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 格式:pptx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79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原文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四、《芙蓉楼送辛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芙蓉楼。
遥望江外寒山寺,天一曙,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课文详解预须知研究目标:1.把握五首古诗词曲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五首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略五位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知识重点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中庭生旅谷,XXX。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作品链接《乐府诗集》是一部诗歌总集,由北宋XXX所编。
其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XXX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二、背景与主题根据《乐府古题要解》,本诗在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控诉了战乱和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少年)刚满十五岁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同乡的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同乡的人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12.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中庭生旅谷,XXX”。
此处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以哀景写哀情,以冷落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和绝望。
3.品味本诗的写作特色。
①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诗文选段。
本篇选文以五首不同的古代诗词曲为主线,包括《木兰诗》、《江雪》、《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归纳法:将五首诗词曲的共同特点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法:分析每首诗词曲的词句和意象,解析其意义和表达方式;•比较法:将五首诗词曲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之处;•朗读和欣赏法: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播放古代诗歌朗读录音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课题。
2.诵读与认识(10分钟):让学生轮流诵读五首诗词曲,并请他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3.学习《木兰诗》(20分钟):–分析《木兰诗》的背景:介绍《木兰诗》是关于古代女英雄木兰的故事,分析木兰的形象和她的事迹。
–解析《木兰诗》的诗句: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释诗句的深意。
–识记重点词句:让学生背诵并理解《木兰诗》中的关键词句。
4.小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提问总结学习的内容,并展示其他关于女英雄的诗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材解读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河南南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书记。
当时胸怀报国壮志,很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
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
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
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下,任朝中右补阙。
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
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2、相关知识:⑴写“雪”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⑵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3、诗文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赏析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经霜,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诗句默写
⒈①揭露汉代封建兵役制度极其不合理的句子:
②与贺之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③高度概括老兵军旅生涯的两句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⒉与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类似,反映老兵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的诗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⒊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⒋①描写老兵现在的家的环境的句子:
②描写家园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句子: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⒌①表现老人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
②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⒍①描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的两句诗:
②深刻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悲痛欲绝的茫然心情的句子: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句赏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家。
【夸张】“八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表达了老兵对家人的关切。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以哀景写哀情】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
与下文相呼应。
1。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下册的诗词曲五首分别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如梦令》、《声声慢》、《武陵春》。
《渔家傲·秋思》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对密州山林和出猎场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气概。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对春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和孤独之感。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和孤独之感。
《武陵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离别之苦。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