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80
认知行为理论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
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第一节理论背景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主义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3)可得性无助(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二。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1。
基本观点: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2.代表性的理论(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A、引发的事件;B、新年系统;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D、治疗措施;E、效果(期望的结果);F、feeling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②交互决定论③自我调节理论④自我效能理论(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维→抑郁症各种症状(5 )谢尔登/贝克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理解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第二节认知行为理论的事物原则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一。
认知行为的原理与应用什么是认知行为认知行为是指个体思维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它包括了个体的感知、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认知行为的原理认知行为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三要素–感知:人们对于外部刺激的感知能力,包括感知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
–思维: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等。
–情绪: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
2.认知偏差–选择性感知: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感知,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过度一般化:基于有限的观察而做出过度一般化的结论,忽视了具体情况的细节。
–情感加权:个体在做决策时,对情感因素进行过分考虑,而忽视了理性的思考。
–思维定势:个体在思考问题时,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和惯性思维,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3.认知行为理论–认知重构:个体通过重新思考和重新组织自己的认知结构,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错误和负面认知,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认知行为的应用认知行为的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心理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改变行为和情绪。
•教育领域:认知行为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认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管理和领导:在组织管理和领导方面,认知行为原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认知差异,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激励。
•情绪管理:个体可以通过认知行为原理来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并学习如何应对和管理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决策分析:认知偏差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了解这些偏差并学会应对,可以帮助个体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决策。
通过应用认知行为的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和提升个人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一、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1、在认知学派看来,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
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人在情境中发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都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有弹性的。
心理、环境以及行动后结果的反馈都会引起行为的调整。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绪对人类行为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正向情绪带来积极的思考和行动。
负向情绪则带来消极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
这里的认知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诸如知识、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意,规划和谋略,理性,推论,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甚至知觉,记忆和注意等高级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范畴。
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3、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面是图示或核心信念。
4、艾力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
稀释人们的情绪反应。
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 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c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发展等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来形成的。
它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观察的行为,忽略了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上。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内在的心理表示和模式的,而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理论对教育、学习和认知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和行为的社会性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模仿过程,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领导力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研究人类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社工知“理”| 认知行为理论每当考试考到社会工作理论的相关内容时,不少人心中都会“咯噔”一下,然后开启漫长的回忆之旅……作为“科学助人”的社工,理论就是我们开展服务的利器,丢到理论犹如上战场不带武器。
社工知“理”这一栏目横空出世,通过“知识点+实操案例”的方式,帮助大家熟悉理论、使用理论。
今天介绍的第一个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主要观点①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②人们关于行为结构的因果知觉,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
③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借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帮助案主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新行为的学习来强化认知,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社工角色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带领者、指导者,带领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绪,与案主一起分析案主的认知过程,指导案主学习新的认知技巧,在整个过程中社工必须心思细腻、认真、谨慎处理每一环节。
①明确的洞察力,社工需要准确把握案主特别的认知。
②在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社工需要充分认识案主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分析不同因素对案主的影响程度,让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事件的态度、看法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案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景回顾,与案主一起总结治疗的整个过程,让案主清晰地看见认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帮助案主发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大家必须掌握的核心理论,也是社工考试中最喜欢的出题点——ABC情绪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简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心理疗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原理,通过调整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技术。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A. 认知理论1. 认知三要素:思维、情感、行为2. 杂化模型: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3. 自动思维:认知中的常见错误和负面思维方式4. 信念系统:核心信念、中介信念、条件信念的作用B. 行为理论1. 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2. 强化和惩罚:行为的增强和抑制3. 行为学习原理: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和习惯二、常见的认知行为疗法技术A. 认知重构1. 理性分析:识别和评估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2. 反思录取证:记录并挑战负面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3. 实验作业:通过实验性行为来证明负面思维的错误性B. 行为技术1. 曝光疗法:暴露于触发恐惧、焦虑或厌恶情绪的刺激上2. 逐步性徐进:逐步引入与恐惧、焦虑相关的刺激3. 奖励系统:设定奖励机制以增强积极行为的频率和强度C. 心理教育和训练1. 自我观察和记录:分析和记录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关联性2. 深呼吸和放松训练:通过控制呼吸和肌肉紧张度来降低焦虑和压力3. 面对困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策略三、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A. 抑郁症和焦虑症1. 负面思维和自我否定的改变2. 恐惧和担忧的控制和管理B. 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 强迫行为和想法的减少和控制2. 创伤记忆和情感的处理和管理C. 社交焦虑和恐慌症1. 社交技能的训练和提高2. 恐慌发作的处理和控制D. 饮食问题和睡眠障碍1. 饮食和作息习惯的调整和改善2. 管理情绪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结论: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疗法,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原理,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技术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结合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以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2. 行为理论: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研究的结果,通过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惯,可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
认知行为治疗采用了多种技术来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
行为惯,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技术:
1. 认知重构: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向和扭曲的思维模式,来改善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将消极的自我评价替换为积
极的自我评价。
2. 行为实验:通过让个体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惯,并观察结果,来验证和修改他们的不健康的信念和假设。
3. 储备练:通过给予个体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技能和策略,来
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4. 放松训练:通过教授个体一些放松和冥想的技巧,来帮助他
们减轻身心的紧张和压力。
总结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合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心
理治疗方法。
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
惯,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实际治疗中,可以使用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储备练习和放松训练等技术来帮助个体实现改变。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引言:在当今社会,成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的快速变迁,成年人必须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和环境反馈的认知来调节学习过程。
本文将探讨。
一、激发自信心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的自我效能观念认为,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程度与他的行为成败有关。
对于成人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就的信念和自信心。
因此,成人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教育者和培训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可以通过鼓励和正向反馈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设定具体目标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了设定具体目标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和努力学习。
这要求成人学习者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明确学习的过程和时间安排。
同时,教育者和培训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该尽量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目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加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绪进行观察、评估和调节。
在成人学习中,自我监控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困难所在,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育者和培训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学会自我监控,通过反思和整理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培养自我监控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持续自我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供适当反馈在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反馈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行为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成人学习的效果,教育者和培训师应该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准确和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错误和进步。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2。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