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又安敢毒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加横线的两个字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B.“今齐/地方/千里”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句中“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D.“何陋之有”“其如土石何”两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2 .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天差地别B.屠自后断其股悬梁刺股C.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D.身亡所寄生死存亡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饮食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C.“月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下池塘之水的澄澈,点染出一个空明灵动,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二、字词书写4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关爱,就是从人生的山川河流里分出一道支流,引入那块贫jí的土壤,让其中的种子,抓住信念的根部,生长出葱茏的藤蔓,给大地和天空捧出自己的花朵。
①贫jí_____②藤蔓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下列小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卷(2)一、解答题(共10小题,满分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庇.护突兀.倚.杖俄顷.广厦.口燥.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公然抱茅入竹去(3)秋天漠漠向昏黑(4)安得广厦千万间3.一词多义(1)安:安得广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2)向:秋天漠漠向昏黑便扶向路4.古今异义(1)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今义:(2)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风雨..不动安如山6.指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
(1)安得广厦千万间。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9.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2)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10.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24诗词曲五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舂.谷(chōng)狗窦.(dòu)松柏.(bó)B.瀚.海(hàn) 风掣.(chè) 兜鍪.(mú)C.都.护(dū) 零丁.(dīng) 羌.笛(qiāng)D.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恐(huáng)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葵持.作羹(拿着)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C.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D.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按原文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发了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
(4)《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命运的诗句是:,。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基础部分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 _____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来源:.Com]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二、阅读[来源:](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来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
有著作《___ 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 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沁园春雪》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沁园春雪》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沁园春雪》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10课《卜算子咏梅》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ìn 园春shǔ风流人物妖ráo素guǒ成吉思hánfèn外答案:沁|数|娆|裹|汗|分解析:根据本诗的阅读积累结合词内容直接解答即可,注意不要把“沁"写成“泌",把“娆”写成“饶”,把“分"成写“份”。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 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
2、解释加粗的词的含义.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输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驰蜡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鞠躬称颂,赞美之意。
|文学才华。
|白色的大象。
|白雪覆盖着的大地。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结合诗歌内容直接解释词语即可,关键字词要解释准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0年同步练习卷一、积累运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雾凇沆砀:________(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拥毳衣炉火/蜂拥而来B.客此/客死他乡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4. 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人不知而不愠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 用《湖心亭看雪》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 仿写句子。
沉浸山水,放飞心灵。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恬淡悠闲,远离喧闹嘈杂;苏东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自我排遣,驱走无端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1年同步练习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1.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③客.此______④及.下船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______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和湖心亭的奇遇。
C.结尾“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象。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月上吴山,雾霭溟蒙①,截然划湖之半。
洞箫于中流发声,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
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
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
有歌而和者。
(节选自《湖心泛月记》,有删改)【注】①溟蒙:昏暗,模糊不清。
2.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更定(gēng)沆砀(hàng dàng)B.一芥(jiè)铺毡(zhān)C.雾凇(sōng)强饮(qiáng)D.毳衣(cuì)喃喃(nán)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A.上下一白/余孥一小舟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下船/及郡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4.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5.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二、句子默写6.古人写雪,手法不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高一语文《终南山》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终南山》二. 本周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背诵这诗。
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终南山》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物描写。
三、知识归纳总结2、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他精通音乐,早年曾为大乐丞;书法上他兼长草、隶各体;绘画才能尤为突出,他曾自负地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其六),而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宗画派之祖。
他的文学创作就是建立在这样全面的艺术修养之上的,因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这种变化与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形势有重要关系。
在前期,他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不少意气风发、充满豪情的诗篇。
他还反复表述了布衣寒士在政治上的要求,开元末年,有“贤相”之誉的张九龄被李林甫取代,这一人事更迭潜伏着政治的危机。
作为诗人的王维对此是敏感的,他于是转而以半仕半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对佛教禅寂之说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因此,王维后期的诗歌多吟咏寄情山水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
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王维被迫任伪职,后又因此受到朝廷的处分,乃心灰意冷,专以焚香禅诵为事,诗歌创作也告衰微。
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田园诗,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惊人才华,甚至掩盖了他在边塞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同样是追求浑然一体的意境,陶渊明、孟浩然的写景诗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王维则讲究构图布局、设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12 湖心亭看雪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uī)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D.更定(gēng)痴(chī)铺毡(zhā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拏一小舟(3)拥毳衣炉火(4)独往湖心亭看雪(5)雾凇沆砀(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8)客此3.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湖心亭一点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与云与山与水与朱元思书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若夫日出而林霏开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C.见余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独往/湖心亭/看雪7.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文很多,如“,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夏日西湖。
秋天的西湖萧瑟飘零,“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冬天的西湖在张岱的笔下,“, ,上下一白”。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句子中,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B.溪深而鱼肥C.面山而居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0.课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水”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11.《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你说说其表达的感情的不同之处。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更有/痴似相公者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崇祯.(zhēn)更.(gèng)定B.毳.衣(cuì) 一芥.(jiè)C.沆砀.(dàng) 长堤.(dī)D.喃.喃(nán)毡.子(zhān)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独往/湖心亭/看雪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湖中人/鸟声俱绝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茫茫的景象。
B.“上下一白”的“一”字营造了白茫茫浑然难辨的纯净境界,使人唯觉其大,给人一种天地之大、宇宙之广的感慨。
C.“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描绘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让人顿生一种依稀恍惚、人生之微的感慨。
D.写“湖上影子”的“痕”“点”“芥”“粒”,创造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性活用的一项是()A.大雪....三日B.拥毳衣炉火C.是金陵人,客.此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二、填空题7.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孥.更.定一芥.毳.衣雾凇.铺毡.沆砀..8.读课文《湖心亭看雪》,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看雪的时间:。
看雪的地点:。
看雪的人物:。
看雪的氛围:。
看雪的方式:。
看到的雪景:。
9.解释下列加线字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一小舟③独往湖心亭看雪④拥毳衣炉火⑤雾凇沆砀11.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拏.更.定一芥.毳.衣雾凇.铺毡.沆砀..2.(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2)拥.毳衣炉火拥:(3)雾凇沆砀..沆砀:(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3.(3分)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今义:白色4.(3分)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2)与余舟一芥..5.(3分)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3分)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湖中人鸟声俱.绝(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惟.长堤一痕7.(3分)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二、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8.阅读课文《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撑(船)]B.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终南别业》同步练习一、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1、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被时间所抛弃、心绪被时间所扰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表现诗人精神极度苦闷,无法解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包含哲理,并写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中借他人自况,表达诗人对李云和谢公的推崇和高度评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中巧借比喻来抒发自己用远离现实来摆脱苦闷和烦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中饱含诗人怀才不遇,理想不能实现,内心充满苦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诗中诗人用以表达自己避世隐居思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愁绪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许会吐槽结冰,而不是断电断水。
你班为此开展以“雪灾·雪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
据《江淮晨报》消息,“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新年初雪将大地银装素裹地装扮起来,银白了屋顶,裹紧了树枝,恬静了平日里喧嚣的城市,也激发了合肥人的艺术潜力。
1月4日下午,安徽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张卫东、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韩斌铲雪后制作的雪人萌翻了路人。
这些猫狗校园创意雪人照片风靡朋友圈,逗乐了很多人,传递着冬日里的温情。
示例:“城会玩”——安徽大学酷萌雪人红了朋友圈(2)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为这位交警写一段褒奖词。
安徽合肥,雪太厚,电线撑不住掉下来悬在半空中,早晨上班的车都堵在了路上,车辆疯狂鸣笛,响成一片,交警及时赶到,但又没有撑杆设备能把电线撑起来,情急之下,一位交警跳上公交车车顶,使劲抓起电线扛在自己肩膀上,拼命把电线往上提,直到超过车辆的高度。
车辆移动、鸣笛消失,交通迅速恢复常态,而在电力工人抢修之前,这位交警一直在这里站着,“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想让大家都能方便上班。
”示例:未必算得上伟岸的背影,但那一抹大雪中的荧光色,明白无误地传递一个信息,“有我在这里,你们放心通过”。
合肥交警,好样的!(3)下面是在这次活动中,某同学摘抄的一则关于防灾防冻的通知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抄写时由于粗心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按提示帮他修改。
安徽省应急办于1月6日再次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进一步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A]要加强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点巡查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万无一失。
要高度关注积雪,特别是道路结冰给交通安全带来的影响,[B]公安、交通等部门要视情况采取关闭道口、限速行驶、压速带道、强制分流等措施,严防不发生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和重特大交通事故。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重点巡查”和“安全检查”互换。
语文终南望余雪课后习题语文终南望余雪课后习题【编者按】为了丰富们的,店铺搜集整理了语文《终南望余雪》课后习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查一查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他是()人。
2.想一想诗句由这首诗我联想到另外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北风卷地百草折,。
忽如一夜春风来,。
3.扩一扩词语填“望”的同义词如:远眺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4.辨别形近字,组词暮()端()增()浮()岭()幕()瑞()曾()俘()玲()慕()湍()僧()乳()铃()5.朗诵诗句,用“/”标出节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句子的`意思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阴:秀:-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表:霁:7.这首诗中“浮”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8.理解填空这首诗第()句写景,第()句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9.“积雪浮云端”的景象,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连一连粉妆玉砌春霜叶红于二月花春暖花开夏坐看青竹变琼枝瓜果飘香秋小荷才露尖尖角骄阳似火冬春风又绿江南岸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选一首写在下面。
终南望余雪阅读理解题答案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咏雪诗,载于《全唐诗》卷⼀百三⼗⼀。
下⾯是店铺整理的《终南望余雪》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阅读。
《终南望余雪》阅读原⽂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2、林表:林梢。
3、霁⾊:⾬后的阳光。
《终南望余雪》阅读题⽬ 1.这⾸诗是怎样扣住⼀个“望”字写景的? 2. “林表明霁⾊”极为⽣动,试加以赏析。
3.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
(4分) 4.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外,请略加阐释。
(4分) 《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 1. ⼭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昏暗、寒⽓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
2、“林表明霁⾊”⼀句,描绘雪后初晴,落⽇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仿佛看到积雪在⼣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林表的“表”字,也⽤得妙。
因为是⼣阳,所以只有⼭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光。
这⼀句集中表现了雪晴⽇出,⼭上积雪明亮、夺⽬的特征。
3.远望岭上积雪,好象浮在云端;(2分)林梢上已透出雪后的阳光。
作者以此直扣诗题“望余雪”(2分)。
4.由望余雪⽽想到城⾥会因⽽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的袭击,寄予了诗⼈的关切。
(2分)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寻味。
(2分)。
《终南望余雪》阅读译⽂ 韵译 从长安望终南⼭北景⾊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雪晴后⼣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散译 终南⼭北坡⼀⽚清丽,皑皑积雪似⽩云飘浮在天际。
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增添了阵阵寒⽓。
《终南望余雪》创作背景 这是⼀⾸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六韵⼗⼆句的五⾔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句的五⾔体,则有画蛇添⾜的感觉。
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
自主学习,试一试你的好身手
1.查一查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他是()人。
2.想一想诗句
由这首诗我联想到另外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北风卷地百草折,。
忽如一夜春风来,。
3.扩一扩词语
填“望”的同义词
如:远眺
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
4.辨别形近字,组词
暮()端()增()浮()岭()幕()瑞()曾()俘()玲()慕()湍()僧()乳()铃()
5.朗诵诗句,用“/”标出节奏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阴:秀: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表:霁:
7.这首诗中“浮”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8.理解填空
这首诗第()句写景,第()句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
9.想象“积雪浮云端”的景象,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连一连
粉妆玉砌春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暖花开夏坐看青竹变琼枝
瓜果飘香秋小荷才露尖尖角
骄阳似火冬春风又绿江南岸
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选一首写在下面。
下面的诗句都是描写雪的,读一读,背一背
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
②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元稹)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⑤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