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说课稿: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材分析: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流程
回扣引入,说明: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仅就银河系而言有1000亿颗恒星,每百万颗恒星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吗?路和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愿望。
升华情感价值观目标。
预留方案: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
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
课下与学生探讨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