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毒的增殖(1)
- 格式:ppt
- 大小:7.66 MB
- 文档页数:25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 1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 8 专题五 基因表达相关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 (12)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RNA 的组成及种类1.RNA 的基本单位及组成①磷酸 ②核糖 ③碱基:A 、U 、G 、C ④核糖核苷酸 2.RNA 的种类及功能 mRNA tRNA rRNA 名称 信使RNA 转运RNA 核糖体RNA 结构 单链单链,呈三叶草形单链功能传递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识别密码子,运载氨基酸参与构成核糖体[典例1]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RNA 功能的是( ) 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B.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C.具有生物催化作用D.参与核糖体的组成解析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A 错误、B 正确;少数酶的化学本质为RNA ,C 正确;rRNA 参与核糖体的组成,D 正确。
答案 A【归纳总结】 RNA 和DNA 的区别比较项目DNARNA化学组成基本组成元素 均只含有C 、H 、O 、N 、P 五种元素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碱基A、G、C、T A、G、C、U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无机酸磷酸磷酸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归纳】DNA与RNA的判定方法(1)根据五碳糖种类判定:若核酸分子中含核糖,一定为RNA;含脱氧核糖,一定为DNA。
(2)根据含氮碱基判定:含T的核酸一定是DNA;含U的核酸一定是RNA。
第四章植物病毒概述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病毒就是一个核蛋白。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材料和场所。
·按寄生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球形,杆状,线条状。
·量度病毒的单位是nm·结构:外边的蛋白质包裹里面的核酸。
植物病毒的组分核酸+蛋白质,简称核蛋白。
核酸: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组和基因组。
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致病性。
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主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昆虫最重。
三,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
病毒病,新生芽尖无病毒。
(三)病毒的株系·株系(strain)是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是,常称其为“分离物”或“分离株”(isolate)命名:英文字母第一字母缩写。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即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待定反应的植物。
·组合使用的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血清学技术四,核酸杂交及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物理学等特性·病毒的三常规测定:①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用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高低。
名词解释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指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繁殖和增加数量的过程。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无法自主生长和繁殖,需要寄生在寄主细胞内完成其生命周期。
病毒的增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制,涉及到多个环节和调控因子。
病毒入侵寄主细胞后,首先要进入细胞内部。
病毒通常通过与细胞膜相互结合或利用细胞内的胞吞作用等方式进入细胞内。
一旦病毒成功进入细胞内,它会释放出自己的核酸(DNA或RNA)和一些必要的蛋白质,以便进行复制和转录。
这些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将开始调控细胞内的机制,以促使自身的表达和复制。
在病毒增殖的过程中,病毒核酸的复制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病毒自身编码的酶或利用细胞内的酶,病毒核酸得以实现复制。
病毒的DNA或RNA在细胞内得到复制后,将形成更多的病毒基因组,为进一步的繁殖提供基础。
随着病毒复制过程的进行,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逐渐积累。
病毒蛋白质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帮助病毒组装、促进病毒颗粒的形成以及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些蛋白质在病毒增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与细胞内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病毒的繁殖和扩散。
一旦病毒完成了其内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它将开始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涉及到病毒蛋白质的自组装以及与病毒基因组的结合。
细胞内的胞吞或胞吐过程可以帮助病毒颗粒离开寄主细胞,并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其他细胞或宿主体内。
病毒的增殖是一个快速而高度有序的过程,它必须严密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机和数量,以保证病毒能够高效地繁殖。
在病毒增殖过程中,许多调控机制参与其中,包括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质等。
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以保证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
病毒增殖不仅对于病毒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宿主细胞和宿主体具有重要影响。
病毒增殖过程中,病毒会耗尽宿主细胞的资源,并破坏宿主细胞内部的正常机制。
一些病毒还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得宿主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能举例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比较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时期,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细胞周期的分析理解细胞分裂,进而理解细胞分裂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奥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内容包括细胞分裂的方式、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特征以及意义等。
在学习了细胞代谢等细胞活动之后,通过对细胞另一种生命活动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对于细胞的功能的认识能更加系统,也更完整,进一步了解细胞对生命体的重要性。
并为后续相关知识(如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2.教学难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以及细胞周期的主要变化特点三、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细胞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本册的第二章又学习了关于细胞的结构基础知识,这都为本节内容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但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的了解还需通过多媒体演示再结合实物,这样才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本部分关于细胞增殖的名称多,概念多,细胞周期的划分和特征又是多种多样,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烦琐,没有兴趣,所学内容不易记牢,因此要想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小组粘贴及展示植物有丝分裂模式图和组间评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观察、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课【ppt展示】ppt展示由受精卵到胚胎再到幼体的发育过程图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病毒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病毒作为最简单的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病毒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物的本质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类对病毒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活与健康。
《病毒学》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学新的研究方法及最新发展趋势;2.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3.掌握病毒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病毒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常见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病毒学概述第一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病毒引起的人类和动植物疾病2.病毒的应用习题要点:如何客观地理解病毒的存在第二节病毒学发展简史1.病毒的发现2.病毒学发展简史习题要点:病毒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三节病毒的进化与起源1.病毒的进化2.病毒的起源习题要点:如何理解有关病毒起源的3种假说第四节病毒的特点及定义1.病毒的特点2.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比较习题要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重点、难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病毒的特点。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大小1.病毒的形态2.病毒的大小习题要点:病毒一般形态和大小第二节病毒的组成及其功能1.病毒的结构组成2.病毒结构成分的相应功能习题要点: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第三节病毒粒子的对称性习题要点:病毒粒子的3种对称方式本章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成分的功能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理解病毒的存在与其结构组成的关系;掌握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第一节用于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习题要点:大肠杆菌——噬菌体实验系统的建立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周期1.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2.病毒侵染宿主的过程习题要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第三节病毒的非增殖感染1.病毒非增殖感染的类型2.温和噬菌体习题要点:病毒非增殖感染的机制本章重点、难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不同类型病毒侵染宿主的比较。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2016级用)一、课程考试题型(一)期末闭卷理论考试题型1.主观性试题(问答题、论述题)。
2.客观性试题(单项选择题)二、考试形式与成绩报告(一)理论考试1.期末闭卷笔试:按常规命题,考试内容覆盖全部的课程目标,题型包括选择题、问答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二)成绩报告课程成绩=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理论作业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闭卷笔试成绩。
注:形成性评价成绩占30%,其中平时理论作业成绩及教学互动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10%,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70%。
(三)注意事项1.期末闭卷笔试可以申请缓考。
缓考与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的补考一同进行。
2.申请缓考的,计算课程成绩时,原来平时理论作业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成绩依课程成绩构成计入。
3.补考、重修考试的试题命题范围、难度与期考闭卷笔试相当。
三、考试基本内容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的、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 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5. 细菌的能量代谢;新陈代谢和生化反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6.细菌人工培养的培养基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7.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8.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9.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转座子;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基因突变;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修改)课程代码:50127630《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适用于药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2008.9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课程号:5012763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科学时:34学时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下划实线部分)、熟悉(下划虚线部分)和了解(未划线部分)的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这些内容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2、本大纲供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
三、教材本大纲适用教材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五版,2004.3。
四、参考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李明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四版,2000.3。
概论(1学时)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在细胞水平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概念。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三、微生物学发展趋势第一章细菌学概论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与分类(3学时)1、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与排列:球、杆、螺(弧菌、螺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cell wall):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性质与功能。
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磷壁酸。
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及酶。
细胞壁缺陷性细菌细胞膜(cell membrane):结构、功能、中介体(拟线粒体)。
细胞质(cytoplasm):核蛋白体(ribosome)、胞质颗粒核质(nuclear material)、质粒(plasmid)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capsule)、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菌毛(pilus)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学时)细菌的化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