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史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合)。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高于法治。
皇权不断加大,相权不断被削弱,有相对专制。
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教案: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4.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资料、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皇帝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5分钟)1.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2. 探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政治决策和实施等;四、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概括与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参观博物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知。
教学方式:1. 讲授与互动结合: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2. 视频与图片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2016届高三历史拓展资料02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制度史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①源于夏②备于周③建立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①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地方-监御史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13个州监察区东汉:中央—御史台;地方-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隋:同汉朝唐:中央-御史台;地方-(道台史),10道监察区北宋:中央-御史台;地方-(监司),改唐朝“道”为“路” 明:中央-督察院地方-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清:中央-督察院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
特点:1、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
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2、为了保证监察机关工作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
清明 元 宋唐 隋 汉 郡县制 秦 地方 中央特点 朝代 汉承秦制 传承开创 承前启后 进一步加强 有新发展 空前加强 发展顶峰 发展完善 中朝尚书台外朝 郡国--州郡县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 道州县三级 二府三司参事 文臣路州县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皇帝、三公九卿 废省设三司 废中相分六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3、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通常遵循“以法理官”的监察原则,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
中国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制度史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度的著作。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作者吕思勉将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变革规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制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制度史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篇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税收制度等,这些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制度变革提供了借鉴。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制度变革过程。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模式。
这些变革过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制度文明的演进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制度创新的不断追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制度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制度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制
度文明的发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总之,中国制度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发展历程,也可以深入思考中国制度文明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两汉: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决策权;外朝:执行权,转移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决策程序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加强君权:财政权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辽朝: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权秘书内侍咨询机构➢清朝:军机处(雍正)+奏折制度演进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商朝:内外服制度(松散的联盟)➢西周:分封制(天下共主,血缘关系,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垂直管理,官员中央选拔,官僚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分权)+刺史(监察)➢唐朝:节度使(军权)藩镇割据➢宋朝: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转运使)➢元明清:行省制度(特点:犬牙交错,适度的军政大权集中,派出机构到常设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演进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爵(军功)➢西汉: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隋朝以后:科举制(才能)➢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演进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到融合——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中国考试制度史
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科举制度在隋朝(581年-618年)引入,唐朝(618年-907年)进一步发展。
它旨在基于个人能力而非社会地位或家庭背景选取官员。
科举制度有三个层次的考试:县级、省级和国家级。
县级考试每年举行,对已年满21岁的所有人开放。
通过此考试的人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
省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此考试的人有资格参加国家级考试。
国家级考试每三年在首都举行,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
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1644年-1911年)末期。
它在戊戌变法期间于1905年废除,但后来又被恢复。
然而,在清朝的新政策期间,它最终于1906年被彻底废除。
考试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为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们提供了获得政府高级职位的机会。
它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知识。
总之,中国的考试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人们基于能力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国经济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经济制度。
封建经济制度下,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主要是基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封建地主制度。
这种制度下,土地为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而农民则是无产阶级,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社会逐渐演化为资本主义社会。
这一转变主要发生在19世纪的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被引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开始崛起,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并开始实行私人财产和自由竞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制度发展的曲折和不完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政治的动荡和战乱,中国经济陷入了停滞和崩溃。
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几乎被摧毁。
这促使中国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并逐步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拥有所有制,资源和分配都由国家进行调控和安排。
计划经济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经济制度迎来了新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开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
这一转变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的经济制度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制度转型依然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四个阶段。
每一次的转变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王朝的建立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历史的主要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三代,司法权通常由君主行使,君主往往自任为“天子”,被认为是天命所在的最高法则。
司法制度注重君主的仁德和公正,下设刑徒、御史等职位来执行刑罚和监督司法。
2. 秦汉时期:秦朝的法律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推行法家法律体系,包括普遍使用法典,定罪刑罚公示等。
汉朝时期,司法制度采用刑律并重的惩罚原则,强调法律的公正和保护人民权益。
推行了县、邑、乡、里四级法院的地方司法组织。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逐渐向地方权力下放,强调官员的公正和责任,地方官僚开始主持审判。
隋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司法制度相对健全,成为中国司法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设立了大理寺、刑部、吏部等中央司法机构,各级官员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司法活动。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法律家和法律著作,如唐代的《隋书》、《刑统》等。
5. 元明清时期:元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等监察和司法机构,实行行使严格的法制统治。
明朝时期,明太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官员的选举和监察制度,并设立了各级法院来处理诉讼案件。
清朝时期,采用了满洲族的“八旗法”,修订了明代的法律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也受
到各个王朝和政权的影响。
司法官员的选拔、职权和判决程序等方面有所变化,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依法审判,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秩序。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和社会组织中的典章制度的发展史。
典章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中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发展史中,最早的典章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的王室颁布了各种典章制度,如《商宪》和《洛书》,规范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
西周时期,周王朝建立了礼乐制度,通过礼仪和音乐等方式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法律制度也逐渐分散化。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推行了法律主导的典章制度,例如制定《秦律》和《秦仪》。
然而,这种制度过于严格和苛刻,导致社会不满和反抗。
随着汉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典章制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汉朝推行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的学说,礼乐制度重新成为主导。
汉朝制定了《汉律》和《汉仪》等典章制度,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和礼仪。
隋唐时期,中国典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唐朝建立了完备的典章制度,例如制定了《唐律疏议》和《唐仪》等法典和典章,使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得到了更好的规范。
宋朝时期,推行了儒家思想的理学,进一步强调了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制定了《宋仪》和《宋刑》等典章制度。
明清时期,中国的典章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明朝推行了律例法典制度,如制定了《明律》和《明仪》,并加强了法治的原则。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行法治。
清朝制定了《大清律》和《大清会典》等重要法典和典章,规范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发展经历了从严格的法律主导到礼乐和道德主导的转变,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都对典章制度进行了不同的规范和发展。
这些典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人们的行为。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和影响4.结论正文(篇1)一、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二、发展历程1.夏朝至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始于夏朝,经过商朝、西周、东周等时期,最终在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至唐朝:在秦朝之后,汉朝至唐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3.宋朝至清朝:在唐朝之后,宋朝至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自治程度逐渐提高。
三、特点及影响1.君主专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即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独裁和腐败。
2.封建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即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
3.君主立宪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干预和操纵。
4.共和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共和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四、结论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目录(篇2)I.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A.政治制度史的定义B.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II.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II.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A.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V.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代影响A.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政治的影响B.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的著作:
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
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张晋藩著):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
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
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著):对于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具有指导
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构建。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政治史研究的典范,首
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5.《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制度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问题,得出了系统、贯通、精炼的不刊之论。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6.《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本书主要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士
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
以上著作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书籍,建议查阅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籍分类目录,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了解更多相关学术论文。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秦统一,再由汉代的官僚制度到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1.原始社会与部落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中,部落长老担任着部落的首领,负责协调内部事务和处理外部关系。
这种部落制度是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基于血缘和族群的关系。
2.封建制度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部落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拥有天命来统治全国,君主授予诸侯土地和封号,而诸侯则向君主效忠。
这种等级制度中,封建王朝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关系。
3.官僚制度的推行汉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官僚制度在这个时期被推行起来。
官僚制度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设置一系列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并按照明确的等级制度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史上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兴起唐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兴起。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提倡文治,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为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王朝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并最终被推翻。
新兴的市民阶级崛起,开始追求民主与自由,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这些政治制度的兴衰变革,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中国已经不再沿用古代的制度,但是这段历史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商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外服制度。
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分封制目的: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以巩固统治。
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区域,促进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国家政权机构趋向严密,维持了西周政权的长期稳定。
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2、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与“国”的统一。
影响:对当时而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而言,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式有较大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3、礼乐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家国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体现了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机统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3、带有浓厚的原始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中国制度史》读书笔记一、出处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社会经济部分分成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衣服、宫室、婚姻和宗族等八个题目,宗族部分又分成国体、政体、户籍、赋役、征榷、官制、选举、兵制和刑法等九个题目,通过对它们的阅读,能够深化对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认识。
二、摘抄及评论管子治国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治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凡为国之急着,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
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
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疆,兵疆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疆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又曰:“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这段话可以说是很深刻地道出了为什么封建统治者们那么重视发展农业问题了。
发展农业不仅有利于富国、强兵、扩张,而且可以解决无业游民问题,有利于维护统治。
孟子也曾言‚有恒产而后有恒心‛,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这是因为统治者利用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来稳定社会秩序。
安土重迁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它与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为封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家人人生的希望。
不同于工业和商业,农业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不能流动的,所以,农民只能依附于土地,将其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
农民的‘土地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如此,那么除非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人们才会背井离乡,否则,就会世世代代都扎根于那片土地。
除此之外,安土重迁所衍生出的地缘性、血缘性家族观念强。
‚生于斯,长于斯‛将人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家乡不过是家族的放大化而已,在人们的努力奋斗过程中,最大的奋斗目标也不过是‚光耀门楣‛、‚衣锦还乡‛罢了,并且地望,籍贯,落叶归根,认祖等词汇都反映了这一点。
土地私有制之缘起,盖有四端:一曰先占,如垦辟荒地是也。
古之分地,后遂变为私有者,当属此类。
二曰劫夺。
胜者以败者为奴,没收其财产为己有是也。
大而灭国,小而亡家,皆属此类。
三曰兼并。
则私产既兴之后,恃其财力,以攘夺人者也。
四曰由公产变为私产。
私有制既兴,一部落之公财,散而为家族之私财。
家族管理财产之权,在其族长。
久之,财产遂变为族长所独有。
在吕思勉看来,‚贫富不齐为致乱之原‛,而贫富不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以上摘录的是土地私有制兴起的原因,吕思勉将其总结为四点:先占、劫夺、兼并、由公产变为私产。
其中土地兼并尤为严重,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贫富不均又是许多社会革命的根源,因此,均贫富成为了中国的社会思想中的重点课题。
《论语.季氏》提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原则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除此之外,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力图实现‘耕者有其田’。
其中,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方法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购买,价由地主定,值百抽一,并且地为素地。
定完地价后,以法律规定:从定价那年起,地皮的价格再涨,那所加的部分归为公有。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土地国有。
即使这一纲领中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权,但是这种以征收地价税、涨价归国的逐步解决土地问题的手段不能满足农民反封建、分土地的要求,因而注定这是失败的一次尝试。
然金在当时,特以供王公贵人之用,不则富商大贾或资焉,与平民实绝无关系。
金之渐见其少,始于南北朝时。
魏书释老制:兴光元年,敕有司于五假大寺内,为大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
天安中,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在关于钱币这一章节中,吕思勉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货币是银本位而不同于西方的金本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文的摘录中就有介绍。
要想成为一国的本位货币,那么它就必须具有广泛的流通性和普遍性,而这一点恰恰是金在中国古代不能做到的。
同时,关于金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许多人认为古代黄金多,到了后世就变少了,这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有关。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的,在佛教盛行期间,金的消耗量极大这点是毋庸臵疑的,但是,问题是,金的数量多少从最根本上取决于金矿的多少。
中国货币制度之所以不完善,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国情。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的习俗不一,因而政府的控制力量无法达成统一,政府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统一货币以及完善货币体系。
古人饮食必祭者,曲礼郑注曰:“祭先者,君子有事不忘本也。
”疏曰:“君子不忘本,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种,种出少许,置在豆间之地,以报先代造食之人也。
”周官膳夫注:“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
”释文引干宝云:“祭五行六阴之神,与人起居。
”案:古人最重报本,干说非也。
今者人习于谷食,不知始教饮食之功。
观墨子、吕览言古伤生者之多,追想古代茹毛与菜之苦,则知孔子之“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礼亦宜之矣。
古人凡事皆隆先圣之报者以此。
古人最重本,这点从祭祀的饮食方面便可知晓。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在此等大事面前,仍‚示有所先‛,由此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现代人就远远不如古人,即使我们的饮食习惯等进化了很多。
在古代政治中,祭祀尤为重要,将饮食与祭祀结合起来,在相当程度上等于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
古人常将烹饪方法与治国之道结合在一起。
《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
韩非子阐释道:‚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
除此之外,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
饮食还被与教育挂钩,五代时魏州人刘赞,父为县令,毎食,其父‚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
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
’‛‚由是(刘)赞益力学,举进士。
‛社会上形成了‚学业未成,不听食肉‛的风气。
公费吃喝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其也是汉唐饮食生活史上一个突出现象。
封建统治阶级以种种名义进行公费吃喝,唐代百官上朝有所谓‚廊下食‛,‚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
‛宰相办公有所谓‚堂飧‛。
与现代的公费吃喝待遇不同的是汉唐的公费吃喝还自有一套‚理论‛,高宗时有的宰相‚以堂馔丰余,欲少损。
‛感到花费过多,浪费太大,提出降低一点标准,但是遭到反驳:‚此天子所以重枢务、待贤才也,吾等若不任职,当自引避,不宜节减,以自取名。
‛所以说,不管是假借什么名堂,公费吃喝现象的禁止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淮南子本经训云:“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之风弗能袭,土事不文,木工部。
”“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之俭节。
”又谓:“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宫室不仅仅是住所,更有甚者与政治相关联。
明堂制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明堂在中国古代礼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明堂的称谓始见于西周,并为后世历代帝王所仿效,集宗教,政治,教化作用为一体。
马一浮曾言‘明堂是圣人根本大法,即德教之根本大义,一切礼制,无不统摄于此’。
由此可见,明堂的存在意义超出了建筑范畴,上升至人与神的沟通媒介,反映出周人的分封制度和其‘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统治思想。
古代君权的合法性并不是来自于人民,得到人民的认可,而是来自于虚无缥缈的神,‘君权神授’。
因此,当君主想要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时,必须借助于神意,而明堂制度则很好地满足了君主的需求,因而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可以说,明堂及明堂制度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化与实体化,其意在构建政治秩序,论证君主权力的合法性以及维护君主的政治权威。
离婚之律,后世略与古同。
清律云:“凡妻无应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杖八十。
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减二等,追还完聚。
若犯义绝,应离而不离者,亦杖八十,若夫妻不想和谐,而两愿离者,不坐。
”婚姻的重要性,从‚洞房花烛夜‛被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便可知晓。
而上文所摘录的是关于清代离婚制度的状况,我相信通过对古代离婚制度的认识,可以深化对古代女子权力的了解。
与现代社会相同的是,古代婚姻中也存在着离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许可离婚、专权离婚、限制离婚等。
反映在方式上,则是以‚出妻‛为主,以‚义绝‛‚和离‛以及‚呈诉离婚‛为补充。
出妻,即只要妻子犯了‚七出‛之一条,那么丈夫就有权力强制休妻。
《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从这条制度上看,古代的妇女是十分具有悲剧性的,是维护夫权和封建家长制而被牺牲的产物,其婚姻和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受其控制的,对人生和未来的希望悉数寄托在丈夫身上,丧失了自我的独立人格。
因此,在古代,男子娶妻娶贤的标准之一就是妻子的不干预,但是,与其说男子的‘妻妾成群’是妻子的放纵,不如说是男子本身好渔色,利用社会对他们的宽待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
相对于‚出妻‛而言,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道德,还存在着一种制度—‚三不去‛。
三不去是三种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而丈夫不得将其休弃的法定事由。
‚三不去‛的具体内容按照《大戴礼》所记载的就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以及前贫贱后富贵。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强调‘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缘由,因此,三不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已婚妇女的权力,为其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除此之外,‘和离’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的婚姻特征。
和离是一种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的契约离婚制度,强调情合,合则聚,不合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