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思路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关键词】白血病;解毒化瘀方;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尽管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有共同之处,如预后差、生存期短、长期存活者少等特点。
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是目前国内学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发病情况36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20例,复发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9例,复发者8例;对照组属难治者11例,复发者8例。
2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危险因素分布36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继发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况36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
治疗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5±16.16)岁;病程3~36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72±4.44)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诊断及MIC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2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急性白血病中医病机探讨*★庄海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摘要:现气血亏耗,里虚为本,反复发病;热则伤津耗液,表里同病的证候特点,关键词:白血病;毒劳;病机;毒瘀虚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或其它造血组织中白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能浸润全身各种组织与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1]。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诊疗手段,从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开展,使得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有不少患者难于完全缓解、易复发,还有部分患者因化疗反应剧烈而中止治疗。
笔者有幸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罗秀素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临床10余年来,深入研究白血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及干预策略,现将个人及团队研究成果分享,认为传统中医具备完整的辨证体系及治疗方法,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引入中医血液病的领域,不管是理论还是治疗策略都有了很大发展和灵活多样。
在临床中医药干预急性白血病诊治,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中西医融合优势并举治疗已经成为当今中医血液病学科的治病方式。
符合当前医疗模式的需求和临床实践。
1 白血病中医病名探究AL在中医学文献中没有相应的中医病名,为了临床和科研的便利,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辨病论治的角度出发,直接将西医学“白血病”病名引入中医学。
从传统中医角度,白血病的一系列症状体征隶属于中医多种疾病:急性白血病高热乏力可以归属于“温病”“热劳”“急劳”范畴;出血体内的热毒蕴郁在骨髓之中,称为“髓毒”,发病后由里向外,从骨髓到血分,再到营分,然后到气分,卫分,传变迅速,发病即见耗精动血,神昏闭窍。
这种“温热毒邪”,属蕴毒内发。
典型的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这样的患者染病就出现高热,衄血,神昏等温毒症状。
急性白血病之中医治疗按:急性白血病发病凶猛,给病人带来很大伤害。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患者到不少医生对中医治疗白血病嗤之以鼻。
看着一条条逝去的生命和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用,请广大患者及其家属把眼光投向自己祖先留下的财富吧。
祖国医学无白血病病名,但有关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早在《内经》及其以后历代医学中都有记载。
祖国医学将之归结为“虚劳”、“血症”、“癓积”范畴,由于其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又归属为“急劳”,由于其常有“发热”,又称为“热劳”。
又因其发病特点,常将其归为温病范畴,按营气卫血辩证治疗。
本病内因为正气不足,外因为邪毒侵袭。
常分为:1、气阴两虚面色不华,头晕乏力,自汗盗汗,时有低热,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可有出血发斑。
舌质淡,体胖有齿印,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者细弱。
黄芪40克太子参30克麦门冬20克炙甘草15克粳米20克大枣3枚天门冬25克石斛20克生地黄20克半夏5克沙参20克黄精20克2、血气双亏头晕耳鸣,面色皓白,唇甲色淡,纳呆食少,心悸气促,少寐多梦,,舌质淡,苔白,脉虚大或濡细。
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熟地黄25克茯苓10克枸杞子30克阿胶10克女贞子20克菟丝子15克甘草10克白花蛇舌草45克半枝莲30克3、毒热炽盛壮热口渴,渴喜冷饮,热不为汗解,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咽喉疼痛,或者有咳嗽咳痰,肛周肿痛,大便干,小便赤,或有出血发斑,尿血,便血,或者神昏胡话。
舌质红或者淡,苔黄或者无苔,脉虚大或者弦滑而数。
生石膏45克水牛角15克生地黄45克牡丹皮30克赤芍15克玄参30克天门冬20克麦冬15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知母20克白花蛇舌草45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三七粉(冲服)人工牛黄2克(冲服)。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关键词】白血病扶正固本生血汤并常规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并设单纯西药化疗组为对照。
结果治疗组 218例达 CR 162 例, PR 19,完全缓解率达74.3%,总有效率达 8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缓解所需平均时间为 20.4 天,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毒副反应明显减少(P<0.01),且毒副反应症状较轻;其复发率为 46.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生存质量优良者占 7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较单纯化疗明显优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优越性,笔者于 1998 年 5 月~2005 年 10 月对收治的急性白血病病人,采用联合化疗及应用自拟的扶正固本生血汤综合治疗。
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简称中西医组)病例共 218 例,均为住院病人,诊断符合天津1986 年白血病分型讨论会标准。
男 138 例,女 80 例,年龄 6 岁半~58 岁,中位年龄 32 岁。
其中 M1 76 例、M2 21 例、 M310 例、 M4 2 例、 M5 12 例、1 / 7M6 1 例, L1 52 例、 L2 4 例、 L3 40 例;初治 198例,复治4 例。
为了对比观察,笔者选取同期在肿瘤科住院单纯用西药联合化疗的急性白血病病人 73 例作对照组(简称西医组)。
两组的一般情况、病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探讨急性白血病是获得性造血祖细胞突变而引起的克隆性疾病,特点为骨髓中某系原始、幼稚的细胞明显增生而分化受阻,同时抑制正常造血。
外周血白细胞有量与质的异常,常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感染、出血及脏器的白血病细胞浸润。
急性白血病的西医治疗以化疗、骨髓移植、基因、免疫治疗为主要手段。
中医药可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增长,诱导分化白血病细胞,介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可提高化疗药的敏感性,逆转多药耐药,有效的治疗并发症,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免疫介导功能清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故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仍有用武之地.1 中医药为主治疗白血病1.1 病因病机:中医将急性白血病归于“急劳”,“热劳”,“血证”,“徵瘕”等范畴,白血病的发生多为禀赋不足、劳倦、饥饱、房欲、七情所伤,正气虚弱,热毒内侵或毒自内发,邪蕴骨髓,骨髓受损,热毒之邪自骨髓向外蒸发,弥漫三焦,脏腑壅滞,气分热盛;或伤及营血,营血热炽,高热不退,热毒炼津为痰,痰瘀热毒,交织为患。
热毒伤及血脉,迫血妄行,或淤血内阻,经脉淤滞,瘀热相搏,血不循经,可致出血诸症。
邪毒侵袭机体,潜伏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气滞血淤痰阻,结于胁下可形成肿块,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邪毒深伏骨髓,日久消灼精血,可致阴阳气血亏损.概言之,本病热毒、痰凝、血淤、正虚互为因果,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贯穿于疾病的始终.1.2 治法用药: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本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在发病期,可分为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热毒内盛、淤血阻滞;热毒内壅、痰阻血瘀;毒热未清、气阴两虚等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配合凉血止血、活血化淤、化痰散结、益气养阴诸法。
缓解期多见热毒内蕴、痰淤阻滞、湿热蕴结、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脾肾两虚等类型,治疗以解毒、化痰活血、清利湿热、益气养阴、健脾和胃、补脾益肾等。
根据急性白血病的病机特点,从临床经验的总结中,提出急性髓系白血病以解毒益气活血通络为法,基本处方:狗舌草、雄黄、全蝎、白花蛇、人参等。
Clinical medicine│临床医学- 29 -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张晓静(洛阳解放军150中心医院)【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的缓解率为76.7%,对照组为60%,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共发生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63次,对照组共发生92次,不良反应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的缓解率更高,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化疗;急性白血病当前急性白血病治疗手段以化疗为主,化疗仅能达到临床缓解效果,而且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易引起许多严重毒性反应。
有研究报道[1],中医配合化疗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为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患者经临床、实验室、骨髓象及PH 染色体检查确诊。
男性24例,女性36例。
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42.6±11.8)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分型:L1型3例,L2 型11例,L3型5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42例,分型:M1 型9例,M2型13例,M4型7例,M5型8例,M6型5例。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入组研究前未接受任何方式治疗。
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其分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国际通用化疗方案,诱导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DAP 或VDP 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DAM、HAM 或HOAP 方案化疗。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论文)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陈志雄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一、概念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多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流行病学情况:二、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一)历史沿革病名:属于虚劳、急劳、热劳、温病、瘀积等范畴。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肾精亏虚。
病邪为热毒炽盛、伏气温病临床表现的类似记载:多从虚劳、急劳、贫血、恶核、咽喉肿痛等描述。
治疗:张景岳认为深在阴分、不宜温补。
预后:不良,“百日劳”之名。
(二)病因:精气内虚、温热毒邪内盛。
热:温热、湿热、痰热、毒热痰浊外感毒:热毒、温毒、火毒、瘀毒瘀血劳倦:饥饱不节、房劳、七情所伤内伤小儿:先天不足、遗传缺陷病位:肾、骨髓,可涉及心、肝、脾诸脏(三)病理正气虚弱邪毒内蕴肾精亏虚、邪毒内蕴血行瘀滞痰浊凝阻骨髓受损生血紊乱(四)关于白血病的伏气温病论发病方式:伏气温病、邪伏少阴、由血分转气临床症状病程归转、预后(五)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几种看法因虚致病论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因虚致病论顺理成章。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虚弱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
因病致虚论从临床上看,白血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而很多青少年发病前身体多健壮,肌肤丰满。
如果说因虚致病,似乎难经解释。
青少年多气血旺盛,正气充足,发病前无正气亏虚的表现,受温毒外袭后,起病急骤,热毒入髓伤血引起血瘀;由瘀血而致血不循经;同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有血虚,为因病致虚。
虚实夹杂论近年来,大多数学者从实践中总结认识到白血病既非单纯虚证,亦非单纯实证,而是虚实夹杂。
本病的发病前提为正不胜邪,本虚标实,正邪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正盛邪退,疾病可完全缓解;邪盛正虚疾病则复发或加重。
三、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概况中医药在应用单方和专药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AML),是一种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增殖异常所引起的恶性肿瘤。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多以“痰瘀证”为主,并结合辨证施治,针对各个不同证型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机体、消除病变、恢复健康的目的。
首先,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急性白血病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虚实夹杂,痰瘀为脏,重痰不血,浸润不化”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诊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性质,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针对痰瘀等证型进行辨治。
中医认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多有痰瘀内阻的表现,治疗重点是疏通经络、化痰活血。
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神曲等,具有疏肝理气和化痰开窍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当归、赤芍等,以及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助治疗。
例如,针对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中医可采用扶正祛邪、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芪、人参、党参等。
对于精神状态差的患者,可采用安神补脑、调节情绪的药物来辅助治疗,如丹参、首乌藤等。
此外,中医还非常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腥膻、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适量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鸭肉、鱼类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最后,还需要注意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也不能过度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主要以疏通经络、化痰活血为主线,结合辨证施治和辅助治疗,在副方面也注重调节饮食和适当运动。
当然,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此外,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支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医案及分析白血病属于虚损,中医擅长补虚。
我的建议是,不管病人接受的是何种西医疗法,都应该配合中医。
急性白血病一直以来是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长期以来临床上首选的规范化化疗并不能根治白血病。
近年来联合化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预后仍较差。
中医没有白血病这一病名,现今普遍认为急性白血病的某些表现与中医的急劳、温病,以及血证诸门的内容有相似之处。
不管白血病属于中医的哪种疾病,就临床来看,中医有办法治疗白血病。
一、医案一位中年男性,因走路感觉累,喘大气,站起略晕而入院仍治。
做血常规发现白细胞低,进而诊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7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过低,医生建议化疗。
现病人输血后暂未接受其他治疗。
病人希望能用中医取效。
刻下见:口干,胸闷气短,气喘,全身无力,乏力易累,天冷时手脚冰冷,烦躁易怒。
纳可。
大便1-2天一次,干硬,羊屎状。
眠可,多梦,眠时后颈出汗。
面色略暗。
左脉滑软,右脉滑,舌大,苔黄,舌下瘀。
根据以上症状和体征来看,病人属于气阴两虚,血虚,阳明不降。
处方如下:虎杖20,鸡血藤30,阿胶10(烊化),枸杞15,生黄芪100克,白术15,陈皮15,升麻6,柴胡6,党参30,炙甘草10,当归1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
(单位:克,下同)补虚,治易累,升红细胞,止汗。
生黄芪60,黄精20,桂枝10,白芍10,虎杖20,鸡血藤30,当归10,白术10,枸杞15,麦冬10,砂仁10(打碎),葛根30,炙甘草10,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熟地30,仙鹤草6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
补虚,治血象低,乏力,通便,止汗。
复诊时自述,感觉越来越有力,手掌颜色慢慢变红润,眼睛蒙也缓解。
服药后各项指标好转,手指凉缓解。
脉滑有力,舌下瘀,苔小黄,略有齿印。
药方有效,效不更方,嘱继续服用。
并配合服薯蓣丸,以改善虚损的体质。
之后告知,诸症缓解,精气神大好,对结果非常满意。
急性白血病,中医只是当外感张圣兵:急性白血病3剂药就好,其实中医只是当外感,附白血病各种外感及出血的辨证治疗!!这几年我治了一些白血病的患者,有急性的也有慢性的。
据相关文件统计,从目前的临床上统计的情况看呢,儿童、青少年患急性白血病的,以阴虚血热为主,约占85%左右,也就是说,急性白血病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居多,而且85%属于阴虚外感。
下面我们就看一个典型的病案。
王某,男,五岁。
主诉:发热10天,加重3天。
现病史(患儿家属代诉):十天前不明原因发热,到当地西医小诊所予以解热、抗炎、退烧处理3天,无效。
后转至当地儿童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家属当场崩溃,医院准备予以化疗治疗,家属不甘心,遂经他人介绍请我去医院会诊。
观其患儿,两颧潮红,轻微咳嗽,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中医诊断为:温热病(或者说温病)。
证型为:阴虚外感。
舌红少苔,脉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由于有外感所以脉偏浮,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两颧潮红,也是阴虚的一个体征。
治则:养阴,清热,发汗解表。
处方:玉竹白薇汤。
具体方药如下:玉竹10克、白薇3克、淡豆豉10克、桔梗6克、薄荷6克、南沙参6克、铁皮石斛6克、甘草6克、葱白两根,大枣两个。
3剂后,烧退咳止。
经查血已无“白血病”指征,痊愈出院。
这样的病案,在中医界,不独有我,是大部分专业一点的中医对于这种急性白血病属于外感的都很拿手,所以说(治好)这个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觉得有多么神奇的,只不过西医觉得很神奇,家属觉得很神奇而已。
纵观此病案,说明一个问题,中医跟西医的差距多么大,西医要很多指标来确定你是哪一种疾病,中医呢,通过四诊八纲,阴阳五行,对证治疗即可。
于无形之中治好“白血病”,自己还不知道。
那么,“白血病”3剂药就可以治好,是不是所有的“白血病”都是3剂药可以治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这个病案是外感的“急性白血病”。
对于有一些非急性的,或者说慢性的,或者说是由于内因所引起的。
以内因为主要矛盾引起的,那绝非3剂药可以解决。
八珍汤加减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是一种由肿瘤细胞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的疾病。
目前,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常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减轻治疗副作用,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八珍汤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方剂,由何良俊于明朝时期创制而成。
八珍汤具有补气健脾、调养脏腑的功效,被广泛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的治疗中。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八珍汤对于癌症患者具有一定的调节免疫系统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被应用于辅助化疗。
本次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八珍汤联合化疗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
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接受标准化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八珍汤,每日口服1剂,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免疫系统功能、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免疫指标和血液学指标有所提升,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另外,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也明显减轻,例如恶心、呕吐和脱发等副作用较对照组减少。
并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
总结:八珍汤联合化疗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化疗的副作用,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仅观察了短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评价八珍汤联合化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机制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思路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思路。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临床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患者病情的各阶段用药的效果。
结果:通过临床实验证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白血病的病情,使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缓解率逐渐提高,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和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用药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逆转多药耐药和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继而缓解和治愈白血病患者。
结论:中医药对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白血病临床患者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急性白血病;思路
急性白血病是获得性造血细胞突变引起克隆性疾病,它使患者骨髓中某系原始、幼稚细胞增生而导致分化受阻,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高烧、出血、感染,体内的白细胞增多,红细胞逐渐减少。
白血病的西医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化疗、骨髓移植、和基因免疫治疗等手段。
我院采用中医药对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治愈白血病患者,疗效非常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6-29岁你,平均年龄(14.5±2.5)岁。
患者在入院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高烧、出血和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症状,经过检查,患者体内的血常规系统明显紊乱[1]。
1.2治疗方法
1.2.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
根据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治疗。
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现代医学进行化验和确诊,例如,对病人做骨髓穿刺报告或者血常规化验检查,了解患者的作病情与基本病理。
在确诊后,使用辩证处方进行治疗,在处方中加一些对病情有针对性的的药物,例如,加一些抗癌中药,同时按照患者的基本病情,如果患者并发感染,观察感染的程度给患者加一些抗菌或者抗病毒的药物,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药量的调整,这样辩证与辨病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1.2.2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
由于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治疗时应该采取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邪正的盛衰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白血病患者早期的病情主要以邪实为主,因此治疗时采用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疗手段;白血病晚期患者或者在患者的强化治疗阶段,患者的症状邪实程度表现不明显,因此治疗时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进行治疗。
祛邪是将患者骨髓热毒进行清除,使患者血管通畅。
扶正是调节患者体内阴阳平衡,补气养血等,扶正能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使患者能够利用自身的抵抗力消灭残余的白血病细胞。
1.2.3基本处方
急性白血病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处方:狗舌草、雄黄、全蝎、白花蛇、人参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解毒化痰散结消淤为法,基本处方:长春花、山慈姑、浙贝母、三七、鳖甲等[2]。
用基本处方中的药物根据不同的剂量研制出白血病胶囊,在临床患者中使用,疗效非常显著。
同时,根据白血病发病的不同阶段,需要对基本处方的药剂进行调整,这样能对症用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结果
经过对患者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和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的
基本处方治疗下,可以有效的逆转白血病患者的多药耐药,在治疗发烧、出血等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通过临床实验证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白血病的病情,继而治愈急性白血病。
3、讨论
急性白血病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虽然见效比较慢,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较小,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样使患者能够对症下药,达到显著地治疗效果,并且患者在治愈后,疗效巩固不易再复发,这是目前西医所达不到的疗效[3]。
在研究中,患者采用中医药的辩证与辨病结合的方法使患者的症状得到了基本的缓解,通过临床治疗显示,中医药对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并发症的治疗都有明显的缓解,继而治愈白血病。
采用中药药治疗白血病与西医相比的优势在于(1)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能够及时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能够有效地延长或阻止白血病的再次复发。
(2)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能够防治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多药耐药,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产生。
(3)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能够有效诱导患者白血病细胞凋亡,使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
(4)中医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和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的基本处方治疗急性白血病能够减轻患者化疗的副作用,从而保护了其它脏器。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中对患者的副作用小,治愈后疗效巩固不易复发,因此,中医药对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白血病临床患者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育生.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2(10):142-143.
[2]郑丹丹,孙伟玲,周永明.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
述,2014,01(05):1423-1424.
[3]杨敬敬,李焱,杨志峰.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及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3,08(18):45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