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讨论了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杂交稻——杂交粳稻的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杂交籼稻;杂交粳稻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也面临着在新世纪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的问题。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作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3%和37%。
我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1-3]。
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比粮食作物平均单产高约45%,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杂交稻大面积的快速推广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4-5]。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农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否定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理论观点,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使水稻单产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6-7]。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1.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1926年美国琼斯(J·W·Jones)首次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8]。
后来,印度、日本、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等的一些科学家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但未能应用于生产[9]。
1959年杨守仁也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特别是籼粳杂交的杂种优势更加突出[10]。
1958年日本的胜尾清开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滕坂5号产生雄性不育[11]。
1966年新城长友以印度春籼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台中65不育系。
1968年首先实现粳稻的三系配套,随后,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以缅甸籼稻品种里德稻与滕坂5号杂交,育成具有里德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2-14]。
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人类主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水稻产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有限水稻是一种对土地资源要求较高的作物,而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局势。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剧,土地资源的压力更加明显,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2. 环境污染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常需要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特别是农药的使用频繁,不仅对土壤有害,也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生产效率低下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耕作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种植方法单一等,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传统的稻田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田间管理也较为粗放,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二、发展建议1. 推广水稻精准种植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给水稻种植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精准施肥、水稻机插秧、大田覆膜、精准灌溉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科学地种植水稻,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2. 推广优质水稻种植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病虫害抗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并且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和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水稻的生长质量,可有效减少水稻种植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
4. 科技支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的水稻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
注重培养农民的科技素养,提高他们的种植和管理水平。
5. 实施生态农业倡导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业种植方式,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循环农业、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维护水稻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6. 政策支持加大对水稻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支持,鼓励农民种植优质水稻,推动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
水稻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但是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对水稻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水稻栽培中存在的问题1. 土壤质量下降随着持续的耕作和化肥施用,大量的养分被冲走,土壤质量下降。
这导致了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2. 病虫害防治不力水稻是一种较为脆弱的植物,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如果防治不力,病虫害将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 生长周期过长传统水稻品种生长周期较长,耗时较久,容易受倒伏、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4. 水稻品种单一我国水稻品种较为单一,对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适应性不足,容易导致产量波动较大。
5. 化肥施用量大传统水稻栽培中,化肥施用量较大,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水稻栽培中的优化措施1. 加强土壤养分的补给可以通过有机肥的施用、绿肥的种植等方式,加强土壤养分的补给。
这样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有效的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
3.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需要,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
4. 选用抗逆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抗逆品种进行栽培,可以减少水稻生长周期,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抗旱涝等能力。
5. 种植结构多样化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减少气候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绿色环保栽培推行绿色环保的水稻栽培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质量。
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水稻产业是全球农业中最重要的种植业之一,尤其是在亚洲地区,水稻占据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但是,水稻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缺乏、市场需求不稳定、生产成本过高等。
本文就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进行探讨。
1. 技术创新缺乏水稻是一种传统农作物,传统种植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对环境影响大。
当前,种植高产、高效、绿色的水稻成为了水稻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缺乏,很多地区的种植方式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方式,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浪费大量资源和环境问题等。
2. 市场需求不稳定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但是其种植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
餐饮、饲料、工业等多种需求对水稻的消费有着不同的要求,市场价格波动大,因此制约了水稻产业发展。
3. 生产成本过高水稻种植面积大,生产成本高。
由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使得水稻生产的成本逐年上升。
同时,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减小,种植户面临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导致农民的收益问题,降低了他们对生产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水稻产业的效益。
加强对水稻的品种改良、生产技术改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技术,建立人工智能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水稻收割等环节的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利益。
支持水稻企业与市场对接以提高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通过有力税收政策、市场培育、产业扶持、数据分享及其他形式的政策,创造一个更稳定、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同时,建立可靠的市场预测机制,促进水稻产业的稳健发展。
鼓励农业资讯与技术交流,提供适当的贷款与优惠政策,加入农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集体体系,使农户拥有更多的资本、技术和支持。
建立合理的价格补贴体系,降低种植成本、流通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低市场价格。
总之,水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市场和生产成本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只有在各方意见的共同推动下,水稻产业才能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
前为主,随田间管理随见随去,同时去杂去劣要及时彻底。
小麦品种原种生产田去杂去劣更要严格,不能确认的疑似植株应一并连根拔除。
2.3 坚持单株选择,搞好提纯复壮 单株选择工作在小麦品种种子生产,尤其在小麦品种种子提纯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单株选择必须切实熟练掌握本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典型性为依据,选择本小麦品种的典型单株,以提高和保持小麦品种纯度为目的。
2.4 改善环境条件,优化栽培技术 改善小麦品种生育环境条件,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延缓小麦品种退化速度。
小麦品种种子田要合理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时中耕,消灭杂草。
在作物布局上,小麦品种种子生产一定要建立集中连片的小麦品种种子生产基地,坚持规模种植的原则。
另外,除采用上述措施外,利用低温低湿条件大量贮存小麦原种,定期更新品种,减少小麦品种的繁殖世代,减少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概率,也是延长小麦品种使用寿命,保持小麦品种优良种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收稿日期:2012-10-31)近年来,杂交水稻种子销售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且质量越来越差,致使用种农户效益低下,种粮积极性受挫。
另一方面,制种农户及种子生产销售企业的效益也连连下滑,形成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销售、推广产业的恶性循环,已对我国水稻生产与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究其成因,与现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关系,必须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并给以切实解决。
1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面临的困境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是一项特殊的农业生产行业,是一个综合配套系统工程,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灌溉、集中成片等)、精准的综合配套技术(如父母本播种差期、栽插方式、肥水管理、病虫防治、花期调整、授粉方式、生物激素使用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措施;而目前却有如下几个现状。
1.1 土地使用权分散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给杂交水稻制种质量技术要求集中成片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由于不能集中成片,很多制种基地,杂交制种水稻与杂交种水稻田挨田交错种植,无法按技术要求进行隔离,对质量造成严重隐患。
杂交粳稻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回顾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杂交粳稻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我国杂交粳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杂交籼稻的发展而言,却显严重滞后。
截至2007年,我国杂交粳稻种植面积仍不到23.3万hm2,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左右[1];而杂交籼稻已占籼稻种植面积的80%左右,相比之下,杂交粳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若杂交粳稻种植面积达到400万hm2,每年可增产优质稻谷35亿kg,实现杂交粳稻的跨越式发展,将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1 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历史
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最早开始了杂交粳稻的研究,并育成了红芒野生稻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966年,琉球大学的新城长又育成了具有钦苏拉包罗Ⅱ型细胞质的台中65粳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称为BT型不育系,并选出同质恢复系,实现了BT型粳稻三系配套,随后,美国、菲律宾等国均曾获得不同细胞质的粳稻不育系。
但是上述不育系有的没有找到恢复系,有的虽实现了三系配套,却因不育系与恢复系属近等基因系,杂种优势不强也未能应用于生产[2]。
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65年。
当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找到了滇型细胞质的不育株,于1969年育成滇型不育系。
1972年,日本的BT型台中65不育系引进我国,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先后转育成一批BT型不育系,如黎明A、秋光A等[2]。
此后,各地用BT型、滇型不育系又转育成一批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新不育系;但在恢复系的选育上遇到了严重困难。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采用籼粳架桥、人工制恢的方法,于1975年育成了高配合力的恢复系C57,并与黎明A配制了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1]。
全国各地直接、间接利用C57选育了一大批适应不同生态地区的恢复系,通过与各种类型的粳稻不育系配组获得了一批优势强、适用性广的新组合,促进了杂交粳稻的发展。
2 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杂种优势问题
常规粳稻育种水平进展很快,杂交粳稻的竞争优势没有杂交籼稻强。
粳稻的常规育种多年来一直未受干扰,育种水平提高很快,无论是产量、米质还是抗性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杂交粳稻育种没有充分利用常规粳稻的育种成果,亲本选育的起点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提高很慢,育种基础差。
2.2 制种纯度和产量不高
由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粳稻,其不育系多为BT型或滇型不育系,属于配子体不育,一旦防杂保纯措施不得力,极易发生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导致F1代出现不育株或不育系中产生同质恢却不易花前去杂去劣,而严重影响F1代纯度。
同时,多数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几乎为零,异交结实率低,开花时间比父本迟,导致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不育系繁殖困难,制约了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
2.3 品质问题
除了少数几个粳稻不育系,如屉锦A、秋光A等米质较好外,大多数杂交粳稻米质较差,而且恢复系是籼粳交后代,带有较多的籼稻血缘,使杂交粳稻米质不理想且抗病性较差,尽管有些组合的米质达到国家食用稻米品质标准二级以上,但整体水平远不及优质常规粳稻。
2.4 适用性问题
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适用性不广,对光、温、肥等环境条件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不少杂交粳稻熟期常出现超亲现象,穗大粒多灌浆慢,两段灌浆现象普遍严重,熟期偏迟。
3 杂交粳稻发展的对策
3.1 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提高育种水平
籼粳杂交优势明显,而且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
但籼粳杂交存在后代分离严重、结实率差和不育等问题[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籼粳架桥、连续回交和复交等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4]。
3.2 走“双亲双优”策略,改良稻米品质
如仅仅改良单一亲本品质,而另一亲本的品质一般,则杂交后代的米质不会有大的改善;同时改良双亲的品质性状也是目前提高杂交粳稻米质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3.3 改良亲本开花习性,提高生产和制种产量
杂交粳稻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低,开花时间明显比父本推迟,严重影响了制种产量。
通过籼粳杂交,选择偏籼型不育系,选育过程中注重农艺性状选择的同时,加强其异交特性的选择,如选择大柱头、高柱头外露的单株,以克服粳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的缺陷,突破杂交粳稻大面积推广的瓶颈[1]。
参考文献
[1]邓华凤,何强,舒服,等.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C]∥袁隆平,邓华凤.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王才林,汤玉庚.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5):8-13.
[3]杨振玉.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及其技术策略[J].杂交水稻,2005,20(2):5-6.
[4]杨振玉.北方杂交粳稻育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