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与脾切除术适应证共4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48
××××医院
手术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床号:住院号:
术前诊断:
拟行手术名称:全麻下开腹脾切除术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
1、麻醉意外:详见麻醉同意书。
2、术中根据探查情况决定行具体手术方案,必要时需扩大手术切除范围,行联合脏器切除,如胰尾、部分胃肠等。
3、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脾动静脉或邻近血管致大出血,或损伤邻近胰腺、胃肠、肾脏等致术后发生胰漏、消化道漏或尿漏等。
4、手术后并发症:如继发性出血、胸腹腔积液感染、胰腺炎发作、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胃排空障碍、肠粘连、肠梗阻、切口愈合不良等,必要时需二次手术治疗。
5、脾切除术后可能发生脾热、免疫功能紊乱、失常导致全身凶险性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发生。
6、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如肝功能进行性损伤、肝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胸腔感染、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出血或脑梗塞等,严重时可能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7、手术后因病人卧床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肺栓塞危及生命。
8、目前医疗条件有限,其他不能预料的意外情况等。
对以上可能我们将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一旦发生将积极治疗,但仍有发生上诉情况和其他意想不到的可能,甚至死亡,请您慎重考虑。
副主任医师:主管医师:
对以上内容,本人已认真阅读,并理解其含义,经慎重考虑,决定要求接受手术治疗,对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表示理解。
患者或家属意见:与病人关系:
时间:年月日。
外科学题脾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与操作技巧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在生理上担负着多种功能,包括免疫功能、红细胞储存和过滤等。
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脾切除术,即将脾脏完全或部分地切除。
本文将探讨脾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与操作技巧。
一、手术适应症1. 外伤或破裂:当发生脾脏外伤或破裂时,严重的出血可能会威胁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脾切除手术是必要的。
外伤破裂包括运动伤害、交通事故等。
2. 脾功能亢进:脾脏通过过滤老化或有缺陷的红细胞,维护体内血液的清洁。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脾脏可能会过度工作,导致脾功能亢进。
主要症状包括慢性疲劳、贫血和疼痛。
在这种情况下,脾切除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3. 血液疾病:一些血液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等,可能需要脾切除手术来纠正病情。
脾切除术可以减少脾脏对血液的过滤,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液状况。
4. 脾梗死:脾梗死是指脾脏供血不足导致的组织坏死。
脾梗死可能与血栓形成、感染或血管疾病相关。
当脾脏受到严重损害时,脾切除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二、操作技巧脾切除术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下面将介绍两种手术方式的操作技巧。
1. 开放手术:a.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相关检验。
在手术前,患者需空腹。
b. 麻醉:一般情况下,脾切除术需要全身麻醉。
c. 切口:外科医生会在患者左侧斜下腹部进行切口,具体位置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d. 操作:外科医生通过该切口进入腹腔,迅速找到脾脏及其相关血管。
然后,医生使用专用器械清除并切除脾脏。
术中应注意控制出血并维护良好的视野。
2. 腹腔镜手术:a. 术前准备和麻醉:同样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和全身麻醉。
b. 镜入路:外科医生在患者腹部进行小切口,并插入腹腔镜。
随后,医生通过其他小切口插入手术器械。
c. 操作:医生使用腹腔镜和器械视觉系统进行脾脏的清除和切除。
术中应小心控制出血,并保持良好的视野。
脾脏切除简介脾脏切除是一种手术过程,用于切除患者体内的脾脏。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上方。
脾脏在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它参与清除血液中的细菌和病毒、过滤老化或异常的红血球以及储存和释放血液中的可回收物质。
然而,由于某些疾病或外伤的原因,脾脏可能需要切除。
手术适应症脾脏切除手术常常是由于以下原因而进行:1. 脾脏肿瘤脾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在某些情况下,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或脾血管肉瘤可能需要切除脾脏。
2. 脾脏破裂外伤或意外事故可能导致脾脏破裂,这种情况需要紧急切除脾脏。
3. 其他疾病其他疾病如囊肿、脾脏结核、脾淤积症、先天性脾扭转等也可能需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
手术方法脾脏切除手术有三种常见的方法:1.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传统的腹腔手术方式。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通过一个较小的腹部切口来切开腹腔,然后切除脾脏。
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和操作内脏器官。
这种方法使手术创伤较小,并且恢复期较短。
3. 腹腔镜辅助手术腹腔镜辅助手术结合了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外科医生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插入脾脏切除所需的手术器械,并使用腹腔镜来辅助操作。
手术风险所有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脾脏切除手术也不例外。
常见的手术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大量出血,甚至需要输血。
•感染:手术创口可能会感染,导致发热和局部疼痛。
•脾切面胶质瘤:在切除过程中,有时会发现脾切面有肿瘤。
•胃破裂:手术期间可能会发生胃破裂,导致胃内容物渗入腹腔。
•腹腔脓肿:手术后可能会形成腹腔脓肿,需要进一步处理。
除了手术风险外,脾脏切除后还需要注意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并发症。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的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1.动作要轻柔:术后应避免腹部剧烈运动和重物提拿,以免引发术后并发症。
2.饮食规律:术后应遵循医生建议的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均衡,并避免进食过多油腻食物。
脾切除术适应症1.脾本身疾病(1)脾损伤:①粉碎性脾破裂;②脾门处外伤或伤及脾门主要血管;③合并其他重要组织、脏器损伤;④其他方式不能有效止血或因手术暴力如牵拉、挤压等所致的医源性脾损伤,若保留脾脏困难,亦应切除脾脏。
(2)脾感染性疾病:如脾脓肿、脾结核等。
(3)脾肿瘤:①脾脏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临床鉴别困难,通常采用全脾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
②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首选脾切除+放疗或化疗,疗效取决于病期、有无转移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③出现脾脏转移瘤时通常原发病已届晚期,手术治疗已失去时机和意义。
若仅为孤立性脾转移,可行脾切除术,效果满意。
若合并脾功能亢进或自发性脾破裂,亦需行脾切除术。
(4)游走性脾扭转:游走脾如产生压迫症状或并发脾蒂扭转时,应切除脾脏。
2.原发性脾功能亢进(1)先天性全血性贫血;(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3)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原发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等这类病症应经内科积极综合治疗,慎重掌握脾切除的选择与时机,5岁以下儿童应避免行脾切除术。
3.充血性脾肿大多见于门静脉高压症,常伴有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日本血吸虫病所致脾肿大经锑剂治疗后,可进行脾切除;肝炎后或门脉性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若伴有较严重的脾功能亢进,在肝功能较稳定时可行脾切除术。
合并明显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或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史者,应同时行断流术或分流术。
4.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可引起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当急性感染控制后,继发性脾亢可解除。
除非发生自发性脾破裂、脾脓肿等,无需行脾切除术。
慢性感染如反复发生如疟疾、黑热病等有明显的脾功能亢进现象,可实行脾切除。
5.其他规范性手术的脾切除肿瘤根治性手术时附加的脾切除术,如胃癌、食管下段癌、胰体尾部癌、结肠脾曲部癌、左肾肿瘤及腹膜后组织恶性肿瘤等。
禁忌症.全身状况很差的患者,常需适当延长手术准备时间,对于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应较好控制后才进行手术。
肝胆外科脾切除的适应证及手术疗法脾切除术在我国已是一种开展比较广泛的手术,用于治疗脾疾病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用于治疗脾外伤亦有300余年历史。
脾切除术对于没有粘连的一般肿大的脾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手术方法。
随着近代医学对脾生理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脾切除后对机体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的认识,常规脾切除的指征受到了挑战。
文献报道的各种保脾术式,不下几十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脾切除术失去了应有的位置,至今其仍是外科常见手术之一。
一、脾切除的适应证(一)脾功能亢进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大多与血液病有关。
有脾切除指征的血液系统疾病有以下几种。
1.某些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发生贫血和脾大,血红蛋白小于IOog/1者;有贫血、脾大与溶血性黄疸的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患者脾肝比值大于2和脾定位指数增高或输血量大,治疗效果差,巨脾伴脾功能亢进者;温抗体型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长期用药停药后复发者或并发血小板减少的EVanS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满意者或HCr核素测定,红细胞主要在脾内破坏者,或单纯28G型Coombs试验阳性者。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急性型患者用泼尼松、大剂量人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无效,出血严重危及生命时;慢性ITP患者病程大于半年,内科治疗无效者。
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增生好、红系偏高,并发溶血经长期内科治疗无效,H1Cr测定红细胞或血小板寿命缩短,主要在脾破坏者。
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脾引起压迫症状者。
5,伴有脾肿大和脾亢的毛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或溶血性贫血者,有时亦可考虑做脾切除术。
6.Gaucher病有脾大和脾功能亢进者。
7.骨髓纤维化内科治疗无效、发病年龄较轻,有骨髓硬化现象者其造血功能已移至脾,此种情况,脾切除应持谨慎的态度。
8.某些霍奇金病某些并发脾功能亢进的霍奇金病为了分级,也可剖腹探查切除脾,并进行肝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和临床分期,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提供依据。
脾切除术的适应证简介1.脾外伤左上腹或左手肋部穿透性损伤及闭合性损伤引起的脾破裂或包膜下破裂,自发性脾破裂,以及手术中损伤等,均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须立即行脾切除术止血,挽救生命。
2.游走脾(异位脾)由于脾蒂过长,脾可过度活动而成游走脾。
甚至出现脾蒂扭转,造成脾坏死。
无论脾蒂扭转与否,均应行脾切除术。
3.脾局部感染脾脓肿常发生在脓毒血症后,如脓肿局限在脾内,可行脾切除术,如脓肿周围炎症已波及脾脏四周,则仅能作引流术。
局限性脾结核,也可行脾切除术。
4.肿瘤原发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不论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恶性的(如淋巴肉瘤)均应行脾切除术。
转移性肿瘤较多见,大多数已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
5.囊肿上皮性、内皮性和真性囊肿,非寄生虫性假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如脾包囊虫病),均易继发感染、出血、破裂,应予切除。
6.胃体部癌、胃底贲门癌、胰体部、尾部癌、结肠脾曲部癌行根治切除术时,无论有无脾的转移,为清除脾动脉周围或脾门部淋巴结,均应行脾切除术。
特别是肿瘤与脾有粘连时,更应一并切除脾脏。
7.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充血性脾肿大者,均应行脾切除术。
8.其他脾功能亢进性疾病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适于年轻病人,首次发作,经药物治疗半年不愈;慢性反复发作者;急性型,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出血(儿童宜在1~2周内手术)和早期妊娠的病人(4~5个月内手术)。
②先天性溶血性贫血,适于药物(激素)治疗后1个月内不见效者;长期用药发生严重副作用,无法继续用药者。
术前应行放射性51铬肝脾区测定,表明脾为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者则手术;如肝为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时,则不宜手术。
③原发性脾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④原发性全血球减少症。
⑤再生障碍性贫血,适于药物治疗无效,骨髓检查存在代偿性增生者(周围血内网织红细胞检查多次为零者不宜手术)。
⑥后天性溶血性贫血(选择性病例)。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脾手术知情同意书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脾脏血运丰富,组织脆弱,易遭受外伤。
脾破裂在腹部闭合伤中居于首位,分为包膜下破裂、中央破裂和真性破裂。
临床所见脾破裂中约85%是真性破裂。
对于破裂邻近脾门者,有撕裂脾蒂的可能,出血量大,有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可能。
单纯脾破裂的死亡率约为10%。
为抢救生命行脾切除术止血。
但是切脾后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甚至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而致死,后者主要见于婴幼儿。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医生告知我脾手术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1)麻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休克,危及生命;2)术中因解剖位置及关系变异变更术式;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胃肠道、胰腺等,致胃瘘、肠瘘、胰瘘等;4)伤口积液、感染、裂开、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瘘管及窦道形成,切口疝;5)术中、术后伤口渗血、出血;6)术前诊断不明,或不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具体术式视术中情况而定,可能要改变手术方式,扩大手术范围;7)术后手术部位出血,可能需要行二次手术;8)术后腹膜炎,腹腔脓肿;9)脾缺如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疾病;10)肠粘连,肠梗阻;11)脑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癫痫;12)呼吸并发症:肺不张、肺感染、胸腔积液、气胸等;13)心脏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心跳骤停;14)血栓性静脉炎,以致肺栓塞、脑栓塞或其他部位栓塞;15)多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6)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7)诱发原有疾病恶化;18)因病灶或患者健康的原因,终止手术;19)术后肠系膜血栓形成;20)脾切除术后脾热;21)残脾感染、梗死;22)术后副脾残留,导致治疗失败;23)术后胃肠道出血,应激性溃疡,严重者死亡;24)术中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25)如果卧床时间较长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脑栓塞等;26)其它目前无法预计的风险和并发症。
汇报人:2023-11-30•脾脏的应用解剖•脾切除术的发展历程•脾切除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与步骤•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脾切除术的相关研究与展望脾脏的应用解剖滤血储存血小板参与免疫反应制造补体脾脏的生理功能01020304脾脏作为一个过滤器,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
脾脏中有大量的血小板,这些血小板在出血或受伤时会被迅速释放到血液中。
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帮助身体抵抗感染。
脾脏中的肝脏和其他组织共同制造补体,补体是一种能够增强免疫反应的蛋白质。
脾脏位于胃和结肠之间,略偏左侧,紧靠背部。
位置脾脏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与成年人的拳头差不多大。
大小脾脏是一个扁平的器官,略呈三角形或半月形。
外观脾脏由若干个称为小梁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这些小梁将脾脏分为许多小的区域。
内部结构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由脾动脉和脾静脉供血,这些血管与腹腔动脉和门静脉系统相连。
血管分布脾脏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些神经与脊髓和脑干相连。
神经支配脾脏的血管分布与神经支配脾切除术的发展历程脾切除术的历史背景在古代医学中,脾脏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与消化、免疫和内分泌等功能密切相关。
然而,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脾切除术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脾切除术的起源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开始尝试通过切除脾脏来治疗一些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如脾破裂、脾脏肿瘤等。
最初的手术方法比较简单,但效果并不理想。
手术技术的改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脾切除术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采用了更加精细的手术器械和更加先进的手术方法,使手术效果逐渐提高。
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明确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医生逐渐明确了脾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脾脏肿瘤、脾破裂等;而禁忌症则包括患者年龄过大、身体状况较差等情况。
脾切除术的演变与发展现代脾切除术逐渐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通过腹腔镜等技术进行手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