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痛病人的临床诊断

头痛病人的临床诊断

头痛病人的临床诊断

头痛病人的临床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27T14:10:34.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沈文财

[导读] 头痛病因众多,多以病因结合发病机制来分类,诊断时首要根据临床特点来决定的。

沈文财 (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中心卫生院 157606)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07-01

【关键词】头痛病人临床诊断

头痛病因众多,多以病因结合发病机制来分类,诊断时首要根据临床特点来决定的。

1.原发性头痛

(1)偏头痛青年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特征为突然发作性头部剧烈疼痛,可自行或药物缓解,间歇期无症状,易复发。

1)有先兆的偏头痛临床较少见,多有家族史,常在青春期发病,呈周期性发作,发作过程分4期。①先兆期:在头痛发作前10~20分钟出现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黑矇,少数可出现烦躁、眩晕、言语含糊、口唇或手指麻木等;②头痛前期:颅外动脉扩张引起的搏动性头痛,多位于一侧的前头部,也可为双侧或两侧交替;③头痛极期:头痛剧烈,范围可扩散,伴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畏光,症状持续数小时或1~2天,数日不缓解者,称为偏头痛持续状态;④头痛后期:头痛渐减轻,多转为疲劳感、思睡,有时见兴奋、欣快,1~2天后消失。

2)无先兆的偏头痛临床最多见,先兆症状不明显,头痛程度较有先兆的偏头痛轻,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数日。

3)特殊类型偏头痛临床上很少见。①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常见于青年女性,与经期有密切关系,先兆症状累及脑干、小脑和枕叶,类似基底动脉缺血的表现,如视力障碍、眩晕、耳鸣、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数分钟至半小时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甚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②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头痛以眼眶和球后部为主,头痛减轻后出现同侧眼肌瘫痪,常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数小时至数周内恢复;③偏瘫型偏头痛:头痛发作的同时或过后出现同侧或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脑电图可见瘫痪对侧半球出现慢波。

(2)丛集性头痛青壮年男性多见,多无家族史。特征为无先兆的突然一侧头痛,起于眶周或球后,向同侧颅顶、颜面部扩散,伴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面红。多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发生,每次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每天一至数次,并规律地在相同的部位和每天相同的时间出现,饮酒、精神紧张或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诱发,丛集期持续3~6周。间隔数月或数年后再发。

(3)紧张型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精神紧张或因特殊头位引起的头颈部肌肉的持久性收缩所致。可发生于枕部、双颞部、额顶部或全头部,有时还可扩散至颈、肩及背部,呈压迫、沉重、紧束样钝痛,颈前后屈伸可诱发,局部肌肉可有压痛和僵硬感。头痛虽然可影响日常生活,但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通常持续数日至数月,常伴紧张、焦虑、烦躁及失眠,很少有恶心、呕吐。

2.继发性头痛

(1)颅内压变动性头痛由于颅内压改变,牵引颅内疼痛敏感结构(主要是血管)引起头痛。颅内高压性头痛大多为全头痛,在晨间和疲劳后加剧,咳嗽、喷嚏、低头、屏气用力时,促使头痛加重,幕上占位性病变常以额颞部头痛为多,幕下占位性病变以后枕部头痛为著。颅内低压性头痛常见于腰穿后,偶见于脱水、禁食、腹泻后,部分病人原因不明,为额部或枕部持续性胀痛、钝痛,直立时加剧,平卧后减轻或消失,卧床和补盐可使症状消失。

(2)颅脑损伤性头痛多为受伤部位的头皮、脑膜神经受损或压迫,如颅骨骨折、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3)感染引起的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或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多为枕部痛,后转为全头痛,性质为钝痛或搏动性,活动后加剧,下午和夜间较重,体温、血象和病原学检查常可提供感染的证据。脑膜炎的头痛可因直立或屈颈而加剧,卧位时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4)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的头痛头部附近的器官病变也可引起头痛,常有扩散性疼痛,如眼部病变多在眶及额部疼痛,鼻、鼻窦及咽部所致多为额部或额颞部疼痛,严重牙痛也扩散至同侧额颞部。

(5)全身性疾病的头痛发热、中毒、缺氧、高血压、高碳酸血症均可通过增加脑血流,甚至扩张脑血管而引起头痛,同时具有全身各系统机能障碍的征象。常为持续性全头部搏动性疼痛,早晨较重,低头或屏气用力时加剧。

(6)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头痛见于脑出血、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可伴有相应的定位体征。颞动脉炎常呈持续性和搏动性颞部疼痛,平卧位时加剧,常有视力损害,颞动脉明显扩张、隆起、压痛。

(7)精神性头痛神经症、抑郁症等,经常出现头痛,部位不定,性质多样,呈钝痛、胀痛,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持续数周甚至数年,常伴记忆力、注意力及睡眠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参考文献

[1]邵书凤.头痛216例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2001年3期.

[2]王利群,周翠玲,张延霞,赵延贤. 神经科门诊头痛病人200例临床分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通络汤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中医药研究2007年08期.

[4]张秋波. 以头痛或牙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各附1例报告). 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5期.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2. 疾病负担 (二) 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2. 现状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二) 诱发因素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 偏头痛的诊断 1. 诊断流程 2. 病史采集 3. 体格检查 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 5. 偏头痛诊断标准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三)评估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 防治原则 1. 基本原则 2. 患者教育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治疗目的 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 非特异性治疗 a) NSAIDS b) 其他药物 2) 特异性治疗 a) 麦角胺类 b) 曲谱坦类 c) Gepant类药物 3)复方制剂 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 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 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 3) 儿童偏头痛 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 (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 1. 预防性治疗目的 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 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 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 1) β受体阻滞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抗癫痫药 4) 抗抑郁药 5) 肉毒毒素 6) 其他药物 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 1) 儿童偏头痛 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 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 4) 慢性偏头痛 (四) 其他(替代)治疗

头痛的国际分类(第三版)中文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on

7.2 Headache attributed to low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颅内压低下 7.2.1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腰穿后 7.2.2 CSF fistula headache脑脊液漏 7.2.3 Headache attributed to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自发性低颅压 7.3 Headache attributed to non-infectious inflammatory disease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7.3.1 Headache attributed to neurosarcoidosis 7.3.2 Headache attributed to aseptic (non-infectious) meningitis 7.3.3 Headache attributed to other non-infectious inflammatory disease 7.3.4 Headache attributed to 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7.3.5 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 (HaNDL) 7.4 Headache attributed to intracranial neoplasia颅内新生物 7.4.1 Headache attributed to intracranial neoplasm 7.4.1.1 Headache attributed to colloid cyst of the third ventricle 7.4.2 Headache attributed to carcinomatous meningitis癌性脑膜炎 7.4.3 Headache attributed to hypothalamic or pituitary hyper- or hyposecretion 7.5 Headache attributed to intrathecal injection鞘内注射 7.6 Headache attributed to epileptic seizure 7.6.1 Hemicrania epileptica癫痫半颅痛 7.6.2 Post-ictal headache癫痫发作后头痛 7.7 Headache attributed to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 (CM1) 7.8 Headache attributed to other non-vascular intracranial disorder 8.缘于物质或物质戒断的头痛(Headache attributed to a substance or its withdrawal) 8.1 Headache attributed to use of or exposure to a substance or its withdrawal缘于某种物质的应用或戒断 8.1.1 Nitric oxide (NO) donor-induced headache一氧化氮诱发 8.1.1.1 Immediate NO donor-induced headache 8.1.1.2 Delayed NO donor-induced headache 8.1.2 Phosphodiesterase (PDE) inhibitor-induced headache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8.1.3 Carbon monoxide (CO)-induced headache一氧化碳诱发 8.1.4 Alcohol-induced headache酒精诱发 8.1.4.1 Immediate alcohol-induced headache 8.1.4.2 Delayed alcohol-induced headache 8.1.5 Headache induced by food and/or additive由于食物成分/添加剂诱发 8.1.5.1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induced headache谷氨酸单钠盐(味精) 8.1.6 Cocaine-induced headache可卡因诱发 8.1.7 Histamine-induced headache组织胺诱发 8.1.7.1 Immediate histamine-induced headache 8.1.7.2 Delayed histamine-induced headache 8.1.8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induced headache降钙素基因相关多肽诱发 8.1.8.1 Immediate CGRP-induced headache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①临床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 ②药物试验性诊断:快速静滴20%甘露醇,如头痛显著缓解,颅内高压可能性大 ③头颅X线片:可出现脑回压迹增多、骨缝分离、颅骨内板变薄,蝶鞍扩大、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吸收。 ④脑电图、脑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扫描、CT、MRI 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⑤腰穿与颅内压监护可确定颅内压的高低 ①尽快明确诊断:既要病因治疗,又要对症治疗,还要避免其他因素引起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②脱水剂:渗透性脱水:甘露醇;利尿性脱水:氢氯噻嗪、呋塞米。 ③激素治疗:地塞米松,同时注意防止高血糖、应激性溃疡和感染。 ④脑室穿刺引流 ⑤过度换气减轻脑肿胀 ⑥低温疗法 ⑦高压氧治疗 脑疝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 小脑幕切迹疝: ①在原有颅高压三主征基础上头痛加剧 ②意识障碍加重,很快出现昏迷 ③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继之双侧瞳孔散大 ④对侧肢体运动障碍,以至出现四肢挺直、头颈过伸、躯背屈曲、角弓反张的去大脑强直状态 ⑤生命体征紊乱 枕骨大孔疝: ①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被阻塞,颅内压增高 ②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强迫头位 ③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④因脑干缺氧,瞳孔忽大忽小 ⑤由于呼吸中枢受损,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原发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Ⅰ脑震荡 ①头部外伤史 ②短暂意识障碍 ③逆行性遗忘 ④可有脑干。延髓抑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呼吸抑制、四肢松软等 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烦躁等 ⑥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①腰穿颅压正常,脑脊液无红细胞 ②头颅平片和头颅CT检查颅脑内无阳性发现 ①卧床休息 ②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恶化复查CT ③对症止痛、镇静 Ⅱ脑挫裂伤 ①头部外伤史②意识障碍,伤后立即昏迷,时间较长一般超半小时 ③局灶性神经功能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锥体束征、视野缺损、感觉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④生命体征改变: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浅快,血压早期下降,后期可增高 ⑤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盘水肿、Cushing 反应等 ⑥可有脑膜刺激征 ⑦可有脑疝表现 ①血常规有应激表现:白细胞增高等 ②肝肾功能受损、电解质紊乱 ③血气可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④头颅X线平片可有颅骨骨折 ⑤头颅CT见脑组织呈混杂密度改变,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呈“胡椒面”样,周围可有水肿,脑室、脑池受压变窄,可有中线移位或SAH ⑥头颅MRI可进一步了解受损部位、范围、水肿情况 ①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恶化,及时复查CT ②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③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④维持血压正常或略偏高 ⑤降低颅内压:头高15~30°、甘露醇、呋塞米 ⑥激素 ⑦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⑨对症降温、镇静 ⑩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高压氧、理疗、针灸、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后颅内压仍超过30mmHg,甚至出现脑疝,CT显示有占位效应,中线移位,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和或脑损伤灶清除术。 颅内肿瘤的症状及诊断方法。 包括定位诊断:肿瘤部位和周围结构关系;定性诊断:肿瘤性质及其生物学特性。需要与脑部炎症、变性或脑血管等病变鉴别。X线,CT,MRI,PET,活检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及治疗手段。 表现为SAH,突发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漓。颈强直,克氏征阳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可有无诱因。局灶症状: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血肿致偏瘫失语;巨型动脉瘤压迫视路致视野障碍。 ①出血急性期CT阳性率极高②增强CT检出>1cm动脉瘤,MRI优于CT,MRA用于颅内动脉瘤筛选③DSA Hunt&Hass一、二级,急诊手术(出血后3日内),三级及以上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 围术期治疗:ICU,绝对卧床,减少声光刺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正常血压,适当镇静;便秘缓泻剂。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文件

?标准与指南?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文件 华驾略, 李焰生 摘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127) 【摘 要】本文提供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由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及国际头痛学会(IHS)偏头痛分类分委员会共同制定。分类包括前庭性偏头痛及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与IHS的常规程序相同,前庭性偏头痛作为一种新分类,将首先出现在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3)的附录中。若积累了进一步的证据,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也许会纳入更晚的ICHD版本中。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建立在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具有偏头痛病史、前庭症状与偏头痛症状间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并排除其他可导致前庭症状的病因。符合前庭性偏头痛诊断的症状包括不同类型的眩晕及头部活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症状的严重程度必须为中重度。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限于5min~72h的时间窗内。 【关键词】偏头痛;眩晕;头晕;前庭;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国际头痛学会 Vestibularmigraine:diagnosticcriteria———ConsensusdocumentoftheBaranySocietyandthe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 TranslatedbyHuaJialve?LiYansheng LempertT?OlesenJ?FurmanJ?WaterstonJ?SeemungalB?CareyJ?BisdorffA?VersinoM?EversS?Newman-TokerD JVestibulRes?2012?22 167-172 1 前 言 早在19世纪,一些神经病学家就已发现偏头痛与眩晕之间的关联,但仅在100多年后,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过去的30年内,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分类已渐成型,可累及1%的普通人群。尽管如此,但因缺乏广泛认可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故而影响了临床和研究中对患者的识别。为此,Barany学会(从事前庭研究的基础科学家、耳鼻喉学家及神经病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授权了一个分类小组以研究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分类的形式按照国际头痛疾患分类的形式。Barany学会分类委员会之前发布过前庭症状定义的专家共识,作为对前庭疾患分类的首次尝试及准备。 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令其在前庭及头痛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因此,本分类的草稿在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偏头痛分类分委员会中进行了讨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此类冲突广泛存在于所有医学分类工作中,因为特异性高的标准不可避免地会排除确实存在该状况的患者(假阴性),而敏感性高的标准会纳入不存在此状况的患者(假阳性)。经讨论,删除了曾提出的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保留了前庭性偏头痛及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Barany学会和IHS讨论产生的其他变动包括对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行更严格的规定以及强调排除鉴别诊断。 最终通过的诊断标准是IHS分类委员会和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这些诊断标准将纳入有望于2014年发布的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3)的附录中,其中的新疾患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有效性。此外,前庭性偏头痛的分类也是正在纂写中的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的一部分。新版的ICHD-3将仅纳入前庭性偏头痛,而 Barany分类将同时纳入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2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曾用术语:偏头痛关联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 1前庭性偏头痛 A至少5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min 【译者简介】华驾略(1985—),男,上海人,硕士,住院医师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一、偏头痛的相关概念 偏头痛特征是发作性的、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 心、呕吐,光、声或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中休息则可缓解头痛。 先兆指发生在头痛之前或伴随头痛一起发生的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运动等的缺损或刺激症状。大多数先兆为视觉症状,常为双眼同向症状,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先兆症状一般在5~20min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60min。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和慢性的神经血管病疾患,患病率为5%~10%,儿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常有遗传背景。偏头疼主要有无先兆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经典型偏头痛)。以往曾将偏头痛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或“血管神经性头痛”。1988年后,国际头痛学会(IHS)就不再推荐使用。 二.偏头痛的分类 2004年IHS将偏头痛归为原发性头痛,包括6个亚型,以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为常见。 三、偏头痛的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先兆表现以及活动对头痛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排除继发性头痛,然后再考虑是否有其他类型的原发性头痛。出现以下情况要进行神经影象学检查:①异常的神经系统检查发现;②头痛频率或程度的急性加重;③头痛性质变化;④50岁后新发的头痛或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⑤多种治疗无效的头痛;⑥有头晕、麻木等其他症状。脑电图、TCD等检查不推荐作为常规诊断检查。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h;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或重度疼痛,④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 1

头痛诊断思路讲义

头痛的诊断思路 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华 概述:头痛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头痛的病因复杂,分类繁多,按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法,头痛分为13类,共120余种[1],尽管临床所见头痛绝大部分为功能性或精神性因素所引起,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瘤等引起的头痛却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头痛的病因诊断常出现困难,尽管目前CT、MRI、EEG 等手段已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稍有考虑不周,仍容易误诊误治。以下我们尝试对头痛的诊断思路作一讨论。 一、头痛的解剖基础及发病机理 头痛系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某种物理的、化学的包括某种生物性的刺激,产生了异常的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通过相应的神经通路传达到大脑而被感知。 1、颅内、外痛敏组织及神经传导 (1)颅内部分: ①部分硬脑膜:小脑幕上,前颅凹及中颅凹处硬脑膜的痛觉由Ⅴ传导,可引起同侧眼眶及前额部痛;小脑幕下和后颅凹的硬膜主要由c1-3神经传导,引起枕部及后颈部痛;ⅨⅩ也传导部分后颅凹硬膜的痛觉,可引起耳及喉部痛。 ②颅内血管:颈内动脉的颅内段.Willis环.大脑的前、中、后动脉,硬脑膜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等均属痛敏组织。其中幕上动脉由Ⅴ传导,这些部位的痛感向眼眶、前额和颞部放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的痛觉则由c2~3 传导,痛感反映在枕下部。 ③ⅤⅦⅨⅩ的神经根及颅内的分支受刺激:其中Ⅴ的痛感反映在前头部、面部;Ⅶ反映在耳部;ⅨⅩ反映在枕区。而颅骨、脑实质(除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软脑膜、蛛网膜(除脑底大血管周围的蛛网膜)、室管膜、脉络膜丛对疼痛均不敏感。 (2)颅外部分: ①颅外动脉:眶上动脉、额动脉、颞浅动脉、枕及耳后动脉的动脉壁均含有丰富的痛觉末梢神经。当这些动脉扩张、牵拉、扭转、炎症时,均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可扩散及反射到更大范围。前头部动脉痛感由Ⅴ传导,后头部动脉所致痛觉由c2~3传导。 ②颅外肌肉:头颈部的肌肉持续收缩和血流受阻,引起各种代谢产物的堆积(如乳酸),产生疼痛。颞部肌肉由Ⅴ传导,颈后肌肉由c2~3传导。 ③颅外末梢神经:常见的有眶上神经(Ⅴ 1)、耳颞神经(Ⅴ 3 )、枕大神经、枕小神 经、耳大神经等(c2~3分支)。 ④其他组织: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骨膜、关节面、耳、鼻、口腔、牙等。面部、眼、鼻腔、副鼻窦、口腔等部位的痛觉,分别由Ⅴ 1~3 传导;软颚、扁桃体、咽、舌、耳咽等部位的痛感由Ⅸ传导;外耳道、部分耳廓由Ⅶ的中间神经和Ⅹ传导,并可扩散到前头部及后枕区。 (3)头面部疼痛的神经传导:

-五种常见的头疼及其治疗方法

五种常见的头疼及其治疗方法 头疼最危险的就是是不是长了东西,这是各种头疼中后果最严重的,应该说不能把头疼都当成一般的疾病来对待,尤其是长时间头疼,应该进行很好的检查,首先我们要排除的就是病变,就是头疼当中最严重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说,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头疼和一般头疼不太一样,它主要的原因还是由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疼,它头疼时间比较长,持续性的头疼,疼的程度一般来说比较重。同时,因为咱们现在病变的影响,会造成一些占位性的临床表现,比如讲颅部神经的损伤,比如说很多病人看不见东西,有失眠,有时候完全的失眠,有时候是一种视野的缺失,有的人可能左边看不见东西,有的人可能右边看不见东西,有的人是中间看不清,有的人是上面看不清,视野的缺损也是最常见的一个肿瘤的表现。眼睛睁不开,眼睑下垂,这个也是常见的,还有瞳孔一个大,一个小,这个看着也比较害怕。也有的口角偏歪,再有的表现是舌头是歪的,还有的表现是声音嘶哑,所以说颅神经,经常因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就变化,假如说要影响到全身神经可能最多见的还是引起病人瘫痪,压到神经集中的地方可能是偏瘫,比较是上肢、下肢不能活动,也有的是单瘫,可能只有手不能动。再有就是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觉的缺失,不知道疼痛,可能颅部病变就是疼痛比较重,持续时间比较长之外,同时伴有其他的临床表现,这些就预示着这种头疼是一种恶性的病变,也是各种头疼当中危害性最大的。

嘉宾:王玉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临床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多项。着力于中医脑病研究.对中风、痴呆、头疼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较深造诣,著有《中医临床神经学》等书及多篇论文。

头痛分类及诊治

一、什么是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二、怎样治疗神经性头痛 1、药物治疗: 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郭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郭医师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郭医师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2000多例慢性神经性头痛病人。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有效率达97%,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静痛灵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 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每月一个疗程,一般病例1—2个疗程即可治愈。 2、穴位注射神经细胞激活剂: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出现一定的针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穴位的选择:根据经络触诊检查:根据病种、病因及疾病的经络走向循经触摸,选择出现反应最明显的经穴作为治疗的主要经穴,这些反应主要表现为结节、压痛、形态变化等,有经验的医生可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穴位。其次是用经络测定仪寻找穴位:人体表一定部位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经络测定仪就是通过一定部位的皮肤电阻变化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来观察和推测某些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选穴依据,或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参考。(2)、药物的选择:神经性头痛病人穴位注射“神经细胞激活剂”,这是一种复方制剂,是郭医师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发明的,他参考国外的治疗经验,终于发现某些药物对大脑神经细胞有激活作用,对沉睡的神经细胞有唤醒作用,同时还能使某些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即可起到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作用。还能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的作用。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

头痛常见的四种类型

头痛常见的四种类型 头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疼痛科门诊的常见疾病。常见的几种头痛有一下几种: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与大脑神经血管功能失调有关的慢性神经系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为特点。多表现为剧烈的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和呕吐。 偏头痛的治疗包括发作期治疗和间歇期治疗两个方面。一旦出现发作表现,甚至先兆,就应及时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百服宁或泰诺等。这些药物适用于轻、中度偏头痛发作。如上述药物效果不好或头痛较重时,可选用曲普坦类药物,国内目前使用的有舒马曲坦和佐米曲坦,这是治疗偏头痛发作的特效药物。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或连续发作,可有颈椎外伤史,有的可出现肩和上臂痛。其病因多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神经压迫和伴随的局部无菌性炎症所致。 颈源性头痛早期多为枕部、耳后、耳下的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和微创神经介入镇痛

术。现今,尚无特别针对颈源性头痛的特效药物。神经阻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解除头痛,并且能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多见于青年,是一种局限于单侧的以眶、颞、额等区为主的严重发作性疼痛,病因不明。 丛集性头痛有典型的丛集期和缓解期。在丛集期内,头痛的发作有严格的节律性,一般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发作至少一两次,以夜间发作多见。随后继以一段时间的缓解期,一般约数月至2年。丛集性头痛与偏头痛相比,发作的节律性更加明显,头痛更加剧烈,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时疼痛从一侧眼窝周围开始,急速扩展至额颞部,严重时可涉及对侧。疼痛呈搏动性,兼有钻痛或灼痛,可于睡眠中痛醒。 头痛急性发作时吸入100%的氧气和皮下注射舒马曲坦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头痛。在丛集发作期,每晚睡前口服麦角碱类药物(二氢麦角胺),对夜间到早晨的头痛预防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 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又称肌肉收缩性头痛,约占头痛疾患的40%左右,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精神因素、肌肉紧张、滥用止痛药物等因素有关。 紧张型头痛的特征多表现为几乎每日双侧枕、颈部、额颞部或全头的非搏动性头痛,通常为持续性钝痛、胀痛,像一条带子紧束头部

头痛鉴别诊断

1.头部的痛敏结构包括:①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和骨膜;②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③颅底动脉及其分支、硬脑膜动脉、颅内大静脉窦及其主要分支;④三叉、舌咽、迷走神经及其神经节和颈2~3神经。小脑幕上部由三叉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面部、额部、瓢部及顶前部疼痛;小脑幕下部(颅后凹)由舌咽、迷走神经和颈2~3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枕部、耳后及耳咽部的疼痛。脑组织本身无感觉神经分布,大多数硬脑膜、较脑膜、脑室管膜、脉络丛、软脑膜静脉、颅内小血管和颅骨没有或很少有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对疼痛不敏感。 如果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压迫、牵张或高级神经话动障碍都可引起疼痛;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颅内外动脉扩张、收缩或移位,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压、损伤或化学刺激等均为头痛的常见原因。 2.头痛的分类①根据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头痛(病程在2周内)、亚急性头痛(病程在3个月内)和慢性头痛(病程大于3个月);急性起病的第一次剧烈头痛多为器质性病变,尤须提高警惕,进一步查明病因;②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头痛、中度头痛和重度头痛; ③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和继发性头痛(如因外伤、感染、肿瘤等所致的头痛)。 国际头痛协会(1988)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发作性偏头痛等13类,每类头痛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已在临床广泛采用。 3.头痛的诊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详细询问患者的头痛家族史、平素的心境和睡眠情况;②头痛发病的急缓,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缓解及加重的因素;③先兆症状及伴发症状等;④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如颅脑CT或MRI 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 偏头痛 【诊断】偏头痛的诊断可依据国际头痛协会(1988)的诊断标准 1.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1)符合下述2~4项,发作至少5次以上。 (2)如果不治疗,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 (3)具有以下特征,至少2项: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活动被强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动;④活动后头痛加重。 (4)发作期间有下列之一:①恶心和呕吐;②畏光和畏声。 (5)无其他已知的类似疾病:①病史和躯体的其他方面正常;②无其他已知类似疾病。 2.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

[实用参考]国际头痛疾病分类标准第三版

[IHC20RR]国际头痛疾病分类标准第三版试行版发布 医脉通20RR-07-15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 来自20RR年国际头痛会议(IHC)报道,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ICHD-IIIbeta版)现在已经完成,并准备进行实地测试。 偏头痛工作组负责人丹麦哥本哈根格洛斯卓普医院大学神经学教授JesOlesen博士称,“ICHD-III已经获得通过,并已经出版,临床医生应该立即开始使用,因为它明显优于第二版”。Olesen博士鼓励参会代表们开始使用这一新的分类方法,并参加现场测试。他说该版本将在未来几年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直到最终版本的出版。 Olesen博士说,如果医生发现任何错误,或者有任何意见,他们可以联系相关章节的负责人。他预测,进行轻微的修改是必要的。ICHD-IIIbeta版可在国际头痛协会网站上获得。 慢性偏头痛 在ICHD-III版本中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对慢性偏头痛内容的定义,新版本定义慢性偏头痛每月至少发生15天并持续发生3个月以上。 Olesen博士说道,在过去,所有这些头痛患者都被诊断为患有偏头痛,不过这些患者是1年发作1次,还是1个月,1周,或1天发作一次。但人们已经有越来越有兴趣在考虑将偏头痛频谱中最严重的部分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在对慢性偏头痛做出诊断之前,除了频繁的头痛发作,还有一些其他条件必须得到满足。 其他偏头痛的分类包括:有先兆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伴并发症的偏头痛,很可能偏头痛,伴偏头痛的发作性综合征。 有先兆偏头痛划分为典型先兆偏头痛;典型先兆伴头痛;不典型先兆伴头痛;脑干先兆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若干类型;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视网膜性偏头痛。 先兆偏头痛的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偏头痛诊疗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偏头痛诊疗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摘要】偏头痛是一类具有复发倾向和有刻板式特征的常见综合征。在临床上常难以确定某些头痛症状是偏头痛结束,还是紧张性头痛开始,而且患者两种头痛常同时存在。患者常有偏头痛的家族史。人群中约20%在其一生中的某些时间中患有偏头痛。国内有人调查患病率为6.7‰,年发病率为23.2/(10万·年),男性患病率为4.76.1/10万,女性为1350.8/10万,女性患者中有80%在妊娠期停止发作,其发作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偏头痛诊断诊疗 一、临床资料 65例病人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1年,3年内占38例;65例均有典型的偏头痛症状,经常反复发作,发作前均有明显的诱因,多为跳痛或胀痛,每次发作持继时间半小时至三天不等,头痛伴恶心32例,伴呕吐者18例,全组病例均排除高血压病、脑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癫痫及其它疾患。 二、诊断 1.偏头痛的类型 (1)经典性偏头痛。(2)普通性偏头痛。(3)儿童性偏头痛。(4)眼瘫性偏头痛。(5)偏瘫性偏头痛。(6)基底性偏头痛。(7)短暂性偏头痛伴随状态。(8)腹型偏头痛。(9)视网膜性偏头痛。 2.偏头痛的自然病史偏头痛通常在青春期或年轻人开始,但也不尽然,

在老年的发作则多不频繁和不严重。有时头痛的症状消失,临床上有的偏头痛可引起脑梗死,但极罕见。发作的严重性和频率是可变的(发作间隔从每周1次以上至每年1次以上),通常难以预测。

3.偏头痛的实验室检查 (1)脑电图:少数患者在发作中的头痛侧有局灶性慢波或棘波。 (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头痛时可发现患者颅内动脉扩张。 (3)单光子断层扫描:头痛时病侧可以有局限性脑血流量下降。 三、治疗 解释性工作是治疗的最重要方面,并可能是所有治疗中最需要的。1.发作治疗暗室内平卧,同时给予普通的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让其睡眠多能控制住多数患者的头痛,如有恶心或呕吐妨碍止痛药吸收,那么在头痛发作首次症状时可给甲氧氯普胺10mg口服,这种药不仅是止呕药而且也促进胃排空和蠕动,并可缩短偏头痛发作时间,且能增加阿司匹林的吸收。 对出现呕吐的患者如口服的止吐剂不能控制,则可直肠用栓剂(甲哌氯丙嗪25mg)或肌肉注射给药(甲氧氯普胺5~10mg,甲哌氯丙嗪12.5mg)。 麦角胺对某些患者头痛症状的改善有帮助,尽可能在头痛发作的早期给予,因其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痛,故必要时要加用止吐剂。用药过多(>12mg/周口服或6mg/周气雾)可引起周围性缺血和指端坏疽。慢性期治疗,即使较中度大的剂量可引起依赖性,以至可出现停药后戒断性头痛,应慎用此药及只在患者有明确疗效时使用,每次发作时口服不应多于3mg或每次直肠给药不应多于6mg(通常用1mg就能缓解头痛)。这类药的禁忌证包括孕妇、哺乳的妇女、周围血管病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全文)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全文) 1 前言 早在19世纪,一些神经病学家就已发现偏头痛与眩晕之间的关联,但仅在100多年后,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过去的30年内,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分类已渐成型,可累及1%的普通人群。尽管如此,但因缺乏广泛认可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故而影响了临床和研究中对患者的识别。为此,Barany学会(从事前庭研究的基础科学家、耳鼻喉学家及神经病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授权了一个分类小组以研究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分类的形式按照国际头痛疾患分类的形式。Barany学会分类委员会之前发布过前庭症状定义的专家共识,作为对前庭疾患分类的首次尝试及准备。 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令其在前庭及头痛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因此,本分类的草稿在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偏头痛分类分委员会中进行了讨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此类冲突广泛存在于所有医学分类工作中,因为特异性高的标准不可避免地会排除确实存在该状况的患者(假阴性),而敏感性高的标准会纳入不存在此状况的患者(假阳性)。经讨论,删除了曾提出的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保留了前庭性偏头痛及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Barany学会和IHS讨论产生的其他变动包括对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行更严格的规定以及强调排除鉴别诊断。 最终通过的诊断标准是IHS分类委员会和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这些诊断标准将纳入有望于2014年发布的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3)的附录中,其中的新疾患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有效性。此外,前庭性偏头痛的分类也是正在纂写中的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的一部分。新版的ICHD-3将仅纳入前庭性偏头痛,而Barany分类将同时纳入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2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曾用术语:偏头痛关联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 前庭性偏头痛 A 至少5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min-72h; B 既往或目前存在符合ICHD诊断标准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C 50%的前庭发作时伴有至少一项偏头痛性症状:①头痛,至少有下列两项特点: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②畏光及畏声;③视觉先兆; D 难以用其他前庭或ICHD疾患更好地解释。

2013年国际头痛新分类和诊断标准简介

2013年国际头痛新分类和诊断标准简介 历史 1. 1988第一版 2. 2004第二版 3. 2013第三版 诊断分类原则 1.分级,最多5级,一般诊断1-2级 2.主要根据最近一年内的病情进行诊断 3.明确诊断优于“很可能”诊断 4.可以同时两个诊断 基本结构 一,原发性头痛 1.偏头痛 2.紧张型头痛 3.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4.其他原发性头痛 二,继发性头痛 三,痛性脑神经病、其他面部疼痛和其他类头痛 偏头痛分类 1.1无先兆偏头痛 1.2有先兆偏头痛 1.3慢性偏头痛 1.4偏头痛并发症 1.5很可能的偏头痛 1.6可能与偏头痛有关的发作性综合症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有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2-72) C.有下列中的至少两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体力活动会加重头痛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一项 1.恶心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其他ICHD-3诊断不能更好解释 典型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有符合B-C项的至少2次发作 B.先兆由视觉、感觉或言语症状组成, 每种先兆完全可逆,没有运动、脑干及视网膜症状 C.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1.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 或两种或多种先兆症状接连发生 2.每种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3.至少一种先兆症状是单侧的 4.先兆时伴有头痛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 D.其他ICHD-3诊断不能更好解释,且已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干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有符合B-D项的至少2次发作 B.先兆由视觉、感觉或言语症状组成, 每种先兆完全可逆,没有运动及视网膜症状 C.至少符合下列脑干症状中的2项 1.构音障碍 2.眩晕 3.耳鸣 4.听觉迟钝 5.复视 6.共济失调 7.意识水平下降 D.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1.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 或两种或多种先兆症状接连发生 2.每种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3.至少一种先兆症状是单侧的 4.先兆时伴有头痛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 E.其他ICHD-3诊断不能更好解释,且已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偏瘫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A.有符合B-C项的至少2次发作 B.先兆包括下列全部两种症状 1.完全可逆的运动无力 2.完全可逆的视觉、感觉或言语症状 C.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1.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 或两种或多种先兆症状接连发生 2.每种非运动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运动症状持续<72小时 3.至少一种先兆症状是单侧的 4.先兆时伴有头痛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 D.其他ICHD-3诊断不能更好解释,且已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可能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顶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2、西医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1条: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 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种 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 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 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 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证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 (一)取穴: 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凤池(患侧)、太阳(双侧)、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 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 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 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 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3、辨证加减穴: 气血两虚:三阴交、足三里(双侧); 脾肾两虚:气海、太溪(双侧);

偏头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偏头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偏头痛是多发病,要及早诊断治疗。那么,患者病情诊断依据是什么?标准有哪些?患者治疗过程中如何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措施具体是什么?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它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痛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 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同时,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据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其偏头痛的次数越多,大脑受损伤的区域会越大。 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隙期一切正常,体检正常及偏头痛家族史诊断并不困难。眼肌麻痹可由动脉瘤引起,动静脉畸形也可伴发偏头痛,应作头颅 CT 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复杂型偏头痛常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应作神经影像学检查。枕叶或颞叶肿瘤初期亦可出现视野缺损或其他视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老年人颞枕部头痛需除外颞动脉炎,颞浅动脉或枕动脉增粗如绳索状,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动脉活检见特征的多核巨细胞浸润。 发作期间有下述偏头痛的诊断症状之一,恶心和呕吐;畏光和畏声。若不治疗,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无其他已知类似疾病,病史和躯体其他方面正常;无其他已知类似疾病。至少具有以下偏头痛的诊断特征中的2项:单侧性;搏动性;活动被强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动;活动后头痛加重。 以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以一侧头痛为主,也可为全头痛。为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较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常于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有或无视觉性、感觉性、运动性、精神性等先兆或伴随症状,但多数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有或无偏头疼家族史。 某些饮食、月经、情绪波动、过劳等因素可诱发;压迫颈总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或短时休息、睡眠可减轻发作。条纹嫌恶试验多为阳性;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神经放射学及其他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以上我们认识了偏头痛的诊断依据和标准,患者治疗中还应该做好相关的护理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改善病情。那么,偏头痛患者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好相关家庭保健措施?具体方案到底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