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学基础》题库-无答案(14.5)

运动学基础》题库-无答案(14.5)

运动学基础》题库-无答案(14.5)
运动学基础》题库-无答案(14.5)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运动学基础》题库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1 人体运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 运动动作

B 运动行为

C 运动治疗方法

D 运动动作与运动行为

2 人体运动学的研究方法有

A 描述与分析

B 动物实验

C 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D 以上都是

3 运动学研究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A 关节运动与骨骼肌运动力学原理

B 运动中能量的供应方式

C 物理治疗

D 运动动作分析

4 学习运动学课程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认识()的关系

A 人体与环境

B 结构与功能

C 局部与整体D以上都是

5 下蹲过程中下肢处于封闭运动链,因有

A 髋、膝与踝关节同时运动

B 仅髋关节活动

C 仅膝关节活动

D 仅踝关节活动

6 写字时,上肢运动链处于开放运动链

A 仅有肩关节活动

B 仅有肘关节活动

C 仅有腕关节活动

D 有前臂与腕关节活动

7 环节是指人体身上

A 活动的每个关节

B 相对活动的肢体

C 相对活动的节段

D 相对活动的关节

8 打羽毛球时手臂挥拍向下扣球的动作属于

A 推

B 拉

C 鞭打

D 蹬伸

9 举重动作属于

A 推

B 拉

C 鞭打

D 缓冲

10 腾空起跳落下时的屈膝与屈髋动作属于

A 推

B 拉

C 鞭打

D 缓冲

11 骑自行车,腿的动作有

A 推

B 拉

C 鞭打D蹬伸

12 步行时,伴随骨盆和肢体的转运的运动形式为

A摆动 B 扭转C缓冲D蹬伸

13 仰卧位时,上下肢互相靠拢的运动形式为

A 扭转

B 摆动

C 相向运动

D 鞭打

14 无氧运动是指()运动

A 小强度

B 中等强度

C 大强度D极量强度15 关于有氧运动错误的是

A 运动时间较长

B 中、小强度

C 一般健身锻炼D极量强度

16 动力性运动错误的是

A 产生加速度

B 产生位移

C 抗阻力

D 维持躯体姿势

17 运动动作可以

A 消除肢体肿胀

B 使肌力下降

C 增加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D 使韧带挛缩

18 主动运动是指肌力达()时,即可由骨骼肌主动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19 相当于本人最大吸氧量55%-65%的运动强度是

A 极量强度

B 亚极量强度

C 中等强度

D 小强度

20 打太极拳,其运动强度属于

A 极量强度

B 亚极量强度

C 中等强度

D 小强度

第二章运动学基础

1 人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

A 力

B 力矩

C 力和(或)力矩

D 速度

2 骨骼肌张力相对于人体环节而言是

A 均为内力

B 内力和外力

C 外力和内力

D 均为外力

3 人体整体的主动运动的必要条件是

A 摩擦力

B 重力

C 肌力

D 支撑反作用力

4 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

A 动量

B 冲量

C 动能

D 势能

5 人体缓冲动作可以

A 增大冲击力

B 减小冲击力

C 减少重力

D 增大重力

6 物体的惯性与下面哪个物理量有关

A 长度

B 重量

C 速度

D 质量

7 人体站立姿势平衡为

A 上支撑平衡

B 混合支撑平衡

C 上下支撑平衡

D 下支撑平衡

8 人体上支撑平衡从平衡能力来说是

A 有限稳定平衡

B 稳定平衡

C 不稳定平衡

D 随遇平衡

9 对于人体下支撑平衡,稳定角的个数是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10 骨的塑形与重建是通过适应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这是

A 牛顿定律

B 动量定理

C 沃尔夫定律

D 阿基米德定律

11 人体活动减少或肢体伤后固定,骨的力学特性改变是

A 强度与刚度均下降

B 强度增加,刚度下降

C 强度与刚度均增加

D 强度下降,刚度增加

12 手臂持球以肘关节为支点构成的杠杆是

A 平衡杠杆

B 省力杠杆

C 费力杠杆

D 混合杠杆

13 坐位时肌松弛,腰部的负荷

A 小于直立

B 大于直立

C 大于侧卧

D 小于侧卧

14 人体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是

A 前交叉韧带

B 髌韧带

C 后交叉韧带

D 黄韧带

15 激光和热治疗对于肌腱的影响是

A 强度下降,横截面积增加

B 强度下降,横截面积减小

C 强度增加,横截面积减小

D 强度增加,横截面积增加

第三章运动氧供应

1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效应主要通过

A 促进心输出量增加

B 血流重新分配

C 骨骼肌氧供增加D以上都是

2 运动过程中心率加快主要是()的结果

A 心输出量增加

B 骨骼肌氧供增加

C 血流重新分配

D 心血管中枢调节

3 运动训练使心泵功能提高,主要表现为

A 心房舒张末期容积增加

B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

C心肌收缩力增加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

4 经长期运动训练后错误的是

A 心肌纤维增粗

B 射血充分

C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D 安静时心率加快

5 运动过程中,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主要通过

A 肾血流减少

B 皮肤等部位的血管收缩

C 骨骼肌血流量增加

D 以上都是

6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对心血管中枢的调整作用是

A 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升高

B 心迷走中枢紧张性下降

C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升高

D 心交感中枢紧张性下降

7 运动状态下,调节冠状血流量最主要的代谢物质是

A 腺苷

B 二氧化碳

C 乳酸

D H+

8 有氧运动对冠状血流影响错误的是

A 冠脉血管收缩

B 侧支循环的形成

C 更多的冠脉侧支吻合D利尿与排钠

9 动力性运动对血压的影响表现为

A 收缩压下降,舒张压升高

B 外周阻力变化很明显

C 心输出量增加不明显D收缩压升高,收缩压变化不大或略下降

10 静力性运动对血压的影响表现为

A 收缩压变化不大

B 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下降

D 舒张压下降

11 腹式呼吸是以

A 肋间内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B 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C 腹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D 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1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A 肺顺应性升高

B 肺弹性阻力增加

C 呼气困难

D 呼吸道阻力下降

13 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被破坏,表现为

A 肺顺应性增加

B 肺弹性阻力增加

C 呼吸道阻力下降

D 肺泡通气量增加14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呼吸加深加快,可导致

A 潮气量变化不大

B 补吸气量变化不大

C 补呼气量变化不大

D 肺通气量增加

15 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选择深慢呼吸形式,可有效提高

A 潮气量

B 解剖无效腔

C 补呼气量

D 肺泡通气量

16 深慢呼吸可以减少克服()所做的功

A 非弹性阻力

B 弹性阻力

C 气道阻力

D 胸廓顺应性

17 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左右

A 50%

B 40%

C 60%

D 80%

18 剧烈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增加至

A 2--3L/min

B 5--10L/min

C 15--20L/min

D 35--40L/min

19 缩唇呼吸可以

A 增加气道阻力

B 减少肺泡内气体排出

C 增加弹性阻力D防止呼吸道过早被挤压

20 剧烈运动使氧离曲线

A 右移

B 左移C上移 D 下移

21 运动开始时,呼吸运动调节受到()的影响

A 骨骼肌传入冲动

B 肌腱传入冲动

C 关节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

D 条件反射

22 大强度运动时,通过()刺激化学感觉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强

A PCO2升高

B PO2升高

C pH升高

D K+浓度升高

23 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A 心脏的泵血功能

B 肌利用氧的能力

C 年龄

D 运动训练程度

24 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

A 心脏的泵血功能

B 肌利用氧的能力

C 年龄

D 运动训练程度

25 浅快呼吸可以减少克服()所做的功

A 非弹性阻力

B 弹性阻力

C 气道阻力

D 胸廓顺应性

第四章运动能量代谢

1 运动供能的主要形式是

A 糖酵解

B 糖异生

C 脂肪酸氧化

D 产生酮体

2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

A 甘油三酯

B 磷酸

C 胆固醇及其酯

D 非酯化脂肪

3 当训练时间小于30分钟或长于30分钟时,各主要以什么方式供能

A 糖、脂肪

B 脂肪、糖

C 糖、类脂

D 糖、磷脂

4 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出多少能量

A 8KJ

B 18KJ

C 39KJ

D 58KJ

5 运动时糖异生的意义哪项除外

A 维持运动中血糖稳定

B 有利于乳酸利用

C 促进维生素代谢

D 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

6 乳酸的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而(),运动可以()乳酸清除

A 加快加速

B 减慢加速

C 加快减慢

D 减慢减慢

7 在70%--80%VO2max强度下持续运动多长时间,可几乎完全耗尽肌糖原而出现衰竭

A 10--20分钟

B 30--40分钟

C 1--2小时

D 2--3小时

8 当VO2max强度在多少时,摄入的葡萄糖才能取代肌糖原为活动肌肉所利用

A 15%

B 30%

C 50%

D 80%

9 运动中脂肪能量供应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

A 降低增高

B 降低降低

C 增高增高

D 增高降低

10 消除脂肪需要怎样的运动形式

A 微量运动,小于30分钟

B 微量运动,超过30分钟

C 亚极量运动,少于30分钟

D 亚极量运动,超过30分钟

10 关于糖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支的大分子多糖

B 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

C 肌糖原分解,为肌肉自身收缩供给能量D糖原合成来自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

11 肌肉中糖原约占肌肉总重量的百分比和肝脏中糖原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A %%,%%

B 1%-2%,6%-8%

C 10%-20%,6%-8%

D 1%-2%,60%-80%

12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胞浆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是

A 糖原

B 糖酵解

C 糖异生

D 单糖

13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是

A 糖原

B 糖酵解

C 糖异生

D 有氧氧化

14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是

A 糖原

B 糖酵解

C 糖异生

D 单糖

15 由多个葡萄糖组成带分支的大分子多糖的过程是

A 糖原形成

B 糖酵解

C 糖异生

D 单糖

16 运动时脂肪供能的形式除外

A 脂肪酸氧化

B 糖异生

C 糖酵解

D 氧化不完全,产生中间产物乙酰乙酸

17 关于运动与蛋白质代谢描述正确的是

A 正常成人体内蛋白质分解的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B 长时间运动时氨基酸的合成速率超过氧化速率

C 长时间耐力运动,体内糖原消耗基本不变,蛋白质分解代谢亦无变化

D 蛋白质分子分解成氨基酸后通过糖异生、直接被氧化等作用维持血糖稳定

18 关于氨基酸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

B 蛋白质分解代谢首先在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氨基酸

C 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D 氨基酸可转变成维生素

19 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A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具有升血糖作用

B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具有降血糖作用

C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弱,具有升血糖作用

D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弱,具有降血糖作用20 能量代谢时糖酵解是指

A 血糖合成

B 糖变质

C 发酵的途径D无氧条件下的糖代途径

21 一般不参与能量代谢的成分是

A 游离脂肪酸

B 血糖

C 肝糖原

D 蛋白质

22 在一般运动情况下,如下哪种物质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糖和脂肪

23 为减少体内脂肪,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要达到

A 10分钟

B 15分钟

C 20分钟

D 30分钟

24 糖原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

A 肝脏

B 脑

C 肌肉

D 脂肪组织

25 机体吸收的糖原远超过消耗量时,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 肝糖原

B 肌糖原

C 血糖

D 脂肪

26 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物质

A 肝糖原

B ATP

C 肌糖原

D 脂肪酸

27 体内能源储存的主要形式是

A 肝糖原

B 肌糖原

C 脂肪

D ATP

28 正常情况下,人体消耗的物质中,脂肪占

A 10%-20%

B 20%--30%

C 30%-40%

D 40%-50%

29 肌肉收缩时的直接能源是

A CK

B 酮体

C 葡萄糖

D ATP

30 关于能量代谢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影响最大

B 脑组织代谢水平很高

C 蛋白质为机体主要供能物质

D 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主要来自糖的有氧氧化

31 人体正常血糖浓度是

A B C L D 11-12mmol/L

32 在剧烈运动时,心肌对ATP的需要量可增加

A 5倍

B 10倍

C 15倍

D 25倍

第五章骨骼肌运动

1 下列不符合白肌Ⅰ型纤维特征的是

A 线粒体数量少

B 对Ca+亲和力低

C 糖酵解能力强

D 大a运动神经元支配

2 肌的黏带性受()的影响

A 肌伸展性

B 肌弹性

C 肌温度

D 肌纤维类型

3 经过神经-肌接头释放()与肌膜结合,引起骨骼肌收缩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D多巴胺

4 每一条肌纤维只接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多少,与()有关

A 肌张力大小

B 肌的黏滞性

C 肌的伸展性

D 肌的弹性

6 运动神经元发放的冲动频率高时

A 肌的伸展性增加

B 肌的收缩力降低

C 肌的弹性增加D募集的运动单位多

7 影响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因子是

A Na+

B K+

C Cl-

D Ca+

8 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的电变化,主要变现为

A 静息电位传导

B 动作电位传导

C Ca+传导

D Na+传导

9 屈曲肘关节时,肱二头肌收缩运动形式属于

A 向心收缩

B 离心收缩

C 拉长-缩短周期

D 等动收缩

10 骨骼肌收缩起到缓冲、制动、减速与克服重力作用的属于

A 向心收缩

B 离心收缩

C 拉长-缩短收缩

D 等动收缩

11 骨折或手术后早期等制动情况下,为减缓失用性肌萎缩,促进局部血循环常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肌力练习

A 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 等动收缩

D 拉长-缩短收缩

12 人体姿势的维持,主要以()为主

A 动力性运动

B 静力性运动

C 等速运动

D 相向运动

13 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

A 粗肌丝

B 细肌丝

C 肌小节

D 运动单位

14 屈髋的拮抗肌有

A 臀大肌

B 缝匠肌

C 耻骨肌

D 股薄肌

15 随着前负荷的增大,肌的初长度逐渐增加,使

A 肌收缩张力增大

B 肌收缩张力下降

C 肌收缩张力不变

D 肌收缩速度增加

16 骨骼肌处于最适初长度是,产生最大张力的原因是

A 粗肌丝被拉长

B 细肌丝被拉长

C 粗细肌丝缩短

D 粗细肌丝处于最好的重叠

17 当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已不能再收缩,此时肌缩短速度

A 不变

B 加快

C 等于零

D 减慢

18 骨骼肌负荷减小到零时,肌缩短速度

A 不变

B 加快

C 等于零D达最大

19 力量训练时,要使骨骼肌做最大功,必须选择

A 大负荷

B 中等负荷

C 小负荷

D 最适合的负荷

20 运用电刺激方法刺激骨骼肌,正确的说法是

A 刺激强度越大治疗效果越好

B 刺激频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C 刺激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好D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时间与频率

21 温热刺激治疗可以使骨骼肌的

A 黏滞性下降

B 伸展性下降

C 弹性下降

D 肌结缔组织缩短

22 横桥理论认为,肌收缩过程中阻力较大时,收缩的张力也随之增加,其原理是处于结合状态的横桥数目

A 不变

B 增加

C 减少

D 达最大

23 以下哪个结构数目不可变

A 肌小节

B 肌纤维

C 肌原纤维

D 白肌纤维24 运动员刘翔的110米跨栏跑能力较强,证明他肌肉中哪种成分的比例相对较多

A 肌小节

B 肌原纤维

C 白肌纤维

D 红肌纤维

第六章运动控制

1 在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动物将出现

A 脊休克

B 昏睡

C 共济失调D去大脑僵直

2 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基本反射是

A 肌紧张反射

B 对侧屈肌反射

C 伸展反射

D 腱反射

3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在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皮层D大脑皮层内层面

4 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

A 梭内肌收缩

B 梭外肌收缩

C 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D梭内肌梭外肌都收缩

5 腱器官是一种

A 张力感受器

B 长度感受器

C 压力感受器

D 温度感受器

6 当一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力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A 疲劳

B 负反馈

C 回返性抑制

D 腱器官兴奋

7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功能

A 调节内脏活动

B 维持身体平衡

C 维持姿势

D 协调随意运动

8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表现出抗重力肌的肌紧张加强,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

A 抑制区活动增强

B 易化区活动增强

C 组织受到破坏

D 组织受到刺激

9 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面以下的一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比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这表明该患者在受伤当时出现

A 脑震荡

B 脑水肿

C 脊休克

D 脊髓水肿

10 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其病变主要位于

A 黑质

B 红核

C 小脑

D 纹状体

11 下列关于前庭小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关

B 由小脑前叶和后叶中间带区构成

C 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D 与运动计划的形成有关

12 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 感觉迟钝

B 肌张力降低

C 意向性震颤D静止性震颤

13下列关于脊髓小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关

B 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C 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D 与运动计划的形成有关

15 反射性运动是指

A 有固定的形式,反应速度不受意识控制

B 有固定的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动,受意识控制

C 整个过程都受意识控制

D 有目的的运动

16 模式化运动是指

A 有固定的形式,反应速度不受意识控制

B 有固定的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动,受意识控制

C 整个过程都受意识控制

D 通过不断运动而趋于灵活,获得运动技巧

17 关于共同运动与痉挛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A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

B 痉挛是脊髓的牵张反射

C 动作模式交叉重叠

D 偏瘫患者没有过度的肌紧张,就能完成分离运动

18 关于共同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是脊髓水平的运动形式

B 启动可由意志支配

C 运动模式受主观意志支配

D 分屈曲型和伸展性

19 关于脊休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不是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性影响而引起的

B 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后还会重现脊休克

C 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

D 脊休克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20 下列不属于状态反射的是

A 紧张性迷路反射

B 紧张性颈反射

C 吸吮反射

D 抓握反射

21 下列属于状态反射的是

A 屈肌反射

B 腱反射

C 阳性支撑反射

D 翻正反射

第七章关节运动

1 下列关节没有关节囊的是哪一个

A 盂肱关节

B 肩锁关节

C 胸锁关节

D 肩峰下关节

2 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是

A 肱二头肌

B 肱三头肌

C 三角肌

D 冈上肌

3 上臂上举150°时,盂肱关节运动范围约是

A 80°

B 90°

C 60°

D 100°

4 通过腕管的神经是

A 尺神经

B 桡神经

C 肌皮神经

D 正中神经

5 下列手功能中属于最精细功能的是哪一个

A 侧捏

B 指尖--指尖

C 指腹--指腹

D 球形抓握

6 肩周炎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

A 肩锁关节

B 胸锁关节

C 肩胛胸壁关节

D 肩峰下关节

7 上肢外展30°之后继续外展时,肩胛胸壁关节与盂肱关节的运动比例是

A 2:1

B 1:3

C 1:2

D 2:3

8 肩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是

A 盂肱关节的下方

B 盂肱关节的前下方

C 盂肱关节的上方

D 盂肱关节的后方9 肱尺关节属于

A 椭圆关节

B 球窝关节

C 车轴关节D滑车关节

10 肱桡关节属于

A 椭圆关节

B 球窝关节

C 车轴关节

D 滑车关节

11 尺桡近端关节属于

A 椭圆关节

B 球窝关节

C 车轴关节D滑车关节

12 肘关节的功能角度是

A 30°--130°

B 50°--100°

C 60°--120°

D 20°--80°

13 提携角的正常角度是

A 5°--30°

B 15°--20°

C 10°--30°

D 10°--15°

14 拿钥匙的动作属于手的何种抓握形式

A 侧捏

B 球状抓握

C 指腹--指腹

D 钩状抓握

15 掌指关节最稳固的状态是

A 过伸

B 握拳

C 伸展

D 屈曲

16 构成骨盆的各骨形成的关节不包括

A 腰骶关节

B 骶尾关节

C 骶髂关节D上胫腓关节

17 骨盆出口是

A 双侧髂前上棘连线

B 骶岬和耻骨联合上缘连线

C 尾骨尖和耻骨联合下缘连线

D 双侧髋关节中心点连线

E 双侧坐骨结节连线

18 骨盆入口是

A 双侧髂前上棘连线

B 骶岬和耻骨联合上缘连线

C 尾骨尖和耻骨联合下缘连线

D 双侧髋关节中心点连线

19 腹部肥胖者往往出现

A 骨盆前倾

B 骨盆保持在中立位

C 骨盆后倾

D 骨盆向一侧倾

20 正常颈干角平均为

A 105°

B 115°

C 125°

D 135°

21 正常人股骨前倾角平均为

A 10°

B 15°

C 20°

D 25°

22 颈干角增大可导致

A 髋外翻

B 髋内翻

C 足内收

D 足外展

23 前倾角增大可导致

A 髋外翻

B 髋内翻

C 足内收

D 足外展

24 骨盆和髋关节在体表无法触摸到的体表标志是

A 髂棘

B 髂前上棘

C 髂后上棘D股骨小转子

25 站立位限制骨盆过度后倾的最主要韧带是

A 骶髂间韧带

B 骶棘韧带

C 骶结节韧带

D 髂股韧带

26 屈髋的主要原动肌

A髂腰肌 B 臀大肌C 股四头肌D 臀中肌

27 伸髋的主要原动肌

A 髂腰肌

B 臀大肌

C 股四头肌

D 臀中肌

28 髋外展的主要原动肌

A 髂腰肌

B 臀大肌

C 股四头肌

D 臀中肌

29 髋内收的主要原动肌

A 髂腰肌

B 臀大肌

C 股四头肌D大收肌

30 下列哪条韧带不参与膝关节稳定性

A 膝横韧带

B 前交叉韧带

C 后交叉韧带

D 内侧副韧带

31 下面关于膝关节终末旋转不正确的是

A 伸膝时胫骨相对于股骨外旋约20°

B 终末旋转发生于伸膝最后20°

C 通过终末旋转稳定了伸膝时的膝关节

D 终末旋转角度很小,膝关节ROM受限只需恢复屈伸

32 下面导致半月板损伤机会很大的动作是

A 凳子上跳落屈膝落地

B 排球运动员跳起扣球

C 足球运动员罚点球时弧圈球射门

D 双膝向地上跪下

33 维持足弓稳定性的结构不包括

A 小腿三头肌

B 胫后肌

C 趾腱膜D跗骨

34 同时有踝背屈和足内翻作用的肌肉是

A 腓肠肌

B 胫前肌

C 胫后肌

D 腓骨长短肌

35 下面不是肩峰下关节的结构是

A 冈上肌肌腱

B 肩峰

C 喙突D小结节

36 使肩胛上抬的肌是

A 冈上肌

B 胸小肌

C 菱形肌

D 斜方肌

37 盂肱关节动态稳定性靠

A 肌群

B 韧带

C 关节囊

D 关节面

38 尺神经通过

A 肱骨外上髁

B 肘

C 鹰嘴

D 肱骨内上髁后方

39 当肩锁关节脱位进行手术整复时,下列哪个结构必须同时修复

A 肩锁韧带

B 喙锁韧带

C 肩胛下滑囊

D 冈上肌肌腱

40 尺骨鹰嘴滑囊炎亦被称做下列哪种疾病

A 网球肘

B 矿工肘

C 囊性肘

D 炎性肘

41 肱骨外上髁炎亦被称做下列哪种疾病

A 网球肘

B 矿工肘

C 囊性肘

D 炎性肘

42 腕骨中最易骨折的是

A 手舟骨

B 月骨

C 三角骨

D 头状骨

43 腕骨中最易脱位的是

A 手舟骨

B 月骨

C 三角骨

D 头状骨

44 鼠标手最主要的病因是

A 神经炎症

B 病毒侵袭

C 腕管内压增高

D 肌腱纤维化45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早的病理变化发生在

A 内侧胫骨关节软骨面

B 外侧胫骨关节软骨面

C 髌股关节软骨面D以上均不对

46 足球运动最容易受损的膝关节结构是

A 前交叉韧带

B 后交叉韧带

C 内侧半月板

D 外侧半月板

第九章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1 关节固定后出现的变化,不包括

A 关节软骨变薄

B 骨钙增加

C 骨质疏松

D 关节囊挛缩

2 长期卧床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 最大摄氧量下降

B 基础心率减慢

C 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D 心脏舒张期缩短

3 长期卧床对血流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 血小板聚集

B 血液的黏滞度增高

C 动脉血流速度降低D下肢静脉血流阻力减小

4 长期卧床出现关节挛缩,导致步行障碍是属于

A 神经功能障碍

B 原发性残疾

C 继发性残疾

D 心理功能障碍

5 制动对肌的影响,不包括

A 肌相对缺血缺氧

B 肌糖代谢障碍

C 无氧酵解活动加强

D 收缩功能增加

6 烧伤病人关节或肌腱的开放损伤时,应用夹板固定的位置是

A 松弛位

B 抗挛缩位

C 功能位

D 休息位

7 关节长时间制动后,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关节周围肌肉萎缩B关节囊挛缩

C 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D 很难改善关节活动,是不可逆的

8 引起肌萎缩最为明显的是

A 卧床休息

B 骨折后固定

C 神经性瘫痪

D 运动减少

9 制动引起的骨密度降低主要发生在

A 肩胛骨

B 肱骨

C 股骨

D 跟骨

10 下列哪项不是异位骨化的表现

A 肌力增强

B 疼痛

C 关节肿胀

D 关节活动受限

第十章运动训练基础

1 肌自身的形态结构和神经调节能力是力量素质的

A 生理基础

B 解剖基础

C 物理基础

D 生化基础

2 对因长期制动造成的关节黏连、肌腱挛缩等症状,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进行训练,以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

A 水中运动

B 负重运动

C 减重运动D主动或被动运动

3 人体运动后出现肌无力、酸痛、关节僵硬、动作笨拙、反应慢、劳累等现象,是由于运动过度产生“氧亏”,( ) 积累的结果

A 脂肪酸

B 血糖

C 糖原

D 乳酸

4 采取间歇法进行耐力训练时,运动强度一般应超过本人最大耗氧量的多少才能使有氧能力显着提高

A 50%

B 30%

C 70%

D 20%

5 耐力训练时要求心率控制在

A 160--190次/分

B 140--170次/分

C 90--120次/分

D 120--150次/分

6 单位时间内每千克体重的耗氧量称为

A 最大耗氧量

B 梅脱

C 耗氧量

D 代谢率

E 基础代谢率

7 运动适宜心率的年龄减算法正确的是

A 220-年龄

B 200-年龄

C 180-年龄

D 300-年龄

8 下列哪项不是运动自我监督客观指标的内容

A 脉搏

B 体重G 肺活量 D 体温

9 运动停止后,当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到原来水平后,恢复过程并未停止,而是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

A 超量恢复

B 恢复

C 运动时的恢复

D 运动后的恢复

10 比较适宜的有氧耐力运动时间是

A 10--20分钟

B 60--120分钟

C 90--120分钟

D 20--60分钟

11 下列哪项运动属于静力性力量训练

A 引体向上

B 俯卧撑

C 蹲马步

D 仰卧起坐

第十一章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

1 辨距不良多见于()病变

A 大脑基底节

B 小脑

C 前庭

D 脊髓后索

2 C5神经根受损可出现

A 肱三头肌无力

B 拇指麻木

C 上臂外侧疼痛

D 上臂内侧疼痛

3 中枢性面瘫的体征不包括

A 皱眉时患侧无力

B 闭目时患侧眼睑不能闭合

C 患侧鼻唇沟变浅D示齿时人中偏向患侧

4 患者足下垂,但足能外翻,考虑损伤的神经是

A 腓总神经

B 胫神经

C 腓浅神经D腓深神经

5 患者从高坡上跌落四肢不能活动,检查:手骨间肌、蚓状肌无力,肱三头肌腱反射消失;双下肢瘫痪,各种反射消失。初步诊断为

A 颈髓损伤

B 腰髓损伤

C 骶髓损伤

D 胸髓损伤

6 偏瘫患者下肢髋关节的痉挛模式为

A 内收、屈曲

B 内收、内旋

C 外展、外旋

D 屈曲

7 偏瘫患者上肢肩关节的痉挛模式为

A 内收、外旋

B 内收、内旋

C 外展、外旋

D 前屈

8 步行时髋关节过分内收屈曲为

A 偏瘫步态

B 蹒跚步态

C 慌张步态D剪刀步态

9 斜方肌瘫痪表现为

A 翼状肩

B 肩关节半脱位

C 方肩D塌肩

10 偏瘫患者踝关节的痉挛模式为A 背屈、外翻 B 跖屈、内翻C 背屈、内翻D 跖屈、外翻

11 下列哪项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

A 病理征阳性

B 异常运动模式

C 伴有肌萎缩

D 腱反射亢进

12 感觉性共济失调发生于

A 小脑损伤

B 脊髓后索病变

C 脊髓侧索病变

D 前庭病变

13 下列哪项不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

A 病理征阴性

B 肌力低下

C 肌萎缩D肌张力增高

14 哪块肌瘫痪会出现翼状肩

A 斜方肌

B 胸锁乳突肌

C 前钜肌

D 菱形肌

15 足下垂患者运动代偿步态为

A 偏瘫步态

B 蹒跚步态

C 慌张步态

D 跨栏步态

16 肩关节外展的主要运动肌是

A 斜方肌

B 胸大肌

C 肱二头肌D冈上肌

17 “鸭步”属于

A 臀大肌步态

B 臀中肌步态

C 股四头肌步态

D 剪刀步态

18 臀大肌步态的特点是

A 仰胸挺腰凸腹

B 上身左右交替摇摆,行如鸭子

C 患者需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D 双膝内侧长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

19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代偿步态

A 划圈步态

B 臀中肌步态

C 臀大肌步态

D 跨栏步态

20 哪块肌在足跟着地时控制踝关节下落的速度

A 胫前肌

B 腓肠肌

C 比目鱼肌

D 腓骨长、短肌

21 下肢固定时,使骨盆前倾的肌群为

A 股四头肌

B 腘绳肌

C 臀大肌

D 髂腰肌

22 容易发生挛缩的肌群不包括

A 踝跖屈肌

B 髋关节屈肌和内收肌

C 肩关节内旋和内收肌

D 肘伸肌

23 脑血管病患者抗肢体痉挛体位摆放时,肩关节应

A 外展、外旋

B 内旋、外展

C 外旋、内收

D 内旋、内收

24 脑血管疾病偏瘫的异常痉挛模式通常表现为

A 上肢屈肌痉挛,下肢屈肌痉挛

B 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

C 上肢伸肌痉挛,下肢屈肌痉挛

D 上肢伸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

25 下列表现不属于共济失调的是

A 震颤

B 辨距不良C醉酒步态D 痉挛

26 偏瘫患者膝关节的痉挛模式为

A 内收、外旋

B 内收、内旋

C 外展、外旋

D 伸展

27 偏瘫患者肘关节的痉挛模式为

A 内收、外旋

B 桡偏

C 伸展D屈曲

28 偏瘫患者前臂的痉挛模式为

A 伸展

B 旋后

C 旋前

D 尺偏

29 出现“猿手”是因为损伤了

A 尺神经

B 桡神经

C 正中神经

D 腋神经

30 出现“爪形手”是因为损伤了

A 尺神经

B 桡神经X 正中神经D 腋神经

31 出现“垂腕”是因为损伤了

A 尺神经

B 桡神经

C 正中神经

D 腋神经

32 股四头肌步态是

A 仰胸挺腰凸腹

B 上身左右交替摇摆,行如鸭子

C 患者需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D 双膝内侧长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

33 不协调运动是指笨拙、不平衡和()的运动

A 平衡

B 准确

C 外旋D不准确

34 偏瘫患者指关节的痉挛模式为

A 伸展

B 桡偏

C 屈曲D外展

35 深反射亢进是()损害的重要体征

A 下运动神经元

B 上运动神经元

C 肌营养不良

D 末梢神经炎

36 步行周期中,在支撑期控制伸髋的肌群是

A 臀大肌

B 股四头肌

C 胫骨前肌

D 臀中、小肌

37 痉挛的特征不包括

A 牵张反射增强

B 腱反射亢进

C 速度依赖性增加

D 运动协调性增加

38 肌张力低下是由于

A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

B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

C 感觉神经损伤引起

D 锥体束损伤引起

39 关于肌张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持人体正常姿势肌所需要的张力

B 异常肌张力增高常见于周围神经损伤

C 肌张力低下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D 关节被动活动受限一定是由高肌张力引起

40 下面不是痉挛特点的是

A肌张力高B运动迟缓C下肢伸肌痉挛助于患者行走D偏瘫患者应早期采取抗痉挛体位

41 下面哪项关于痉挛的叙述是正确的

A 肌张力高一定是痉挛

B 强烈的痉挛就是挛缩

C 痉挛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D 偏瘫恢复过程中不会出现肢体痉挛

42 肌张力增高是由于

A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

B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

C 感觉神经损伤引起

D 交感神经损伤引起

43 肌力下降表现为

A 肌紧张

B 软瘫

C 强直

D 痉挛

44 男,42岁,搬重物都出现腰痛伴右下肢疼痛三天,咳嗽、喷嚏时加重,卧床后缓解。体检:腰椎3--5棘突及其右侧压痛,右侧直腿抬高40度(+),右小腿外侧痛觉减退,双侧膝腱和跟腱反射正常对称,弯腰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示L4-5椎间隙略窄。考虑的诊断是A 腰肌筋膜炎 B 急性腰扭伤C 腰椎间盘突出症D 肥大性脊柱炎

45 脊柱侧弯矫正体操中提起左下肢使骨盆向右倾斜可致

A 胸椎右凸

B 胸椎左凸

C 腰椎左凸

D 腰椎右凸

46 颈椎病的发病,不会累及

A 颈神经根

B 脊髓

C 颈交感神经

D 面神经

47 某中年患者颈椎X线显示: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主诉及查体无明显异常。考虑诊断

A 颈椎间盘突出症

B 颈椎病

C 椎管狭窄D颈椎退行性变

48 患者男性,38岁,左肩沉重及上肢麻木一个月来院。查体:Bp120/80mmHg,左上肢桡侧痛觉减退,左侧霍夫曼征(+),颈椎X线:C4-5、C5-6椎间隙稍窄,该患者可能诊断是

A 脊髓型颈椎病

B 神经根型颈椎病

C 椎动脉型颈椎病

D 脑梗死

49 神经根型颈椎病典型的特征是

A 头晕

B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

C 双下肢肌无力

D 心慌

50 “猝倒”常见于

A 神经根型颈椎病

B 椎动脉型颈椎病

C 脊髓型颈椎病

D 交感型颈椎病

51 “脚踩棉花感”常见于

A 神经根型颈椎病

B 椎动脉型颈椎病

C 脊髓型颈椎病

D 交感型颈椎病

52 “胸闷、心悸”常见于

A 神经根型颈椎病

B 椎动脉型颈椎病

C 脊髓型颈椎病

D 交感型颈椎病

53 右肩钝痛一个月余,局部压痛,肩关节外展和后伸受限,可诊断为

A 肩关节不稳定

B 颈椎病

C 肩关节周围炎

D 冈上肌肌腱炎

54 患者颈肩酸胀沉重感3年,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可诊断为

A 肩关节不稳定

B 颈椎病

C 肩关节周围炎

D 冈上肌肌腱炎

55 男性28岁,搬重物时出现腰痛及下肢麻木感。查体:腰椎活动度明显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腰椎间盘突出症

B 腰椎骨质增生

C 椎管狭窄

D 腰肌劳损

56 男性25岁,从4楼坠落两小时,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自述胸背部疼痛,双下肢不能活动,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 肋骨骨折

B 骨盆损伤

C 脊柱损伤

D 腹部损伤

57 脑卒中偏瘫早期对偏瘫侧肩关节只能做无痛范围内的活动,目的是

A 减轻痛苦

B 防止骨折

C 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D 增强肌力

58"X"形腿畸形是指

A 膝反张

B 膝屈曲

C 膝伸直D膝外翻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出所有正确答案

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1 人体运动学研究中,记录和处理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参数方法有

A 高速摄影

B 力传感器

C 肌电图

D 关节角度变化

2 日常生活或家务劳动中既推又拉的运动形式有

A 擦桌

B 拖地

C 开关门

D 下楼梯

3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与时间是

A 中等强度

B 大强度

C 较长时间

D 短时间

4 静力性运动

A 不能抗阻

B 能维持躯体姿势

C 不产生关节活动

D 产生加速度

5 肌力达()时,能做抗阻运动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E 5级

6 有鞭打动作的是

A 投掷

B 打乒乓球

C 自由泳双腿打水

D 骑自行车

7 人体步行时的运动形式包括

A 摆动

B 蹬伸

C 鞭打

D 躯干扭转

8 常采取的运动训练方式包括

A 被动运动

B 辅助运动

C 主动运动

D 抗阻运动

9 在康复治疗实践中,运用运动学原理可以

A 分析产生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

B 控制牵引方向与负荷大小

C 训练患者的平衡功能寻找功能障碍所在

D 寻找功能障碍所在

10 运动强度与()总是成正比的

A 能量消耗

B 吸氧量

C 运动时间

D 运动频率

第二章运动学基础

1 内力和外力的关系表现为

A 统一性

B 相对性

C 相互影响

D 绝对性

2 常见的外力有

A 关节力

B 摩擦力

C 韧带张力

D 弹力

3 人下楼梯时

A 重力做负功

B 重力做正功

C 肌力做负功

D 肌力做正功

4 人体运动的速度改变

A 与合外力成正比

B 与合外力成反比

C 与质量成正比

D 与质量成反比

5 二力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等值

B 反向

C 共线

D 同质

6 与人体保持平衡的能力进行分类的是

A 稳定平衡

B 随遇平衡

C 混合平衡

D 不稳定平衡7 有利于人体下支撑稳定性的因素是

A 支撑面大

B 支撑面小

C 重心高

D 重心低

8支撑面不变,降低重心的结果是

A 增加稳定角

B 减少稳定角

C 增加稳定性

D 减小稳定性

9 对人体保持平衡能力有影响的是

A 肌力

B 感觉功能

C 心理因素

D 姿势

10 人体髋关节的股骨颈段断裂时,受到的载荷形式有

A 压缩载荷

B 拉伸载荷

C 弯曲载荷

D 剪切载荷

第三章运动氧供应

1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通过

A 心率加快

B 骨骼肌氧供增加

C 血流重新分配

D 心肌收缩力增加

2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是

A 促进心输出量增加

B 血流重新分配

C 骨骼肌氧供增加

D 冠脉血管舒张

3 心力贮备大小取决于

A 每搏输出量

B 心率

C 心房容积D心肌收缩力

4 剧烈运动会使

A 收缩压升高

B 外周阻力下降

C 收缩压下降

D 舒张压变化不大或略下降

5 运动或情绪激动时

A 心交感中枢紧张性明显增加

B 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

C 心跳加快加强

D 心输出量增加

E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

6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中枢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 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升高

B 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

C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升高

D 心交感中枢紧张性下降

7 全身性体液因素在运动状态下的调节作用是

A 心肌收缩力加强

B 骨骼肌、肝、冠状血管舒张

C 胃肠、肾、皮肤及腹腔的血管舒张

D 心率加快

8 运动状态下,冠脉血流量调节主要通过()来满足肌对氧的需求

A 冠脉血管舒张

B 增加冠脉血流量

C 胃肠、肾、皮肤及腹腔的血管舒张

D 骨骼肌、肝血管舒张

9 运动状态下,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主要由()等共同参与

A 肋间内肌

B 肋间外肌

C 膈肌

D 腹壁肌

10 对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力的呼吸形式是

A 平静呼吸

B 浅快呼吸

C 深慢呼吸

D 缩唇呼吸

12 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A PCO2

B H+

C PO2

D pH

13 评价心功能的指标有

A 心输出量

B 心指数

C 射血分数

D pH

第四章运动能量代谢

1 关于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氧化时释放的能量较蛋白质多

B 机体所需能量全部由糖类提供

C脂肪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比糖类和蛋白质多D 糖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作为能源储备

2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

A 肌活动

B 环境温度

C 食物的特殊动力

D 恐惧

3 运动时的能量代谢有几个供能系统

A 磷酸原系统

B ATP-CP系统

C 乳酸能系统

D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第五章骨骼肌运动

1 屈肘关节的原动机

A 肱二头肌

B 肱肌

C 肱桡肌

D 旋前圆肌

2 大的运动单位

A 支配的肌纤维多

B 产生肌张力大

C 支配大肌群

D 利用完成精细的运动

3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A 兴奋性

B 传导性

C 伸展性

D 收缩性

4 正常情况下,肌温度升高,则

A 肌伸展性增加

B 肌痉挛

C 肌黏滞性下降

D 肌僵直

5 属于红肌纤维的特征有

A 纤维直径较小

B 抗疲劳能力强

C 小a运动神经元支配D收缩力量强

6 影响骨骼肌自身形态结构的因素是

A 骨骼肌结构的完整性

B 神经冲动频率

C 肌纤维类型

D 肌的生理横断面

7 温热刺激可使肌的

A 黏滞性下降

B 伸展性增加

C 弹性增加

D 结缔组织松弛延长

8 运用物理因子的电刺激方法刺激骨骼肌,可以

A 促进神经兴奋的传导

B 减少运动单位的募集

C 延缓肌萎缩

D 增强肌力

9 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中枢

A 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B 产生强而分散的兴奋过程

C 发放同步的低频兴奋冲动

D 发放同步的高频兴奋冲动

10 属于白肌纤维特征的是

A 抗疲劳性强

B 线粒体数量少

C 有氧氧化能力弱

D 收缩速度慢E

第六章运动控制

1 常见大脑水平的平衡反应包括

A 降落伞反应

B 防御反应

C 倾斜反应D翻正反射

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A 紧张性支配

B 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C 自主神经的外周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D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广泛性3 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叉的性质,但对头面部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 功能定位总的配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配布为正的

C 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越大

D 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4 下列哪条通道属于锥体外系

A 网状脊髓束

B 顶盖脊髓束

C 红核脊髓束

D 皮质脊髓束

5 交感神经系统的特点

A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B 支配具有广泛性

C 紧张性活动

D 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6 下列关于牵张反射叙述正确的是

A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 牵张反射在抗重力肌表现最为明显

C 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7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点

A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 支配具有局限性

C 紧张性活动

D 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8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A 运动调节功能

B 参与肌紧张的调节

C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

D 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与稳定

9 小脑与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区别在于

A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的准备和发动阶段起作用

B 小脑在运动过程中起作用

C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之间构成环路

D 小脑与大脑、脑干、脊髓都有纤维联系

10 运动控制的形式

A 反射性运动

B 模式化运动

C 意向性运动

D 共同运动

第七章关节运动

1 肘关节囊包裹的关节是

A 肱尺关节

B 肱桡关节

C 尺桡近端关节

D 盂肱关节

2 手弓包括

A 腕管

B 近端横弓

C 远端横弓

D 一个纵弓

3 肩关节复合体包括

A 肩锁关节

B 胸锁关节

C 肩胛胸壁关节

D 肩峰下关节

4 肌腱袖包括

A 冈上肌

B 冈下肌C肩胛下肌D 小圆肌

5 肘窝的内容包括

A 肱二头肌肌腱

B 肱动脉

C 正中神经D尺神经

6 没有经过盂肱关节的肌腱是

A 冈上肌

B 肱二头肌

C 肱三头肌

D 肩胛下肌

7 保护肱二头肌长头腱的结构是

A 横韧带

B 结节间沟

C 腱鞘

D 关节唇

8 通过腕管的结构包括

A 正中神经

B 尺神经

C 拇长肌腱

D 指屈肌腱

第九章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1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A 心率增加

B 每搏量下降

C 血压下降

D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 下列哪些属于制动的形式范畴

A 关节脱位后的石膏固定

B 脑血管病后卧床

C 心衰长期卧床

D 骨折后石膏固定

3 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不包括

A 呼吸频率增加

B 每分钟通气量增加

C 潮气量增加

D 肺血流量增加

4 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A 尿潴留

B 尿路结石

C 尿路感染

D 尿量增加

5 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有哪些

A 肌力下降

B 肌代谢障碍

C 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D肌萎缩

6 制动对骨关节的影响有哪些

A 骨钙增加

B 异位骨化

C 关节挛缩

D 关节退行性变

7 对抗制动对骨关节的影响措施有哪些

A 关节活动训练

B 肌力训练

C 关节松动术

D 良肢位的摆放

8 对抗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措施有哪些

A 呼吸训练

B 咳嗽训练

C 体位引流

D 定时翻身

9 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有哪些

A 心前区疼痛

B 头晕

C 恶心

D 出汗

10 下列制动对内分泌激素影响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B 雄激素分泌增多

C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第十章运动训练基础

1 按运动式的外在表现,耐力可分为

A 力量耐力

B 一般耐力

C 有氧耐力

D 无氧耐力

2 有氧耐力与下列哪项物质进行有氧分解供能有关

A 肌糖原

B CP

C ATP

D 脂肪

3 下列哪些是表示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

A 摄氧量

B 心率

C 呼吸频率

D 代谢当量

4 指定运动处方应遵循的原则

A 个性化原则

B 专门性原则

C 适时调整原则

D 安全性原则5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包括

A 主观感觉判断法

B 晨脉差判断法

C 血压体位反射判断法

D 生物电测定法

6 下列哪些属于运动处方制定程序的内容

A 医务监督B医学检查 C 运动试验D 注意事项

7 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 关节的解剖结构

B 韧带

C 肌腱

D 关节囊

8 力量训练的原则有

A 超负荷原则

B 渐增阻力原则

C 全面训练原则

D 练习顺序原则

9 运动处方按运动作用分为

A 发展身体素质处方

B 改善身体形态处方

C 增强机体功能处方D提高适应能力处方

10 下列哪些是表示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

A 最大摄氧量B心率 C 血压 D 代谢当量

11 制定运动处方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A 加强医务监督

B 一体化方案

C 循序渐渐

D 个别对待

12 运动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有哪些

A 呼吸困难

B 腹痛

C 下肢疼痛

D 胸痛

13 运动自我监督的主管感觉包括哪些

A 身体感觉

B 排汗量

C 睡眠

D 运动心情

第十一章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

1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有

A 肌张力低下

B 意向性震颤

C 眼球震颤

D 辨距不良

2 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为

A 肩胛带下沉

B 肘关节屈曲

C 肩关节内旋

D 踝关节跖屈

3 脑干发生病变可出现

A 交叉性瘫痪

B 病灶同侧脑神经瘫痪

C 病灶同侧偏瘫D病灶对侧偏瘫

4 共济失调分为

A 大脑性

B 小脑性

C 感觉性

D 前庭性

5 脑血管病患者抗肢体痉挛体位摆放时,下肢应

A 伸髋

B 屈髋

C 伸膝D足背屈

6 肌力下降的原因有

A 年龄增加

B 失用性肌萎缩

C 神经系统疾病

D 制动

7 有关肌张力低下正确的说法是

A 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

B 多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

C 常出现齿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D 脑血管意外早期或脊髓损伤早期可出现肌张力低下

8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A 头痛、头晕

B 手、足或肢体麻木

C 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

D 行走不稳

9 下列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常见的腰腿痛疾病

B 多见于50岁以上的年长者,从事体力劳动居多

C 临床以腰4--5及腰5-骶1两节段最为多见

D 发生原因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急性和慢性损伤而引起

10 颈椎病临床常见的类型是

A 神经根型

B 椎动脉型

C 脊髓型

D 交感型颈椎病

E 混合型

11 骨萎缩的表现形式有

A 腰背部疼痛

B 骨折

C 身长缩短

D 足跟疼痛

12 膝关节韧带损伤常累及

A 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B 膝外侧副韧带损伤

C 髌韧带

D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5题)

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1 开放运动链

2 封闭运动链

3 静力性运动

4 动力性运动

第二章运动学基础

1 平衡

2 省力杠杆

3 平衡杠杆

第三章运动氧供应

1 搏出量储备

2 心率贮备

3 最大吸氧量

4 氧亏

第四章运动能量代谢

1 代谢当量

第五章骨骼肌运动

1 运动单位

2 向心收缩

3 离心收缩

第六章运动控制

1 脊休克

2 联合反应

3 共同运动

第七章关节运动

1 提携角

2 颈干角

3 股骨前倾角

4 骨盆倾斜角

第九章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1 制动

2 异位骨化

第十章运动训练基础

1运动处方

2 靶心率

3 超量恢复

4 有氧运动

第十一章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

1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 共济失调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题)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1 举例说明人体基本运动形式

2 简述人体运动强度的分级

第二章运动学基础

1 简述机械应力对骨生长的影响

2 简述影响人体平衡能力的因素

第三章运动氧供应

1 简述长期运动锻炼对心泵功能贮备的作用

2 简述长期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3 简述有氧运动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

4 叙述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的原理

第四章运动能量代谢

1 简述糖的主要功能

2 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3 简述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4 简述磷酸原(ATP-CP)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5 简述乳酸能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6 简述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特点

7 简述运动中血糖的意义

8 简述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第五章骨骼肌运动

1影响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因素

第七章关节运动

1 简述崴脚时踝关节容易损伤的位置及原因

第九章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1 简述制动主要影响到机体的哪些系统

2 简述为何长期制动会引起关节挛缩

3 简述为何长期制动会引起关节肌萎缩

4 简述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5 简述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第十章运动训练基础

1 简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2 简述消除疲劳的几个主要手段

第十一章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

1 简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

2 简述脑卒中后的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题)

第二章运动学基础

1 试述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骨骼成分及物理特点的异同,以及在运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 试述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些什么

第六章运动控制

1 试述脊休克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越低级的动物脊休克越容易恢复

第八章运动分析

1 试做打扑克的运动分析。

2 试做用矿泉水瓶喝水的运动分析。

3 试做足球运动的运动分析。

第十章运动训练基础

1 试制订肥胖患者运动训练处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