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226.00 KB
- 文档页数:4
美术鉴赏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杨鹏学号:1303214015《清明上河图》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宣和年间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的经济面貌、城乡交流和民情风俗。
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拱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运输和贸易的忙碌情景;后段是城门内外街市的繁荣景象。
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美术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如唐代的山水画、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等,并着重分析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品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绘画流派的区分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画笔、颜料(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它属于哪个流派?”2. 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讲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一幅作品为例,详细讲解其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课堂分享。
7. 课堂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2. 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3. 鉴赏方法及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鉴赏价值。
答案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创作背景: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
范宽作为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人赞誉。
艺术特点:画面构图严谨,笔法粗犷,墨色浓重,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鉴赏价值:该作品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古代绘画流派的作品,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受伤的野牛》法,壁画。
窟顶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受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
而在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剌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
野牛倒在地上两腿无法站立起来,却低着头来保护自己,也是极为生动的一个画面,表现了动物的尊严与力量,及它为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
由此,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一一得以体现。
绘制这些野牛用的颜料是用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的;色彩为赭色略泛红,在靠近轮廓线部位用黑色擦出立体感,轮廓线用的线刻又浅又淡,很有表现力,令观者不得不惊叹于原始艺术所焕发出的这种隽永的魅力和美感。
2《雪中猎人》创作于1565年.纷繁复杂的冬日一瞥,在作者精确严谨的秩序中成为完美的一体。
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布局和构图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气氛。
山坡和地平线的交叉组合,浓重的树木和白雪覆盖的大地,于林间奔跑的猎人和敏捷的猎狗,共同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动静结合。
而冰河上的身影和空中飞旋的小鸟,让人们在肃穆宁静感受到冬日里也有勃勃生机。
整体来说,作者基本上是运用黑白灰色调的交错对比来控制画中人物和自然的造型的,这种冷静而透明的审视态度,其实在勃鲁盖尔本人的心目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也许在这幅描绘尼德兰地形风貌和美丽容姿的巨作中,还隐藏着作者对这种场面的留恋,因为他不知道多难的尼德兰何时才能从西班牙的奴役中走出来。
3《自画像》,在这最后一张《自画像》(作于1665年)上,他的笔法更苍劲老练,厚涂的色彩像铸铜一般在闪闪发光。
他采用的是一种略显透明的"色彩重置法"。
这种画法使我们想起了于1650年画的那一幅《戴金盔的人》伦勃朗本人在这幅画上是显得那样苍老:他披着旧衣,眯缝着眼睛,嘴巴微张,唇边带着一丝苦笑,眼里充满着哀愁。
画家这时已孑然一身(妻子亨德里治三年前死去)。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
2. 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化、技法等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美术作品高清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中国美术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中国美术的魅力,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讲解:(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介绍主要流派、技法,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介绍特点,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介绍风格、特点,展示代表建筑,分析建筑的美学价值。
(4)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介绍主要流派,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创新。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山水、人物、花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鉴赏一组中国美术作品。
4.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并分析教材中的一幅作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美术鉴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2. 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中国美术作品,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了解更多中国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美
术
鉴
赏
论
文
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会计F1006班学号:201048990307 姓名: 雷杨
《采薇图》作品赏析
会计F1006班 201048990307 雷杨
内容摘要: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
人物画对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
艺术是一种美的体会,不仅展示人物形象美,还反映了人物一定的心理活动。
一定程度上还描写人物及所处的背景环境,以此更加村托人物的传神美妙。
本文通过对李唐的《采薇图》的艺术成就进行浅入的赏析,介绍此画的画家简介、基本信息、创作背景、作品简介、作品鉴赏,简单的阐述了其美术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美术欣赏
通过本学期的美术鉴赏课,让我对美术鉴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美术鉴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本学期学了古代人物画、花鸟画、建筑画、雕刻、古典园林、壁画、绘画、宗教画等,学习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画的赏析,也是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用之以神,注重人物的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细描写人物活动,而对环境描写较略,并以意境烘托出人物的情态。
细致的感情描写,和惟妙惟肖的形象刻划,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美感。
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有代表性的十八描。
笔法或描法有助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才,从中传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
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人对自身的关注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的源头。
直到汉代,中国人物画才开始脱离神的羁绊,进入到画像的阶段。
作者简介
李唐(1066—1150年)宇欷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未,为翰林待诏。
他擅长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李唐到曾在街市上隐名埋姓卖画,境况相当困苦,后进入画院。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李唐原是北宋画院待诏。
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他也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
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
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
画山水尤有奇趣。
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李唐的人物画是学李公麟的,人物的衣纹勾画用笔顿挫有力,线条硬朗干净,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是很大,但动感强烈。
李唐在这件作品中把心中的郁闷随着笔势的游走尽情地宣泄出来。
李唐后来被誉为“南宋四家”大画家之首。
创作背景
金人虽生性粗犷却很注重文化修养,但对于俘获的北宋文人只要学有所长,就会给予相当的礼遇,对宫廷画家更是待遇丰厚。
因为李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民族气节,才会鄙视那些甘于为金国效力的北宋臣子。
于是,他创作了具有讽刺与警世意义的《采薇图》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极度不满。
作品简介
这幅《采薇图》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感情的佳作。
在用墨线勾勒之后,作者又将画中人物的衣纹用淡墨再次勾勒,而后略加渲染,显得既饱满又富有韵味。
这种技巧既新颖又传神。
李唐《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用画表现出来。
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大约属李氏晚年作品。
本幅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
这幅《采薇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7.5厘米,横9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
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离去。
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随兄长而去。
多年以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
恰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
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
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
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
他们这种情操的行为得到后人普遍推崇。
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极大讽刺。
并创作了此副作品。
作品赏析
《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
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用画表现出来。
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
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尤为突出。
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面,这或许是荒山之中人迹罕至的偏僻角落。
画中的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
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
画中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使构图更加丰满,画面豁然开朗。
小溪的流动不仅使视野中的景物显得宁静、肃穆,同时也增强了虚实对应,作品也显得更加自然灵动。
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
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
摆放在二人面前的篮子和镢头是采薇的工具,作者着意刻画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更加突出主题,更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
总结
美术是一种美的体会,不仅展示人物形象美,还反映了人物一定的心理活动。
一定程度上还描写人物及所处的背景环境,以此更加村托人物的传神美妙。
《采薇图》带给我们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就,其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欣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好地帮助我们对中国人物画的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