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7
《古诗》说课稿《古诗》说课稿「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
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
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的第1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的写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诗句讲解:分析每首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4.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5.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多元化教学法相结合在教学中,我将结合情境教学法和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呈现画面、音乐、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解释“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会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个词的含义,再引导他们通过资料、注释等方式找到正确答案。
3、合作研究法促进学生互动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合作研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理解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研究热情在教学中,我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例如,在讲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我会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外地读书或旅游时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XXX的音乐和呈现XXX的美景画面,引导学生感受XXX的美丽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2、感知诗词大意通过注释、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泊船瓜洲》的大意和情感。
3、理解“绿”的用意通过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4、揣摩作者的心声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5、背诵古诗通过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和背景资料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并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6、总结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和分享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和感悟。
四、说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研究法等,通过多种形式呈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同时,我也注意到自己在教学中有些瑕疵,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绿”的用意时,可能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作者情感的。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感悟诗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景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文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背诵、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和诗词吟诵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翻译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5.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体会古诗的魅力。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主题:思乡之情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材内容1. 《古诗词三首》的选取在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名为《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内容。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晓》。
这些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古诗词三首》的课文内容•准备书写工具,如铅笔、笔记本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登鹳雀楼》教师可以以解释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的内涵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3. 学习《望庐山瀑布》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望庐山瀑布》的描写手法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学习《春晓》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春晓》中的清新、明亮和生机勃勃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词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对该教材内容的教学把握和实施。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1.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以善写田园著称,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乘船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2.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3.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牧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四、说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
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
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
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
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1.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
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
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
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
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
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
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
”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
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
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
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
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
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
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牧童卢肇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说一下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牧童吕岩铺蓑快乐悠闲卧《舟过安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舟过安仁》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是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结合本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主题,学习本首诗,一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从而体会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正确认识两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一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
2.通过看注释,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情景,能感知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思。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