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云湾光彩小学彭瑜

学习目标:

1.熟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熟读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学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收集陶渊明的资料。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欢快的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能听出这首歌中向我们介绍的是哪一位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

2.播放歌曲《精卫填海》。

3.听出来了吗?说一说。

4.出示图片,讲精卫的故事,引出陶渊明。

5.板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二、初识古诗,整体感知。

1.走近陶渊明,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展示。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真棒!老师为你们点赞!

4.走进课文,感受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听范读,初始文。

5.师:在古诗当中,除了有神鸟精卫以外,还有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任人物,那就是刑天。

6.介绍刑天。

三、初读古诗,掌握读音。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明确学习任务:读课文。强调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熟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的方法:停顿长短,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声音强弱;要求朗读展示的时候,方式新颖。)

(2)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表达感受。

(3)教师指导:

*读的要求:正确、通顺、有感情。

*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朗读示范。

(4)巩固练习:全班一起再次朗读。(放背景音乐)

五、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结合诗后注解,再一次细细品读,感受诗中意境。

2、结合自身谈谈你明白的道理,在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六、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2.评选优秀的诵读小组和个人诵读者。

七、拓展与交流。

1.补充资料:传说中的神鸟。

2.总结: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强大的文化力,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讲课稿

[第四单元:学与思] 14、学思并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 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 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 交流讨论 15、博学慎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见微知著》 2、谈感受 16、学思相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学亦》 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 2、谈感受 17、于不疑处有疑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朝读经典教案

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 1、中华源 2、九州同 3、人文兴 4、立诚信 5、谨守时 6、恕之道 三、教学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4、《宝葫芦的秘密》 (二)选读书目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1、始祖神话 一、作者简介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 《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第一单元孝悌先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孝悌为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诵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并知道如何去做。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理解“孝”的含义,明白“百善孝为先。”能将爱心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去,做一个有爱心的阳光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

师:上课 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2、同学们,平时我们的父母事无巨细的为我们服务,那你们又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感受如何?指名说说。 3、是啊,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作为子女,应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孝悌为先”部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ppt出示“孝悌为先”内容,学生试着自由读读。 孝悌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2、指名读,师生正音。 3、ppt放录音范文,让学生听,听后学生跟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4、再次指名读,师生评价。 3、学生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字意及句意。课文讲了什么? 7、全班交流 ①师解题目:孝悌为先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个人最应该做到的品质。

三年级朝读经典下精编版

第四单元立诚信 15. 何谓信 【宋】袁采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 《论语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7.君子耻不信 《荀子非十二子篇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第五单元谨守时 20. 无失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1. 不逾时顷 【宋】仲并 不逾时顷,闾里信之。 22. 不失期刻 【元】杨维桢 生无伪言行,与人约,虽千里外,不失期刻。 23. 刻日立程 【明】张大复 与人约,輒以一板识之,刻日立程,无弗酬者。 第六单元恕之道 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 君子容人 《荀子非相篇》 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26. 待人轻以约 【唐】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27. 有容乃大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28.让人容人 【清】金缨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四单元立诚信

第四单元:立诚信 学习目标: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单元我们将学习先贤的言行,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第十五课:何谓信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词语解释: 纤毫:纤细的毫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偿:兑现。 期约:约定的时间。 易:更改,改变。 文章大意: 做出的承诺,一丝一毫都要兑现;和别人约定好的时间,一时一刻都不能更改。这就是诚信。 我的启发: 古人说“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之本、立世之根。 第十六课:无信不立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文章大意: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想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

我的启发: 人应该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第十七课:君子耻不信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词语解释: 修:修养。 见:被。 污:污蔑。 信:信任。 文章大意: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以,诶呦修养而羞愧,不以被人污蔑而羞愧;以不守信用而羞愧,不以不被信任而羞愧;以没有才能而羞愧,不以不被任用而羞愧。 我的启发: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不断提高修养,让诚信永伴人生。 第十八课:晋侯守信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词语解释: 庇:庇护。 原:原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亡:失去。 滋:更多。 文章大意: 信用,是治国的法宝,人民依靠它的庇护而生存。得到了原国却失去了信用,还拿什么来庇护民众呢?失去的将会更多。 我的启发: 做事要讲诚信,不要见小利而忘大义,贪小便宜就会吃大亏。 第十九课:商鞅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词语解释: 驱:驱使,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非:责备,批评。 文章大意: 自古以来,治理百姓,靠的是诚信,对老百姓说的每句话,比百金还贵重。现在的人不要去责备商鞅,商鞅能够让政策得到施行。 知识拓展: 商鞅“立木为信”,变法终于成功。治国如此,做人也如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四年级朝读经典-教案.doc

15、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测预习,生字词教学。 3、小组汇报:词语理解、通假字“见”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上生字新词大声读文。 2、划分节奏,正确、流利朗读。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 1、结合图片,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原文: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 翻译:君子的言行准则包括如下四个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从内心表现到行为上的。存在于内

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体现在行为上的,是无比的谦恭:出自口中的那些言语,是非常的典雅。 3、教师归纳、总结。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 1、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怎么做? 16、律己爱民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能激趣导入 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展示自己预习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尝试划分节奏,大声读文。(个别、小组、集体读等) 2、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二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16、保善从教 教学目标: 1、能够背诵《三字经》中保善从教的内容。 2、知道我们要不断学习,接受教育,保持善良纯净的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接触过《三字经》的内容,有人还记得《三字经》开头是哪一句吗?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 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师生情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持善良纯净的本性。

17、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跟随着《论语》,我们从政治、修身、学习等方面亲近了伟大的孔子,他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世代仰慕并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有诗写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来感受孔圣人的真性情,感受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人们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会向他学习。 四、小结拓展 阅读《夫子与西席》 交流讨论

18、新竹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从中体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和含义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年年如此,就形成了围绕在池塘周围的茂密竹林.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辛勤的老师,为了我们,甘当铺路石.我们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桃李满天下》 2、谈感受

五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诵读内容为六部分: 1、志高远 2、当志强 3、贵以恒 4、学与思 5、勤自省 6、楚史纪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第一单元: 志高远] 1、学先立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学先立志的含义,明白确立目标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起点。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3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阳明立志做圣贤。 五、小结拓展 师: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同学们谈谈,你们会树立什么样的志向? 交流讨论 2、素业成于志尚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南北朝颜之推的《素业成于志尚》,从中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能自我磨砺,以成就他们伟大的事业;而没有操守的人,自己甘愿堕落,就成了凡夫俗子了!?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树立了志向,该怎么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玩物丧志》 2、谈感受 3、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参考实用]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

第一单元:中华源 第一课:始祖神话 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 第六课九州起源 皇帝画野,始分都邑;

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 第七课九州山河 (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第八课古风唐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 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 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 15.何谓信 【宋】袁采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 《论语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7.君子耻不信 《荀子非十二子篇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晋侯守信 《左传僖公二十X五年》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五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1、学先立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学先立志的含义,明白确立目标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起点。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3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阳明立志做圣贤。 五、小结拓展 师: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同学们谈谈,你们会树立什么样的志向? 交流讨论

2、素业成于志尚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南北朝颜之推的《素业成于志尚》,从中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能自我磨砺,以成就他们伟大的事业;而没有操守的人,自己甘愿堕落,就成了凡夫俗子了!?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树立了志向,该怎么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玩物丧志》 2、谈感受

3、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白龙马想念家乡,找驴,羊,牛等儿时伙伴玩,驴迫不及待询问成功秘诀,白龙马说:努力工作!这时,驴委屈得嚎啕大哭: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工作却一无所获?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 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第四单元过能改 教学目标: 理解古人知错能改,凡事多自我反省,知晓到错误马上改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5课时择善而从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讲述“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故事。学生谈感受 七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第16课时知过即改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诫子书》 第17课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颜氏家训》 第18课时改过之人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朱子家训》 第五单元勤且俭 教学目标: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介绍《白兔记.牧牛》 八知识拓展:《春耕的习俗》 第21课时物来不易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节用》 第22课时训俭示康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苏轼房梁挂钱》

第23课时克勤克俭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季文子以节俭为荣》 第六单元赤子心 教学目标: 理解楚典故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24课时池上二绝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六下朝读经典教案

15、钓而不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钓而不纲的含义,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古人很早就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我们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就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54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泾渭分明。 五、小结拓展 交流讨论 16、天地之道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 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二、研读诗文(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圆则疾,风雨不节令则饥。 (2)(汉)司马迁春秋冬夏,或暑或寒。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同岁异 节,其时使然。故今春生更长,秋收冬藏。 三、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坎尔井》 2、谈感受

17、牛山之木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 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推荐】三年级下册经典诵读完整版本

三年级下册经典诵读目录 1 乞巧……………………林杰(唐) 【出则悌】 (一) 2嫦娥……李商隐(晚唐) 【出则悌 (二) 3咏柳……………………贺知章(唐) 【出则悌】(三) 4春日……………………朱熹(宋) 【出则悌】(四) 5回乡偶书之二………………贺知章(唐)【出则悌】(五) 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南宋) 【出则悌】(六) 7三衢道中……………曾几(宋)

【出则悌】(七)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9宿甘露………………曾公亮(北宋) 【出则悌】(八) 10雨过山村………………王建(唐) 【出则悌】(九) 11淮上早发…………苏轼(北宋) 12西楼…………………曾巩(唐) 黄鹂……………徐志摩 乡愁……………席慕容 山上漫步………徐志摩 眼睛……………姜华

1.乞巧 唐林杰 qīxī jīn xiāo kàn bìxiāo qiān niúzhīnǚdùhéqiāo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jiājiāqǐqiǎo wàng qiūyuèchuān jìn hóng sījǐwàn tiáo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唐代诗人(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 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被推举为神童。 译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 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 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出则悌 (一) xiōng dào yǒu dì dào gōng 兄道友,弟道恭。cái wùqīng yuàn hé shēng 财物轻,怨何生。 x iōng dìmùxiào zài zhōng 兄弟睦,孝在中。yán yǔ rěn fèn zì mǐn 言语忍,忿自泯。

《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详案

《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二、整体感知: 1、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2、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出了人民的痛恨之深。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最后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点明了全文主旨。四、合作探究: 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明确: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例如:通过“曲儿小腔儿大”的对比,使“喇叭,唢呐”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形尽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五、教师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诵读古诗词,我们可以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我们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我们可以倾心人际的交往,领略丰富的生活……我们欣赏,我们体验,我们思考。古诗词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小学二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7 焚膏继晷 教学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2.我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的意思。教学过程:一.看插图导入新课。二.初读经典。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检查学生。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2,先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4,指名读经典文意。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四,拓展视野1,学生自读司马光惜书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五,师总结。 8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2.我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师谈话导入新课。二.初读经典。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检查学生。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2,先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4,指名读经典文意。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1,学生自读朱熹读书法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五,师总结。 9、勤学苦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增强好学上进的精神。 教学准备: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说说你读过那些书。 二、书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三、书中有哪些值得你钦佩的人。 四、你在读书中有哪些收获。 五、熟练背诵课文。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15、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2、懂得待人友善,做人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测预习,生字词教学。 3、小组汇报:词语理解、通假字“见”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上生字新词大声读文。 2、划分节奏,正确、流利朗读。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 1、结合图片,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3、教师归纳、总结。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 1、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学了本课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怎么做?

16、律己爱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2、能够做到严于律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能激趣导入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展示自己预习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尝试划分节奏,大声读文。(个别、小组、集体读等) 2、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小组合作,整合语言,派代表发言。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 1、深入读文,结合图片,想象情景。 2、查字典、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出:出仕,出任官职。关:密切相关 3、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班内展示。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 1、正确、流利、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互相比一比谁是背诵小能手。自背、互相背、比赛背等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写一小段感想。

音乐欣赏《朝景》教学设计

《朝景》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管弦乐《朝景》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为 E 大调单主题三部曲式。 二、教学目标 能够安静的聆听音乐《朝景》,体会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描绘的意境,并能哼唱音乐的主题旋律,听辨出长笛和双簧管的音色。 三、教学重点 能够充分地体验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准确听辨长笛、双簧管的音色。 解决方式:教师提示学生长笛的音色清新透彻,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双簧管音色柔和软丽,更富抒情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音乐课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音乐,想一想音乐表现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播放音乐片段) (二)整体聆听《朝景》 1.作品简介 导语:这是挪威的作曲家格里格为诗剧《培尔金特》创作的配乐,其中第一组曲中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朝景》。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更像是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 2.整体聆听 下面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再来感受音乐。 教师播放动画,学生欣赏。

(三)再次聆听 1.哼唱主题 教师弹琴,学生随用“lv”哼唱主题。 导语: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出现的旋律就是这首音乐的主题,先听老师弹一遍再用“lv”唱一唱。 2.随音乐哼唱主题 导语:音乐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个主题,请同学们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就用“lv”来演唱,没有听出来也没关系,老师会用手势提示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 3.聆听乐器音色 (1)长笛 导语:我想同学们都唱出了音乐的主题,那你们听听主题旋律除了两乐句结尾的音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听一听?没错,是音色发生了变化,两个乐句由不同的乐器演奏,你们看,长笛首先轻柔地吹出静谧、安详的音乐主题,就是这件乐器(图片:长笛),它是这样进行演奏的(教师示范演奏姿势)(2)双簧管 之后是双簧管接着将主题延续下去,看就是这件乐器(教师出示课件),随后,又是长笛重复主题,但移高了调进行的。让我们再听一听。 (3)乐队合奏 你们再来听听主题的音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乐队合奏) 教师总结:这首乐曲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使用不同的乐器,旋律不断地发展、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再次感受整首乐曲,也可以哼唱乐曲的主题、模仿出乐器的演奏的姿势。(播放视频: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 教材说明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并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国人民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而独具魅力的古代经典著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国学”。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我们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一书,供学生诵读。 同学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要注意联系生活,并且能够和自己的知、情、意、行相结合。 本套教材共十二册,供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使用。每一册约选入经典诗文三十余篇。 本册供三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校本教材古诗词编写小组

目录 1. 题西施石 (4) 2. 剑客 (5) 3. 题诗后 (6) 4. 马诗 (7) 5. 雪 (8) 6. 五岁咏花 (9) 7. 田家 (10) 8. 公子家 (1) 9. 江行无题(节选) (12) 10. 田上 (13) 11. 宿建德江 (14) 12. 山中送别 (15) 13. 田园乐 (16) 14. 越女词 (17) 15.八阵图 (18) 16. 江南曲 (19) 17. 春怨 (20) 18.《论语》节选一 (21)

19. 《论语》节选二 (22) 20. 《论语》节选三 (23) 21. 《论语》节选四 (24) 22. 《论语》节选五 (25) 23. 《论语》节选六 (26) 24. 《论语》节选七 (27) 25.《论语》节选八 (28) 26.《论语》节选九 (29) 27.《论语》节选十 (30) 28. 《周易》节选 (31) 29. 《礼记》节选 (32) 30. 《左传》节选 (33) 题西施石

二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1反哺跪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反哺跪乳的含义,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知恩、感恩、报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关心我们成长,我们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做? 二、研读诗文 反哺跪乳 《增广贤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羊羔有跪着吃奶的感恩举动,乌鸦有衔食喂母的报恩情义。 四、小结拓展 师:小动物们都知道报答父母,作为子女,我们该怎么做?交流讨论。 2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从中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二、研读诗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母亲为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将衣服缝的严实紧密,担心孩子在外迟不归家,谁说孩子小草般微小的孝心,能报答的了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呢?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谈谈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你要做个怎样的孩子,去报答父母;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深明大义的徐母》 2、谈感受 3孟母三迁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用道德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2、教师: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孟母三迁 《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不能拒绝的原因 1、教师:前几天,小丁交了几个新朋友。他们经常到学校附近来等小丁,今天带他到这里玩,明天带他去那里玩。你瞧,他们又来了。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孟母三迁”的道理。对青少年来说,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一些不该做的事,我们要坚决说“不”,尽管有时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 三、拒绝与不拒绝之间的心里冲突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小强的好友在小强做作业的时候邀请小强一起看卡通片的情境图片。教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分别讲述理由,全班讨论,并评价哪一种做法最好。 2、教师小结。 四、拒绝的方式 1、教师: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我们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但生活中,也有一些活动不适合我们参加,也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知子莫若母》——鲁班 2、谈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