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私人提供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姓名:王茂班级:10金融一班学好:2010644301成绩:论政府和私人对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摘要】: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特别是纯公共物品的领域是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专断的活动范围,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来,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
到了21世纪,公共物品的私人参与不再只是提供了,在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方面,私人的参与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公共物品提供生产定价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之所以叫公共物品,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私人物品的以下几个方面:(1)非排他性。
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或者说,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
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而私人物品就是属于私人或者部分人所有,并不是面对任何人。
(2)强制性。
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供应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它的效用。
公共物品一经生产出来,提供给社会,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不是自由竞争品,它具有高度的垄断性。
而私人物品不具备强制性,只有通过市场之间的竞争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让消费者满意。
(3)无偿性。
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讨价钱。
很显然,私人物品,不会白白送给你,必须给所有一定的报酬。
(4)非竞争性。
即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
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私人物品不能被所有人消费,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得到。
公共物品私人提供
公共物品需要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重要标准,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正因为公共物品具有这两大标准,造成提供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较低,而且如果由私人提供,可能会增加成本,所以一般意义上认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但是,政府生产提供都是低效率的,从上世纪60、7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通过市场方式即私人供给公共产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我认为,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公共物品私人供给会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一、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因为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大、成本高的特点,而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消费者的数量也有限,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二、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即戈尔丁提出的公共物品使用上的“选择性进入”方式。
三、私人如果想成功的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只有界定对某一公共物品的产权,并且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来保护产权的行使,这样,私人才有动力提供某一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公共物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可享用且一人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例如:空气、公园、道路、桥梁、图书馆、音乐会和电视节目等。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一直是个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为公共物品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等。
本文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探讨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政府供给和私人供给两种方式。
1.政府供给政府供给是指政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负责,通过政府的财政预算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例如公园、道路、桥梁、图书馆、音乐会和电视节目等就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政府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通常会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保障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
2.私人供给私人供给是指由市场经济主体——私人企业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负责。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水电站、港口、机场等,可以由私人企业建设和运作。
当然,私人供给方式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引导。
二、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需求是指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使用需求,包括正常需求和非正常需求。
1.正常需求正常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而对公共物品的使用需求。
例如公园、道路、桥梁、图书馆、音乐会和电视节目等。
正常需要可以通过市场供需机制来调整。
2.非正常需求非正常需求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压力、焦虑、疾病等原因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例如:紧急事件下的医疗救援和应急抢险等。
这时候,需要政府在紧急事件中及时地提供相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三、公共物品的供需失衡公共物品的供需失衡会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供大于需时,政府可能会浪费公共资源;需大于供时,可能会出现排队、拥挤和浪费。
1.供大于需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供应超过需求时,可能浪费了公共资源。
例如,在某些地区政府可能在建设不必要的公园和设施,而这些公园和设施却鲜有人问津。
2.需大于供需求超过公共物品供给时,可能会出现排队、拥挤和浪费等问题。
例如:过度渴求疫苗时,就出现了“黄牛党”抢购疫苗这种不道德行为。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辨别标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辨别标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品。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于这两种物品的辨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文将着重探讨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辨别标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物品。
一、定义我们来界定一下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概念。
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供公众集体使用的物品,无法排他性地为某一人或少数人所有,并且一人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的物品。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公园、空气等。
2. 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指属于个人或私人团体所有,并且仅供其所有者使用的物品。
私人物品的使用和享有权都是排他的,属于私人所有之后,他人不得侵犯。
二、辨别标准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辨别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
1. 排他性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使用是非排他性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相反,私人物品的使用是排他性的,一旦被某个人所拥有,其他人就不能使用或享有它。
2. 是否竞争是否竞争也是辨别这两种物品的重要标准。
当一个物品的使用会给其他人的使用带来竞争时,该物品很可能是私人物品。
反之,如果一个物品的使用不会产生竞争,那么它很可能是公共物品。
3. 公共性质考虑物品的性质也是一个重要的辨别标准。
如果一个物品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供公众集体使用的,那么它很可能是公共物品。
而私人物品则是针对个人或私人团体的使用和享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辨别标准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这两种物品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灵活地辨别这两种物品,而不是僵化地套用一些固定的标准。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辨别标准包括排他性、是否竞争和物品的性质。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辨别这两种物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 :理论的扩展刘志铭(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0071)【摘 要】 公共物品理论的现代扩展表明 ,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是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提供的 :公共物品的 提供并非都是“囚犯两难”的问题 ;利他主义和动态博弈的存在意味着公共物品合作提供的可能性 ;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 品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同样可以在自发情况下解决一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
公共物品理论的这些发展对我国公共物 品提供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
【关 键 词】 公共物品 ;私人提供 ;纳什均衡 ;合作【中图分类号】F224 .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2768 (2004) 03 —0024 —02矩阵如表 1 。
个人往往有很大的诱惑去搭便车 ,因为若自己出资而对方无动于衷的话 ,那么自己的效用水帄非但低于对方 ,而且还有负 的效用水帄 。
没有谁愿意自己出资 、对方坐享其成而使自己的 效用水帄下降 。
另一方面 ,若对方出资而自己不出资 ,则可坐收 渔利 ,获得最高水帄的效用 (150) 。
当双方都这样理性地算计并 行事时 ,该公共产品就不会提供出来 ,结果就是集体的低效用水 帄 。
把这种博弈扩展到多个人的情形 ,仍会出现相同的结果 。
一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无效性 :理论模型由于公共品一旦生产出来 ,每个消费者都能够从中获益 ,因此如果由私人市场来提供 ,公共物品的数量会小于最优数量甚 至为零 ,这就是搭便车问题 :每个消费者都有动力去享受别人提 供的公共品带来的好处 ,但理性的个人却具有虚报需求以逃避 分担相应成本的动机 。
对此 ,经济学家常用“公共地悲剧”、“囚 徒困境”和“”这三个理论模型来论证市场自发 条件下公共品私人供给的无效性以及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
自从英国生物学家哈丁 (1968)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那篇著 名论文以来 “, 公共地悲剧”就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象征 ,即公 共财产的无效使用 。
——xx公厕的私人提供案例xxxxxxxx进(一)公共物品及其特性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二)从公共厕所的特性分析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问题公共厕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于对城市公厕的管理及保持城市的干净整洁,但政府常常将公共厕所交予私人管理,而私人在管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洁费用,又往往通过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实现。
从公厕的使用特性来看,它并不是为某一个人需要而特意建设,是为了满足公众在外方便的共同需求而建设,它具有共同消费的特征,公众都可以使用公厕,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公厕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一个人使用了公厕,而另一个人也需要使用时,不会增加公厕的生产成本,即不需要为另一个人的使用再建造一座公厕。
从公厕的所有关系来看,公厕不属于某一个个人,某一个个人在占有公厕物品使用时,他无法排除其他人来使用公厕,因为公厕并不由个人投资建设,或仅为个人的需求而在社会环境中建设,公厕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公厕设置的目的本身就是为公众方便服务(三)私人提供的可能性第一,公厕服务可以收费。
建设部以1990年第9号令发布的《城市公厕管理办法》中第21条规定,“在旅游景点、车站、繁华商业区等公共场所独立设置的较高档次公厕,可以适当收费”。
这说明政府允许特定场所的一些公厕可以有一定的资金流入,一些城市将某些人流量较大地段的公厕经营管理权进行招标拍卖,就是利用了公厕的这种特性。
第二,公厕由于在城市设置的广泛性和设置地点的趋人流性,因而占有较多的土地资源优势,使得公厕附设一些其它商业功能、开展多元经营成为可能,例如许多城市将公厕与小商铺等联建,为私人投入公厕建设奠定基础。
公共物品私人提供
公共物品需要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重要标准,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正因为公共物品具有这两大标准,造成提供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较低,而且如果由私人提供,可能会增加成本,所以一般意义上认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但是,政府生产提供都是低效率的,从上世纪60、7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通过市场方式即私人供给公共产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我认为,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公共物品私人供给会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一、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因为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大、成本高的特点,而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消费者的数量也有限,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二、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即戈尔丁提出的公共物品使用上的“选择性进入”方式。
三、私人如果想成功的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只有界定对某一公共物品的产权,并且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来保护产权的行使,这样,私人才有动力提供某一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