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7
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推荐文章公共政策论文范文锦集热度:关于公共政策的论文锦集热度: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例文热度:公共政策类本科毕业论文热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精选热度:公共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依据,它本质上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方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篇1试议提高公共政策力度的方式一、决定公共政策执行力强弱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合理的政策体系,这些会影响执行的实施。
再加上有的部门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沟通不顺畅,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
2.政策主体的影响:任何一项政策都是靠政策执行者来实施的,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协调能力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
同时由于政策执行者既是执行者又是政策对象,往往为了个人利益钻政策的空子,这势必影响政策的执行。
3.政策客体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客体是指政策的目标群体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政策目标群体的接受程度。
因为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调控器,表现为某一既定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一些目标群体不满不合作的情况。
4.政策环境的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就是政府的行政生态系统。
虽然在制定政策时,虽然会预测到政策环境的复杂趋势,但这种预测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制定与社会环境相容的政策会获得宽松的执行环境,利于政策的实施。
二、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一些路径探索1.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体系。
执行是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政策制定的优劣决定着执行力的强弱,建立和坚持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是执行的根本保证。
政策的内容和政策的方向应该具体明确,政策的目标切实可行这样才能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其次,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咨询机制。
[公共政策方面论文免费]公共政策分析论文公共政策方面论文免费篇1谈取消木地板消费税的影响与政策建议1.1释义2006年3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33号)明确规定,自2006年4月1日起对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及实木指接地板加征5%的消费税。
实木地板又名原木地板,是指天然木材经烘干、加工后形成的地面装饰材料;实木指接地板是由一定数量相同的树种、相同截面尺寸的长短不一木料,沿着纵向指接长料,加工而成的地板;实木复合地板是由不同树种的板材交错层压而成。
这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在生产过程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
木地板消费税是对木地板企业在木地板生产加工环节征收的税费,而不是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支付额外的税费。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特殊性的消费税,是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对一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且我国消费税采用价内税的计税方式,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
1.2地板消费税征收的背景及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内对木地板的需求大幅上升。
生产和使用木质地板客观上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伴随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为了鼓励节约使用木材资源,世界各国对天然林采取禁伐、限伐措施。
按照5%的税率征收消费税就是国家保护森林资源,引导木材合理消费的一种方法,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森林与环保问题的重视。
开征消费税后,一是可以调节消费结构,通过调节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影响消费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进而调节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二是限制消费规模,引导消费方向;同时增强国人的环保意识,提高民众树立更加环保的木材消费观。
征税将促使厂家与消费者更加珍视实木地板的生产与消费,从而提高木材使用率,减少浪费。
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一、近年来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现状1、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至1976 年的“优先录取”阶段;第二阶段为1977 年至2000 年的“降分录取”阶段;第三阶段为2001 年以后的“加分录取”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随着我国高考的发展历程而变革的,推动了高考教育的发展,对新中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2、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现状就现阶段高考加分政策来看,我们可以把加分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补偿性加分政策。
加分对象包括: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华侨、港澳台学生;报考农、林、地、矿等艰苦高校者。
第二类是鼓励性加分政策。
其对象包括:高中阶段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与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者;获得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者;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荣立军功的退役军人;受政府表彰者。
第三类是因特殊时期、地区或部门需要而制定的高考加分政策。
对象如“非典”期间医护人员的子女、三峡库区移民的子女、专家与博士人员的子女、高校教职工子弟、独生子女等。
①以上三类是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规定中对高考加分对象的范围以及加分范围的罗列。
但教育部却没有对同一加分对象的加分幅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据悉,自2000年以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下放到各省,各省可根据各自情况,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明细。
此外,根据规定,各省的招生委员会还有权制定本地区的政策性高考加分政策。
据统计,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但累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仅200种。
②全国各省的加分政策各有千秋。
例如山东省2010年取消了省内制定加分政策资格,并争取推进省属重点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江苏省2011年规定六类考生可以享受加分,且都在教育部规定的常规范围内,并没有特殊的加分规定;而重庆市堪称高考“送分状元”,2011年高考加分大项超20个。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公共政策作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价值分配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通过选择行为来完成利益协调和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篇一《浅析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摘要:公共政策作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价值分配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通过选择行为来完成利益协调和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公平原则,而公平原则的正当性是以公共事务为前提的,以全体公民获利为目标的。
因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性;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政策背景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大国,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大产量大国,而在农业作物中,受气候、水利条件的限制,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的增产潜力已如强弩之末。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马铃薯的适应性和增产潜力巨大。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在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美誉的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是其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定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保障定西粮食增产、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定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都不高,用于生产薯条、薯片、薯泥等高档食品的马铃薯大都依赖进口。
过少的优质种薯制约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定西当地经济的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脱毒种薯的推广率达到了90%,而我国才20%。
这也从侧面说明,马铃薯在我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有资料显示,通过我们国家这几年的高产创建,马铃薯的高产潜力已经完全显现出来了,只要用上合适的脱毒种薯,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脱毒种薯繁育投资大、回收期长、价位高,农民难以接受。
定西马铃薯良种普及率虽然已达到61%,但经过脱毒的商品种薯供种面积还不到10万亩,供种率只有8%。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公共政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类3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篇1浅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是一个复合性的话题。
无论是对于政府、行政管理者、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个体、还是对于整个社会,乃至于公共政策本身,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监督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理论知识论述。
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公家权利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
第二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体现出来的是理想主义的民主范式,但就是这种理想主义发挥着人类社会无法停止的形而上学的冲动,这也是人本性的理想倾向。
第三民主行政理论,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理念的牢固树立,公众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地提高,民主和科学理念逐步深入公民意识,促进民主里也也逐渐成为共识。
政府和智囊团也很重视民主行政中的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产物,民主行政在行政过程中体现行政权力因素以外,还应该体现行政权力对象的公民因素。
二、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以及困境1.我国工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的几十年,政府对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做了积极的推动。
本文指出了一下几点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日益逐渐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公共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逐渐的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国社会的整体改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推荐文章有关谈论时事实用英语对话热度:有关大学的美文欣赏:送女儿读大学热度:与青春有关的强烈情感励志日志精选热度:最新与努力有关的励志日志热度:有关匆匆读后感大学生【900】字热度:公共政策是公众的政策,它既是多数人的政策,也是少数人的政策,但并非少数个人或特殊阶层谋取私利的工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篇一《科学制定公共政策,搞好公共危机管理》摘要:公共危机主要指称的是那些需要作为公共管理系统核心的政府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
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公共政策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危机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政策系统的局限性,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往往存在很多困难,使政府陷入“政策困境”。
政府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
关键字:公共危机管理;政策制定;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课题。
由于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运行国家公共权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众多学者以及广大人民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一)公共危机。
在公共管理学科这一领域里,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
公共危机的发生,意味着一系列阻止甚至是停止事物正常发展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不可预测地突然发生和不断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系统核心的政府,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各项措施,确保秩序的尽快稳定。
公共危机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性。
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公共危机的又一特征。
另外,公共危机的后果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为选择。
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论文(共5篇)第一篇: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论文一、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也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目标的选择,它指导并规范着具体的政策目标,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行动导向。
二、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公共性偏离的表现当前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一)政策的公平价值缺失长期以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使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严重的国家逐渐成为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的国家,具体来说,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1。
分配起点的不公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起点不公平。
教育收益最多的是穷人,因为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使得受教育者在未来的就业方面获得均等的竞争机会以及更高的收入,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2。
分配过程的不公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过程不公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这主要造成了人的发展机会不公、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公。
我国初次分配领域采用重效率轻公平的政策,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3。
分配结果的不公平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起点不公和过程不公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政策。
1981年,我国基尼系数仅为0。
292,那时还属于收入分配高度平等的国家。
(二)政策的不当倾斜和偏好收入分配政策会因为某一时期的特殊需要而有所侧重,目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现象,也是政策不当倾斜和偏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
经济政策的不当倾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改变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2。
发展政策的偏向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了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过度倾斜。
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公共政策创新能力是指政府重新组合政策资源和要素,进而保证公共政策创新活动顺利展开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现实挑战的效力和能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范文一: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内容提要:“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究竟怎样管理企业”的问题 ,既需要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实施间接管理,也要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少数公营企业。
与计划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缺陷,而不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除了实施宏观调控,还要制定公共政策来调节和完善市场机制,平等地对待市场中的所有各类企业,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而也称公共管理。
这是政府通过市场间接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职能。
关键词: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究竟怎样管理企业”的问题,既需要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实施间接管理,也要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少数公营企业。
与计划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缺陷,而不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除了实施宏观调控,还要制定公共政策来调节和完善市场机制,平等地对待市场中的所有各类企业,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而也称公共管理。
这是政府通过市场间接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职能。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我们收集了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料,其中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美国和英国的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欧洲(莱茵)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有计划调节市场经济,瑞典的福利国家市场经济;东亚模式: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各有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它们的经验,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规律性);又有因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个性(差异性)。
因此需要对各国政府干预市场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程度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比较。
关于公共政策方向论文_公共政策专业就业方向关于公共政策方向论文篇1试谈基于水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21世纪的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今后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随着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浙江省将“五水共治”列入五年规划,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工业造成水环境的危机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按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废水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
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2022年的775亿吨。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政府和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水资源环境的保护除了需要全民的自觉参与和监督外,更离不开政府干预和财税政策规范。
二、现行关于“五水共治”财税政策实施情况1.增值税方面政策(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自来水可选择按简易征收办法根据《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来水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2)政府部门委托自来水厂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2)推荐文章有关谈论时事实用英语对话热度:有关大学的美文欣赏:送女儿读大学热度:与青春有关的强烈情感励志日志精选热度:最新与努力有关的励志日志热度:有关匆匆读后感大学生【900】字热度: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篇二《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摘要:公共政策是公众的政策,它既是多数人的政策,也是少数人的政策,但并非少数个人或特殊阶层谋取私利的工具。
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政策,公平的政策,公开的政策。
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是公共政策的基准性价值,是体现政策公共特性的基本维度。
公共政策通过提取、分配、管制、象征等基本功能,实现自由、安全、秩序和繁荣,最终维系公共利益。
本文从三个方面的设问揭示: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个人偏好与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政策何为谁的政策?公共政策是谁的政策?这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首先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也是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首先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公共政策(publicpolicy)中的public一词,既有“公共”之意,又有“公众”之意。
从字面意思出发,公共政策即公众政策。
作为公众概念,其内涵相当庞杂。
根据不同角度与层次,公众有男人/女人、老年人/年青人、富人/穷人、官员/百姓、知识分子/文盲、个体/群体、前人/后人、本地人/外地人如此众多诸如此类的划分。
然而,就公共政策研究来说,作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众概念常常被分隔为多数人(majority)与少数人(minority)、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实体类别。
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现实中经常存在着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两极张力,公众的数量状况和势力大小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制定的。
多数人的意愿所达成的共识谓之为“公意”,它是多数人意志偏好的整合,而不是个人意志偏好的简单相加。
公共政策便是根据公众意志表达机制――投票规则来实现的,这种投票规则并非总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rule),而经常表现为多数人决策的多数票规则(majority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