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生自私心理的产生及对策易林衡发布时间:2021-08-10T14:24:33.313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作者:易林衡[导读] “自私”有程度的不同,轻微的是有私心杂念,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的私欲不择手段,高中生的“自私”多表现为前一种。
浙江苍南中学易林衡摘要: “自私”有程度的不同,轻微的是有私心杂念,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的私欲不择手段,高中生的“自私”多表现为前一种。
当前不少孩子“自私”的心理很强,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任何事都把自己放在首位,在性格上多表现为任性,对自己的要求毫不克制。
这个问题在高中阶段表现得犹为突出,若任其发展,将不利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和班级建设。
关键词:自私高中生道德对策随着独生子女成为中小孩子的主体,教师们有个共同感受:现在的孩子们自私的多了。
作为班主任,时不时地会看到孩子不自觉地流露出的“自私”:只顾埋头做作业,对同学的提问置若罔闻;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先问有没有好处;总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前几天,班级里的两个孩子小西与小琪高度相差比较大,但因为是初中同学,硬要成为同桌。
半个学期后,小西因为觉得自己个子矮,非要从第四排换到第三排,家长连续几天给我打电话,给班主任施压。
我找了几个坐第三排的孩子谈话,大多不愿意从第三排换到第四排,理由都是我坐后面也会看不见。
好不容易琳琳原意,可小琪又说,绝对不与琳琳同桌,还大吼道:“你就是要牺牲我,是不是!”这就给人一种“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感觉,更别提尊师重教之类道德层面的东西了。
由此,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自私”的主要表征:(一)同学关系疏远不难发现,一个班级,孩子与孩子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矛盾。
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一点小事引起,从而就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往往不愿帮助别人,借个笔记本不行,怕人家超过自己;问个问题也不行,怕耽误时间;说句得罪的话不行,友尽!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从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难以从态度、价值观的层次与别人进行交往,整个交往的水平很低。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自私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人的懵懂年华,自私的心理更是常常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一学生正处在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的阶段,身心成长的同时也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高一学生需要进行自私心理的调整和矫正。
本文将就高一学生自私心理的特点和调整策略进行论述和探讨。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共情能力。
高一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理解和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在学习上抱怨其他同学比自己优秀,生活中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而忽视他人的感受等。
二是自我中心。
高一学生常常表现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的态度。
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忽视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整个团队的利益。
三是缺乏责任心。
高一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和责任心,常常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对将来的打算和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
这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在学习上表现为敷衍潦草,生活上表现为缺乏自控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针对高一学生自私心理的特点,下面提出几个矫正自私心理的策略。
一是培养共情能力。
高一学生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理解和关心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来培养共情能力,多关注他人的成就和进步,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
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二是树立集体意识。
高一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集体的一员,要树立起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
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提高自己的集体观念。
在集体活动中,要主动为集体做出贡献,关注集体的整体利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是培养责任心。
高一学生应该培养对自己行为产生后果的认识和责任心。
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明确的责任感。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摘要】高一学生在心理发育阶段普遍存在自私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倾向。
本文从了解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入手,分析了高一学生常见的自私心理表现和其背后的原因。
随后介绍了有效的自私心理调整策略,包括如何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提升情商和自我认知能力。
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整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希望能帮助高一学生在自私心理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人际关系、情商、自我认知、重要性、研究背景、表现、原因、建立、健康、总结、展望、建议、启示。
1. 引言1.1 了解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的重要性了解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指导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
自私心理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在高一学生这个阶段,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变化和学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私心理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及时了解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他们应对自私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自私心理在高一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学生们在这个阶段正面临着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等重要问题,自私心理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经常显现出来。
对于高一学生的自私心理调整,现有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表面描述和个案分析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有必要深入了解高一学生的自私心理表现、背后的原因及有效的调整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情商和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对高一学生自私心理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们实现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进步。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自私是人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尤其是在年轻学生中更加常见。
这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开始形成,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增加。
如果这种自私情绪处理不当,会成为一个问题,影响学习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因此,为了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此提供以下几种自私心理调整策略:1.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学生的日常交流和互动中,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或决定而影响他人。
因此,学生应该尽可能考虑和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纷争或矛盾。
此外,学生应该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并反思如何更加尊重他人。
2.为他人提供帮助学生应主动了解他人的需求并提供帮助。
通过这种行为,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
通过这种行为,他们也可以建立起更加宽广的人际关系网络,并获得更多的朋友。
3. 发展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通过培养同理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即使面对不喜欢的人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并尽可能地减少矛盾的发生。
4. 寻求专业帮助当学生遇到了极度的自私情绪,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时,他们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学校心理咨询师和其他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环境,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解决心理问题,并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以上自私心理调整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更好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的精神健康和积极性的发展。
学生应该学会掌握这些方法,不断改变自身的自私状态,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自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中。
自私的情感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心的自私,另一种是有心的自私。
无心的自私是在做事时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而有心的自私则是刻意为自己谋取利益,无视他人的利益。
自私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如亲情疏远、友情破裂、工作失误等。
因此,调整自私心理是极为必要的。
一、多关注他人关注他人可以说是调整自私心理的重中之重。
关注他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放弃自己的一己之私,更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人的心理,进而获得更多的好感和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多和别人交流,比如和同桌聊聊天、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和家人多聊聊天等。
同时,也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建立起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调整情感需求自私情绪往往来自于自己过分的情感需求,对外界的期待过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自私心态。
所以,调整情感需求是消除自私心理的必要条件。
调整情感需求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让自己保持现实的认知,不要过分追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我们可以试着给予自己一些安慰或是鼓励,同时也要学会放慢自己的心理脚步,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三、增强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认识是调整自私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认识自己的长项和短处,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增强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进行反思并找出问题所在。
此外,还可以尝试多读一些自助成长类的书籍,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四、乐观向上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如果我们怀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就能更好地跨过难关。
乐观的心态不仅可以减轻负面情绪,更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加积极的一面。
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通过多参与体育活动、听音乐、看电影等来调整。
同时,也可以尝试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计划好自己的日程,自我鼓励或找人倾心倾诉等。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高中生即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他们的自私心理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调整自私心理,以下是一些策略。
高一学生应该意识到自私心理对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负面影响。
自私心理可能导致孤立感、人际关系问题和缺乏同理心。
学生需要理解自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应该努力避免它。
意识到这一点是改变的第一步。
高一学生可以尝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感受的能力。
通过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学生可以培养同理心。
可以通过阅读关于他人经历和感受的文章或书籍,参与志愿者活动,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同理心。
高一学生需要学会关注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私心理通常导致对他人的忽视和漠视。
为了改变这种心态,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与同学们交流和合作,表现出兴趣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可以减少自私心理的出现,并获得更多来自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第四,高一学生应该学会设定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自私心理往往使人陷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中,并对他人的目标和需求漠不关心。
通过设定目标并为此努力,学生可以培养更加积极和关注他人的心态。
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也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价值和他人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需要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
如果自私心理出现问题严重,并且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就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
可以向老师、家长、辅导员或朋友倾诉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他们可以给予建议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自私心理。
总结一下,高一学生调整自私心理的策略包括意识到自私心理的负面影响、培养同理心、关注他人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设定目标并为此努力,以及寻求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些策略,高一学生可以减少自私心理的出现,并培养出更加积极和关注他人的心态。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自私心理是指一个人过度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高一学生阶段,自私心理往往会表现为缺乏同理心、不关心他人、只关注自己的成绩等。
为了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下面是一些自私心理调整策略。
培养同理心是减少自私心理的关键。
同理心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为了培养同理心,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 多听别人的故事和经历,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可以和朋友、家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扰和喜悦,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2. 阅读有关同理心的书籍和文章,学习他人的感受和思考方式。
《德性》、《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等书籍中都有关于同理心的内容。
3. 每天花一点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以及对他人的态度。
如果发现有自私的倾向,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
4. 参加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与弱势群体的接触,可以更加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培养同理心。
提高自我意识也是减少自私心理的重要方法。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觉察和认识。
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自私倾向,并及时调整。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
当自私心理出现时,往往伴随着一些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等。
及时觉察这些情绪,并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2. 发现自己的自私倾向。
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来发现自己的自私行为,比如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发现后,应该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3.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有时候,自己的自私心理可能来自于对自己需求和感受的忽视。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可以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己,减少自私心理的发生。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帮助减少自私心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学会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想法。
与他人交流时,不要只关注自己的话题和需求,而是积极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想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自私应该怎么教育孩子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孩子们在这个时期会经历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显现,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孩子表现出一些自私的行为。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和克服自私的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私行为的本质和影响。
自私是指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忽视他人权益和感受的行为。
自私的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因此,我们要与孩子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私行为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关心、尊重和分享的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主动关心孩子的需求,积极参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这些行为,我们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怀和尊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他人权益的关注和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情感教育的方法,加强孩子的情商培养。
情商是指个体在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理解到别人也有情感和需求,关爱他人并乐意分享就是一种美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案例分享的方式帮助孩子深刻理解自私行为的问题。
通过提出一些有关自私的道德困境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不同选择的结果和后果。
同时,我们可以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孩子了解到自私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及真实的社会问题和反思。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培养正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私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最后,教育孩子的过程需要持续、耐心和理解。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矛盾的阶段,孩子们常常会面临自我认同、归属感和独立性的困惑。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高一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们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和想法。
但是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自私的行为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学生需要找到一些有效的自我调整策略,逐渐消除自私心理。
一、意识到自身问题首先,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存在自私心理。
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向自我,他们可能会抱怨班级、老师或同学对自己不公正,但却忽略了自己对别人的不公正行为。
因此,学生需要先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存在自私的问题。
二、倾听他人需求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需求。
当我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就会忽视他人的期待和感受,这样会使我们产生自私的行为。
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倾听他人的需求,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我们才能在处理问题时,更好地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三、参与更多社交活动学生应该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交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需求。
此外,参与社交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四、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五、多角度思考问题六、跨越自己的舒适区学生应该跨越自己的舒适区,尝试去做一些新的事情。
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就会使我们不愿意接受新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学生应该尝试跨越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同时减少自己的自私行为。
总之,高一学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自私心理,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跨越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学生可以逐渐消除自己的自私心理,成为更好的人。
高一学生自私心理调整策略自私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往往更加注重自我,更加关注个人利益。
过度的自私心理可能会导致个人与周围人的关系疏远,甚至遭受他人的反感和排斥。
高一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自私心理,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以下是一些自私心理调整的策略,供参考。
要认识到自私心理的弊端。
自私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长期以往,会造成他人对自己的不满和抵触。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私心理的弊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要增加关心他人的意识。
我们可以学会倾听和关注他人,积极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
当我们主动关心他人时,不仅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我们可以主动询问同学们的近况,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合作是一种能够增进双方福祉的行为,通过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经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加入各种团体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达到共同的目标。
合作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第四,要有尊重他人的意识。
尊重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决定,不要随意干涉和批评他人。
我们还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避免过度干扰他人的生活。
要学会分享和奉献。
分享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行为,通过分享,我们可以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资源,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者取得成功。
我们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调整自私心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坚持。
只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
高一学生们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自私心理,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迈向更加成熟和善良的自己。
中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及对策【内容摘要】自私,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有意侵害他人或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整体的正当权益而谋一己之狭隘权益的心理与行为。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
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一旦家庭、同学、学校或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产生自私的心理。
他们不关心集体,不愿帮助同学,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鄙视家境贫穷的同学,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助人为乐”对他们来讲只是字典里的一个词语,这个词与他们的生活是绝缘的。
【关键词】中学生自私心理产生原因对策目前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
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
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目光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
为了它,学生放弃了其他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这些都造成了学生自私的性格。
自私行为已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这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将会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道德走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对策,把学生从自私自利中解救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合格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一、学生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
1、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一个人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同外界的交流越少,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越容易自私;人与外界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越开阔。
王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缺乏和同龄小伙伴们嬉戏、追逐、游玩的体验,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机会。
无论是玩具、零食,还是父母的宠爱,他都完全独占。
因而,很难培养出“谦让”、“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爱别人”等精神,也体会不到与别人分享的乐趣,心目中只有自己,极易形成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2、家长的性格特点及教养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社会意识、道德观念首先通过家庭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他们的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的儿童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父母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信条。
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自私自利的。
而王刚无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从“水痘”事件中可以看出王刚家长所表现出来的自私、狭隘心理。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须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
”(陶行知语)以牺牲其他孩子的健康和学习为代价,来保全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再说,教孩子说谎也是不道德的。
3、学校教育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陶行知曾经说过:“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学生。
”可是不少学校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追求升学率,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私心理。
1、优化家庭教育,把好学生性格形成的源头。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专家认为,“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源头在于其从小家长给予的教育。
有这样一个学生,其父心胸狭窄,自私刁横,常在家中数落对单位、同事的不满,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任意贬低。
结果这个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表现出自私、孤僻、不合群等特征,到四年级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极端蛮横的人,无视老师的教育,对同学充满敌意,经常故意伤害同学。
在一些教育刊物和网站上经常有老师反映有的学生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小伤害后,常常与同学、老师、学校纠缠不清,提出很多无理要求。
殊不知,他们在谋得一点点利益的同时,给自己的儿女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尽最大可能、多渠道地和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们主动地、有意识地为子女的成长负起责任来。
要让家长明白:家长担负着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必须首先优化自己的性格,给子女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家庭教育力求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养成子女诚实、开朗、团结协作、亲切友好的优良性格。
2、加强学校教育,老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无私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董仲舒说:“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先哲王夫之也说:“身教重于言传。
”在这个物欲私利极度膨胀的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使自己在人格上直立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才能有资格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我们。
作为老师,特别是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模范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做一个无私的人,用我们的无私感动和影响学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还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增加与其他同学、教师交流的机会,扩大交际面,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增长见识,拓宽心胸,我在班级里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
拔河比赛中他与伙伴并肩作战,主题班会上与大家自由畅谈,课外活动中与同学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丰富了心理内容,塑造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3、社会要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来。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
他一边沿着海边走,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
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
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
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
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
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鱼儿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小男孩救不了所有的小鱼,但有的小鱼因为他而重获生命。
班主任要想改变社会风气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也可以扫干净我们自己居住的屋子,进而扫干净屋前屋后的院子,甚至附近的小巷和大道。
如果全国1000万的教师都行动起来,我们的环境一定会干净很多,甚至很干净。
4、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
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都一脸饿相,瘦骨伶仃。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支可以够到锅里汤的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
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很强壮,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使它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
在这个寓言故事里,我们应该能读出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想凭一己之力“打天下”是绝对不可能的。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而合作恰好是治疗自私的灵丹妙药。
作为老师和班主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当然,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日常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
例如:在班级大扫除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擦玻璃、扫地、排桌椅等;在出黑板报时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合作出刊,从内容选择、版面设计和板报书写都由他们自己合作完成。
合作能很好地克服学生自私的缺点,能极大地发挥个体潜能和群体合力,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调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自私的心理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想把它从学生的心理一下子连根拔起,希望微乎其微。
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巨过程。
需要我们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又发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研究,不断出现和再研究……引导学生克服自私自利心理的路径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实用性,也有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的目的,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邹尚智《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西南师大 20046、宗亚萍《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及内容》宁夏教育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