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F002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8月4日)
- 格式:pdf
- 大小:610.17 KB
- 文档页数:10
核能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核能发电厂是一种以核反应作为能量来源的发电厂,其具有经济、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清洁能源。
然而,核能发电厂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事故发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一、事故应急预案的必要性核能发电厂事故是一种高风险、高危险的事件,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广泛、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
能够对这种事故迅速做出反应,有效应对,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正因为如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显得尤为必要。
二、建立事故应急预案的原则(一)综合性原则。
事故应急预案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制定综合性的预案,使其适用于各种应急事件。
(二)科学性原则。
预案制定应基于科学、准确、可靠和有效的数据和信息,确保预案内容的科学性。
(三)可操作性原则。
预案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应急人员和设备的操作要求,以及应急措施的可操作性。
(四)实效性原则。
预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一)确定责任部门。
根据各部门职责和职能,明确应急预案编写责任部门。
(二)编写工作计划。
编制应急预案编写计划,确定编写时间、任务分工、编写方式等。
(三)收集信息。
通过现场勘查、查阅资料、听取专家意见以及举行应急演习等方式,收集信息和数据。
(四)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制定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灾害类型、组织机构、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措施和装备、救援措施和装备、应急人员培训、演练和评估等内容。
(五)审核完善。
经预案编写责任部门审核、专家评审、抽查检查等程序后,完善应急预案内容,确保其科学、实用、可行。
(六)发布和宣传。
完成应急预案编写后,及时对内发布,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相关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和演习。
四、事故应急预案的落实和执行(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组织机构,成立应急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人员和物资的配备充足。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HAF002/01)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998年5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活动,以及国家核安全部门对这些活动的审评和监督。
第三条对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进行审评、监督的依据是:(一)国家核安全法规。
(二)国家的与原子能、辐射防护、环境保护、公安、卫生和交通等有关的法律与法规。
(三)国家核安全部门审查认可或批准的文件以及发布的其他指令。
第四条国家核安全部门的监督并不减轻核电厂营运单位对核电厂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所承担的责任。
第二章应急计划及相关文件的制定与审评第五条在核电厂不同阶段对核电厂营运单位及有关单位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要求:(一)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分析推荐厂址区域的人口特点、地理特征及其他环境特征和在核电厂整个预计寿期内执行应急计划的能力。
(二)设计阶段在核电厂设计阶段,应对核电厂事故状态(包括严重事故)及其后果作出分析,对厂内的应急设施、应急设备和应急撤离路线作出安排。
在初步安全分析报告(PSAR)有关运行管理的章节中,应提出应急计划的初步方案,其内容包括应急计划的目的、依据的法规和适用范围,营运单位所设置的应急组织及其职责的框架,应急计划区范围的初步测算及其环境(人口、道路、交通等)概况,主要应急设施与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位置,撤离路线。
相关资料可引用PSAR的其他章节的有关内容。
(三)建造阶段若新建核电厂厂址的邻近已有正在运行的核电厂,则新建核电查供应云单位应针对正在运行的核电厂在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准备程序并进行适宜的应急准备。
如正在运行的核电厂发生意外事故影响场外时,新建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有效实施应急响应,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四)装料前阶段营运单位的场内应急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查后应作为独立文件,与最终安全分析报告一并上报国家核安全部门审批,并按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款第6项的规定,进行装料前的应急演习。
国家核电厂核事故应急应急预案1 总则根据国务院《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为使我国政府在核设施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保护公众和保护环境,制定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主要适用于国家针对核电厂可能发生严重核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
我国其他核设施、核活动发生的核或辐射事故和其他国家发生的对我国造成或可能造成辐射影响的核或辐射事故,参照本预案实施。
实施本预案要认真贯彻执行我国核应急管理工作“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本预案是我国进行核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文件,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遵照执行。
本预案定期进行复审和修订。
2 技术基础应急状态分级核电厂核电厂的应急状态分为四级,即: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和场外应急。
应急待命。
出现可能危及核电厂安全的工况或事件的状态。
宣布应急待命后,应迅速采取措施缓解后果和进行评价,加强营运单位的响应准备,并视情况加强地方政府的响应准备。
厂房应急。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已经或者可能即将发生,但实际的或者预期的辐射后果仅限于场区局部区域的状态。
宣布厂房应急后,营运单位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和保护现场人员。
场区应急。
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者可能扩大到整个场区,但场区边界处的辐射水平没有或者预期不会达到干预水平的状态。
宣布场区应急后,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和保护场区人员,并根据情况作好场外采取防护行动的准备。
场外应急。
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者预期可能超越场区边界,场外需要采取紧急防护行动的状态。
宣布场外应急后,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保护场区人员和受影响的公众。
其他核设施其他核设施的应急状态一般分为三级,即: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
潜在危险较大的核设施可能实施场外应急。
应急计划区划分核电厂应急计划区划分为烟羽应急计划区和食入应急计划区。
前者针对放射性烟羽产生的直接外照射、吸入放射性烟羽中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内照射和沉积在地面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外照射;后者则针对摄入被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产生的内照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体系简介二○○七年六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体系简介一、核安全法规文件体系包括:第一层次:由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共3个;第二层次:由国家核安全局及相关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共21个;第三层次:由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核安全导则”,共约70个;第四层次:由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技术文件”,近百个。
其中第一、第二层次的文件通称为“核安全法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法规是必须遵循的1995年国家核安全局出版过核安全法规汇编1998年国家核安全局对1995年版汇编进行了补充和修订,重新进行了编号。
目前的核安全法规共分8个系列:HAF系列HAF 0xx/yy/zz——通用系列HAF 1xx/yy/zz——核动力厂系列HAF 2xx/yy/zz——研究堆系列HAF 3xx/yy/zz——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HAF 4xx/yy/zz——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HAF 5xx/yy/zz——核材料管制系列HAF 6xx/yy/zz——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HAF 7xx/yy/zz——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目前我国共有三个行政法规(核安全法规)HAF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HAF002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HAF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每个核安全行政法规下又有若干实施细则、实施细则附件等部门规章,目前共有21个部门规章通用系列:HAF0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HAF001/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附件——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颁布发和管理程序HAF0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核设施的安全监督HAF001/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一——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HAF001/0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二——研究堆营运单位报告制度HAF001/0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二三——核燃料循环设施的报告制度HAF002/01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核动力厂系列:HAF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HAF102 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3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HAF103/01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附件一——核电厂换料、修改和事故停堆管理研究堆系列HAF201 研究堆设计安全规定HAF202 研究堆运行安全规定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HAF301 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HAF401 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核材料管制系列HAF5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规定HAF5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实施细则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HAF601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HAF601/01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HAF602 民用核承压设备无损检验人员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HAF603 民用核承压设备焊工及焊接操作工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制订过程中三、核安全导则——指导性的文件、推荐的实践,以便满足法规的要求1992年国家核安全局出版过“核安全导则汇编”1998年国家核安全局对1992年版汇编进行了补充、修订并重新进行了编号核安全导则也是按8个系列分类的HAD系列约70个导则其中:核动力厂系列中对应于HAF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有:HAD10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D101/06 核电厂厂址选择与水文地质的关系HAD101/12 核电厂地基安全问题等12个安全导则对应于HAF102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有HAD102/01 核电厂设计总的安全原则HAD102/02 核电厂的抗震设计与鉴定HAD102/07 核电厂堆芯的安全设计HAD102/13 核电厂应急动力系统等15个导则对应于HAF103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有HAD103/01 核电厂运行限值和条件HAD103/02 核电厂调试程序HAD103/06 核电厂安全运行管理HAD103/08 核电厂维修等9个导则在通用系列中,对应于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有:HAD003/01 核电厂质量保证大纲的制定HAD003/06 核电厂设计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 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3 核电厂物项和服务采购中的质量保证等10个导则四、核安全技术文件、技术报告这类文件是专家们的技术见解、推荐的建议,甚至有一些是方法探讨,不是必须遵循的,可以参考使用,这类技术报告往往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报告的翻译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体系简介二○○七年六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体系简介一、核安全法规文件体系包括:第一层次:由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共3个;第二层次:由国家核安全局及相关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共21个;第三层次:由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核安全导则”,共约70个;第四层次:由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技术文件”,近百个。
其中第一、第二层次的文件通称为“核安全法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法规是必须遵循的1995年国家核安全局出版过核安全法规汇编1998年国家核安全局对1995年版汇编进行了补充和修订,重新进行了编号。
目前的核安全法规共分8个系列:HAF系列HAF 0xx/yy/zz——通用系列HAF 1xx/yy/zz——核动力厂系列HAF 2xx/yy/zz——研究堆系列HAF 3xx/yy/zz——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HAF 4xx/yy/zz——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HAF 5xx/yy/zz——核材料管制系列HAF 6xx/yy/zz——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HAF 7xx/yy/zz——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目前我国共有三个行政法规(核安全法规)HAF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HAF002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HAF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每个核安全行政法规下又有若干实施细则、实施细则附件等部门规章,目前共有21个部门规章通用系列:HAF0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HAF001/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附件——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颁布发和管理程序HAF0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核设施的安全监督HAF001/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一——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HAF001/0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二——研究堆营运单位报告制度HAF001/0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二三——核燃料循环设施的报告制度HAF002/01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核动力厂系列:HAF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HAF102 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3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HAF103/01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附件一——核电厂换料、修改和事故停堆管理研究堆系列HAF201 研究堆设计安全规定HAF202 研究堆运行安全规定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HAF301 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HAF401 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核材料管制系列HAF5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规定HAF5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实施细则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HAF601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HAF601/01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HAF602 民用核承压设备无损检验人员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HAF603 民用核承压设备焊工及焊接操作工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制订过程中三、核安全导则——指导性的文件、推荐的实践,以便满足法规的要求1992年国家核安全局出版过“核安全导则汇编”1998年国家核安全局对1992年版汇编进行了补充、修订并重新进行了编号核安全导则也是按8个系列分类的HAD系列约70个导则其中:核动力厂系列中对应于HAF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有:HAD10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D101/06 核电厂厂址选择与水文地质的关系HAD101/12 核电厂地基安全问题等12个安全导则对应于HAF102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有HAD102/01 核电厂设计总的安全原则HAD102/02 核电厂的抗震设计与鉴定HAD102/07 核电厂堆芯的安全设计HAD102/13 核电厂应急动力系统等15个导则对应于HAF103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有HAD103/01 核电厂运行限值和条件HAD103/02 核电厂调试程序HAD103/06 核电厂安全运行管理HAD103/08 核电厂维修等9个导则在通用系列中,对应于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有:HAD003/01 核电厂质量保证大纲的制定HAD003/06 核电厂设计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 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3 核电厂物项和服务采购中的质量保证等10个导则四、核安全技术文件、技术报告这类文件是专家们的技术见解、推荐的建议,甚至有一些是方法探讨,不是必须遵循的,可以参考使用,这类技术报告往往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报告的翻译稿。
中国有关核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导则(截至2000年12月31日)Ⅰ. 国家法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Ⅱ. 国务院行政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年10月29日国务院发布)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3.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8月4日国务院发布)Ⅲ. 部门规章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HAF001/01)(1993年12月31日国家核安全局发布)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附件一─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的颁发和管理程序(HAF001/01/01)(1993年12月31日国家核安全局发布)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核设施的安全监督(HAF001/02)(1995年6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发布)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一─核电厂营运单位的报告制度(HAF001/02/01)(1995年6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HAF002/01)(1998年5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6.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发布)7. 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HAF101)(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发布)8. 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2)(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发布)9.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HAF103)(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发布)10.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附件一—核电厂换料、修改和事故停堆管理(HAF103/01)(1994年3月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1. 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规定(HAF301)(1993年6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第3号令发布)12. 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HAF401)(1997年11月5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实施细则(HAF501/01)(1990年9月25日国家核安全局、能源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发布)14.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HAF601)(1992年3月4日国家核安全局、机械电子工业部、能源部批准发布)15.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HAF601/01)(1993年3月5日国家核安全局、机械电子工业部、能源部批准发布)16. 民用核承压设备无损检验人员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HAF602)(1995年6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7. 民用核承压设备焊工及焊接操作工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HAF603)(1995年6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8. 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考核管理办法(试行)(1999年9月6日国家原子能机构发布)19. 核产品转运及过境运输审批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1月27日国家原子能机构发布)20.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86)(1986年4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21. 放射性环境管理办法(1990年6月2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22. 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1988年3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23.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规定(GB4792-84)(1984年12月1日卫生部发布)24.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25号部长令卫生部1992年发布)25. 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38号部长令卫生部1994年发布)26.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52号部长令卫生部1988年发布,1997年修订发布)27. 并网核电厂电力生产安全管理规定(1997年4月28日电力工业部发布)28. 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和内容(NEPA RG-1)(1997年国家环保局发布)29. 核电站环境放射卫生监测及公众健康调查规范(1985年卫生部发布)30. 核设施正常运行和事故期间公众剂量监测与评价规范(1992年卫生部发布)31. 核事故或辐射应急时公众防护的干预和导出干预水平(1995年卫生部发布)32. 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准则(GB12788-91)Ⅵ. 指导性文件(安全导则)通用系列1. 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HAD002/01)(1989年8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 地方政府对核动力厂的应急准备(HAD002/02)(1990年5月24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批准发布)3. 核事故辐射应急时对公众防护的干预原则和水平(HAD002/03)(1991年4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发布)4. 核事故辐射应急时对公众防护的导出干预水平(HAD002/04)(1991年4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发布)5. 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HAD002/05)(1992年6月24日卫生部、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6. 核电厂质量保证大纲的制定(HAD003/01)(1988年10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7. 核电厂质量保证组织(HAD003/02)(1989年4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8. 核电厂物项和服务采购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3)(1986年10月3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9. 核电厂质量保证记录(HAD003/04)(1986年10月3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0. 核电厂质量保证监查(HAD003/05)(1988年1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1. 核电厂设计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6)(1986年10月3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2. 核电厂建造期间的质量保证(HAD003/07)(1987年4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3. 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1986年10月3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4. 核电厂调试和运行期间的质量保证(HAD003/09)(1988年1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5. 核燃料组件采购、设计和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10)(1989年4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16. 核应急导则—严重事故应急后期的防护措施和恢复工作决策(2000年9月28日国家原子能机构发布)17. 核应急管理技术文件—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2000年9月28日国家原子能机构发布)核动力厂系列18. 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D101/01)(1994年4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地震局批准发布)19. 核电厂厂址选择的大气弥散问题(HAD101/02)(1987年11月2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0. 核电厂厂址选择及评价的人口分布问题(HAD101/03)(1987年11月2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1. 核电厂厂址选择的外部人为事件(HAD101/04)(1989年11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2. 核电厂厂址选择的放射性物质水力弥散问题(HAD101/05)(1991年4月2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3. 核电厂厂址选择与水文地质的关系(HAD101/06)(1991年4月2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4. 核电厂厂址查勘(HAD101/07)(1989年11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5. 滨河核电厂厂址设计基准洪水的确定(HAD101/08)(1989年7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6. 滨海核电厂厂址设计基准洪水的确定(HAD101/09)(1990年5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7. 核电厂厂址选择的极端气象现象(HAD101/10)(1991年4月2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8. 核电厂设计基准热带气旋(HAD101/11)(1991年4月2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29. 核电厂的地基安全问题(HAD101/12)(1990年2月2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0. 核电厂设计中总的安全原则(HAD102/01)(1989年7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1. 核电厂的抗震设计与鉴定(HAD102/02)(1996年5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2. 用于沸水堆、压水堆和压力管式反应堆的安全功能和部件分级(HAD102/03)(1986年10月3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3. 核电厂内部飞射物及其二次效应的防护(HAD102/04)(1986年10月3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4. 与核电厂设计有关的外部人为事件(HAD102/05)(1989年11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5. 核电厂反应堆安全壳系统的设计(HAD102/06)(1990年5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6. 核电厂堆芯的安全设计(HAD102/07)(1989年7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7. 核电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及其有关系统(HAD102/08)(1989年4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8. 核电厂最终热阱及其直接有关输热系统(HAD102/09)(1987年4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39. 核电厂保护系统及有关设施(HAD102/10)(1988年10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0. 核电厂防火(HAD102/11)(1996年5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1. 核电厂辐射防护设计(HAD102/12)(1990年5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2. 核电厂应急动力系统(HAD102/13)(1996年2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3. 核电厂安全有关仪表和控制系统(HAD102/14)(1988年10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4. 核电厂燃料装卸和贮存系统(HAD102/15)(1990年2月2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5. 核电厂运行限值和条件(HAD103/01)(1987年4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6. 核电厂调试程序(HAD103/02)(1987年4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7. 核电厂堆芯和燃料管理(HAD103/03)(1989年11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8. 核电厂运行期间的辐射防护(HAD103/04)(1990年5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49. 核电厂人员的配备、招聘、培训和授权(HAD103/05)(1996年2月13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0. 核电厂安全运行管理(HAD103/06)(1990年2月2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1. 核电厂在役检查(HAD103/07)(1988年10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2. 核电厂维修(HAD103/08)(1993年6月1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3. 核电厂安全重要物项的监督(HAD103/09)(1993年6月1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4. 乏燃料贮存设施的设计(HAD301/02)(1998年7月1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5. 乏燃料贮存设施的运行(HAD301/03)(1998年7月1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6. 乏燃料贮存设施的安全评价(HAD301/04)(1998年7月10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57. 核电厂放射性排出流和废物管理(HAD401/01)(1990年5月19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8.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管理系统的设计(HAD401/02)(1997年1月1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59. 放射性废物焚烧设施的设计与运行(HAD401/03)(1997年2月15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60.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HAD401/04)(1998年7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61. 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场选址(HAD401/05)(1998年7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62.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HAD401/06)(1998年7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核材料管制系列63. 核动力厂实物保护导则(HAD501/02)(1998年4月8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信息来源:环境保护部网站。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处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控制和减少核事故危害,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可能或者已经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重大辐射后果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第二章应急机构及其职责第四条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政策;统一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核事故应急工作;组织制定和实施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审查批准场外核事故应急计划;适时批准进入和终止场外应急状态;提出实施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的建议;审查批准核事故公报、国际通报,提出请求国际援助的方案。
必要时,由国务院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条核电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法规和政策;组织制定场外核事故应急计划,做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统一指挥场外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组织支援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及时向相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报核事故的情况。
必要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核电厂的核事故应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场内核事故应急计划,做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确定核事故应急状态等级,统一指挥本单位的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核安全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提出进入场外应急状态和采取应急防护措施的建议;协助和配合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做好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七条核电厂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核电厂的核事故应急工作。
国务院核安全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卫生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核事故应急工作。
核安全法规目录及核安全法规新旧编号对照表本帖最后由 lican628 于 2010-3-13 11:25 编辑编号标题HAF.J0016 轴转换及元件制造厂核材料衡算管理HAF.J0050 乏燃料后处理厂设计安全准则HAF.J0053 核设备抗震鉴定试验指南HAF.J0054 Standard Review Plan for the Review of Safety Analysis Report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HAF.J0054 核电厂人因工程与控制室的安全审评大纲HAF.J0055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of Control Room Design In Nuclear Power PlantsHAF.J0055 核电厂控制室设计的人因工程原则HAF.J0056 设置操纵员支持系统改善核电厂安全:操纵员支持系统选择指南HAF.J0065 关于源项重新评定的一些实用结论HAF.J0066 压水堆核电厂物项分级的技术见解HAF.J0068 核电厂安全重要设备老化控制的方法HAF.J0069 压水堆核电厂低水位运行的核安全问题HAF.J0070 核电厂应急运行程序编制的发展HAF.J0071 核电厂火灾危害性分析评价HAF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年10月29日国务院发布)HAF001/01 核电厂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1993年12月31日国家核安全局发布 1993年修改)HAF001/01/01 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颁发和管理程序(1993年12月31日国家核安全局发布)HAF001/02 核设施的安全监督(1995年6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发布1995年修改)HAF001/02/01 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1995年6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001/02/02 研究堆营运单位报告制度(1995年6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001/02/03 核燃料循环设施的报告制度(1995年6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002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8月4日国务院令第124号发布)HAF002/01 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1998年5月1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003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发布 1991年修改)HAF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发布 1991年修改)HAF102 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2004年修改)HAF103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2004年修改)HAF103/01 核电厂换料、修改和事故停堆管理(1994年3月2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201 研究堆设计安全规定(1995年6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202 研究堆运行安全规定(1995年6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 1995年修改)HAF301 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规定(1993年6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3号发布)HAF401 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1997年11月5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5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HAF5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实施细则(1990年9月25日国家核安全局、能源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发布)HAF601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1992年3月4日国家核安全局、机械电子工业部、能源部发布)HAF601/01 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1993年3月5日国家核安全局、机械电子工业部、能源部批准发布)HAF602 民用核承压设备无损检验人员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1995年6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HAF603 民用核承压设备焊工及焊接操作工培训、考试和取证管理办法(1995年6月6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发布)附件核安全法规新旧编号对照表。
核事故应急事项审批项目名称:核事故应急事项审批审批依据:1、国务院《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国务院第124号令)2、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核应急计划》(国核应委[2002]1号)3、国防科工委《核事故辐射影响越境应急管理规定》(国防科工委令11号)4、国防科工委《核电厂核事故应急报告制度》(科工二司[2001]1033号)5、国防科工委、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核辐射应急的干预原则与干预水平》(科工二司[2002]22号)6、国防科工委《核电厂核事故应急演习规定》(科工二司[2003]169号)7、国防科工委《核电厂核事故应急培训规定》(科工二司[2001]449号)8、卫生部、国防科工委《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卫法监发[2002]133号)9、国家计委、财政部《核电厂核事故应急准备资金管理规定》(计核电[1998]262号)10、国家标准《核电厂应急计划与准备准则》(GB/T 17680.1-5)审批对象:相关省核应急机构或核电厂营运单位。
审批时限:20个工作日审批程序:一、受理● 受理的条件:省或核电厂营运单位的核事故应急计划(含修订版)应分别经省核应急委负责人或核电厂营运单位法人代表签字或盖章。
● 申请单位需提交的材料:1、核事故应急计划审批申请书;2、核事故应急计划编制说明;3、核事故应急计划(一式二十份);4、需要专门说明的补充材料。
● 标准:所提交的申请书和应急计划文本应符合“审批项目依据”所列文件的规范要求,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格式规范,内容完整。
具体如下:1、应急体系和应急组织基本建立,骨干配备基本到位,管理制度基本确立;2、应急设施准备方案基本拟就;3、场内与场外应急接口关系基本明确;4、应急准备资金渠道基本确定;5、相关资料齐全、科学、准确;6、应急计划文本己经审定、签字;7、关于应急计划的修订版,所有变动部分,理由充分,且均得到落实,可操作性强,并已经审定、签字。
核应急演习及核应急专项检查监督评估手册(初稿)国家核安全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前言设计、建造和运行民用核设施的全过程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纵深防御”。
核事故应急演习和核应急专项检查是“纵深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及《国家核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核安全法规文件明确了对核设施营运单位在核事故应急演习、应急准备及应急响应能力方面的要求,国家核安全局组织对核设施营运单位进行核应急演习及核应急专项检查监督评估。
依据核安全法规要求及我国民用核设施建设和运行实践,编制了本手册。
手册介绍了对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急演习与核应急专项检查的目的、范围、依据、内容、方式、步骤及监督评估方法,供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及技术支持单位有关工作人员参考。
由于核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加之编者水平限制,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写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目的、范围和依据 (4)1.1 目的 (4)1.2 范围 (4)1.3 依据 (4)1.3.1法律 (4)1.3.2法规 (5)1.3.3导则 (5)1.3.4标准 (6)1.3.5其他 (6)第二章职责分工 (7)2.1 国家核安全局的职责 (7)2.2 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的职责 (7)2.3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职责 (7)第三章监督检查的方式 (8)3.1 日常检查 (8)3.2 例行检查 (8)3.3 非例行检查 (8)第四章监督检查的程序和方法 (9)4.1 监督检查的程序 (9)4.1.1 核应急演习的检查程序 (9)4.1.2 核应急专项检查的程序 (10)4.2 监督检查的方法 (10)4.2.1 核应急演习的监督检查方法 (10)4.2.2 核应急专项检查的方法 (12)第五章监督检查内容 (13)5.1 核应急演习的检查内容 (13)5.1.1核应急体系运作和应急人员响应能力 (13)5.1.2核应急响应平台及其应急设施、设备、器材配置和文件准备 (13)5.1.3应急计划及相关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3)5.1.4核设施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13)5.1.5向场外应急组织传递、发送通告或报告等相关应急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4)5.1.6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能力 (14)5.1.7演习情景设计的合理性和演习的检验性 (14)5.1.8以往核应急综合演习遗留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如有) (14)5.1.9 评估细则 (15)5.2 核应急专项检查的内容 (15)5.2.1 核应急组织体系 (15)5.2.2 核应急相关文件 (15)5.2.3 核应急设施设备 (16)5.2.4 记录与报告 (17)5.2.5 核应急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评估 (17)5.2.6评估细则 (17)第六章监督评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19)6.1核应急演习监督评估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19)6.2核应急专项检查评估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20)附录A 核应急演习评估细则 (23)附录B 核应急专项检查评估细则 (34)第一章目的、范围和依据1.1 目的应急演习与核应急专项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和监督核设施营运单位及有关单位的核设施物项和活动是否满足核安全管理要求和许可证件规定的条件,督促营运单位及有关单位及时纠正缺陷和异常状态,以确保核设施运行和退役符合批准的文件和有关要求。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4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08.04【实施日期】1993.08.04【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4号)《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已经国务院第一百二十三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3年8月4日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控制和减少核事故危害,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可能或者已经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重大辐射后果的核电厂核事故(以下简称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第二章应急机构及其职责第四条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一)拟定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政策;(二)统一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核事故应急工作;(三)组织制定和实施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审查批准场外核事故应急计划;(四)适时批准进入和终止场外应急状态;(五)提出实施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的建议;(六)审查批准核事故公报、国际通报,提出请求国际援助的方案。
必要时,由国务院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条核电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法规和政策;(二)组织制定场外核事故应急计划,做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三)统一指挥场外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四)组织支援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五)及时向相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报核事故情况。
必要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核电厂的核事故应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一)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法规和政策;(二)制定场内核事故应急计划,做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三)确定核事故应急状态等级,统一指挥本单位的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四)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核安全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提出进入场外应急状态和采取应急防护措施的建议;(五)协助和配合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做好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加强国家核电厂事故应急管理,提高核事故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3)《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核电厂发生可能或已经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重大辐射后果的事故的应急响应。
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快速反应,协同作战;(5)信息公开,科学决策。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1. 组织体系国家核电厂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核应急委)、省级核应急指挥部、核电厂应急指挥部和应急现场指挥部四级组成。
2. 职责负责全国核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发布核事故应急响应指令,领导全国核事故应急响应工作。
(2)省级核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核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落实国家核应急委的决策部署,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核事故应急响应工作。
(3)核电厂应急指挥部负责核电厂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落实省级核应急指挥部的决策部署,领导核电厂事故应急响应工作。
(4)应急现场指挥部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落实核电厂应急指挥部的决策部署,领导事故现场应急响应工作。
三、应急响应1. 事故分级根据核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辐射后果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核事故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核事故;(2)重大核事故;(3)较大核事故;(4)一般核事故。
2.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事故等级,应急响应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一级响应;(2)二级响应;(3)三级响应;3. 应急响应流程(1)事故报告核电厂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向省级核应急指挥部和国家核应急委报告。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报告制度1. 引言核电厂作为一种复杂的高风险工业设施,其运营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有效应对核电厂发生核事故的情况,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核事故应急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应急报告的目的、依据、流程和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 应急报告的目的核事故应急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核事故在发生后能够及时、准确地报告给有关部门,以便组织相关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具体目标包括:•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核事故的发生情况;•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准确评估风险;•促使核电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应急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应急报告的依据核事故应急报告制度需要建立在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以确保其合法合规性。
依据主要包括:•核安全法:核安全法是国家核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核电厂的安全要求和应急响应的具体要求。
•核电厂运行许可文件:核电厂运行许可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核事故应急报告制度的要求和程序。
•核电厂应急预案:核电厂应急预案是核电厂应急管理的基本依据,对核事故应急报告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4. 应急报告的流程核事故应急报告的流程需要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一般而言,应急报告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1 事故发现和初步评估一旦核电厂发生事故或事故嫌疑,相关人员应立即启动紧急停堆和调整天窗等措施,并进行初步评估事故的性质和风险等级。
4.2 确认应急响应级别根据初步评估结果,确认应急响应级别,包括特别情况、一级、二级和三级响应级别,并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3 事故报告编制和审核由事故现场负责人负责编制事故报告,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并将报告提交给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审核。
4.4 报告上报和传达通过正式渠道将审核通过的事故报告上报给核电厂所在地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部门,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传达事故的基本情况和应急措施。
核电厂应急演习情景库研究与开发发布时间:2021-09-28T07:32:40.880Z 来源:《中国电业》2021年15期作者:朱晓军1 赵飞2 黄立3 [导读] 大亚湾核电自商运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朱晓军1 赵飞2 黄立3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大亚湾核电自商运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着长期而丰富的开展场内综合应急演习的实践和经验。
为了响应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提高应急演习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提升演习的实战性、针对性和检验性,持续提升电厂应急响应实战能力,大亚湾核电开展了演习情景库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关键词:核电厂应急演习情景库1、现状分析核电厂核应急演习的情景及设计文件的准备,对演习的顺利实施以及演习目的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在演习情景及演习文件的设计准备方面,尚无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导则和标准。
以往,新建核电厂核应急演习往往采用按提前写好的脚本开展演习的方式,正式演习前往往还会进行预演。
目前大亚湾的演习已经由相对粗放的“过程引导,自由响应”阶段发展到相对完善的“过程引导,自主响应”的实战演习的新阶段,这就意味着参演人员事先对演习内容不知情,更能检验应急人员实战能力。
演习时除了模拟机提供的机组状态与参数之外,演习中还需要根据演习设计适时向参演人员提供机组设备故障模式与应急抢修进展、环境辐射监测数据、气象条件、集合人数、撤离车辆、公众信息、突发事件等各种信息,否则参演人员将无法开展预期响应,演习也就无法正常开展。
这样就对演习的设计和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立一套演习情景库,对提升演习的质量和提高演习的实战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情景库开发基本原则1)完整性a) 应涉及不同应急状态的组合b) 应急初始条件应包括应急状态分级中的四个识别类(R、F、H、S)c) 事故类型应考虑设计基准事故及严重事故d) 情景库预期响应行动应涉及电厂场内核应急预案中的所有应急响应功能2) 针对性a) 针对大亚湾、岭澳一期和岭澳二期核电厂机组技术特性,考虑电厂实际可能发生的各类核应急事件(事故),或参考国内外实际已经发生的核应急事件(事故)b) 针对大亚湾核电基地特定条件c) 针对场内应急组织响应模式3、情景库开发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应根据电厂场内核应急预案涉及的应急响应功能确定明确的检验目标,针对检验目标设定相应的演习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