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15.37 KB
- 文档页数:2
蔡元培教育理念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他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一、军国民教育(一)从国外环境看来,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公民道德教育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
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四、世界观的教育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五、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精选(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
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
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
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
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
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蔡元培强调以社会为本,提倡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以社会实践为核心,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当代大学应当强调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蔡元培强调教育的质量,提倡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师的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因此,当代大学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最后,蔡元培强调教育的实效,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因此,当代大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蔡元培的大学观及其高等教育思想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研究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
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以及他的高等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
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
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
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也就是说,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人格两个基点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技能教育,后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一、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蔡元培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大学领导体制,提出“贯通中西”的口号,提倡文理互习。
就课程改革而言,他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引领学校的整体改革,一开始就将课程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
他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课程设置首先,他主张融通文理,打破学科界限。
与此同时,蔡元培还注意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引向学术研究方面2.关于课程内容蔡元培一方面反对专己守残之陋见,积极主张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并提出大学课程内容要取“世界科学的最新学说”另一方面,蔡元培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3.关于课程实施首先,强调了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决定作用,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法,反对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责任重在引导学生自觉自动,倡导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反对教师以己意塑造学生,强调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其次,倡导开放式教学。
第三,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二、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为现代大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石,为现代大学的课程建设指明方问。
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应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蔡元培对学与术的关系的独特见解,使他在课程建设上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即他所强调的学理2.增强课程的综合性蔡元培针对文理分割之流弊,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出沟通文理的主张。
设置综合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现“全人”、“通才”的培养目标。
3.突显课程的灵活性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推行选科制。
应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注重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和才能等个性特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使学习行为从被动转向自主,为学生进行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促使其养成个性化的专业素养,使其在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知识文库 第11期174浅谈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徐玲玉高等教育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有很大的益处,本文主要阐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及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参加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第一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在当时领先于世界,而且现在仍然有强烈的借鉴意义,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可以从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蔡元培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当时他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从《三字经》 《千家诗》到《文史通义》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熏陶,1907年至1926年间蔡元培先后五出国门。
历时十二载,深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3)一些进步人士思想的影响,如王国维,胡适,严复等。
蔡元培高校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大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
自清末明初以来,学术分野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圈内广为盛传,严复在《原富》的按语中日:“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
术者据知之理,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加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管理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的科研工作,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②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兼容并包,1918年11月10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其“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大学者:“囊括大典,阿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以“兼容并收之主义”使校外人士“不至以一道同风之旧见相绳”。
坚决反对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陈旧迂腐思想,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各种学术观点。
③大学的管理体制:教授治校。
大学的管理体制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的变化和前途发展,对大学的革故鼎新具有不容忽视的掣肘作用。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是北大的创始人,那么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化的他在教育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新颖而不拘一格的教育模式,和他很早就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有很大的联系。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鲜的文化元素,这也成为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只有还原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其实,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学风,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解放思想的境界,同时,又能以宽容的胸怀接纳新鲜事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更上一层的进步。
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当时的中国处于民国时期,清政府的势力刚瓦解不久,中国的大门正渐渐打开,各方文化都争先恐后地涌入中国。
中国,处于吸收外来文化,文化荟萃发展时期。
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思想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以一种自由而轻松的方式看待新事物。
同时,在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还要以宽广的胸怀接受和吸收其中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发展我国的文化。
他自己就曾两次到欧洲游学,亲自体验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科学文化。
同时,他还特别提倡民权和女权。
这在当时,是先于其他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的一大进步。
在他的带领下,一群热血的知识分子冲破旧有习俗的禁锢,发展出一股新思潮,新潮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从此生根发芽。
蔡元培北大改革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绝对少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功劳。
在蔡元培接手之前,北大的整体氛围相当混乱。
北大是在光绪皇帝时期建立,目的是培养新时期的人才。
但是慈禧的一番搅和,京师大学堂也就沦为培养官僚的机构。
最开始的京师大学堂,整个学校里都弥漫着一股严重的封建气息。
最搞笑的是老师上课称呼学生为老爷。
虽然民国时期风俗改进不少,但是校园里的封建气氛依然遗留不少。
再者,那时候的学生依然将大学当成是科举考试的培训机构,目的就是及第,所以没有多少学术氛围。
蔡元培的教育学思想( 一 ) 蔡元培的美育教育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
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
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
”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
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就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人与自然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就是首创的。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蔡元培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出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1)明确大学的宗旨
蔡元培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不是研究某一家或某一派的学问,也不是研究某人指定的学问,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2)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
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其办理北大的基本指导思想。
无论何种学派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3)体现在教员聘请上
以学术造诣为主要的选聘标准,积极聘请乐学而热心的教员,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选聘标准
(4)体现在知识内容和课程设置上
在知识内容上广泛吸收各界有益思想,提倡中西兼容,择善而从。
对于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主张,结合中国实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选修课程,增设国外课程。
总之,蔡元培的思想影响深远,凸显了他作为杰出教育改革家的远大理想和个性品质,在学子心目中的精神表率和大学灵魂形象,至今仍光芒不减。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蔡元培;教育独立;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蔡元培一生著作极丰,论及教育得各个方面,特别对高等教育深有研究。
他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等思想至今仍绰绰生辉。
其中“教育独立”是蔡元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本文就其“教育独立”思想的提出背景、具体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独立思想提出的背景“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
有限的教育经费还经常任意拖欠,甚至被挪用停发,导致教育经费奇缺。
这引起教育界的强烈不满。
“五四”前后由拖欠教育经费、积欠教职工薪资引起的请愿、罢教、罢课风潮此起彼伏。
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潮。
同时西方教会教育对中国文化教育有许多制约和不良影响。
在以上历史背景条件下,一贯主张思想、学术自由的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和支持教育独立思想和运动。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观点,并不仅因为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
他本人就是个学贯中西的自由主义者,提倡自由,崇尚自由是他的一贯立场和作风。
蔡元培曾多次赴欧洲许多国家留学和访问,曾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学习。
当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高等教育引领全球,蔡元培深受洪堡的教育自由思想的影响。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
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
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1.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
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
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
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
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
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
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
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