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定友论图书馆建设和地方文献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0.41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摘要:Scholar Mr. Du Dingyou: the creator of five first in chinese library history,the service concept to readers and the achievements on library aspects of Mr. Du Dingyou were wrote up, as well as the life.,著述内容涉及到图书馆领域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宏观到微观,凡图书馆学理论、图书分类学、目录学、检字法、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和童子军等多种学科均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融东西方图书馆学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摘要】本文介绍了杜定友先生的生平,特别就杜先生爱书如命、读者服务观方面和在图书馆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杜定友先生;爱书如命;读者服务观;图书馆;成就Famous Library Scholar Mr. Du Dingyou: the creator of five first in chinese library historySHEN Wei-qun( Library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Abstract】The love of books, the service concept to readers and the achievements on library aspects of Mr. Du Dingyou were wrote up, as well as the life.【Key words】Mr. Du Dingyou; Love books like life; Service concept to readers; Library; Achievements1 杜定友先生生平杜定友先生(1898-1967),原名定有,后来改为“定友”,省了四笔,笔名有丁右,原来有好几个号:楚云、础云、云郎、寄尘、英等,后来都不用了,改号“又丁”。
杜定友对文献工作的业绩与评价为图书馆事业奋斗终身的杜定友(1896一1967)先生,是一位研究面广泛,著述丰富的图书馆学家。
在他的工作、研究、著述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长期以来,他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作出了一定的业绩和贡献。
(一)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是近代图书馆有别于封建藏书楼的一项内容。
杜先生早年极力主张地方图书馆要搜集地方文献,解放前他曾大声疾呼省图书馆要重视地方文献,1941年的《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说,“各地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以广东文献而论,负保存责任的当然是广东省立图书馆了”,“诚然,提倡读书运动,供应参考资料,这是每一个图书馆的责任,但是一个省立图书馆,则除此以外,更有重要的责任,就是保存广东文献”(1)。
杜先生此文是我国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早期论述之一。
杜先生不仅在理论上主张省图书馆要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1941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粤北韶关复馆,他兼任馆长,着手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以后并在广东省图书馆建立“广东文献”专藏。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广州,兼任广东文献委员会委员,曾为广东文献馆出谋献策,其后,又兼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中山图书馆在他的领导下,也开展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
解放后,党和人民委任他担任广东人民图书馆馆长,此后,他领导积极搜集地方文献。
1955年,广东省图书馆和广州中山图书馆合并,成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二馆的地方文献也合二为一。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在省馆中是著称的,据统计,截止1956年5月(杜先生离开省馆后不久),广东文献已达95,000件,其中有许多重要资料,如革命文献的原本,广东地方志,广东各姓族谱,东西南沙群岛资料,近代史的许多重要资料,广东文献的善本和稿本等等,这批广东文献,“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曾著文介绍。
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内容与途径在发展地区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信息资源,就是省(区)地方文献资源。
就一个地区而言,反映省(区)情的地方文献资源是最具地方个性的信息情报源,建立省(区)情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省(区)情文献资源,不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弥补局部信息不足的状况,实现信息资源互补提高信息资源效益,而且也是实现地区对外开放、搞活诸多环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
一、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内容 1、地方文献建设的范围地方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几乎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几乎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年鉴。
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系统地汇集一年内某一区域的重要文献和各项统计资料,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第二,地方报刊。
指地方党政领导部门、机关团体以及私人编辑发行的报纸刊物。
内容一般包括当地政府机关发布的指示、文件、报告、法规、人事任免、财贸、文教、卫生、体育等,具有新闻性、区域性、史料性和连续性。
地方报纸的类型有:日报(晚报)、周报、月报等!地方刊物的类型有:通报、公报、学刊、会刊、年刊、丛刊、特刊等。
第三,地方丛书。
凡某一地方历代出版机构其它机构以及私人的出版物,皆可视为地方出版物。
它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也能反映这个地区在文化、科学、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和地位。
此外,地方出版物亦能反映该地雕板、印刷水平。
凡论及某一地方的专著、专文,散见在书刊上的文章、图片以及某些书刊中的有关章节、段落都应属于这个范围。
第四,地方史料。
主要指总论、专论或内容涉及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历史、资源等文献资料。
在文献的表现方式上有地方志、地方史、大事记、地方统计年鉴、区域经济以及地方风情等。
这些文献,能从宏观或微观上反映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认识与开发某一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在图书馆界取得广泛的认可。
不少公共图书馆均开辟有规模不等的地方文献专藏。
然而,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对应属地方文献的“地方人士著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的倾向。
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呈浅见,尚祈方家教正。
早在50年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写下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
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即通常所称的地方文献广义概念),较早归纳出地方文献的定义,界定地方文献的范围。
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又兴起对地方文献的讨论,并对地方文献的定义、范围,形成一种新的观点。
如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即通常所称的地方文献狭义概念);认为地方文献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色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排除出地方文献的范围。
影响所及,一些图书馆也对其地方文献收藏范围进行修改,将大量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剔除出地方文献专藏。
有的图书馆则将地方人士著述局限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作。
地方文献是否应包括地方人士著述,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考虑,地方文献的定义仅强调内容上的区域性,似欠全面。
一种文献的地方特征,既可从内容体现,也同样能从著者、出版地反映。
正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对“地方文献”的论述所指出:“地方史料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作者的籍贯,地方出版物取决于著作的雕印、出版的地点。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
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
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
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
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
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
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
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
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
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
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
地方文献信息论1引言信息、能源和物质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地方文献是人类社会文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资源。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2、地方文献的涵义和特点2.1地方文献的涵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就地方文献的概念的认识还未达到一致的见解。
杜定友先生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就提出了被称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
即“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
”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一个小区域内,从过去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文字、口述、器物等有关资料”,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反映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记载”。
骆伟教授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揭示了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
2.2地方文献的特点2.2.1地域性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结合,它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认为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差异性、特殊性。
地方文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资源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有关措施提供重要的情报资源。
地域性是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它的文献所不具有的。
在结合地区特殊情况上,地方文献有着其它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2.2.2真实性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或者说是客观性,是相对于一般“国史”、“正史”而言的。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对各类地方现象、地方历史事件和地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描述比国史和正史要真实丰富。
这是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文献属于当时当地人对当时当地的事情所作的直接描述。
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地方文献资源是人类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它在当今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也如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加工整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因此,用统一标准来处理各地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的相关论述,可参见韩朴先生的《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一文,文章中,针对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对编制适合地方文献特点的专门分类表的思想认识做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仅就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及类目设置等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探讨。
1 “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早在1949年,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专家杜定友先生为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的观点。
众所周知,文献分类表是依据文献内容立类,更具体的说,就是按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或知识属性来进行科学分类的。
它是任何一部分类法的主旨或者说是核心。
从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出发,它是对某一地区自然、人文诸般现象的描述,因而从其内容看,地方文献反映的是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认识”。
因此,地方文献中没有人类对自然、社会的宏观认识,因为它属于人类思想意识共性的东西;也不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不具有地域特征;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不具地域特征。
地方文献中记录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并不等同于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文献或学科信息,而是对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与报导,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因而,利用现在的《中图法》、《科图法》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是不适宜的,《中图法》要考虑所有存世文献的内容,它按照学科立类并组织文献,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地方文献则是地域性文献,文献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范畴与超地域性文献都有所不同。
研究一位学者的学术思想。
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学者本人做出历史的和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探明他为本学科付出了哪些创造性的劳动,在哪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社会实践的检验又证明了他的哪些观点是规律性的、有用的东西,而另一些观点是错误的假定,必须予以扬弃。
从而把科学研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道理很简单,人不能老念“三字经”,科学研究也不能老从“0”开始。
马克思的哲学如果不突破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框框,那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