、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小学学的加减乘除,复杂的推论、定理几乎都用不到。
复旦附中数学教师汪杰良认为,这样的理解太过片面。
“数学是整个科学的基础,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仅为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人文研究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有一半以上具有数学背景。
”
“数学并不只是加减乘除,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人的终身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介绍说,即使是文科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数学素养。
据介绍,世界各国的中小学都开设数学课程,且都将数学列为高考重要科目,很多著名大学的招生都特别看重数学成绩。
在国际通用的IB课程中,数学也是必修课,而且占有较大比重。
许多人曾受数学“折磨”
周继光认为,网友的“数学滚出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这是因为考试评价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学生会有这种体会:自己教材学好了,习题会做了,却仍然对付不了考试,于是不得不投入题海。
他们会很自然地将对难题、怪题的憎恨和厌恶归咎于高考。
”
“不少网友把数学简单等同于做题,认为学好数学高考可以得高分。
这样的观点固然狭隘,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
”新中高级中学校长刘爱国也是一位数学教师,他相信,赞同“数学滚出论”的人一定有过“刷题”的切肤之痛,许多人在高考之前可能饱受数学的“折磨”。
七宝中学数学教师文卫星认为,不少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有的是缺乏天赋,但现在的高考选拔对这样的学生也要求数学一定要得高分,确实勉为其难。
“高考数学越来越难,很多学生是在陪考。
”
对这一现实,周继光认为,考试改革不能只是停留在学科分值变化的浅层次,深层次的研究应该是思考“考什么”、
“怎么考”,考试要与教学实际相适应,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斩头去尾的数学课给了学生什么
“数学滚出高考”,虽然只是网友们的过激言论,但老师们认为,确实有必要反思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直接面对高考,师生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刘爱国分析说,“由于应试任务重、时间紧,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在教知识,而把与数学有关的思想、历史、人文等内容斩头去尾,只留下抽象的定义和机械的习题操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受到伤害。
”
“现在学生对数学没有感情,为了高考得高分选择题海战术,提高的只是解题速度,却不能弥补思维的缺陷,这样的数学学习最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汪杰良忧心地说,他接触的高一新生,中考数学成绩都很高,但数学能力普遍薄弱,尤其是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靠刷题就能提高的,需要老师在日常讲课中循循善诱、刻意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