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二十一 森林和湿地
- 格式:ppt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66
第二讲森林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基础题组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约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700万平方千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有8万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③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热带雨林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A.植物生长速度快B.养分几乎全部都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内C.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D.生物残体分解快3.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快商业性伐木发展本国经济⑤发展雨林生态农业,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2019北京大兴期末)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是( )①净化水质②防风固沙③塑造地形④涵养水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19北京大兴期末)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可能检测到( )A.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B.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加C.出水口水质无变化D.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6.(2019北京西城期中)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简图和区域内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题。
孟加拉国是洪灾肆虐频繁的地区。
近年来,喜马拉雅山南坡附近国家的滥砍滥伐,使植被迅速减少,加剧了该国洪灾的发生。
分析植被破坏加剧该国洪灾的原因。
(10分)提升题组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下面两题。
7.(2019北京顺义统考)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季风风向②距海远近③地质地貌④纬度位置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2019北京顺义统考)三江平原湿地形成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①气候冷湿②地势低平不易排水③土壤存在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④河流较多,降水较多⑤植被稀少⑥地处高纬正午太阳高度小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201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
专题二十一森林和湿地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适应性考试)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保护、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05~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建设用地的扩张B.耕地转化为草地C.天然林迅速恢复D.农业灌溉区减少答案A解析据图,2005~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
根据材料“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可知,建设用地的扩张可能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A项正确,B、C两项错误;农业灌溉面积的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量的影响未知,D项错误。
2.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 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生态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增加比自然增长情境、耕地保护情境下大,所以2015年后,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对碳储量恢复影响最大,故D项正确。
(2019·山东济南期末)下图为我国东部平原某城市公园绿化景观照片,拍摄于2018年11月20日。
拍摄当日,走进公园,能看到一座座用草毡子搭起的小草房,里面住着法国冬青(常绿树木),附近草坪上铺满枯黄的树叶(见右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给法国冬青“搭房子”的目的是()A.防风B.防涝C.防旱D.防寒答案D解析拍摄照片时间为11月20日,应为我国秋季,景观中附近草坪上铺满枯黄的树叶,说明该地为落叶林,则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较低,而冬青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气温过低,会发生冻害,所以该地给法国冬青“搭房子”的目的是防寒,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