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胆相通
- 格式:ppt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19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1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癫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癫痫病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围绕脑心与胆相通理论,探讨其在癫痫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分析临床研究结果,为癫痫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一、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脑心与胆相通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医心理学、病证学、针灸学等多个方面。
中医认为,“脑为心之府”、“胆为心之合”。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心为神明之宫,主统人的意识、情感、知觉等心理活动,脑与心密切相关,同时更与心思活动有关,心中所积累的感情活动极易影响大脑的思维,因此大脑的神经功能障碍常与心理上的异常有密切联系。
胆又称为胆囊,主气载毒,积蓄于上右府,与情志有密切的关系,胆脏积谶则患有癫痫。
根据脑心与胆相通理论,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大脑神经功能,胆与情志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治疗癫痫病时,可以通过调理情志,改善情绪状态,达到调和脑心与胆的目的。
二、脑心与胆相通理论在癫痫病治疗中的应用1. 调理情志,平复心神根据中医理论,癫痫病与情志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让人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癫痫病的症状。
中医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包括情志病的调悟,调理情志,平复心神等。
中医治疗癫痫病从治疗病根上入手,将癫痫病视为“痫”的一种,本病以精神压力和心情烦躁为主的征象。
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刺激,调整患者的情绪,保持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2. 采用针灸疗法临床研究表明,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癫痫病,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平复心神、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减少癫痫病的发作次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用药治疗在中医药治疗癫痫病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略论“胆气通于心”
王宗柱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22)6
【摘要】“胆气通于心”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指出心与胆在经脉络属上有直接关系,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相互联系;但未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直到明代李中梓才明确提出“心与胆相通”。
现代临床亦有诸多胆心相关的案例报道,说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中胆心在生理上都是司降的,心火的司降与胆气的疏泄通降相辅相成;“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十一脏取决于胆”又是二者密切相关,值得探讨。
当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研究胆心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命题。
【总页数】3页(P1-2)
【关键词】胆;心;病理生理;临床应用;中医病理学
【作者】王宗柱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通于心,快于行——"2018通快技术博览会(TRUMPF TechDays 2018)"盛大举办[J], 乔印凯
2.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 [J], 马明达
3.略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J], 万新安
4.通于心,快于行r——"2018通快技术博览会"盛大举办 [J], 于永初
5.通于心快于行——“2018通快技术博览会(TRUMPF TechDa ys 2018)”成功举办 [J], 夏希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癫痫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症状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药物控制发作,但是对于一些难治性癫痫病患者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方向。
本文将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基本原理、癫痫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基于该理论的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基本原理脑心与胆相通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主要是指脑部和心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胆经来实现的。
根据这一理论的观点,脑部的活动和心脏的功能受到胆经的调控,而胆经的畅通与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脑部和心脏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脑部主宰思维和记忆,心脏主宰情绪和精神,而胆经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对它的调理和保健对于脑心功能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的理论基础就是在于调理胆经,保证脑心功能的平衡和稳定。
二、癫痫病的发病机制癫痫病是一种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人们对癫痫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癫痫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和抑制性降低、电解质平衡失调、神经元突触传导障碍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脑神经元的过度放电和异常放电,导致了癫痫病发作。
而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胆经的畅通与否对于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调理胆经来辨治癫痫病是合理可行的。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脉冲电疗法、穴位贴压疗法和中药治疗法。
脉冲电疗法是一种利用脉冲电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胆经,从而达到平衡脑心功能,减少癫痫病的发作次数的目的。
穴位贴压疗法是一种利用中药制成的贴敷在穴位上的治疗方法,通过提高穴位的敏感度和活性,以起到调理胆经的作用。
脏腑经络关系和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脾和胃、肝和胆、肾和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梃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和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脸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和机理及其使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和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和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和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和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和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和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和命门相通(津液胃虚, 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梃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岀:”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和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 诗Eh ”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和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
癫痫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紊乱。
传统
中医认为,癫痫病是由于脑心与胆的失调而引起的。
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认为,脑表示心神,心神的活动受胆的激发,而胆又受心神的支配。
只有通过调整脑心与胆的相互关系,才能
实现癫痫病的辨治。
调整心神。
中医认为,癫痫病是由于心神郁怒而引起的。
治疗癫痫病首先要调整心神
的状态。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方法来缓解心神的紧张和烦躁,调整心神的平衡。
调理脑功能。
中医认为,癫痫病是由于脑功能异常引起的。
脑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脑
血管功能紊乱、脑电活动异常等。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方法来改善脑功能,并减少
癫痫发作的次数和强度。
调整脑心与胆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脑心与胆的相互关系是影响癫痫病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脑心与胆的相互关系,可以实现癫痫病的辨治。
可以通过中药配伍或针灸等方法
来调整脑心与胆的相互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平衡。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中医治疗癫痫病可以从调整心神、调理脑功能、调理胆的功
能和调整脑心与胆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入手。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综合调理机体,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和强度。
人们在遇到癫痫病问题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希望能
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癫痫病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药的理论中,癫痫病是因为脑中风、心神不宁、胆火上炽等因素导致的。
脑心与胆相通理论是指脑、心、胆三脏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之间的不和谐会导致病症的发生。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就是要从这三脏的角度出发,找出病症的发生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理。
那么,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的方法如何辨治癫痫病呢?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症状观察,了解患者的发作规律、症状表现和病程情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例如穴位按摩、草药调理、精神疗法等。
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调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脑心与胆相通的理论,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脑风所致的癫痫病,可以选择一些舒肝解郁、疏肝理气的草药进行治疗;对于心神不安所致的癫痫病,可以选择一些安神益心、养心安神的草药进行治疗;对于胆火上炽所致的癫痫病,可以选择一些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的草药进行治疗。
通过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患者的脑心与胆的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癫痫病症状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可以进行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适当参加一些身心舒缓的活动等。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维持脑心与胆的平衡,减少癫痫病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实践方法。
通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和综合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和预防病情的发作。
我们也要承认,在一些严重的癫痫病病例中,单独依靠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时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辨治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将其作为传统中医药治疗癫痫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形成综合治疗的方案,共同为癫痫病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服务。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1)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心与胆,常常一虚俱虚有些人并没有冠心病史,却在患胆囊炎等胆系疾病后,继发出现了冠心病与心绞痛。
这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医看来并非偶然。
胆和心这一对脏腑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二者在经络上有联系。
《灵枢·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这是说胆的经别和心直接相通。
其次,二者都是主“火”的脏器,心主君火,胆主相火。
中医认为,君火有主思维的作用,相火能够维持身体的热度,是产热的。
君火有了相火的支持,才能发挥正常功能。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心虚胆怯”,心一虚就没有大胆做事的魄力,这也通俗地说明了心和胆之间相互牵掣的关系,二者常常是一虚俱虚。
温胆汤从名字来看是调节胆系疾病的,而在临床上,冠心病人常会用到此方。
冠心病血脂偏高在中医看来属于痰湿过盛,这类病人常有舌苔厚腻、口干口苦、胸廓憋闷等症状,治疗上需要利湿化痰。
温胆汤方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陈皮、枳壳理气化湿,茯苓渗利湿浊,竹茹能够清热化痰,这些药配合起来,对于痰热壅盛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编辑万物疗法既然胆和心脏息息相关,那么就不应该忽略胆的养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顺从胆的生理本性。
万物疗法提示胆的功能是按时排出胆汁以消化食物,这叫疏泄作用。
如果胆不能按时疏泄,气机就会郁滞不通,天长日久郁滞化火,就会发展为胆囊炎,胆汁沉积结聚还可形成胆结石。
要避免这些情况,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保证按时就餐,使胆汁排泄有自己的时间规律,特别是早晨必须按时进餐。
早上是一天之中人体阳气生发的关键时刻,越是生机旺盛的时刻越需要保证顺畅的疏泄,所以吃早饭十分重要。
养胆的第二个关键点是日常要注意保持合理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这是为了给胆囊一个舒适的空间。
挺胸可使肋骨张开,增大体腔的空间,胆囊也就不受到挤压。
如果不注意姿势的正确,天天低头猫腰,不但整个人显得没有精神,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胆气不足。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周末分享:简说中医的脏腑相通简说中医的脏腑相通末流郎中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切入点很多,兹就个人浅见,谈谈几个我所理解的脏腑相通。
经过粗略思考,肤浅归纳了一下,主要是这六种相通:表里相通、中周相通、脏腑别通、母子相通、复仇相通、胜复相通。
一、表里相通。
这个就是表里关系,即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二、中周相通。
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宰,故土通于金水木火,同样,金水木火又通于土。
所以治金水木火的一些病,可能会方中有土的药物,而治土的药物也可能有治金水木火的药物。
三、脏腑别通。
大家可以参阅《灵枢·根结篇》和《医学入门》。
在六经开合枢的基础上,拓展和衍生出脏腑别通的理论。
也就是说:肺与膀胱别通,脾与小肠别通,心与胆别通,肾与三焦别通,肝与大肠别通,心包与胃别通。
别通的原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互治,比如心包治胃,胃治心包;一个是通治,比如心包和胃通治。
四、母子相通。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每一对母子关系无疑都是相通的。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就是依据这个来的。
《难经》里讲了个子母相及,初看茫然,细看则了然。
比如木气过亢,则清火滋水,清火则减少木的虚耗,滋水则涵木,抑其过度之亢奋。
清火,于木,叫子能令母实;滋水,于木,叫母能令子虚。
这里要记住一个原则:子令母实,是实其正气,母令子虚是削其邪气。
忘了这个原则可能就迷糊了。
五、复仇相通。
母为贼克,子来复仇。
比如木对土克伐过度,则金来克抑木,金来克抑木的过程,就是母为贼克,子来复仇。
这就是金和木的复仇相通。
六、胜复相通。
某气过胜,必有它气来复。
比如木气过亢,则土气必弱,土气弱则水气来复,水气来复则火气必弱,火气弱则金气来复,金气强旺,它就能抑木了。
这个胜复理论,张景岳说得很清楚,它是根据运气学来的。
这个东西我原来是将信将疑,后来发现,它和《难经》的子母相及理论本质上惊人地一致。
在胜复相通中,木气过亢时,弱其火气,旺其水气,这个情况是天然存在,它和木亢时,清火滋水不是一回事么?《道德经》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摘要】本文针对癫痫病的治疗探讨了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辨治方法。
首先介绍了癫痫病的定义与症状,然后详细阐述了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基础及其在癫痫病治疗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了基于该理论的辨治方法在临床中的疗效,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的优势,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癫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癫痫病、辨治方法、临床疗效、案例分析、治疗应用、优势、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癫痫病,又称为羊角风、癫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癫痫发作。
癫痫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有一种脑心与胆相通的观点,认为脑、心、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递通,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癫痫病的方法。
通过调节脑、心、胆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阴阳、协调气血的效果,从而缓解或治愈癫痫病的症状。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治疗癫痫病的发作,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通过对脑心与胆相通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癫痫病的病因病机,更有效地治疗癫痫病患者,为推动癫痫病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的方法和临床应用,希望能为癫痫病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2. 正文2.1 癫痫病的定义与症状癫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周期性发作的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突发性、暂时性的脑功能紊乱所致。
癫痫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意识错乱、感觉异常等。
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有的发作持续数秒钟,有的则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
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1、心与胆相通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1、心与胆相通;2、肝与大肠相通;3、脾与小肠相通。
4、肺与膀胱相通;5、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想通[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明·李梃《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
”《五脏穿凿论》已佚,作者不详。
此论提出了一种有别于《内经》的脏腑经脉关系,与子午流注有关:脏腑别通在图中形成旋转对称,由此可补出心包经与胃经的别通关系。
心包不是脏,故《五脏穿凿论》不提心包。
若将上图的表里经脉分别置于内外两圈,再连接表里脏腑,可得下图:绿线为经气循行的路线,互为表里的脏腑呈现出“直通”的关系;红线则为脏腑别通,用“穿凿”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此图亦为旋转对称。
肝与大肠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心与胆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脾与小肠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肺与膀胱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肾与三焦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心包与胃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故脏腑别通的本质即三阴三阳开合枢相通。
子午流注纳支法时辰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经脉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胃心小肠配干壬癸丁丙甲乙辛庚戊己配数16273849510先天五行水火木金君火注:水生于申,故从申时起排。
由上表可知,子午流注即先天五行遁入后天九宫十二支,实际上就是一种混天阴阳五行图式,故脏腑别通亦可在河洛混盘上表示:图中红线为开,蓝线为合,绿线为枢。
脏腑经络关系和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脾和胃、肝和胆、肾和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和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和机理及其使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和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和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和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和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和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和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和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和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病一、脑心与胆相通理论概述脑心与胆相通理论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其主要是通过心肝胆三脏的相互作用,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具体而言,心肝胆三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没有任何一脏器可以独立地运作。
心为主宰全身之神,在人体内部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肝气则贯穿全身,并与心相生相克,调节人体情绪和心情。
胆则与肝相互关联,主管行动和决策等过程。
二、癫痫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实,癫痫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是完全清楚的。
但是,现代医学中普遍认为癫痫病是由于神经元的放电异常导致的。
因为当神经元的放电异常时,就会引起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阻塞,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同时,癫痫病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颅内损伤、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1. 调节心肝胆的功能心肝胆三脏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在治疗癫痫病时,需要调节心肝胆三脏在人体内部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调整情绪情绪的不稳定也是癫痫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治疗癫痫病时,需要调整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3. 调整饮食和作息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会导致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引起癫痫病的发作。
因此,在治疗癫痫病时,需要调整饮食和作息,遵循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4. 采用中药治疗针对癫痫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医中药可以采用清热、化淤、安神、定志等方法进行治疗,改善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状态。
5.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对于癫痫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癫痫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癫痫的治疗。
通过综合施治,有助于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减轻癫痫病的发作。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