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和文学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
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
的传统习俗,是人们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和信仰的集合体。
而文学
则是通过文字、语言等手段表达人们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民俗是文学的源头。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民俗为主题的,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都是对传统民俗的演绎和延续。
另外,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常常被文学家们吸收并融入到自己
的作品中去,如《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
民俗有关。
其次,民俗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
民俗的语言、节日、仪式
和礼俗等都成为了文学家们表达情感、意境的载体。
例如,在中国古
典文学中,将春天的开花、秋天的枯叶、冬天的雪景都用诗歌来表达,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节令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最后,文学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俗。
文学作品可以将某些民俗
故事、仪式等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播出去,使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创新和拓展传
统民俗,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
综上所述,民俗和文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无论是传统的文学
还是现代的文学,都需要汲取传统民俗文化的营养,并以此为基础来
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文学更加有意义、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影响也逐渐被文学作品所吸收和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充分体现了其作品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
下面就从民俗节日、习俗习惯、传说故事和文学语言等方面展开阐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一、民俗节日的体现民俗节日是人们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绝佳窗口,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材料。
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节日成为了不少作者创作的素材,可以说日常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都是以民俗节日为背景展开的,如满清十大功臣中“大明湖畔的风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三部曲”以及麦家的“琅琊榜”等作品,它们中均体现了民俗节日的影响。
其中,满清十大功臣中的《大明湖畔》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粽子、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的描述展现了民俗节日的热闹气氛,营构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世界。
而麦家的《琅琊榜》同样以端午节、元宵节为背景,将文学创作与弘扬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
二、习俗习惯的体现习俗习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通过对习俗习惯的描写折射出了时代背景和人性主题。
如李昂的《死者复生》中的清明节、石锤山的胡同、吃姜饼等习俗习惯的描写,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与历史、人性的悲喜与荒诞。
三、传说故事的体现传说故事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脉搏。
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作品选取了传说故事作为题材,通过对传说故事的改编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就受到了唐代传说“白蛇传”的影响,在作品中通过对神话的演绎,探讨了当代人物的人性主题。
四、文学语言的体现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托之一。
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民俗文化语言的运用更显突出,有些作品的语言还采用了方言和古诗词等民俗语言,以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以及更好地贴合故事背景和人物特征。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描写、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来体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
社会各个层面的传统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的总称,是一个民族保存和传
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个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1. 郁达夫的《长楼》:这是一篇以老北京民俗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长楼胡同内各种俗民生活的描写,如骑行车夫的声音、小贩的叫卖声、饺子馆的独特味道等,展现了
老北京的传统风貌和独特韵味。
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还通过节日庆典的描写得以体现,如清
明节上的扫墓活动、冬至时的吃饺子等,为读者展现了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2. 余华的《活着》: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来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民俗文化。
小说中描写了丰收时的合家团圆、丧事时的厚道乡邻、祭祀时的敬神
活动等,展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仪式礼俗。
小说还通过描写农村的口头传统、
谚语和歌谣等来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余秀华的《穷爸爸》:这是一部以乡村和城市的剧烈冲突为背景的小说,也是对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的批判。
小说中通过描写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差异和冲突,展现了中
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群体文化的不同。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工回乡过春节、社区里的婚丧嫁娶
等传统习俗,展示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延续。
通过以上几个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样性,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
意义。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在贾平凹的小说《带灯》中,就以彝族传统节日“带灯”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丈夫和孩子从城里回到农村过节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整个节日的庆祝过程、彝族老人的生活和传统仪式来展现了这个地方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婚俗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铁凝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描写新婚夜的一场大雪,再现了一个农村夫妇的婚姻生活,其中包括了传统婚礼的仪式、婚宴的准备和新娘的婚后生活。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变迁。
丧葬风俗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描写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其中包括了丧葬仪式和后来的骨灰安放。
小说通过对丧葬过程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们面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祖先传统的尊重,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丧葬文化。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婚俗和丧葬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描写和分析,读者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不仅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贡献了力量,也给人们带来了文学的艺术享受。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民间文学是指从民间传承、流传的文学,是反映人民智慧、普遍性和生活实际的文艺作品,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相互依存民间文学是从人民生活实际中汲取营养、孕育而成的,因此往往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植根于风俗习惯之中。
反过来,民间文学也为风俗习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理论支持,特别是传统节日、日常娱乐活动等方面。
许多诗歌、歌谣、谚语、典故、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
这些文艺作品反过来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广泛地传播和影响了民间文化,进而延续和推广了传统风俗文化。
例如,在我国,《草木灰》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民间歌谣,其歌词中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烟火气氛和人们对生活的渴望。
这首歌传唱最广,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烟火、花灯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因此在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中都会听到这首歌谣。
同样,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生活领域的理解和认知。
二、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不仅反映了民俗文化,而且通过影响民俗文化,反过来又改变了它。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挖掘和归纳一定时期民间文学的内容,可以得出一个有序、完整的社会文化系统,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看待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读本,或者《水浒传》、《红楼梦》等章回小说,都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盛行的同时也深度影响着社会生活。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场景、情节等元素,往往都能够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最终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象征。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就象征着一个家族世袭的集团,反映了许多家族经营问题,可以视作传统商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之间行成了一种相互拓展、相互补充的关系。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一、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常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常常通过对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民俗风俗等进行生动的描绘和再现,丰富着作品的文化内涵。
以舒伯特的小说《丈母娘和女婿》为例,小说通过对传统的婚俗、故事和风土人情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文化,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朴实真挚的民俗风情。
对浓郁的婚俗文化的描写和表现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小说中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对丈母娘和女婿的情感纠葛,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之中。
在张三曲的《故乡之晨》中,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现了那种浓烈的地方风情和历史传统。
作品中对故乡的地形、物产、民俗文化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
诗人通过对故乡的再现,表达了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以陈庄的话剧《麦秸的歌》为例,该剧通过对一位农村剩女命运的描写,表现了那种浓烈的乡土情怀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对传统的农耕文化、农村风情和小康家庭的表现,让观众在一次次的观剧中感受到了农村的朴实和纯真,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表演者对角色的演绎和对乡土情感的诠释更是让作品散发出了强烈的文化气息,成为了一部有着浓郁乡土味道的优秀戏剧作品。
以巴金的散文《谐红:敬爱的母亲》为例,文中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塑造和描绘,表现了那种浓烈的母爱情怀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对母亲的敬爱和对传统的家国情怀的再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地方风情和日常生活的味道。
作者通过对母亲的表现,表达了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无限的共鸣和思考。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眷恋。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被运用的素材和题材之一。
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被广泛地运用到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中,并成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小说、散文、诗歌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小说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小说创作中,民俗文化常常是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塑造小说人物及小说场景的必要素材。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描写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特有文化和习俗,如佛会、醮会等。
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也是许多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这些传说中的神话、鬼怪、神仙等,不仅丰富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小说更具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就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的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散文散文是文学创作中最灵活的一种文体,创作形式也极其多样化。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中,民俗文化通常是散文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散文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如游记、随笔、杂文等,生动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例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之风,逐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的,张爱玲的散文《金锁记》中,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制度和女性角色的变迁,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诗歌诗歌是文学创作中最为精神和语言艺术化的文体,体现了语言的美感和文学的深度。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创作元素之一。
诗歌不仅可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景象,也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反思,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雅趣的追求。
例如,余光中的诗歌《送行者的归来》中,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和龙舟竞渡的场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以独特的诗意。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了解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古代文学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众需求以及道德观念。
而民俗文化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习俗、信仰和传统,是人们凝聚情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一、古代文学反映民俗文化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通过作品的描绘和刻画来反映当时的民俗文化。
例如,古代诗歌中经常描写农民耕作、春夏秋冬等自然景观,体现了农耕社会的重要特征。
《木兰诗》则通过女子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社会的传统崇尚和尊重女性的民俗观念。
古代文学作品能够深入揭示社会风貌和民俗习惯,使后人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和感受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还通过描写传统节日和宗教信仰来反映民俗文化。
诸如《元旦》、《元日》等诗词作品,描述了元旦这一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和人们欢庆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虞美人·听雨》一词则表达了人们对神佛的虔诚崇拜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表达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民俗传统和信仰的热爱与执着,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古代神话传说、儿童故事等文学作品,将智慧人物、神仙怪物、龙虎鸟兽等各具特色的形象融入其中,既展示了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又传递了古代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的方式,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深邃的寓意和独特的魅力。
二、民俗文化影响古代文学创作民俗文化的传统习俗和思维模式对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借用民俗符号和民间传说,构建起丰富的艺术形象和情节。
例如,《红楼梦》中的民间故事、俚语和谚语等,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民间色彩。
古代文学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古代文学和民俗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而民俗传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文化传承方式。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和民俗传统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共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古代文学与民俗传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常常以民俗传统为创作题材,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将民俗传统中的人物、事件和习俗进行再现和表达。
例如,古代诗歌中经常描写农民的农事活动、祭祀仪式以及各种节日庆典,这些都是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流传,不仅丰富了民俗传统的内涵,也为后来的民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古代文学对民俗传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民俗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表达,使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后来的民俗传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例如,古代戏曲作品中的舞蹈、音乐和服饰等元素,对后来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和民俗传统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方面。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文字和语言将民俗传统中的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传承和弘扬。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承载着民俗传统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其传递给后代,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同时,民俗传统也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古代文学和民俗传统的互动关系还可以从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和民俗传统。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俗元素,不仅展示了各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点,也为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契机。
古代文学与民俗风情古代文学与民俗风情是两个相互交织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
在古代社会,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记录人们思想、情感和经验的方式,与民俗风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表达和虚构的故事,传递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和感受。
在古代社会,文学常常与宗教、哲学和历史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这种思想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传播。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价值观往往都与儒家思想相契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与古代文学相伴随的是民俗风情,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风俗和传统。
民俗风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民俗风情与文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各种民俗活动,如婚礼、祭祀、节日等,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古代文学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影响,更是彼此内在的联系。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写民俗风情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和塑造民俗风情。
例如,在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宴会和婚礼等场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虚荣,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欲望和命运。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展示民俗风情的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生活性和可读性,也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古代文学与民俗风情的关系还体现在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个别作家的创作成果,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创造和表达。
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民俗风情则是这种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与传统古代中国文学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记录历史,反映民俗,表达社会现实的载体。
由此可见,传统古代中国文学与民俗风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从两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对民俗文化的影响1.文学反映民俗习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很多作品都能反映出民俗文化中的习惯和传统。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了女子为了自我救赎而舞琴的故事,这种舞琴的方式也成为唐代的流行习俗。
另外,元曲中的“花车”,以及清代《红楼梦》中的“荣府出嫁”等,都是民俗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起到了对社会文化的宣传和传承的作用。
2.文学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反映了民俗文化的传统,同时也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例如《西游记》等部分作品中对中国佛教的宣传以及中国道家、儒家的思想传承,都是古代文学推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二、民俗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1.民俗文化影响文学题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当时的民俗文化来进行创作的。
如《白蛇传》就是根据浙江的一个民间传说而来,因此该作品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外,元曲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民俗流行习惯进行创作的,元曲以其题材广泛、叙述自如、韵律和谐而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2.民俗文化影响文学形式中国民俗文化的绵延悠远,文化传统深厚,使得古代文学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
例如春节联欢活动中的“对联”,元宵节中的“赏灯”,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也同时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传统古代中国文学丰富地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推动了这种文化发展和变革,使得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
第三讲中国上巳、寒食、清明节习俗和文学上巳、寒食、清明也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节日,之所以将它们三个放在一讲,主要是因为它们三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唐宋以后逐渐合并为一个节日,上巳节在明清已基本消亡,清明节成了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
这三个节日习俗都在中国文学中有鲜明的表现与反映。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巳习俗与文学1上巳节及其起源。
上巳节在先秦时期就已起源。
东汉以后,始定禊事为三月三日。
《晋书.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
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自汉以前,上巳不必三月三日,必取巳日。
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
”明人谢肇淛《五杂俎》指出:“三月三为上巳日,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巳,不以三日也。
”上巳节的起源主要有六种说法。
第一种是祛病祈福说。
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义》指出:“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第二种说法是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所指出的,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
古人将兰汤沐浴当作为一种辟邪法术,河滨祓禊礼俗则是集体性的驱妖除邪活动,并在后来增衍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第三种说法是陶思炎《风俗探幽》所主张的,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
他认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秉执兰草或以香熏草药沐浴,具有唤起性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可感孕而得子。
第四种说法是成林《三月三溯源》一文所主张的,源于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制度。
他认为原始人为禁止争夺异性而实行性禁忌制度,只是定期地实行性开放,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
第五种说法是日本学者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所主张的,源于祈祷丰年的农耕礼仪。
第六种说法是法国学者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所主张的,上巳节最初是表示初春的复苏的祭礼,其根本目的是乞雨。
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上巳习俗第一是祓禊,即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以拂除不祥。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在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古代文学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反过来,古代文学作品又对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古代文学作为记录历史的工具,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
例如,《诗经》中的《国风》系列描绘了古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和风土人情,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
这种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自然、人际关系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
另一方面,古代文学还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叙述故事情节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了民俗文化。
例如,在古代小说中,对于各种不同身份、职业和地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往往与当时的民俗习俗紧密相关。
通过对于人物的言行、喜好、穿着等方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展示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风俗的重要依据。
同时,民俗文化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为题材,通过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与民间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具有鲜明的中国民间文化特色,通过这些形象和故事,传达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勇敢、智慧、正义、忍耐等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此外,古代文学作品也通过题材和艺术手法的选择,对民俗文化进行了吸纳和表达。
例如,在古代诗歌中,流行的题材往往与民间节日、习俗紧密相关,通过对于节日意象和习俗仪式的描绘,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而古代戏剧作品中的舞台表演、音乐和服饰等元素,也直接受到了当时民俗文化的影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和生活方式。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本文引用自特罗巴《第二章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第一节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每个民族传承下来的民间风俗,丰富的民俗内容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事像,它包括民间传承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信仰祭祀、民间文艺,以及民间游艺竞技等,既涵盖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
一、近代西方民俗学概念1、folklore的提出2、folklore的含义与汉语翻译3、西方关于folklore的解释异说及其评价(1)遗留物说(2)成训说(3)民间生活说(4)民间文学说4、民俗学研究范围二、中国古籍中关于风与俗的记载三、中国民俗学(一)中国古籍中的民俗(二)现代folklore的确定1、1922年1927年1928年2、folklore确定的条件(1)日本民俗学家翻译的影响(2)中国古代民俗内涵之一(三)当代民俗学特点的认识1、钟敬文2、类型、模式3、传承性与播布性我国古籍中关于“风俗”的界说民俗信仰一向被认为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它产生于远古氏族社会,伴随着人类历史和生产力发展,不断发生、发展、淘汰、消亡,生生不息,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民俗学资料蕴藏极为丰富。
“风俗”或“民俗”一词,在我国也用得最早,在先秦两汉就有文献记载,并一直用到现在。
1、“风俗”、“民俗”的记载《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候,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风俗。
”《史记·孙叔敖》“楚民俗,好庳(bì)东。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汉书·王吉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记载风俗的专著有应昭的《风俗通义》。
2、“风俗”“民俗”的教育作用《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民俗文化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根据地理特征、文化差异特征以及思维方式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
根据文化人类学理论,相同文化根源的文化分支在外界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活动的影响下会发生着显著的转变,因而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地区的发展记忆,是彰显民族特色与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能够有效增添作品的真实感与文化性,使作品更具有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
一、民俗文化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主要包括乡土民俗、生活民俗、礼节民俗、居行民俗等多个方面。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到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关系,能够通过对乡村文化习俗的描述,体现人物的感情状态、人物关系以及性格形成。
通常来讲文化背景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物行为以及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的文化观念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得以呈现,利用情节冲突得以升华,其中以莫言先生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红高粱》最为突出。
作者在构建主体思想的同时,将民俗文化以角色的行为活动、家族传统以及封建观念进行描述。
然而莫言先生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封建理念与民俗文化却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是通过民俗文化作为载体所呈现的落后观念,是先生主要批判的对象,更是主角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纵观我国现当代文学,对民俗文化呈现的方式与角度各有千秋,是我国文学史靓丽的风景线,是读者经验与作者体验的产物。
然而文本所具备的不确定性与互动性,能够看作是对我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具体阐释,是对乡土文化的剖析。
从创作角度来讲,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必须结合当代的社会特征以及文化特征,才能使读者拥有丰富的感官体验,才能使作品获得巨大的影响力。
也因此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文学作品会详细描述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为我国历史学家、人文学家以及文化学家探究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依据,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特定时代、特定地理时代下的文化属性及特征。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元素。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现,现当代作家们重新审视和传承民俗文化,为当代文学注入了丰富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使之更加具有真实性和生命力。
本文将围绕着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展开论述。
一、对传统节日的再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而现当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再现,使得这些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中,对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描写,将人们在传统节日中的丰富情感和真实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现当代作家还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再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民俗风情的文学形象,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张爱玲的《边城》中,通过对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节日氛围,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经常能看到一些描写围绕着传统乡土生活的作品,比如刘震云的《一地鸡声》中,对中国北方乡村生活的描写就具有极强的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气息,在作者的笔下,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古老的乡村世界。
中国的传统故事和传说是民俗文化的精髓,而现当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对传统故事和传说的再现,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更多的诗意和情感。
在他们的作品中,通过对传统故事和传说的再现,使得这些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文学魅力。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对中国古代传说的再现,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古典意境和独特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故事的魅力。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经常能看到一些描写围绕着传统故事和传说的作品,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对中国北方乡村传统故事的再现,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独特的民俗色彩和地方风情,使得作品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活动在民间文学传承中的作用民俗活动在民间文学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开展的一系列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包括节日庆典、民间舞蹈、戏曲演出、口头传统等。
这些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传承和表达着民间文学。
首先,民俗活动为民间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在节日庆典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如歌舞、戏曲、故事讲述等,这些表演往往是以民间文学作品为基础的。
通过这些表演,民间文学得以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到这些作品,从而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承。
其次,民俗活动为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民俗活动中,人们通过参与各种仪式、游戏和表演,会产生大量的情感和体验。
这些情感和体验成为了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和创作热情。
比如,一些节日庆典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都成为了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此外,民俗活动还通过口头传统的形式,将民间文学代代相传。
在民俗活动中,人们通过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等口头传统的方式,将民间文学作品传承给后代。
这种口头传统的方式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民间文学得以在民间流传下去。
同时,口头传统还能够保留原始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后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这些作品的魅力。
总的来说,民俗活动在民间文学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了舞台,为创作提供了灵感,同时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作品代代相传。
民俗活动与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
这种传承和交流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得以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保持活力,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民俗与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文体可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上节课,我们大致介绍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四种民间艺术。
为了减少重复,下面着重论述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文学和民间诗歌。
一、民俗与中国古代文学流变的关系概说当我们用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时,我们可以发现,从《诗经》、《楚辞》的时代以迄当今,文学中有许多反映民俗的内容。
最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其实也在无意中提到了这个事实: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
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对象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
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傍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民俗与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文体可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上节课,我们大致介绍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四种民间艺术。
为了减少重复,下面着重论述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文学和民间诗歌。
一、民俗与中国古代文学流变的关系概说当我们用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时,我们可以发现,从《诗经》、《楚辞》的时代以迄当今,文学中有许多反映民俗的内容。
最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其实也在无意中提到了这个事实: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
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对象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
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傍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各种体裁。
这些体裁都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统称口头故事或口承故事)。
除此之外,各个体裁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互相联系。
1、神话的种类分析人类对往事的回忆是一种本能,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把一些重要的历史内容代代相传的。
王树民先生认为当时是由瞽者负责记忆并保存历史,他在《中国史学的萌芽》一文中提出:“记忆限于一代之人,时间不过几十年,要长期保持下去,惟有口传一法。
在一族之内,逐渐形成保持记事的专职人员,最适宜作这项工作的人是瞽者。
瞽者无视力,而听力与记忆力常较一般人为强。
他们以口传的形式,保存了当时最需要的史实,因而有瞽史之称。
”[3]瞽者所保存的古代史实,或是自然现象,或是在本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或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经验和教训,很多内容在长期流传中被日益神化,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苍颉造字、伏羲画卦……,基本上都成了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无疑是人类与自然界做斗争的反映,也是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中国远古神话和传说得以保存下来,主要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和成书较晚的《淮南子》,在先秦的其他文献里也有关于这方面的零星记载。
根据神话这一体裁的特点和内容,神话可分为下列几类:(1)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
这类神话是古人对宇宙和人类来源的探索,相对而言,天地开辟神话的发生晚于人类来源的神话。
女娲造人:关于女娲造人,古籍所载有二说,一是女娲与男性神共同造人说,如《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上骈和桑林皆神名。
即黄帝造人,上骈和桑林造了人的耳目和臂手。
另一说是女娲抟土造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还有一说是女娲为伏羲之妻(另一说两人为兄妹),两人皆人首蛇身,共同创造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普罗米修斯是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儿子,宙斯的堂兄。
他与雅典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时常在一起游玩。
一天,普罗米修斯来到大地上,他看着蓝蓝的天空和绿油油的草地,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只是有些单调。
于是他用泥和上水,并捏了许多像神模样的泥人,那些泥人个个栩栩如生,雅典娜看得目瞪口呆,惊讶不已。
她向泥人吹了口气,泥人们立即有了生命,这就是最初的人类。
[4](2)自然起源神话。
自然神话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日、月的神话,神话中大多把日、月人格化。
《山海经》中有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的记载,现代壮族中流传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把这些天体说成是一家人。
(3)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
在神话中,洪水是人类诞生后的一次重大灾难,经过这次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才真正待续下来。
刘劲予比较了希伯来、希腊和中国的洪水神话,指出希伯莱民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罪感意识,希腊民族的神话隐含了人的求知意识,中国汉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宗法伦理意识,从而表现了不同民族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不同确认方式。
(4)图腾神话。
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神话产生最早,它主要讲述图腾物与氏族的亲缘关系。
承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物逐渐被视为保护神,并出现虚拟的图腾物如龙、凤之类。
(5)神和神性英雄神话。
在不同民族中或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神话的主角有时是动物,有时是半人半兽,比较多的神的形象是自然力的化身,它们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人神,被奉为民族的始祖神。
稍晚产生的一类神话形象是具有一定神性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主要功绩是为人类除害或和天神斗争,如羿射九日等。
(6)文化起源神话。
文化创制的神话大多集中在少数祖先神身上,伏羲和黄帝是我国文化创制最多的人物。
2、传说的种类分析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1)人物传说。
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虚拟人物,如某些菩萨、神仙之类。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妹妹,且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
其实不然,实际上苏轼并无这个才貌出众的“妹妹”。
遍阅苏轼的文集或诗集,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
而且,秦观正妻叫徐文美,并未有任何史料记载秦观娶过苏小妹。
所以,“苏小妹”这个形象只是后人杜撰而出。
(2)地方传说。
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赣州又叫浮州。
浮州下面有一只很大的乌龟,浮州城虽然三面临江,但每逢江水上涨,大乌龟就驮着浮州城上浮,所以浮州城一直没有水涝之患。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军师刘伯温攻打浮州,因城池坚固而采用水攻,可是浮州城水涨城高,仍是无法攻破。
但刘伯温毕竟是一个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高人,他登上浮州城外的最高峰崆峒山,看破了浮州城的秘密,便命人铸造了四根九百九十九斤重的大铁钉,把乌龟的四只脚钉住,使乌龟动弹不得,又用水攻才攻破浮州城。
天水日久,浮州城下的大乌龟便死去了。
至今,章、贡两江合流处仍名龟角尾;而头就在南门口,古时称南门头。
(3)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端午节门上悬挂葛藤,则为客家人特有之习俗。
赣南客家人也把挂于门楣的葛藤视为驱邪之物,但是与别处将葛藤附会为绑鬼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客家民间传说中却把它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联系起来。
据传:唐末农民起义,黄巢造反进入闽粤赣地区。
时有妇人背侄牵子,路遇黄巢。
黄巢见她背年长小孩而携年幼者而行,非常奇怪,便上前问其原由。
妇人不知问者是黄巢,答道:“听说黄巢老爷造反,旦夕即到此处,百姓奔走。
此年长者为我的侄儿,父母双亡,实在可怜,恐为黄巢抓去,血脉中断,故背负。
此年幼者为我儿,故牵着走路。
”黄巢嘉奖其贤惠,于是赦而不杀,并告诫妇人道:“大嫂,不用害怕,我就是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的。
您赶快回去,挂黄葛藤于门为标志,即可避祸。
”于是,黄巢下令军中,遇门上挂葛藤人家不得杀害。
妇人回家后,于是割取许多葛藤挂于村坑的路口,一村男女因得不死。
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靠着悬挂葛藤保住了性命。
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每逢这天家家都要在门楣上挂黄葛藤,既褒扬那位好心肠的妇人,也纪念保护穷人的黄巢[5]。
这便是今日客家端午节悬挂葛藤的由来。
(4)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
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如古代蜀国望帝化为杜鹃鸟的传说等。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
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曾得到王阳明的赞赏。
王阳明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凌厨子掌勺。
凌厨子得知王阳明爱吃鱼,为了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变换鱼的做法和口味,有一次凌厨子炒鱼时放醋(赣州人称为小酒),别具风味,王阳明吃后十分欣赏,问凌厨子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厨子急中生智,心想既是小酒炒鱼,便随口应道:“小炒鱼”。
此菜因此而得名。
3、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神话和传说所述故事较为严肃,民间故事所讲的内容则多带娱乐性,是虚构性故事体裁的总称。
民间故事不以特定的人、地、事、物为对象。
它所讲的事件、人物大多不具有确定性,常常以“从前”、“某地方”、“有这么一家子”将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时间、地点一带而过。
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体裁。
(1)动物故事。
这类故事以现实动物为主角,这类动物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如狐狸的狡猾、熊的蠢笨、兔子的聪明等。
很多寓言就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成的。
如龟免赛跑、鹬蚌相争等。
(2)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也称神奇故事、魔法故事、民间童话。
它是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