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_代际核算体系模拟测算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21.38 KB
- 文档页数:11
Re-research on Old-age Pension Insurance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A Simulation of Generational Accounting from a Perspective of
Fiscal Burdens
作者: 蒋云赟[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财经研究
页码: 4-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代际核算;代际平衡;农民工养老保险
摘要:2012年底我国实现了除外出农民工以外的城乡适龄人口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外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已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对处于我国城镇化最前沿的农民工的福利改善乃至养老保险体系的城乡统筹,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2009年《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摘要)》并没有正式执行,而后颁布的文件试图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文章基于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这种背景,利用Auerbach等(1991)提出的代际核算方法,从政府负担角度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进行了系统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的不完善和财政支持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农民工应该以较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参加养老保险体系,如果企业和农民工按照城镇平均工资的60%缴费,企业缴纳10%,个人缴纳8%,政府的负担与支持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相比并无增加。
因此,当前建立农民工低缴费和低待遇的养老保险体系并辅以相关配套措施,才能推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展。
代际视角下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应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
代际视角下,养老金缺口问题对于不同代际人群都具有重要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应加强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当前我国养老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账户三部分,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养老金制度,确保各部分养老金能够有序运作。
应逐步提高养老金缴费比例,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还应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益率,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纳。
应鼓励多元化的养老金投资方式。
当前我国的养老金主要由政府负责投资,但由于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较低。
应推动养老金投资的多元化,鼓励养老金参与金融市场的各种投资,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
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养老金投资的风险可控,防止养老金被用于高风险投资,保障养老金的安全运营。
应加强家庭养老的支持和保障。
养老金缺口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问题,也是家庭问题。
在代际视角下,应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和保障。
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提供便捷和质量高的养老服务,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
应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应的税收减免和福利政策,鼓励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
第四,应积极推动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
当前我国的退休年龄相对较低,导致了养老金缺口的加剧。
应积极推动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工作或从事兼职工作,延长他们的劳动生命。
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确保老年人在工作中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福利。
应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增强公众对养老金缺口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养老金制度的了解,鼓励公众提高养老金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应提供更多的养老金信息和指导,引导公众合理规划个人养老,提高个人养老金的积累和投资能力。
代际视角下养老金缺口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通过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养老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家庭养老的支持和保障、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加强,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为不同代际人群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代际视角下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应对养老金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共同难题,主要因素包括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等。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到203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左右。
当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养老金缺口问题,即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和养老金待遇的不足。
如何有效应对和缓解这一问题呢?一、提高劳动力参与度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参与度和劳动生产力是缓解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解除户籍限制、推广弹性工作、改革退休制度、推进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力参与度。
同时,进一步探索养老“助力包”等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继续劳动和参与社会生活,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质量。
二、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是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权益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水平,解决基金缺口和养老金待遇不足的问题。
三、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
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应包括企业年金、个人储蓄等多种保障形式。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保障需求,让养老保障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四、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投资回报率也可以缓解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养老金基金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资本市场中。
为此,应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投资机制,提高养老基金的回报率,让基金的增长速度更快,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充足、更加稳定的养老金待遇。
总之,解决中国的养老金缺口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仅有政府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个体也应该为加强养老保障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从提高劳动力参与度和劳动生产率、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和提高投资回报率等多方面入手,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蓄关系2023-11-07contents •引言•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对不同群体居民储蓄的影响•居民储蓄对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与居民储蓄关系的政策建议目录01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保险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探讨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保障水平下居民储蓄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不同保障水平下居民储蓄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
02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定义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是指通过养老保险制度为参保者提供的养老金待遇水平。
衡量通常使用替代率、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即参保者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其在岗时工资的比例,以及养老保险覆盖的参保人数与总劳动人口的比例。
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定义与衡量居民储蓄的定义与衡量定义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储蓄的行为,以备未来之需。
衡量通常使用储蓄率、储蓄余额等指标来衡量居民储蓄水平。
储蓄率是指储蓄金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储蓄余额则是储蓄金额的累计值。
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替代效应01当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提高时,意味着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提高,这会降低居民为应对未来养老而进行的储蓄需求,因为他们可以依靠养老金来满足部分或全部生活开支。
收入效应02由于养老金待遇的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这可能导致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而不是未来的养老。
生命周期规划03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提高可能会改变居民对生命周期规划的预期,从而影响他们的储蓄决策。
代际视角下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应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问题成为了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
据统计,中国养老金缺口已经达到了数万亿的规模,这个巨大的缺口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代际视角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养老金缺口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参保率不高、缴费多而待遇低等。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养老保险待遇、降低参保门槛、增加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等方式来改善现状。
还可以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增加投资收益,提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
应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养老金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主要由国家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自愿的补充养老保险两大部分组成。
为了缓解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可以向私人部门征集资金,设立养老金基金,并鼓励个人参与养老金市场,投资养老金产品。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养老金来源,还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提高个人财务素养。
应加强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
养老金是长期投资,需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投资效率来增加投资收益。
政府和养老保险机构可以加强养老金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吸引优秀的投资人才,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推动养老金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
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防范投资风险。
还需要加强养老金信息化建设。
养老金制度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养老金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源浪费。
可以建立养老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便捷查询,方便个人查询和申请养老金待遇,提高养老金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要加强对养老金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养老金制度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养老金制度的政策和待遇,提高人们对养老金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还可以加强养老金教育,提高人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能力,引导个人养成良好的养老金投资理念和习惯。
代际视角下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应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结构的改变,养老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如何有效应对养老金缺口问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当代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从代际视角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
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养老金的财政投入,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养老金的筹集和管理,通过各种形式的捐赠和慈善活动来提高养老金的金额。
完善养老金制度,调整退休年龄。
适当调高退休年龄,延长在职人员的工作年限,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存量和增量,减少养老金缺口。
还可以探索建立灵活的退休机制,让愿意工作的老年人继续参与劳动,提供养老金的同时也增加个人收入。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养老金制度应与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从而减轻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还可以引入私人养老金制度。
私人养老金制度是养老金制度的重要补充,可以通过投资和经营来提供附加的养老保障。
通过设立养老金保险和养老金基金等机构,吸引个人和企业参与,形成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以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提高人口素质和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供给。
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从而减轻养老金缺口的压力。
要从代际视角来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养老金的筹集和管理,个人也应增加自身的收入来源,提高就业能力,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好准备。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应对养老金缺口问题,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福利和社会稳定。
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影响实证研究内容摘要:我国较高的储蓄率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降息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收效甚微。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的迅速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相关理论和我国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相关变量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储蓄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这种“挤出效应”还不明显,同时认为储蓄的增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老龄化进入21世纪,老龄化将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于上世纪90年代随后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为核心内容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十多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而且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和较大的规模。
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已高达172534亿人民币,以当年人口13.21亿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3060元,城乡居民储蓄占到了当年GDP 的70%左右。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需求不足。
较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发展容易产生负面作用。
高储蓄率已成为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影响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养老保险筹资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影响居民储蓄,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究竟其对居民储蓄有何影响,一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
而在我国居民储蓄率已经很高的现实情况下,从实证角度研究1990-2006年期间养老保险的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情况,体现了很好的现实意义以及政策参考价值。
文献回顾关于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研究。
早在1974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Feldstein)就提出了“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两个概念。
所谓“资产替代效应”是指由于有了养老保险计划,从而为人们退休后的生活积累了较充足的财富,因此不需要工作时就通过储蓄来为退休以后的生活做准备,从而致使居民储蓄下降。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体系的资金纵向平衡实证研究1陈平路,秦声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E-mail:chen.pinglu@摘要:在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帐户采取基金积累制并体现了经济效率的原则,也从制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危机。
养老基金个人帐户部分的长期均衡受到制度内的参数影响,因此,本文将对当前制度下我国个人帐户的平衡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相关制度和市场变量对个人帐户收支平衡的变动情况,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下一步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关键词:养老基金纵向平衡个人帐户制度变量精算模型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JEL Code:H551.研究背景及综述当前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保险危机横扫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使赡养率不断提高。
以我国为例,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了整整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亚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比所有发达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1个亿。
建国后,我国人口期望寿命大幅提高,1949年期望寿命为35岁,1985年为69.2岁,2000年为71.3岁2。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各项人口指标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正在向工业化国家靠拢。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我国赡养率2005年为1/6.21,2015年为1/4.43,2025年为1/3.09,2035年为1/2.13,2045年为1/1.87,也就是说在2040年左右,我国的赡养率将达到目前的3倍左右。
至于美国,截止至2006年初,总人口达到了2.98亿左右3。
随着人们期望寿命的增长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美国的赡养率也不断提高,该比率在1950年是1/16,2005年为1/3.3;预计到2040年上升为1/2,这意味着到那时两个在职者负担一个退休者4。
因此,人们在工作期的养老金供款能否满足退休后的生活费用,即养老金平衡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2期(总第224期)国民经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养老金与代际经济支持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使用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养老保险显著增加了经济支持,通过孙辈照料时间的间接效应显著,证实了农村家庭代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换动机。
进一步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探究发现,参保老人的劳动时间显著降低,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孙辈。
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男性老年人的影响大于女性。
基于此结论,建议逐步提高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改善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总体福利。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际经济支持;中介效应;孙辈照料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20)12-0003-16DOI:10.16537/ki.jynufe.000649一、引言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战略目标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重要工作。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农村地区面临着更高的养老风险: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一系列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确定在农村地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
2011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为城镇地区没有参保基本职工养老保险的居民建立养老保险,并于2014年将二者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浅析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摘要】: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分别从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
数理分析方法基于戴蒙德的代际交叠模型。
定量分析先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粗算,后用面板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在用面板数据分析时,先后用到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和面板数据误差纠正模型等方法。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两种方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近十几年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增加储蓄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人们认为,“实施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在工作期便可以放心消费,从而减少储蓄”。
本文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人们须交纳养老保险费,然而养老金替代率是低于变革前的,并且制度变革出现了好多问题,再加上基金制的性质,这些都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养老保险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了,人们却增加储蓄。
【关键词】:养老保险储蓄代际交叠面板数据【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F224;F842.6;F832.22【目录】:内容摘要6-7ABSTRACT7-10一、引言10-141.1选题说明10-111.2文献回顾11-131.3研究方法131.4本文结构13-14二、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概述14-182.1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期的“制度恢复”阶段14-152.2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社会统筹”阶段152.390年代中期至今:“统账结合”阶段15-18三、中国城镇居民储蓄情况及储蓄动机概述18-223.1城镇居民储蓄情况概述18-203.2居民高储蓄影响分析203.3城镇居民高储蓄动机简析20-22四、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影响的数理分析22-274.1基本假定22-234.2基本符号23-244.3模型建立及分析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24-27五、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27-375.1粗算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27-295.1.1模型建立27-285.1.2实证结果28-295.2面板数据分析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29-375.2.1模型建立30-315.2.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31-345.2.3变量lnsjsr_(it)和cbbv_(it)之间协整关系检验34-355.2.4模型5.2实证结果及协整分析35-365.2.5面板数据误差纠正模型及短期因果关系的检验36-37六、小结和建议37-42参考文献42-45后记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现阶段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影响的实证研究
李鹏;岳晨;代光焰;邵国栋
【期刊名称】《集团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7(000)07S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截止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已高达16万亿人民币,以当年人口13.14亿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2297元,城乡居民储蓄占到了当年GDP的近80%。
而根据桌成艳等人的研究成果,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人均储蓄率理想值仅为30.01%。
由此可以得出:
【总页数】1页(P251)
【作者】李鹏;岳晨;代光焰;邵国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攀枝花社保局财务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22
【相关文献】
1.现阶段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影响的实证研究 [J], 李鹏;岳晨;代光焰;邵国栋
2.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影响实证研究 [J], 李白茹
3.调整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率对我国稳态人均消费的影响——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尹音频;何辉
4.社会保障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J], 杨天宇;王小婷
5.现阶段个人储蓄性质的探讨 [J], 韩向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府养老对家庭养老的“挤入”与“挤出”效应的研究作者:李楠顾甜王佳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5期摘要:目前中国养老出现了一种现象,在一些大城市里家庭养老的责任在逐渐下降,虽然中国养老金的覆盖面不广,差距较大,但是拥有养老金的老人越来越少,得从子女那获得经济帮助,反而还要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老年人在自己可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还要背负对成年子女的家庭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在研究政府养老是否对家庭养老具有“挤出”或者“挤入”效应,了解政府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力度,给提高老年人福利,促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平衡发展提供政策性依据。
关键词:养老金;家庭养老;“挤入”与“挤出”效应;经济帮助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074-02引言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四成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
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城市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达2/3;农村40%的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农村只有4.6%的老人能靠养老金生活。
①相较于农村,城市的养老金覆盖面较为广泛,政府养老的功能较为突出,同时目前城市中家庭养老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出现了老年人对成年子女经济依赖程度减小、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帮助时间拉长的现象。
一、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我们项目小组2013年7月、8月基于南京五个区的城市家庭的400份调研数据。
其中包括400位老人以及695位成年子女的相关数据。
(一)变量设定此次研究我们分两部分来研究,第一部分我们研究老年人获得并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与获得子女经济帮助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养老金的数额与获得子女经济帮助之间的关系。
我们设定的变量有:设定老年人获得并主要依靠养老金的样本为变量X1,设定老年人获得养老金数额为变量X2,设定获得子女经济帮助为变量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