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地质工常用计算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7
有声波下限值 电阻率下限等各种下限,不能超过下限一、泥质含量Vsh=2.0227+7.7070×ΔCOND+17.5231×ΔGR式中,Vsh —泥质含量,%∆GR=(GR-GRmin)/(GRmax-GRmin) ∆COND=(COND-CONDmin)/( CONDmax-CONDmin)GR —自然伽玛测井值(API ) GRmax —纯泥岩自然伽玛值(API ) GRmin —纯砂岩自然伽玛值(API ) COND —感应电阻率测井值(ΩM) CONDmin —围岩感应电阻率值(ΩM) CONDmax —纯砂岩感应电阻率值(ΩM)相关系数: R=0.7572样品点数:N =61二、孔隙度E 32砂岩孔隙度模型(图86):AC =8.702*Φ+175相关系数:R =0.9743 n=24三、饱和度 n mt w o R abR S φ-=1 式中,So :含油饱和度,小数Φ:储层有效孔隙度,小数Rw :地层水电阻率,ΩmRt :感应电阻率,Ωmm 、a :岩石胶结指数、比例系数n 、b :饱和度指数、系数T = 0.03D + 6.747相关系数 R = 0.9944 n=12式中: R —— 相关系数;T —— 地层温度,℃; D —— 地层深度,m 。
Rwn=0.0123+3647.54/Pw 0.995式中 Pw :24℃时地层水等效氯化钠矿化度,ppmRwn :地层水电阻率,Ωm 。
再利用下式计算出任何温度下的地层水电阻率Rw 。
[]5.21)(5.45+=℃T Rwn Rw LN(Rw)=-2.7296-0.00069935*D相关系数R=0.8595 n=56 式中 Rw :井下条件下的地层水电阻率,ΩmD :深度,m岩样的地层因素F :F =Ro/Rw砂岩的图版参数为:F =1.2112/Φ1.75m=1.75,a=1.2112样点数:N=22相关系数:R=0.91砾岩图版参数为:F =1.2112/Φ1.78m=1.78,a=1.2112样点数:N=11相关系数:R=0.95I=1.0154/Sw1.857n=1.857,b=1.0154样品数:N=33相关系数:R=0.98 2砂岩(图95):E3K=0.0229e0.313*ΦR=0.7537 N=127。
井下作业常用计算公式井下作业公司试油二十七队张新峰一、注水泥塞施工:1、水泥浆体积计算公式:①、()()001.0k 14h 2d -D 2⨯+=π液V 式中:V ——应配水泥浆的体积;LD ——套管外径:mmd ——套管壁厚:mmh ——设计水泥塞厚度:mk ——附加系数(0.3—1.0)②、()⨯-=210H H V 液V KV ——应配水泥浆的体积;LV 0——每米套管内容积;LH 1——注水泥塞时管柱尾深;mH 2——反洗井深度;mK ——取1.5③V=G )(211ρρρρρ--V ——配水泥浆的体积;LG ——所用干水泥用量;Kg1ρ——干水泥密度; 3.15L g K2ρ—— 水泥浆密度;1.853cm gρ——水的密度;13cm g2、干水泥用量:ρρρρρ--=121V GG ——所用干水泥用量;KgV ——配水泥浆的体积;L1ρ——干水泥密度; 3.15L g K2ρ—— 水泥浆密度;1.853cm gρ——水的密度;13cm g3、清水用量:1GV Q ρ-= Q —— 清水用量:LV ——应配水泥浆的体积;LG ——所用干水泥用量;Kg1ρ——干水泥密度; 3.15L gK4、顶替量:附液V V V V H 0111+⨯⎪⎭⎫⎝⎛-=V液V —— 顶替量;LH 1——注水泥塞时管柱尾深;mV ——应配水泥浆的体积;L11V ——套管容积减去油管体积的每米容积;L0v ——油管每米容积;m L二、 垫圈流量计测气U 型管测气计算公式:HG 1T 293178.0Q d 2⋅⋅⋅=式中:Q —— 天然气产量 m 3d —— 垫圈孔直径 mmT —— 热力学温度 (293-摄氏温度)G —— 天然气相对密度 0.62H —— U 型管液柱压差 mm三、压井液密度: )1(102k H p +⨯=ρ式中:ρ=压井液密度;P=地层中部压力;H=地层中部深度;K=附加系数(15%-30%);四、卡点的计算公式:P ⋅K =λL式中:L ——卡点深度 mλ——油管平均伸长 cmP ——油管平均拉伸拉力,KNK ——计算系数,(Φ73mm 油管2450Φ73mm 钻杆3800 Φ89mm 油管3750)系数的计算:K =2.1 X 1 04 X 4π(D 2—d 2)L :卡点深度(m )、K :系数(Φ73mm 油管2450 Φ73mm 钻杆3800 Φ89mm 油管3750)λ:平均伸长量(cm )、 P :平均拉力(KN )。
采油⼯程采油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限度地把原油从地层中采到地⾯上来。
采油⽅法通常是指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上所采⽤的⽅法。
常规的采油⽅法:⾃喷采油法,深井泵采油法,⽓举采油法。
⾃喷采油法:如果油层具有的能量⾜以把油从油层驱⾄井底,并从井底把油举出井⼝,这种依靠油层⾃然能量采油的⽅法称为⾃喷采油法,这种井称为⾃喷井。
动⼒来源于油层压⼒。
是最经济、最简单的采油⽅法,可以节省⼤量的动⼒设备和维修管理费⽤。
⼀般⾃喷井井⼝流程有以下的作⽤:(1)控制和调节油井的产量;(2)录取油井的动态资料,如记录油、套压,计量油、⽓产量,井⼝取样等;(3)对油井产物和井⼝设备进⾏加热保温。
井⼝装置是井⼝流程的主要设备之⼀。
它⼀般由套管头、油管头和采油树三部分组成。
节流阀其作⽤是控制⾃喷井的产量,有可调式节流阀(针形阀)和固定式节流阀(油嘴)两种。
⼀般采⽓树上装可调式节流阀,采油树上装固定节流阀(油嘴)。
常⽤的卡扣式油嘴。
根据油井⽣产过程中,油⽓的流动主要有四个流动过程:1 油层到井底的流动—油层中的渗流;2 从井底到井⼝的流动—井筒中的流动(井筒多相管流);3原油到井⼝后,通过油嘴的流动——嘴流。
4 从井⼝到分离器—在地⾯管线中的⽔平或倾斜管流。
(1)四种流动过程同处于⼀个动⼒系统中既遵循⾃⾝特有的流动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联系:从各流动过程的压⼒概念及实质讲。
制约:⼀点的压⼒变化,会引起各处的压⼒变化。
例:从油层流到井底的剩余压⼒称为井底压⼒(或井底流动压⼒,简称流压)。
把油⽓推举到井⼝后剩余的压⼒称为井⼝油管压⼒(简称油压)。
提问:如何改变⾃喷井的⼯作制度?什么叫⽣产压差?如何改变它?压⼒的损失:是指某⼀流动过程中,克服其中沿程阻⼒损失,⽽使其压⼒下降值。
总压降:流体从油层流⾄分离器总压⼒损失。
①地层渗流:单相流动:多相渗流:压⼒的损失:占总压降的10%~15%。
动⼒:油层压⼒(或⽓体的膨胀能);阻⼒:渗流阻⼒;提问:为何在油井⽣产管理中尽量控制井底压⼒实现在油层中为单相流动?②油井垂直管流:单相流动:当井⼝油压⾼于饱和压⼒时(很少);多相渗流:?当井⼝油压低于饱和压⼒时。
采油地质工中级工计算题1、已知一岩石的总体积为10cm3,总孔隙体积为5cm 3,有效孔隙体积为3cm 3。
该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是多少?1、解:φ绝对=(V 总孔/V 岩)×100﹪=(5/10)×100﹪=50﹪答: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是50﹪。
2、一岩石的绝对孔隙度为46﹪,该岩石的总孔隙体积为13cm 3。
该岩石的总体积是多少(精确到0.01)?2、解:根据岩石总孔绝对V V =φ得 V 岩=V 总孔/φ绝对=13/0.46=28.26(cm 3)答:岩石的总体积为28.26cm 33、已知一岩石的总体积为10 cm 3,总孔隙体积为5cm 3,有效孔隙体积为3cm3。
该岩石的有效孔隙度是多少?3、解:φ有效=(V 有效/V 岩)×100﹪=(3/10)×100﹪=30﹪答:岩石的有效孔隙度是30﹪。
4、有一有效孔隙体积为20 cm 3的岩石,其有效孔隙度为27﹪。
该岩石的总体积是多少(精确到0.01)?4解:根据岩有效有效V V =φ得 V 岩=V 有效/φ有效=20/0.27=74.07(cm 3)答:岩石的总体积为74.07cm 3。
5、已知一长为3cm ,截面积为3 cm2的岩样,两端压差为0.2MPa ,原油的粘度为2mPa·s ,则流量在0.4 cm3/s 时岩样渗透率是多少?5、解:△p=0.2MPa=2atm ,由达西公式Q=KA △p/(μL)得:K=Q μL/(A △p)=(0.4×2×3)/(2×3)=0.4(μm 2)答:岩样渗透率为0.4μm 2。
解:)(4.03210324.0102m P A L Q K μμ=⨯⨯⨯⨯=∆= 6、已知一截面积为6 cm 2的岩样,两端压差为0.25MPa ,原油的粘度为8mPa·s,在流量为0.7 cm 3/s 时,渗透率是3.7μm 2。
岩样的长是多少(精确到0.01)?6、解:△p=0.25MPa=2.5atm ,由达西公式Q=KA △p/(μL)得:L= KA △p/ Q μ=(3.7×6×2.5)/(0.7×8)=9.91答:岩样长9.91cm 。
采油工艺技术指标计算方法一、机械采油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1、指标的确定通过研究分析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要求,经论证优选,计划以石油行业标准《抽油机和电动潜油泵油井生产指标统计方法》(SY/T 6126-1995)为基础,参考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确定出采油工艺指标12项:油井利用率、采油时率、泵效、检泵周期、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平衡度、冲程、冲次、抽油泵径、泵挂深度、动液面、沉没度、动态控制图上图率,具体见下表。
机械采油指标论证确定结果表2、指标的计算方法(1)油井利用率油井利用率指油井实际开井数与油井应开井数的比值。
%100⨯-=yz x c n n n K …………………………(1) 式中:K c ——油井利用率,%;n x ——开井数,口;n z ——总井数,口;n y ——计划关井数,口。
注:① 开井数指当月累积产油达到1吨以上(含1吨)的油井(含在册捞油井),当月累积伴生气达到1千立方米以上(含1千立方米)的油井,为采油开井;② 计划关井包括测压或钻井关井,方案或试验关井,间开井恢复压力期间关井,油田内季节性关井或压产关井;③ 油井利用率按月度统计,季度油井利用率按季度最后一个月(即3月、6月、9月、12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半年油井利用率以6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年度油井利用率以12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
(2)采油时率采油时率指开井生产井统计期内生产时间之和与日历时间之和的比值。
%100⨯-=∑∑∑r w rr D D D f ……………………(2) 24∑∑=L w T D (3)式中:f r ——采油时率,%; ∑r D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天数之和,d ;∑w D——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无效生产天数之和,d ; ∑L T——开井生产井累计停产时间,h 。
注: ①采油时率统计基数为所有开井生产井,其中新投产井在投产第一个月不予统计。
②开井生产井累计停产时间包括停电、洗井、停抽、维修保养、测压停产等时间。
地质储量计算公式地质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地质、物理学、数学等知识,借助勘探井、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等,利用数学模型对地下储集层的物理性质进行定量表征,从而推算出储集层内的油气储量。
地质储量的计算通常分为静态储量和动态储量两种。
静态储量是指储集层内在一定条件下的油气总量,通常使用地质储量公式进行计算。
该公式基于勘探与开发的地质模拟数据,考虑油气的原地藏量和可采储量。
以下是常用的静态地质储量公式:1.面积-厚度法(A-H法)A-H法是一种简化但常用的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它的基本公式如下:储量=A×H×Φ×S×Bo其中,A为储集体的有效面积,H为储集体的有效厚度,Φ为储集体的有效孔隙度,S为储集体的有效含油饱和度,Bo为原油体积系数。
2.容积法容积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地质储量计算方法,它的基本公式如下:储量=A×H×Φ×S×Bo/FVF其中,FVF为油藏开采阶段的油品现场体积系数。
3.可采储量法可采储量法是基于地质、物理学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开发条件、开发方案等因素,对油气储量进行预测和计算。
其基本公式如下:储量=绝对可采储量×开采因素其中,绝对可采储量包括了可采储量的各种因素,如可采开发井网的布置、采油方式的选择等;开采因素受到开采方案、油藏物理性质等的影响。
动态储量是指油田或天然气田按一定的开采规律开发后,剩余待开采的储量量。
它通常通过动态模拟或预测来计算。
动态储量的计算要考虑开发方案、开采效率、油藏压力变化等因素。
总的来说,地质储量计算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利用各种数据和模型进行计算。
通过准确地计算地质储量,可以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无水采油量计算公式
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如下:
1.有效储量(s):指地质研究所得到的经测量和计算所确定的地下
油藏中能勘探开采、经济合理开发的石油数量。
通常以万吨或亿立方米为
单位。
2.含水率(w):指油藏中含有的水的质量在油和水的总质量中所占
的比例。
含水率可以通过现场采样或地质测量等方法进行测定。
3.采收率(Eo):指从油藏中实际采收的石油量在储量中所占的比例。
采收率受到油藏物性、开采工艺和开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采油因数(Rf):指通过抽采方法所采得的无水原油产量与含水率(w)之比的倒数。
采油因数反映了无水采油量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油因数可通过试油、模拟计算等方法获得。
一般情况下,无水采油量计算是按照井的区块或整个油藏的总体情况
进行估算。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无水采油量,可能需要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性、开采工艺和井网布置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无水采油量仅仅是一种估算值,实际的生产情况可能
会受到开采工艺和油藏的动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水采油量的计算和预测应该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矿井水文地质常用计算公式目录一、突水系数公式: (1)二、底板安全隔水层厚度(斯列沙辽夫公式): (2)三、防水煤柱经验公式: (2)四、老空积水量估算公式: (3)五、明渠稳定均匀流计算公式: (4)六、矿井排水能力计算公式: (4)㈠矿井正常排水能力计算: (4)㈡抢险排水能力计算: (5)㈢排水扬程的计算: (5)㈣排水管径计算: (5)㈤排水时间计算: (6)㈥水仓容量: (6)七、矿井涌水量计算: (6)八、矿井水文点流量测定计算方法: (7)㈠容积法: (7)㈡淹没法: (7)㈢浮标法: (7)㈣堰测法: (7)九、浆液注入量预算公式: (8)十、常用注浆材料计算公式及参数: (9)㈠普通水泥主要性质: (9)㈡水泥浆配制公式: (9)㈢水玻璃浓度 (10)㈣粘土浆主要参数: (10)十一、钻探常用计算公式: (10)十二、单孔出水量估算公式: (11)十三、注浆压力计算公式: (11)十三、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表 (12)十四、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公式 (12)十五、巷道洞室围岩塑性破坏圈厚度计算 (14)一、突水系数公式:㈠定义:每米有效隔水层厚度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值。
㈡公式:Ts=P/(M-Cp-Dg)式中:Ts—突水系数(MPa/m);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M—底板隔水层厚度(m);C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深度(m);Dg—隔水层中危险导高(m)。
㈢公式主要用途:1.确定安全疏降水头;2.反映工作面受水威胁程度。
富水区或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Ts大于0.06MPa/m;正常块段大于0.1MPa/m为受水威胁。
㈣参数取值依据:Ts—常用工作面最大突水系数。
一般按工作面最高水压,最薄有效隔水层厚度计算,或者对工作面分块段计算最大突水系数,取最大一个值作为工作面的最大突水系数。
P—最大水压的取值,一般根据工作面内或附近井下或地面钻孔观测水位与工作面最低标高计算而得,水压值计算至含水层顶面。
第一章 机械采油1.油井运行效益指标计算方法⑴油井利用率%100K ⨯-=∑∑∑yzx c nn n (1-1)式中:C K 一油井利用率,%;∑xn —开井生产井数,口; ∑zn 一总井数,口; ∑yn —计划关井数,口。
注1:开井生产井数是指在统计期内月连续生产24h 以上且当月累计产油1t 以上的油井;间歇抽油机井有间歇抽油制度的井。
注2:计划关井是指经厂总地质师审定报开发部批准关井的井。
⑵油井时率%100⨯=∑∑rw rTT f (1-2)式中:r f —油井有效生产时率,%;∑w T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h ; ∑rT —统计期内统计井实际生产时数之和,h 。
注:间歇采油井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是按间歇井制度规定的时数计算,每天上报的时数不能超过制度规定的时数;当月新投的油井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为投产之时起至本月结束之时的累计时数。
⑶油井检泵率%100k ⨯=∑∑czcjcj nn (1-3)式中: cj k —油井检泵率,%;∑cj n —油井截止统计之日的年累检泵井次,口; ∑czn—统计之日油井总井数,口;注:当月检泵井次是指当月作业验收定性为检泵作业的油井井次;年累检泵井次是指统计日当年的累计油井检泵作业井次;同一口井一年内多次检泵,算为多井次;检换泵按检泵统计。
⑷检泵周期①股份有限公司单井检泵周期计算方法单井检泵周期是指油井最近两次检泵作业之间的实际生产天数。
a)因主客观原因停产而未及时上修的井,停产之日即为本周期截止日; b)油井不出油而未及时作业检泵的井,不出油之日即为本周期的截止日; c)间歇抽油井的检泵周期按开井生产的实际天数计算,扣除全天关井的天数; d)新井上抽和自喷转抽井到统计之日为止仍继续正常生产的井,从开抽之日起至统计之日止,若连续生产天数大于本厂平均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连续生产天数小于本厂平均检泵周期,则该井不参加统计;e)凡已进行过检泵作业的井,若到统计之日止仍继续生产,其检泵周期统计方法:1)连续生产天数大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反之,若本次连续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2)凡进行措施如压裂、酸化、防砂、卡堵水、换泵、补孔和动管柱测压等,到措施之日止,若本次生产天数大于该井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本次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本次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日期,措施之后开抽的日期即为下一检泵周期的开始;3)措施作业同时进行检泵换泵者,按检泵算。
1、=
储采比当年采油量
上年剩余可采储量
2、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公式oi N =oi
oi oi B S Ah ρφ100
3、井组碾平有效厚度2
33
211水
h h h h H +++= 4、含油体积=含油面积×有效厚度 5、小区块体积百分比=
%100⨯储量单元体积
小区块体积
6、小区块储量=储量单元储量×小区块体积百分比
7、区块储量=第一小区块储量+第二小区块储量+…第n 小区块储量 8、采油速度=
%100⨯动用地质储量
年产油量
9、折算年采油速度=%100365
%100⨯⨯=⨯动用地质储量
当月日产油水平动用地质储量折算年产油量
10、采出程度=
%100⨯动用地质储量
累积产油量
1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100⨯可采储量
累积产油量
12、采收率%100*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
=
13、最终采收率
%100⨯地质储量油田总采油量
14、日产油水平当月日历天数
月实际产油量
=
15、平均单井日产油水平()油井开井数
日产油水平
开发区油田=
16、日产油能力=油田内所有油井(不包括暂闭和报废井)应该生产的日产油量的总和
17、折算年产油量3651212365365⨯=⨯=⨯=月份的日历天数
月份的月产油量
该月日历天数月产油量日产油量
18、月平均日产油量当月实际生产天数月实际总产油量
=
19、年平均日产油量全年实际生产天数全年实际总产油量
=
20、综合生产气油比月产油量
月产气量
=
21、累积生产气油比累积产油量
累积产气量
=
22、采油指数流压静压日产油量
-=
23、采液指数流压
静压日产液量
-=
24、比采油指数有效厚度
生产压差日产油量
⨯=
25、采油强度油井油层砂岩厚度
油井日产油量
或者也可油井油层有效厚度油井日产油量==
26、输差%100⨯-=
井口产油量
核实产油量
井口产油量
27、水油比日产油量
日产水量
=
当水油比达到49时,称为极限水油比;当含水率达到
98%时称为极限含水率。
28、产量递减幅度%100⨯=上阶段产量
本阶段产量
29、递减百分数%100⨯-=上阶段产量本阶段产量
上阶段产量
30、综合递减率%100)
(1211⨯⨯--⨯=
T
q Q Q T q o o
31、自然递减率%100)
(13211⨯⨯---⨯=
T
q Q Q Q T q o o
预测下一年的未措施产量N 未=(1-D 自)N 去
预测下一年措施增量N 措=N 去×(1-D 综)-N 去(1-D 自) 32、单井含水率%100⨯=
油样的重量
油样中水的重量
33、平均综合含水率%100%100⨯=⨯=产液量之和
产水量之和
液量含水及不含水井的总产各含水油井产水量之和
34、综合含水率%100⨯=
月产液量
月产水量
35、月含水上升速度=当月综合含水率-上月综合含水率
36、年含水上升速度=当年12月综合含水率-上年12月综合含水率 37、年平均月含水上升速度()()
月年含水率上升值12%=
38、含水上升率%100⨯--=阶段初采出程度
阶段末采出程度阶段初含水率
阶段末含水率率
%100%100⨯=⨯-=年采油速度
年含水上升值
采油速度阶段初含水率阶段末含水率
39、注水强度水井油层砂岩厚度日注水量
或者也可水井油层有效厚度日注水量==
40、吸水指数压力差两种工作制度井底注水量之差
两种注水压力下日注水注水井静压注水井流压日注水量=-=
41、视吸水指数井口压力
日注水量
=
42、注采比油井产水体积
原油相对密度
原油体积系数
采油量注水井溢流量
注水量+⨯-=
43、原油的换算系数原油相对密度
原油体积系数
=
44、累积注采比累积产水体积
原油换算系数累积采油量累积注水量
+⨯=
45、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注采比 1)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6
16
1
3131∑∑==⨯+⨯⨯=
i i W Oi A
Q M Q Q
2)以采油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
W
Oi C B A Q M Q Q Q Q +⨯++⨯=61
46、五点法面积注水井网注采比 1)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
4
1
4
141
41i W i Oi A
Q M Q Q
2)以采油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W
oi D C B A Q M Q Q Q Q Q +⨯+++⨯=41
47、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注采比 1)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比 IPR ∑∑∑∑====⨯+⨯⨯+⨯+⨯⨯=
8282828
2
41412121i i i i W oi W oi A
Q M Q Q M Q Q
2)以边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
w
oi B A Q M Q Q Q +⨯+=61
3)以角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
W
oi D C B A Q M Q Q Q Q Q +⨯+++=121
48、七点法面积注水井注采比
1)注水井为中心注采比IPR ∑∑==⨯+⨯⨯=
313
1
6161i i w oi A
Q M Q Q
2)以采油井为中心注采比IPR w
oi i Q M Q Q +⨯=∑=6
1
31
49、混合液密度()W W W W f f ρρρ⨯-+⨯=1液
50、水驱控制程度%100⨯=
油井总有效厚度
油井有效厚度
与水井有效厚度连通的
或者也可用砂岩厚度来计算%100⨯=
油井总砂岩厚度
通的砂岩厚度
与水井砂岩厚度连通连以采油井
为中心的水驱控制程度为一个方向、两个方向和多个方向的水驱控制程度 51、累积亏空体积⎪⎭
⎫
⎝⎛
+⨯
-=累积产出水体积原油相对密度原油体积系数累积产油量累积注入体积
52、注水利用率(存水率) 存水率%100⨯-=
累积注水量
累积产水量
累积注水量
53、水驱指数累积产油量
累积产水量
累积注水量-=
54、关于压力方面的计算
总压差=目前地层压力-原始地层压力 地饱压差=地层压力-饱和压力 流饱压差=流压饱和压力
生产压差=目前地层压力-流动压力
注采压差=注水井井底压力(流压)-采油井井底压力(流压) 注水压差=注水井井底压力-地层压力
55、工程指标计算
抽油泵理论排量=液ρπ
14404
2SN D
抽油泵泵效=
%100⨯理论
实Q Q
抽油机实际扭矩M=30S+0.236S(P 大-P 小) 扭矩利用率
%100⨯最大
实M M
电机功率φcos 3UI = 功率利用率
%100⨯名牌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
56、聚合物指标计算 1)注入速度油层总孔隙体积
年注入聚合物溶液量
=
2)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注入程度)油层总孔隙体积
累积注入聚合物溶液量
=
3)聚合物用量入浓度聚合物溶液累积平均注油层总孔隙体积
累积注入聚合物溶液量
⨯=
4)聚合物溶液注入浓度聚合物注入溶液量
聚合物注入干粉量
=
单位换算:1m 3=103L ,1t=109mg
聚合物干粉量m 3×mg/L=103L ×10-9t/L=10-6t 5)吨聚合物增油量量
层累积注入聚合物干粉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层累积增油量
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
6)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层阶段采收率提高值
%100⨯=
区块内目的层地质储量
层累计增油量
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
7)累积节约用水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实际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8)油层总孔隙体积()()()
S2
=
h
10
油层有效孔隙度
区块油层有效厚度
区块面积φ
9)地质储量区块油层有效厚度
=
⨯
单储系数⨯
区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