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8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教学大纲《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是《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内容的安排以实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的,做到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按校种植类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分12个项目,教学30学时。
具体内容如下:实验实训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实验实训二植物的细胞结构的观察实验实训三植物营养器官的观察实验实训四植物生殖器官的观察实验实训五快速测定种子生命力的方法实验实训六土壤含水量测定与田间验墒技术实验实训七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实验实训八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实验实训九降水量与空气湿度的观测实验实训十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的测定实验实训十一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实验实训十二化学肥料定性鉴定实训大纲实验实训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一、目的要求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及成像原理。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适用及维护方法。
二、实验内容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保养与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实训二植物的细胞结构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学会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会画植物细胞结构图.二、实验内容:1、临时玻片标本切片的制作。
2、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结构观察3、生物绘图法。
通过观察切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三、实验作业绘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实验实训三植物营养器官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特点。
了解种子植物的根尖分区。
2、掌握枝、芽和茎的外部形态和类型。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内部构造。
3、掌握叶的组成、叶片的形态、叶脉的类型、单叶与复叶的区别、复叶的类型、叶序。
掌握叶的解剖结构。
4、学会叶脉书签的制作。
二、实验内容:根、茎、叶的形态描述和内部解剖结构的观察三、实验作业绘出根茎叶结构图实验实训四植物生殖器官的观察一、实验目的要求: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及其形态变化,认识各种花和花序的类型。
植物生长实验植物生长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这类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还能帮助我们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
一、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探索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2.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盆、水、测量仪器(如光照计、温度计、湿度计等)。
3. 实验步骤:a) 准备种子和土壤:选择一种适合实验的植物种子,将种子放入湿润的土壤中,确保土壤含水量适宜。
b)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组和对照组,如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温度、不同水分等。
c) 植物生长条件的控制:将不同组的植物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保持环境条件的稳定,如每天确定的光照时间和强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d) 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记录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花朵产生等相关数据。
e)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组的植物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最佳的生长条件。
二、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实验结果可能有所差异。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实验结果:1.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适宜的光照强度(如15000流明)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过高或过低的光照强度则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如20-28摄氏度)内,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则会导致植物发育受阻或生长缓慢。
3.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适宜的水分含量(如土壤湿度保持在50-70%)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吸收和水分平衡,保证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
三、实验意义植物生长实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1. 增进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通过对植物生长实验的探索,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
2. 探索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植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植物生长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并为植物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授课时间:2012-2013学年上学期授课班级;12园林2班、12园林3班课程总学时:180学时(90学时×2)教师姓名:冯鑫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说明植物生长与环境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材建设要求,教材内容体现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
修完本课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学习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也应该以实践技能为单位组合,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内容安排上以农时季节为主线。
按照专业课的内容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课内容,种植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合为一体,新编成《植物生长与环境》。
为充分发挥了减少重复,适当压缩理论部分,增加实践应用内容。
本课程参考学时总计90学时(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教学22学时),学时分配参考表见下页。
使用本教学大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一.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重在实践,并不断吸收相关行业(果树、蔬菜、花卉、农学、种子、园林)生产、科研等方面的新技术,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注意与有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后衔接和分工,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三.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努力采用现场教学,使教学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一般应随农时季节进行,最好能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教学大纲《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是《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内容的安排以实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的,做到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按我院种植类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分15个项目,教学30学时。
具体内容如下:实验实训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组织器官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及内部组织、细胞特点。
二、实验内容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保养与使用注意事项。
生物绘图法。
通过观察切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根尖观察,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观察。
顶芽观察,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观察,叶的结构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果实结构观察,种子结构观察。
三、实验作业绘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实训二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比较一、目的要求了解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变化的原理,掌握比较酶活性的一种实验实训方法。
二、实验内容酶液的制备:以10%的甘油为提取剂,提取淀粉酶,制备酶提取液。
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比较:通过对不同萌发时间的小麦种子淀粉酶提取液水解淀粉强弱的比较,判断淀粉酶活性。
三、实验作业分析实验实训结果。
实验实训三光合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了解光合色素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明确光合色素的提取及分离方法,学会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光合色素的提取:新鲜叶片,乙醇提取。
光合色素的分离:滤纸层析分离叶绿素a、离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叶绿素的理化性质:皂化作用,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的取代作用,荧光现象的观察,叶绿素提取,吸光度测量。
三、实验作业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设计植物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
实验一: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如豌豆植物。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两组相同的豌豆种子,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种子。
第一组种子将放置在充足的阳光下,每天都会接受到正常的自然光照。
而第二组种子将被放置在遮光罩下,只接受到有限的光照。
我们每天记录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株高、叶片数量等。
通过比较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常见的植物,如小白菜。
同样地,我们需要准备两组相同的小白菜种子,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种子。
第一组种子将放置在常温下,保持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
而第二组种子将被放置在低温环境中,温度将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我们每天记录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株高、叶片数量等。
通过比较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三: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一种适应湿润环境的植物,如蕨类植物。
同样地,我们需要准备两组相同的蕨类植物孢子,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孢子。
第一组孢子将放置在湿度适宜的环境中,保持适当的湿润度。
而第二组孢子将被放置在干燥环境中,湿度将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我们每天记录两组孢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根长、叶片数量等。
通过比较两组孢子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四: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对光周期敏感的植物,如菊花。
同样地,我们需要准备两组相同的菊花种子,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种子。
第一组种子将放置在正常的光周期下,接受到正常的日夜交替光照。
而第二组种子将被放置在人工调控的光周期下,光照时间将被延长或缩短。
我们每天记录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花蕾数量、花朵大小等。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的生长环境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植物所需的生长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植物,促进其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的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索植物的生长环境。
实验一: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材料:两个小盆、土壤、两根相同类型的植物(如小白菜)、透明塑料袋、日光灯步骤:1. 准备两个小盆,分别填满土壤,并将两根相同类型的植物种在盆中。
2. 将一个小盆放在室内阳光直射的位置,另一个小盆放在阳光无法直射的室内位置。
3. 对两个小盆的植物进行日常的浇水和保养,并记录观察结果。
4. 每天早晚分别用日光灯照射植物约1小时,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观察几周后,我们可以发现阳光直射的植物比阳光被遮挡的植物生长更好,阳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二:水的供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材料:两个小盆、土壤、两根相同类型的植物、水瓶、测量杯步骤:1. 准备两个小盆,分别填满土壤,并将两根相同类型的植物种在盆中。
2. 将一个小盆保持湿润,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状态。
3. 另一个小盆适度浇水,避免过度浇水,也避免土壤干燥。
4. 每天测量和记录两个小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等等。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发现保持适度湿润的植物比过度浇水或土壤干燥的植物生长更好,适量的水分供给有助于植物正常生长。
实验三: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材料:两个小盆、土壤、两根相同类型的植物、恒温箱或保温箱、温度计步骤:1. 准备两个小盆,分别填满土壤,并将两根相同类型的植物种在盆中。
2. 将一个小盆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如恒温箱设置在25摄氏度左右),另一个小盆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如室温)。
3. 对两个小盆的植物进行日常的浇水和保养,并记录观察结果。
4. 持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如高度、叶片质量等。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温度适宜的植物生长较好,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高职院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授课内容要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
《植物生长与环境》是种植类专业如园艺、园林、生物技术、农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把种植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综合在一起,合成《植物生长与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把理论讲活,增加学生兴趣;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在学习之前应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知识,是种植类专业学生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类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使学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亲缘关系等植物系统学知识。
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种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研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
为种植类专业课-栽培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专业课打下理论和技能基础。
本课程参考学时总计160学时(理论教学118学时,实验教学4 0学时),实践实训1.5-2.0周,学时分配参考表见下表。
四、使用本教学大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掌握与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重点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内容:1. 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包括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2.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实验,包括种子发芽、植物生长速率、光合作用等。
3. 植物的生理实验,包括水分吸收、养分运输、光合作用速率等。
4. 植物的生殖实验,包括花的结构与传粉、种子的形成与传播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2. 实验设计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预期结果。
3. 数据采集法,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4. 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材料、器材和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操作规范。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数据和实验条件等信息。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图表展示。
5. 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总结实验的结论和启示。
五、实验材料:1. 植物标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等。
3. 实验试剂,如染色剂、营养液、植物激素等。
4. 实验工具,剪刀、镊子、显微刀等。
六、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需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
3. 实验讨论,学生需参与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展示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涵盖了实验目标、内容、方法、步骤、材料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幼儿园小小绿手指: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方案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开展以主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适合幼儿园的小小绿手指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方案,并探讨该实验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1. 实验材料准备在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前,首先需要准备相应的材料,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所需材料包括:小花盆、土壤、种子、水壶、对比组植物(种子不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标签和笔。
在准备材料时,需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园幼儿手小的花盆和易于生长的种子,以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观察性。
2. 实验步骤第一步,让幼儿动手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将土壤倒入花盆、在土壤中种植种子、给植物浇水等。
通过亲自动手的操作,幼儿可以感受到植物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第二步,指导幼儿在种植的植物上贴上标签,并用笔记录下种植日期。
这样做有助于幼儿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第三步,指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比如生长速度、叶片颜色、根系情况等,并与对比组植物进行对比。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和阳光等,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
3. 实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验总结,让他们回顾整个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总结,可以帮助幼儿形成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
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而言,植物生长观察实验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动手和思维能力。
实验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的操作体验,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实验也为幼儿和家长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幼儿园小小绿手指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方案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标植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植物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植物界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实习内容1、实习时间:为期一周的集中实习。
2、实习地点:具有丰富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林场、山区等。
3、实习活动:采集、鉴定、研究植物标本,观察植物生长环境,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实习工具:标本采集器、放大镜、镊子、剪刀、纸袋、野外记录本等。
三、实习步骤1、准备阶段:教师介绍实习目的、实习地点、行程安排、安全注意事项等,学生分小组,确定小组长,准备实习工具。
2、实习过程:在教师带领下,参观和了解植物生长环境,采集、鉴定植物标本,记录数据,学习使用工具。
3、整理和鉴定阶段:整理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干燥处理,由指导教师进行鉴定并制作标签。
4、数据分析与总结阶段:分析采集的植物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撰写实习报告。
5、考核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标本制作质量、数据分析能力及报告撰写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习要求1、学生应遵守实验室和野外的安全规定,注意环境保护。
2、学生应按照教师的指导,掌握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植物标本的方法。
3、学生应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生命活动,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学生应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1、实习安全教育(1课时)2、实习地点介绍及行程安排(1课时)3、植物学基本知识介绍(2课时)4、植物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3课时)5、植物分类和鉴定(3课时)6、植物生长环境观察与记录(2课时)7、数据分析与总结(2课时)8、实习报告撰写与答辩(2课时)总计:18课时六、实习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应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地点介绍、实习活动安排、植物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植物分类和鉴定结果、植物生长环境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及总结等内容。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观察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的实验1. 引言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其科学实验与观察能力。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植物种子(如小麦、豌豆等)- 播种盘或花盆- 培养基(如蛋白胨、营养液等)- 光照设备- 温度控制设备- 水- 实验记录表2.2 实验方法:第一组(正常组):将一组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以作为对照组。
第二组(温度变化组):将一组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例如,低温、高温等。
第三组(光照变化组):将一组植物种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例如,强光、弱光等。
第四组(湿度变化组):将一组植物种子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培养,例如,干旱、湿润等。
每组至少设立三个重复样本,以减小实验误差。
3. 实验观察与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将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观察和记录的项目包括植物的根系生长情况、茎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和大小等。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或受损。
-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生长的重要过程,良好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 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也起一定作用:适宜的湿度条件有利于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水分平衡。
5. 实验的意义与应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如光合作用、温度和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此外,这个实验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与观察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6.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确保实验条件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录并准确填写实验记录表。
植物生长与植物适应环境实验生物课教案教案主题:植物生长与植物适应环境实验一、引言植物生长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植物通过对环境的适应,能够生长繁衍并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实践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和适应环境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 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现象,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1. 实验装置:种植盆、种子、土壤、喷壶、光照设备、温度控制设备;2.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水、肥料、砂土。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种植盆,并填充适量的土壤;b.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水中,约浸泡2小时;c. 在种植盆的不同部位分别播种小麦种子,确保每个部位种子数量均匀。
2. 实验组设置a. 光照组:将种植盆放置于光照设备下,保持12小时的光照时间;b. 温度组:将种植盆放置于温度控制设备内,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c. 控制组:将种植盆放置在普通自然环境下。
3. 实验观察与记录a.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根系情况、叶片形态等;b. 每隔一段时间浇水,并记录浇水量;c. 定期施肥,并记录施肥情况。
4. 实验数据分析a. 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图表绘制;b. 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并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1. 结果分析a. 根据数据统计和图表,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b. 总结不同环境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深入思考a. 探究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哪些特点?b. 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生长差异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1. 开展更多的实验,比如改变光照时间、温度、水分等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植物进行实验,拓宽对植物生长和适应环境的了解;3. 探索植物的适应机制或应用价值,如适应干旱或盐碱环境的植物。
七、实验心得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科学实验设计探索动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我们对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和兴趣。
科学实验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如何设计一系列实验来探索动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关系。
实验一: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首先关注植物的光照需求对生长的影响。
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如豌豆,进行实验。
首先,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豌豆种子分成两组。
第一组放置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第二组放置在低光照或无光照的环境中。
每天记录两组豌豆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等。
通过对两组植物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选择一种适于在室内生长的植物,如仙人掌,进行实验。
将仙人掌分为三组,第一组放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第二组放在高温环境中,第三组放在低温环境中。
仍然保持光照和湿度的一致,每天记录三组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三:土壤pH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的pH值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常见的蔬菜植物,如番茄,进行实验。
将番茄种子分成三组,每组分别种植在不同pH值的土壤中。
保持光照、温度和湿度一致,每天记录三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系生长情况、植物高度以及叶片数量等。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pH值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四:CO2浓度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除了陆地植物外,我们还可以探索水生植物对不同CO2浓度的响应。
选择一种适合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如水葫芦,进行实验。
将水葫芦分成两组,一组放置在正常的CO2浓度环境中,另一组放置在高CO2浓度的环境中。
每天记录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系生长情况、茎长和叶片数量等。
通过对两组植物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研究CO2浓度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学科学实践教案植物生长与观察实验小学科学实践教案主题:植物生长与观察实验目标:通过植物生长与观察实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所需条件,提高科学实验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内容: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植物对水、阳光和土壤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十个塑料盆2. 土壤3. 植物种子(如豆芽、小麦等)4. 水壶5. 太阳能灯6. 温度计三、实验步骤:1. 将土壤平均分配到十个塑料盆中。
2. 在每个塑料盆中种植相同数量的植物种子(豆芽或小麦),并保持适当的湿度。
3. 将这十个塑料盆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a. 直接放置在室外阳光下b. 在室内放置在有阳光的窗户旁c. 在室内放置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每个环境条件下,均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使用太阳能灯提供光源。
4. 对于每个盆中的植物,记录以下信息:a. 生长高度b. 叶片颜色c. 根系形态5.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持续一个月。
四、实验讨论与总结: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 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情况如何不同?2. 为什么阳光、水和土壤对植物生长很重要?3. 如何为植物提供最适合生长的环境?5. 实验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六、实验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延伸实验。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植物种子进行类似实验,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记录,了解到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植物生长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实验设计有时容易出现简单和不严谨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生长植物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一次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生长,并分析实验结果。
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植物对这些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
2. 实验材料2.1 植物种子:选择一种易于生长的植物种子,如小麦、豌豆等。
2.2 小花盆或花盆:用于种植植物。
2.3 泥土或培养基: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2.4 水:用于浇灌植物。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小花盆或花盆,并在其中放入适量的泥土或培养基。
3.2 将植物种子均匀地撒在泥土或培养基上,并轻轻压平。
3.3 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
比如,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不同的水分条件下以及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3.4 每天定时给植物浇水,并记录下浇水的时间和用量。
3.5 在设定的实验周期内,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及时记录下观察结果。
3.6 统计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实验记录和分析4.1 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数目、根部生长情况等。
4.2 统计各组实验数据,并绘制成柱状图、折线图等方式展示,以更直观地显示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
4.3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
例如,光照强度越高,植物可能生长得更高、叶片更绿;水分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4.4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进一步展望如何优化植物生长环境以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
5. 实验注意事项5.1 实验中应尽量控制变量,除了需要研究的环境因素外,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5.2 实验组数目要足够,重复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生物之一,其生长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适应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简单的植物生长观察实验,并附上相应的实验记录和分析。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究光照、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1. 绿豆或其他快速生长的种子2. 小花盆或种植用的容器3. 肥沃的土壤4. 温水5. 温度计6. 手电筒或其他光源实验步骤:1. 准备种植容器:选择合适的小花盆或种植容器,并填充肥沃的土壤。
2. 播种:在土壤表面均匀撒播种子,然后轻轻按压种子,使其与土壤接触良好。
3. 浇水:用温水轻轻浇透土壤,保持湿润状态。
4. 观察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种植容器分为两组,一组放置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另一组放置在不受光照的条件下。
5. 观察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种植容器分为两组,一组保持适度的湿润状态,另一组保持较干燥的环境。
6. 观察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温度计测量两组种植容器的温度差异,一组放置在较暖的环境,另一组放置在较凉的环境。
7.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时间、株高、叶片颜色、叶片数量等指标。
8. 持续进行实验观察,直到植物生长结束或实验时间到达预定的终点。
实验记录:以下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记录:第一天:在光照充足和适度湿润的条件下,开始播种。
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第三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种子开始发芽。
适度湿润的土壤促进了种子的生长。
第五天:在光照充足和适度湿润的条件下,幼苗的株高达到了2厘米。
叶片开始展开。
第七天:在不受光照的条件下,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株高仅为1厘米。
叶片颜色变黄,明显缺少阳光的照射。
第十天:在较干燥的环境中,幼苗的生长停止,株高仅为 2.5厘米。
叶片干燥脆弱,生机较弱。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教学大纲《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是《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内容的安排以实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的,做到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按我院种植类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分15个项目,教学30学时。
具体内容如下:实验实训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组织器官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及内部组织、细胞特点。
二、实验内容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保养与使用注意事项。
生物绘图法。
通过观察切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根尖观察,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观察。
顶芽观察,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观察,叶的结构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果实结构观察,种子结构观察。
三、实验作业绘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实训二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比较一、目的要求了解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变化的原理,掌握比较酶活性的一种实验实训方法。
二、实验内容酶液的制备:以10%的甘油为提取剂,提取淀粉酶,制备酶提取液。
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比较:通过对不同萌发时间的小麦种子淀粉酶提取液水解淀粉强弱的比较,判断淀粉酶活性。
三、实验作业分析实验实训结果。
实验实训三光合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了解光合色素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明确光合色素的提取及分离方法,学会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光合色素的提取:新鲜叶片,乙醇提取。
光合色素的分离:滤纸层析分离叶绿素a、离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叶绿素的理化性质:皂化作用,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的取代作用,荧光现象的观察,叶绿素提取,吸光度测量。
三、实验作业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实训四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小篮子法)一、目的要求了解呼吸强度的测定原理,学会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测量瓶准备:三角瓶,单孔橡皮塞,小钩,l0.7%Ba(OH)2溶液,瓶塞。
种子试材准备:干小麦种子,发芽小麦种子,纱布小袋悬在瓶中,空瓶对照。
室温,35℃-40℃。
呼吸测定:静置,每2-3 min轻摇一次,20-30 min后滴定。
取种,迅速塞瓶,充分摇匀,酚酞液,草酸滴定,红色消失,准确记录。
结果计算:呼吸强度=(空白滴定值-正式滴定值)×60×100/种子质量(g)×测定时间(min)注意事项:滴定时要缓慢,要不断轻轻摇动三角瓶下部,切不可急滴,尤其在后期阶段,以免过量作废。
用0.023mol/l浓度的草酸是因其1ml相当于1mg CO2量。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说明各瓶呼吸强度差异的原因。
实验实训五土壤样品的采集(一)一、目的要求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不正确的采样方法,常常导致分析结果无法应用,误导制定农业生产措施。
土壤样品采集应遵循随机、多点混合具有代表性的原则,严格按照要求和目的进行操作,掌握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采样点数量的确定:按照地块面积的大小确定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布设:按随机的原则布设采样点,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土壤样品采集:在每个采样点采样后混合,按四分法分至所需用量为止。
贴好标签:采样时间、地点、土层深度、采样人。
三、实验作业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实训五土壤容重的测定(二)一、目的要求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准备技术能力。
二、实验内容计算环刀体积并称重,在不破坏土壤的自然状态的前提下用环刀在田间取土,土样称重,土样烘干后二次称重,结果计算。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实训六土壤样品的制备(一)一、目的要求掌握土壤样品的制备方法,为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土样风干,去除杂质,粉碎过筛,分类装瓶,贴签保存。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分析注意事项中要求做法的原因。
实验实训六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二)一、目的要求风干土壤的水分主要是吸湿水,其含量因土壤质地和空气湿度的不同而变化。
水不是土壤的一种固定成分,在计算土壤各种成分时不应包括在内。
测定土壤的水分含量,并将土样换算成烘干样,才可准确比较各种土壤的分析结果。
二、实验内容铝盒称重(第一次称重),风干土入盒称重(第二次称重),105℃-110℃烘箱内烘6h-8h,铝盒及土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准确称量(第三次称重),按公式“(湿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计算土壤吸湿水含量。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重点说明土样分析化验先测定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意义。
实验实训七土壤酸碱性(pH)的测定一、目的要求土壤酸碱度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物生长有重大影响,同时在一系列的理化分析中,土壤pH与很多项目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有密切的关系,也是审查其它结果的一个依据。
学会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方法,为土壤分析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样品处理:制备土壤悬浊液,提取酸碱活性物质。
pH值测定:酸度计的较对,土壤pH的测定。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说明测定土壤酸度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因。
实验实训八植物根系活力测定一、目的要求了解根系的组成和作用,掌握根系活力测定的方法,为判断根系活动力提供参考指标。
二、实验内容甲烯蓝标准曲线制作:配制甲烯蓝系列标准液,测定660nm光密度,绘制标准曲线(浓度-光密度)。
根系体积测定:体积计加定量水,干净植物根系完全浸入水中,根据水分体积的增加量计算根系体积。
根系活力测定:定体积(20ml)定浓度(0.064mg/ml)甲烯蓝溶液,干净植物根系完全浸入一定时间(1.5min),根据处理与对照甲烯蓝溶液浓度(光密度)的变化量计算根系吸收甲烯蓝的数量,以此说明根系活力状况。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计算根系吸收活力,并说明不同植物根系活力差异的原因及结果。
实验实训九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一、目的要求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肥力的高低。
要求学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为判断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内容称样:风干土样0.1g-0.5g放入干燥硬质试管中。
氧化有机碳:重铬酸钾-硫酸溶液170℃-180℃条件下氧化有机碳为二氧化碳。
滴定: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溶液由橙黄经绿色变为棕红色为滴定终点。
结果计算:土壤有机质(g/kg)=(V0-V)×C×0.003×1.724×1.10×1000/m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依据测定结果分析土壤肥力状况。
实验实训十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土壤水解性氮又称土壤有效氮,包括无机的矿质态氮和部分有机物质中易分解的、比较简单的有机态氮,主要有氨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
水解性氮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及其质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有效性氮含量亦高。
反之,有机质含量低,熟化程度低,有效性氮的含量亦低。
这部分氮素较能反映出近期内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测定土壤水解性氮含量,作为土壤供氮量的指标,为土壤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内容土壤碱解:1mm筛风干土样2g,2ml2%硼酸,10ml1.8mol/L氢氧化钠,40℃恒温24h,0.01mol/L 盐酸标准液,滴定内室硼酸中所吸收的氨量。
结果计算:按公式计算测定结果。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依据试验结果对测定土样进行氮供肥能力分析。
实验实训十一土壤有效磷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磷素是作物营养生理的重要元素,土壤速效磷是指土壤中在短期内能被作物所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磷。
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性质,特别是不同土壤反应,其速效磷的变化很大。
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了解土壤速效磷供应状况,对施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实验内容磷标准曲线的绘制:标准系列浓度磷溶液,660nm测定光密度,绘制浓度与光密度的标准关系曲线。
土壤浸提:1mm筛孔的风干土壤样品5g,0.5mol /L碳酸氢钠溶液100ml,振荡15min,干燥无磷滤纸过滤,滤液备用。
土壤磷测定:滤液10ml,硫酸钼锑抗混合显色剂5ml,放置30min,波长660nm比色,记录光密度值。
结果计算:按公式计算溶液的磷含量。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依据试验结果对测定土样进行磷供肥能力分析。
实验实训十二土壤温度的测定(一)一、目的要求土壤的温度状况直接影响着土壤中发生的生物过程和理化过程,它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甚为密切。
土壤温度状况与土壤湿度、孔性、结构、坚实度、颜色、地形部位以及覆盖条件等有关。
研究土壤温度状况有助于确定农作物最适宜的播种期和有关霜冻的预报,为定向改善土壤温度状况提供依据。
二、实验内容仪器安放:选择观测场,安放地温计,地面温度计间隔为5cm-6cm,曲管地温计间距10cm。
地温观测:每天观测四次(2、8、14、20时)或三次(8、14、20时),观测顺序是地面最低温度、地面最高温度、曲管地温计。
计算:日平均地面温度,10cm深土壤温度日平均值,20cm深土壤温度日平均值。
地温计的选择及维护:一定变化幅度,构造相同,特性相同,细心检查,盛夏移至凉处。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准确记录操作步骤及测定结果。
实验实训十二空气湿度的测定(二)一、目的要求了解表示空气湿度的各种物理量,掌握湿度的观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干湿球温度表的使用:读取温度表及湿度表数据,查表获取相对湿度值。
安放干湿球温度表:百叶箱支架内。
测定结果观测与记录:每天7时,13时,17时观测三次,计算空气中相对湿度。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准确记录操作步骤及测定结果。
实验实训十二光照强度的测定(三)一、目的要求了解测定光照强度所使用的仪器及简单原理;掌握测定光照强度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照度表选择:ST-2型,ST-3型。
照度表使用:照度表安放,数据读取。
光照强度测定:使用照度表测定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结果计算。
三、实验作业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准确记录操作步骤及测定结果。
说明使用照度表应注意什么?连续观测10天室外及温室内光照强度;观测室外及温室一天内早、中、晚的光照强度;并列表记录。
实验实训十三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钾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
土壤中钾主要呈无机形态存在,根据钾的存在形态和作物吸收能力,可将土壤中钾素分为四部分:土壤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交换性钾(缓效性钾)、交换性钾(速效性钾)和水溶性钾(速效性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