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专业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7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整理笔记消防安全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火灾事故,因此了解消防安全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文将对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火灾的形成原因火灾是指火源直接点燃可燃物质并造成火势蔓延的现象。
火源是火灾发生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着火和加热两个因素。
因此,我们要避免可燃物质的积存和易燃物品的堆放,同时也要注意用火安全问题。
二、灭火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灭火器是灭火的主要工具。
根据使用的灭火剂不同,可以将灭火器分为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灭火器的灭火效果也不同,应根据火灾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使用灭火器时,首先要将灭火器引到火源附近,然后按下灭火器上的把手,将灭火剂喷向火源。
此外,应注意灭火器的储存及使用时效问题,及时更换以确保灭火效果。
三、演练和撤离演练和撤离是消防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演练和撤离前,应进行火灾疏散预案的制定和设置火警报警装置,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
在火灾时,应根据疏散预案,合理有序地疏散人员,并尽量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
四、火灾救援技术火灾救援技术是指在火灾现场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事故处置的方法。
消防队员应注意自我保护,采取合适的灭火手段,避免火势进一步蔓延。
同时,还要对被困人员进行救援和抢救。
五、消防安全常识除了了解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之外,广大民众还应常常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例如在家中避免乱堆乱放易燃物品、勿将电器长时间插头、定期检查防盗报警装置、不乱扔烟蒂等等。
总之,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大民众要时刻关注消防安全,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切实做到“预防、消防、救援”的组合措施。
希望此文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一、火灾的成因和分类1. 火灾的成因:- 火源:明火、电器设备故障、自燃等- 可燃物:易燃液体、气体、固体等- 氧气:空气中氧气浓度过高-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引发火灾2. 火灾的分类:- A类火灾:固体可燃物火灾,如木材、纸张等- B类火灾:液体可燃物火灾,如汽油、柴油等- C类火灾:气体可燃物火灾,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 D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钠、镁等- E类火灾:电器设备火灾- F类火灾:油脂火灾,如油烟机、厨房炉灶等二、消防设施和装备1. 消防器材:- 灭火器:根据火灾类型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消防栓:消防水源之一,设置在建筑物外部-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大面积火灾进行有效灭火 - 消防水泵:提供水源供应,保证消防水压- 消防排烟系统:及时排除火灾烟气,保障人员疏散2. 消防通道和疏散设施:- 消防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堆放杂物- 火灾报警器:及时发出火灾警报信号- 疏散指示标志:指示人员疏散方向和距离- 应急照明:保证在火灾中有足够照明三、火灾防控技术1. 火灾预防:-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预防电器设备故障引发火灾 - 定期清理可燃物,保持环境整洁- 确保火源的安全使用,禁止明火进入危险区域2. 火灾控制:- 采取适当灭火措施,确保火灾不扩大- 使用合适的灭火器材,对不同类型的火灾有针对性3. 火灾疏散:- 定期演练火灾疏散计划,提高人员的应急撤离意识- 确保疏散通道畅通,避免堵塞和拥挤四、重要法律法规和标准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规范了火灾防控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分工- 明确了各类火灾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程序2.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对建筑物的防火功能、疏散通道、消防设备等进行规范3. GB 50140-2005《建筑消防设施设计规范》- 对建筑物消防设备的选型、布置、设计要求等进行规范五、火灾应急处理步骤1. 发现火灾:- 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 迅速启动灭火器材进行初期灭火2. 钟鸣报警和疏散:- 响应火警信号,启动疏散计划- 沿疏散通道有序撤离人员3. 灭火控制:- 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防止火势蔓延和扩大范围4. 救援伤员:- 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援和急救处理- 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六、重点火灾风险行业和场所1. 餐饮行业:油烟、燃气使用等易引发火灾2. 娱乐场所:电气设备、大量人员聚集等火灾隐患3. 仓储物流行业:易燃易爆物品储存和操作引发的火灾4. 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能引发火灾5. 高层建筑和住宅小区:人员密集、安全防范措施不足七、消防安全宣传和培训1. 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2. 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消防知识学习3. 制定消防演练计划,定期开展火灾应急演练结束语: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是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火灾防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失。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2016《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消防工程师学习笔记第一科《消防安全技术实务》一、防火间距不足的不救措施(实务2.4.2建筑防火间距)1、改变建筑物内的生产和使用性质,尽量降低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改变房屋部分结构的耐火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2、调整生产厂房的部分工艺流程,限制库房内储存物品的数量,提高部分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
3、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造为防火墙或减少相邻建筑物的开口面积,如开设门窗,应采用防火门窗或加防火水幕保护。
4、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且与新建筑物相邻的原有陈旧建筑物。
5、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等。
在设置防火墙时,应兼顾通风排烟和破拆补救,切忌盲目设置,顾此失彼。
二、防火阀的设置(实务2.5.3逃生疏散辅助设施)防火阀:70℃、150℃;排烟防火阀:280℃。
(一)设置部位1、穿越防火分区处。
2、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3、穿越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4、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
5、竖向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但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水平风管与竖向总管的交接处可不设置防火阀。
6、公共建筑的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的竖向排风管,应采取防止回流措施或在支管上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
公共建筑内厨房的排油烟管宜按防火分区设置,且在与竖向排风管连接的支管处应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150℃的防火阀。
(二)设置要求1、防火阀宜靠近防火分隔处设置。
2、防火阀暗装时,应在安装部位设置方便维护的检修口。
3、在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然材料。
4、防火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通风和排烟系统用防火阀门》(GB 15930-2007)的规定。
三、防火门的设置1、通风、空调机房和变配电室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消防控制室和其他设备房间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消防水泵房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电梯机房与普通电梯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分开,如开门,应设甲级防火门。
消防工程师学习笔记第一科《消防安全技术实务》一、防火间距不足的不救措施(实务2.4.2 建筑防火间距)1、改变建筑物内的生产和使用性质,尽量降低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改变房屋部分结构的耐火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2、调整生产厂房的部分工艺流程,限制库房内储存物品的数量,提高部分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
3、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造为防火墙或减少相邻建筑物的开口面积,如开设门窗,应采用防火门窗或加防火水幕保护。
4、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且与新建筑物相邻的原有陈旧建筑物。
5、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等。
在设置防火墙时,应兼顾通风排烟和破拆补救,切忌盲目设置,顾此失彼。
二、防火阀的设置(实务2.5.3 逃生疏散辅助设施)防火阀:70℃、150℃;排烟防火阀:280℃。
(一)设置部位1、穿越防火分区处。
2、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3、穿越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4、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
5、竖向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但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水平风管与竖向总管的交接处可不设置防火阀。
6、公共建筑的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的竖向排风管,应采取防止回流措施或在支管上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
公共建筑内厨房的排油烟管宜按防火分区设置,且在与竖向排风管连接的支管处应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150℃的防火阀。
(二)设置要求1、防火阀宜靠近防火分隔处设置。
2、防火阀暗装时,应在安装部位设置方便维护的检修口。
3、在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然材料。
4、防火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通风和排烟系统用防火阀门》(GB 15930-2007)的规定。
三、防火门的设置1、通风、空调机房和变配电室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消防控制室和其他设备房间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消防水泵房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电梯机房与普通电梯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分开,如开门,应设甲级防火门。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定义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充分条件一定量的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必要条件1、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2、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引火源明火、电、雷击、高温、自然物质。
燃烧类型1、着火①点燃②自然(化学自然、热自然)。
2、爆炸:最主要的特征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燃点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燃烧的方式及特点气体燃烧:①扩散燃烧的特点: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
②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①闪燃②沸溢: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③喷溅: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固体燃烧:①蒸发燃烧②表面燃烧(无火焰燃烧)③分解燃烧(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整理笔记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整理笔记随着社会发展,防火安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消防技术实务便是防火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整理一些消防技术实务的重点知识,以便于大家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1. 灭火器的选择消防灭火器是消防器材中的一种,因其小型、操作简便、灭火速度快等,广泛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灭火器的选择上,应对不同类型的火灾(如木质、化学品、电气设备等)选择不同的灭火器,并在使用前仔细阅读灭火器上的使用说明,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 火灾逃生技巧火灾突发时,正确的逃生技巧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首先,应尽量保持镇静,迅速将所有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
其次,应尽量使用楼梯进行逃生,避免乘坐电梯,以免电力故障。
同时,在逃生过程中,应注重招揽他人,保持脚步稳健,避免着火楼层的火害烧到楼梯间。
3. 防火隔离带的设置防火隔离带(简称“防火带”)是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一种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布置的材料,用于隔离火焰和烟气,有效降低火势。
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火灾风险等级,防火带应安装不同种类的隔离材料,在应用时应掌握正确的实施标准,以确保防火效果。
4. 消防通道的保持作为消防安全的关键设施,消防通道的保持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禁止乱堆杂物或随意放置家具等物体于消防通道内,保证通道的畅通。
在火灾时,应尽量使用消防通道逃生,并在使用前检查是否存在阻塞或漏水险情。
对于火灾爆发的建筑物,应尽量避免再进入建筑内部,以免危及自身生命安全。
5. 积极参与消防演习消防演习是消防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与消防演习,除了可以学习一些防火逃生技巧、熟悉灭火器的使用以外,也可以检验和提高个人的防火责任意识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对于企业或单位,消防演习也是一个评估和提高消防安全风险等级的方法,并将推动日常反应及时、处置科学、预防为主的消防管理。
总之,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是防火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掌握一些消防安全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并时刻保持预防、控制灭火意识的提醒,以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1.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2. 发光的气象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火焰)3. 由于燃烧不完全,燃挠产物中会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发烟)二.燃烧发生的条件燃烧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1)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2)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3)足够能量的引火源(4)三者相互作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三、气体燃烧(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液化灶)。
特点: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此种。
特点: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
四、液体燃烧液体可燃物先蒸发形成可燃蒸气,可燃蒸气发生扩散并与空气掺混形成可燃混合气,着火燃烧后在空间某处形成火焰。
①闪燃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后,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一闪就灭)②沸溢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渣油、沥青油等燃烧时热波向深层运动时,使油品中乳化水或自由水气化,大量蒸气在上移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最后出现向外溢出的现象。
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一、火灾的分类根据火源和燃烧物质不同,火灾可分为三类,分别是“A类火灾”、“B类火灾”和“C类火灾”。
A类火灾A类火灾是指可燃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如木材、纸张、棉花、橡胶、塑料、油漆等。
这类火灾主要是由于燃料表面燃烧而引起的。
B类火灾B类火灾是指可燃液体引起的火灾,如汽油、柴油、酒精、润滑油、油漆、洗涤剂等。
这类火灾主要是由于燃料表面液体燃烧而引起的。
C类火灾C类火灾是指可燃气体引起的火灾,如天然气、煤气、丙烷等。
这类火灾主要是由于燃烧物质中的气体燃烧而引起的。
二、消防器材的使用1. 灭火器灭火器是小型的灭火器材,常见的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要事先扣紧呼吸,站在火源的上风侧,握好灭火器把手、立即按动扳手,将灭火剂喷向火源。
2. 消火栓消火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消防器材,通常安置在建筑物内或外,供消防队使用。
使用消火栓时,首先要确定栓口位置,然后把消防龙头接到消火栓上,打开消火龙头,可以直接将灭火水流引入火源进行灭火。
3. 喷水器和喷水枪喷水器和喷水枪是常规的消防器材之一,一般由消防车辆上的水泵驱动,通过软管输送水流。
使用时要将喷嘴对准火源,调节水流大小,适当调整喷水角度,将水流对准火源喷射,进行灭火。
三、消防安全常识1. 安装烟雾报警器烟雾报警器可以及早发现火灾,避免火势蔓延和扩大。
建议在室内安装烟雾报警器,尤其是卧室和客厅。
2. 合理使用电器使用电器时要注意安全,要求使用符合标准的电器,确保电线和插头接触良好。
绝不能在床上、沙发上、窗台上等易燃地方使用电器。
3. 停电维护停电时,应关闭所有电器,特别是烤箱、热水器等产生热量的电器,以免发生过载现象引起火灾。
在停电和维护电器时,也要确保电源已经切断,避免误操作导致意外发生。
以上是对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的重点笔记,希望能对大家的消防安全有所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火灾的发生,及时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笔记1、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者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
2、助燃物(氧化剂) :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3、引火源(温度):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4、链式反应自由基: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份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散,也称游离基。
着火三角形1、 闪点着火四面体燃烧类型着火点燃化学自燃 热自燃爆炸自燃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
意义: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是衡量液体火灾危(wei)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危(wei)险性↑;饱和蒸气压↑闪点↓消防上的应用:甲类:闪点<28℃乙类:28℃≤闪点<60℃丙类:闪点≥60℃2、燃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
物质的低,越易着火。
燃点与闪点的关系:易燃液体的燃点普通高处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殊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种液体火灾危(wei)险性大小时,普通用闪点。
固体的火灾危(wei)险性大小普通用燃点来衡量。
3、自燃点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wei)险的依据。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wei)险性越大。
影响燃点变化的规律: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wei)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1、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份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特点: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笔记1、气体: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液体:蒸发燃烧(会出现闪燃、喷溅、沸溢现象),固体: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烟熏燃烧(阴燃,只冒烟无火焰)、动力燃烧(爆炸)。
共8种燃烧方式2、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爆炸。
1.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铜等,属于无火焰燃烧(异象燃烧);2、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樟脑、萘等,其中,樟脑和萘不易融化蒸发3、分解燃烧: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纸张、棉、麻、毛、丝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等;4、阴燃: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布匹等。
湿木材先阴燃,木材进行分解燃烧,木炭进行表面燃烧3、液态烃——>橘色火焰+黑色烟云;钠-->黄色火焰;醇类——>透明蓝色火焰+无烟雾;醚类——沸腾状,难扑灭;含水分的重质石油——沸溢+喷溅4、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H2O和SO2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有CO、NH3、醇类、醚类、醛类等。
CO是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5、闪点:着火点温度,是一个温度值闪燃:一闪即灭的一种燃烧现象6、原油、重油、沥青油内含水分,燃烧时可能发生沸溢、喷溅。
柴油、汽油、煤油经过提炼,无水分,燃烧时不发生沸溢、喷溅。
7、【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的放热反应,通常伴【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火焰】。
8、阴燃是没有火焰的燃烧【阴燃是固体燃烧】的一种形式,是【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上升】等现象,它与【有焰燃烧的区别是无火焰】,它与【无焰燃烧】的区别是【能热分解出可燃气】,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阴燃可以转换成有焰燃烧】。
表面燃烧(铁铜木焦炭等)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9、蒸发燃烧:K NA S P 蜡烛、沥青、松香樟脑、萘表面燃烧:炭、铁铜分解燃烧:木材、煤塑料10、必要”为3个“必备”条件为4个燃烧【必要】条件三个,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随着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消防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消防安全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掌握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提高消防安全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必要。
1.消防安全法规和标准消防安全法规和标准是指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
它们是保障消防安全的基础和依据,对于保证消防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安全评估是对建筑、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消防安全检查,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灭火设备、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火灾控制、危险品货物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依照消防法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对其进行评估等级,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以提高建筑、设备的消防安全水平。
3.消防通道设计消防通道是消防疏散的必要通道,通道要宽敞,通畅,方便逃生。
在消防通道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尺寸,疏散人员数量,疏散时间,通道的宽度,通风,照明,防水等因素,以确保在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疏散出去。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检测火灾状况、向消防部门及时发出警报的设备,有效地防止火灾的扩散,保证人员安全。
在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探头,并且要注意探头安装的位置和数量,以确保能够及时检测到火源,并发出及时警报。
5.灭火系统灭火系统是指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消火栓、水泵、喷淋系统、泡沫系统等。
在选择及安置灭火系统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规模、用途及其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同时,在灭火系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保持设施的正常使用状态,以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救火。
6.火灾实战演习火灾实战演习是一种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有效方式。
演习可以模拟真实的火灾情况,让员工更加真实地体验到火灾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让员工学会如何使用灭火器、逃生等技术,从而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
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
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
第四节燃烧产物
完全燃烧产物:CO2、H2O、SO2等。
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烟: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般在10-7至10-4cm之间的极小的炭黑粒子,大直径的粒子容易由烟中落下来称为烟尘或炭黑。
炭粒子的形成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1、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毒性之外。
3、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
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
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定义: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伤害
二、火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为A、B、C、D、E、F 六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
①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
②重大火灾: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③较大火灾: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④一般火灾: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注:“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三)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热量的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在火场上,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
建筑物发生火灾,烟火在建筑内的流动呈现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且两种流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火灾初期,烟气在水平方向扩散的速度为0.1 m/s-0.3 m/s,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