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八 文言文 考点三 文化常识适考素能特训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015·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
题组一 古代诗歌阅读1.[2015·西安二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守睢阳作[唐]张巡①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③。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合力死守睢阳这个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不下,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后粮尽城陷,张巡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
②鱼丽:古阵形。
③陴(pí):城上的矮墙,俗称“城垛子”。
(1)“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塑造了唐军广大将士的形象。
试还原他们的形象,并品味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道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战士们裹好旧伤,仍然凭顽强的毅力奋勇苦战,有的重伤员更是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
“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战士们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
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2)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
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
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诗歌鉴赏 一、二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苦”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含辛茹苦,“孤城”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
三、四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
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8.1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板块一教材过关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内:通“纳”,接纳B.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智慧、明智C.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D.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连词,并且解析D项“而”通“耐”,能力,能耐。
“而”因与“耐”古音同而借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
答案 D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B.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C.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D.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通“挡”,抵挡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的使用。
当,读dānɡ,对等,比得上,不是通假字。
原文说“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这里比较的是刘邦与项羽军队的数量。
答案 D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 旦日飨.士卒飨:犒劳C.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免除D. 御六气之辩.辩:变化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除:授予官职。
注意D项“辩”通“变”,释义正确。
答案 C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B.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C.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具:详尽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发:打开。
答案 C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如因而厚遇.之遇:招待B.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赂:贿赂C.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审理D. 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解析赂:赠送礼物。
答案 B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问候,怀念B.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向:过去,以前C.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好像D. 举酒属.客属:音zhǔ,劝酒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翻译题—————————高效演练—————————(2016·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硅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镌”意为“削职”,其宾语为“官”,“镌与修者官”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综合模拟试卷(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自古以来,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
纵观整个中西文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只是不同年代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②在中国,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观,不仅强调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其肩负起了兴国大业之重任。
近代梁启超、鲁迅等人也都强调过文学的社会价值。
在西方,以柏拉图谈文学的教育作用始,直至19世纪硕果累累、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备受推崇。
美国的“废奴文学”即是典型代表,用文学的形式主张废除血腥、残暴的奴隶制,伸张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开展。
③在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时代主题,又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文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形象生动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能够多层次地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这样既能以史为鉴,又能充分认清当前社会基本问题;文学的认识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并非枯燥地为我们呈现当下的社会面貌,而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文学能够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人能够将此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的精神世界,整个社会精神面貌也将会焕然一新。
④但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却有所下降。
随着大众传媒业的发展,以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为载体的娱乐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文学创作本身在适应商业化、娱乐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忽视社会价值的现象。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8.5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板块一古文翻译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
非其任,强必灌之。
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
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
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服徭役)时脱之。
”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
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
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中考查了被动句和判断句,“见”表被动,“是……也”表判断。
(2)中考查被动句和省略句,“为”表被动,“争为用”即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
此外,“重”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1)在乡里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修养得还不够。
文化常识题组一文言文阅读一、[2015·山西四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事我乎?”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B.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C.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D.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答案 C解析标点为: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 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
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
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
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
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答案 B解析“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
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参考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
门第低微。
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
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
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
(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
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
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
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
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
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
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被平定。
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
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
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
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
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
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
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
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
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
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
六年,迁大理司直。
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
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
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
”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
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
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
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
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
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
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
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
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
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
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
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
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
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
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
”珙大感服。
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
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其私人..私人:自私的人B.明年..至郡明年:第二年C.除授..有是非除授:授任官员D.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曲当:完全恰当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私人”是“有权势人的亲朋、私交”的意思,古今异义。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B.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C.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D.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一看常见停顿的文言标志性的词语——未几(句首停顿的标志性词语)、且(句中停顿的标志性词语);二看常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大元军(主语)、中流(宾语)、营栅(宾语)、合肥(宾语);三看文意。
三管齐下,答案可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学问颇著,进入仕途,官运亨通,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C.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D.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
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中的“俾勿扰以俟处分”可知,杜范是要求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因张世显有攻城想法,杜范才用计抓住并杀了他,在张世显被处死后方抚慰灾民使其回乡。
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