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巧妙的结构》冀人版
- 格式:ppt
- 大小:9.09 MB
- 文档页数:1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巧妙的结构》冀教版一. 教材分析《1.2 巧妙的结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结构与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不同的结构特点决定了物体的不同功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物体的结构特点。
2.掌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不同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或实物。
2.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自行车、桥梁、房屋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功能。
可以采用图片或实物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功能,并进行展示。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或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进行一些小组竞赛活动。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巧妙的结构》冀教版(1)一. 教材分析《1.2 巧妙的结构》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结构及其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结构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结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
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结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实践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PPT、实物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结构(如自行车、桥梁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各种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对这些结构的了解和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结构,并尝试用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一些简单的结构模型。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2 巧妙的结构》冀教版(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巧妙的结构》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不同结构的特性,了解结构对于物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结构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结构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结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结构的概念,认识不同结构的特性,知道结构对于物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特性,知道结构对于物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影响。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刻地理解结构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自主地探索结构的特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结构的概念。
3.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建筑等,引导学生关注到结构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结构的特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结构对于物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影响。
3.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不同结构的特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拓展: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巧妙的结构-冀人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结构的定义和作用;2.能够辨别基础、立柱、梁和悬挂物等结构要素;3.理解稳定平衡的概念和实现的方法;4.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深刻领会结构的巧妙和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1.结构的定义和作用;2.结构要素的分辨;3.稳定平衡的实现方法。
三、教学难点1.结构与稳定平衡的关系;2.结构的巧妙和实用性。
四、教学过程A. 导入教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作用,比如:当你从桥上经过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桥不会倒塌呢?这是因为桥是一种结构,它能够承受外部力量,而不倒塌。
B. 学习结构的定义和作用1.让学生看几种不同的建筑物,然后询问他们为什么这些建筑物不会倒塌。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结构的定义和作用。
2.将一个建筑物的结构要素逐一展示给学生,包括基础、立柱、梁和悬挂物。
让学生分别观察这些要素,并由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承受的力。
然后,教师讲解这些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
C. 学习稳定平衡的概念和实现方法1.通过一组实验来演示稳定平衡的实现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举起的板子上,然后让学生试着站稳。
接着,再把板子缩短,看看学生是否还能站稳。
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稳定平衡的实现方法。
2.进行案例分析。
教师列举几个案例,如塔式起重机、铁路桥梁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及讨论来理解稳定平衡的实现方法和重要性。
D. 学习结构的巧妙和实用性1.让学生看几个大型设备的照片,比如桥梁、水闸等,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个设备是如何稳定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结构的巧妙和实用性。
2.小组活动。
让学生在组内设计一个新的建筑物,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确保这个建筑物能够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并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结构的定义和作用,辨别结构要素,掌握稳定平衡的实现方法,理解结构的巧妙和实用性。
小学科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巧妙的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巧妙的结构》,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材料,说教学流程五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巧妙的结构》是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第二课。
(二)、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房屋的产生、外形和功能、结构与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房屋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建筑物中力与结构的关系。
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活动2“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更多的结构,分析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界包括生命世界中某些结构的奇美,并进一步联想到建筑物的结构与自然事物的相似之处。
(三)、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科学阅读的方法,对建筑物的结构有比较正确的认识;2、能提出对古建筑物长期存在原因的猜想;3、能从结构角度分析并推理出增强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通过观察各种自然事物的巧妙结构,体会其中之美,进而产生更深入探究的愿望。
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自然事物和建筑物的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自然结构的相似之处。
2、能对仿生建筑产生兴趣并大胆设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建筑物承受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物体的结构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对《常见的建筑》一课的学习已经对建筑物的产生和发展,结构与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了不同风格的特色房屋。
《巧妙的结构》课堂实录与评析执教: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小学王霞评析: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科学研究所李进起教材分析《巧妙的结构》是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第二课。
本课在观察、认识常见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的基础上,围绕着探究典型物体的结构与力的关系,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推理出建筑物的结构与承受力之间的巧妙关系。
也使学生对自然界的奇美结构与仿生建筑有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1能.提出对古老建筑物长期存在原因的猜想。
2能.通过实验得出什么样的物体结构承受力大。
3能.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建筑物稳固的原因。
4.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
5.能对仿生建筑产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难点探究结构与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演示教具:课件(结构不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图片、自然界中的奇美结构图片、仿生建筑图片等);对比实验演示模型(三角形、四边形)。
分组材料:学生实验“指导卡”;实验记录单;卡纸、白纸、长短小棒、橡皮筋、新华字典、双面胶、等大木块、鸡蛋、磁力棒,橡皮泥、剪刀、硬币等。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世界著名古建筑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2.调查自己熟悉的城市有哪些仿生建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我们河北的赵县有座非常著名建筑,谁知道是什么?生:“赵州桥!”(教师适时地将师生同游“赵州桥”的照片出示在大屏幕上。
)师:是的,前几天春游我们正是“赏梨花,游古桥”呢!那么,关于赵州桥你们了解到了什么?生1:赵州桥是拱形桥,整个桥没有一个桥墩;生2:赵州桥上除了有一个大拱,两边还有各两个小拱;生3:赵州桥是现存全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已经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诱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世界上还有许多建筑和赵州桥一样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而保存至今。
巧妙的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为什么那么稳固呢?与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1.出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有特色的建筑的图片。
提问: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什么?
A.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
B.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
C.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2.设计研究方案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研究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
5.讲述:在第10页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项目)。
步骤:
(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
(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6.分组展示研究结果。
7.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1.讲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大家看看书上第11页的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生物的结构与建筑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2.学生描述图中及自己发现的各种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3.阅读科学在线
思考: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仿生建筑?
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