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7
《古诗》说课稿《古诗》说课稿「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
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
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的第1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的写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诗句讲解:分析每首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4.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5.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多元化教学法相结合在教学中,我将结合情境教学法和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呈现画面、音乐、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解释“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会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个词的含义,再引导他们通过资料、注释等方式找到正确答案。
3、合作研究法促进学生互动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合作研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理解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研究热情在教学中,我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例如,在讲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我会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外地读书或旅游时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XXX的音乐和呈现XXX的美景画面,引导学生感受XXX的美丽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2、感知诗词大意通过注释、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泊船瓜洲》的大意和情感。
3、理解“绿”的用意通过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4、揣摩作者的心声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5、背诵古诗通过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和背景资料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并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6、总结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和分享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和感悟。
四、说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研究法等,通过多种形式呈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同时,我也注意到自己在教学中有些瑕疵,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绿”的用意时,可能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作者情感的。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感悟诗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景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文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背诵、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和诗词吟诵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翻译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5.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体会古诗的魅力。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主题:思乡之情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材内容1. 《古诗词三首》的选取在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名为《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内容。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晓》。
这些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古诗词三首》的课文内容•准备书写工具,如铅笔、笔记本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登鹳雀楼》教师可以以解释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的内涵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3. 学习《望庐山瀑布》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望庐山瀑布》的描写手法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学习《春晓》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春晓》中的清新、明亮和生机勃勃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词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对该教材内容的教学把握和实施。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1.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以善写田园著称,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乘船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2.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3.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学五年级语文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说课稿一、说道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泊船瓜洲》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就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乡和爱好。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
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研习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够利用注解、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去记住古诗的大意,对自学古诗抱著存有一定的热情。
他们已累积了很多古诗,存有描绘春天的诗句“碧玉妆变成一树高,万条头顶绿丝绦”“两个黄鹂鹤多汁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存有写下筹钱明月而思乡的诗句“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茜从今夜黑,月就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腰古诗词”,累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打下了基础。
3、教学目标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融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琢磨作者用“蓝”的绝妙,凸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诵、诵读古诗。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研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春望》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感受古诗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体会古诗的韵律特点。
3.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感受古诗的美。
4.表演展示: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等。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江南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江南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江南春”、“水乡”等。
(三)学习《静夜思》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静谧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代表着夜晚的宁静,“疑是地上霜”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四)学习《春晓》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生机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代表着春天的美好,“处处闻啼鸟”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诗句解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江南春》、《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课堂气氛有时显得较为沉闷,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3、交流诗意。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有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闭目想象。
(2)说说想象到的画面。
诗中描写的牧童生活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他吃饱饭后躺在月夜下仰望星空,生活很惬意。
5、体会诗人的情怀。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总结提升:1、《牧童》是()诗人()的作品。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诗人心灵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背诵并默写《牧童》。
【自主反思】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3、交流诗意。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4、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说说想到的童年事6、描画出所想象的画面,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7、有感情的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感情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总结提升:《舟过安仁》是()诗人()的作品。
这首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儿童()的行为。
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之情【自主反思】(2)句式不同。
(3)词分为两部分。
2、用不同形式朗读词。
3、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茅檐:茅屋的屋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亡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4、疏通句意。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这些古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入门篇目。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是针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理解和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某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通过朗读、理解和背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和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对于这些手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也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老师的讲解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的内容。
2.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3.背诵:通过背诵,使学生能够记住这些经典的诗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春日》三首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诗句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抒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境,交流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朗读技巧、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等方面进行评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三首》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词语,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春天,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自己的诗意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词语,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入对新诗的学习。
2.朗读: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的大意。
3.讲解:详细讲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意境和词语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
5.写作: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热爱春天,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诗的题目、作者、诗句和重点词语,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诗的内容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诗意,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新课欣赏乡村的风景图片,聆听歌曲,导入《四时田园杂兴》。
读诗题,解题意。
2.读一读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
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
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通过自由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齐读等形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文的节奏、韵律美。
3.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课前布置了导学任务,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组长分工安排任务,随后汇报学习情况。
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
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
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伙儿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爽朗,乐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如何样的认知情形?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如何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如此的调查: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3.你会背这首诗么?4.你能大致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调查中我发觉: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致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依照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稳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和欢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悠闲、安稳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因此教学本首诗,我预备采纳“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形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牧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四、说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
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
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
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
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1.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
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
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
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
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
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
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
”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
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
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
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
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
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
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牧童卢肇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说一下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牧童吕岩铺蓑快乐悠闲卧《舟过安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舟过安仁》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是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结合本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主题,学习本首诗,一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从而体会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正确认识两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一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
2.通过看注释,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情景,能感知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思。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