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星空图)同学们看一下这是什么呀?生:宇宙,星空,银河……师: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不是也在其中呀,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师:前面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宇宙,那什么是宇宙呢?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那什么是天体呢?天体就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星云: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自已能发可见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氮。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卫星是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流星雨: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1、说教材本节《宇宙中的地球》选自人教版《地理1必修》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起始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的建立。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地球上一切宏观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以文字、图片相辅相承的形式呈现,另插有自主探究总结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
教材内容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包括所处位置、一般性及特殊性,是后续章节的引入和基础。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
(2)了解天体与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3)掌握天体系统分级,以及地球所处的位置。
(4)掌握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以及太阳系行星的分类。
(5)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观星行为,引入对宇宙的解释。
(2)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形态及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辅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太阳系模型。
(3)使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天体系统的分级和各级间的包含关系。
(4)通过表格整理、行星间对比,来理解地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5)增加拓展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讨论,培养创新、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2)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问题。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4)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说重点与难点重点:宇宙环境、天体系统的4个层次、普通行星与生命地球。
将宇宙环境和天体系统层次选为重点是因为它们关系到学生宇宙概念的建立,是对地球进行了解的前提基础;将普通行星与生命地球选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对地球整体最基本的认识,是后续章节的概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名称及出版方•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2. 教材版本及适用对象•教材版本:人教版•适用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特点,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球运动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独特性和宇宙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4.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地球的运动方式、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原理及规律,地球与其他天体的互动关系。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课时:太阳系a) 教学内容•学习太阳系的构成和天体的基本特征。
•探索太阳系的发现和认识过程。
•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地位。
b) 教学安排•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像并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基本特征。
•运用教材中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并展开课堂讨论。
•向学生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地位,通过课堂活动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2.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a) 教学内容•学习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和特点。
b)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辅以多媒体资料展示。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行实践活动,如用手指追踪地球的运动轨迹。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概念图绘制等活动,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3. 第三课时:太阳和地球a) 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探讨太阳能对地球的重要性。
b) 教学安排•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如光照、温度变化等。
•展示太阳能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太阳能的认识和应用想法。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复习课教
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
2、学生进一步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太阳活动、太阳活
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星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2、八大行星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宇宙环境
2、自身条件
四、为地球提供能量
五、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
2、太阳活动类型
3、对地球影响
五、板书设计
1、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2、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4、为地球提供能量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说课稿: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材分析: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流程
回扣引入,说明: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仅就银河系而言有1000亿颗恒星,每百万颗恒星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吗?路和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愿望。
升华情感价值观目标。
预留方案: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
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
课下与学生探讨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