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32857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9
教技导论-名词解释[最终定稿]第一篇:教技导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3.个别化教学: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可称为因材施教式的教学。
4.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5.形成性评价: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评价,目的是将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新的情况。
6.总结性评价:在教学实施结束是进行的评价,旨在考察本次方案运行情况,总结成绩与不足,给下一次设计提供指导。
7.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去那面的运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是指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8.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云计算是世界各大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数据收集、处理的核心计算方式。
9.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
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2 3 6 润智课堂--游戏与学习同在、尊重与平等互存课堂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求知、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的教师虽然平时就象温吞水,但一站在讲台上,每一句话掷地有声,激情四射,充满活力,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深受学生的欢迎。
相反,有的老师却是“从头到尾一个调,从头到尾不会笑”,课堂教学如同嚼蜡。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可以感染、互动的。
一节好课应该是师生之间灵魂的对话。
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理智型的、幽默风趣型的、情感流淌型的等,无论哪一种类型,一节好课,没有激情的投入,就不可能是一节好课。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追求以下几点要求:两个倡导:倡导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倡导教学设计将游戏带入课堂。
三个点:抓课前备课的智慧预设点。
抓课中实施的智慧生成点。
抓课后反思的智慧提升点。
六条线:一线:课前研读教材,找寻文本细读的智慧线。
二线:课前确定起点,找寻教学需求的智慧线。
三线:课中关注学情,构建目标达成的智慧线。
四线:课中关注意外,构建生成精彩的智慧线。
五线:课后反思亮点,延伸经验积淀的智慧线。
六线:课后反思不足,延伸二度设计的智慧线。
一、倡导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以德示人,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由于学生大多都寄宿,教师时时跟事事管,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
针对我校学生一贯的依赖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24字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以养成教育,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能。
1.教师继续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条例》和《师德年度考核细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坐班制度,做好表率。
XXX现代教育技术(XXX老师)名词解释1、课件:为了辅助教学或辅助研究,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制作的用于表现教学或研究内容的应用软件。
2、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根据教学或研究的需要有机的组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8、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动力。
9、研究资源: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可被研究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人研究的人,财,物,信息等。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12、远程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是一个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监控媒体教学、学生自学、面授、辅导等环节,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响,使之朝预期的认知和行为变化过程。
二、重点记忆内容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研究信息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智能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全球化;教学管理与评估的实时化。
对研究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研究风格、研究动机、研究兴趣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研究过程。
教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以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的目标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分类:(一)根据运行环境分类(单机版、网络版);(二)根据包容的知识量分类:堂件、课件(CAI教学软件)、系列课件;(三)根据教学类容的组织方式分类(帧型、生成型、数据库型、智能型)。
讲授活动流程图的符号:长方形:讲授内容与教师的活动;椭圆:媒体的应用;平行四边形:学生的活动;奇形怪状的:学生利用媒体操作、研究;菱形:教师举行逻辑判断CAI课件的基本特征:1.表现讲授内容的直观模像性。
1.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2.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3.内脏:呼吸、消化、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并借一定的孔道与外界相通,总称为内脏。
4.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5.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面称矢状面。
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称冠状面(额状面)6.在体表面能看到或摸到的骨骼或骨骼肌的凸起或凹陷,称为体表标志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相连结,称骨连结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囊相连,囊内有腔隙,含有滑液,活动度大,称关节。
8.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隙。
9.骶骨的底部前缘向前突出,称岬,是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
10.骶管的下端呈三角形,称骶管裂,骶管裂孔两侧有骶角,可在体表摸到,是骶管麻醉是确定进针位置的标志。
11.椎间盘:为相邻两个椎体间的连结,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12.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体表可触及,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3.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14.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称胸骨下角15.翼点:颞窝内额、顶、颞和蝶四骨汇合处H形的缝,此处骨质较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6.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连结而成17.界线:由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
18.两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
19.冠状缝:在颅盖,额骨与两侧顶骨的紧密连结形成的缝隙。
人字缝: 在颅盖,两侧顶骨与枕骨的紧密连结形成的缝隙。
矢状缝在颅盖,两侧顶骨的紧密连结形成的缝隙。
1、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一切特征,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3、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定制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4、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备课: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6、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9、班级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0、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11、班级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2、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里共同体。
C1、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它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一种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部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名词解释1.儿童的特殊音乐潜能:是指在唱歌、谱曲、弹奏乐器等音乐活动中,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杰出的才能,或者是相对其他同龄儿童发展更为迅速的音乐能力。
10.04 11.04 12.042.辐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它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08.04 10.073.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形成语言会话与写作的表达技能,进而促进其心理素质和社会化素质的提高。
09.04 11.044.创造型教师:是指具备创造性思想,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人格,开发创造性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是创造型人才的教师。
09.04 11.045.相对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创造教育成果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师或学校的成绩在该班或该校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工作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目标的要求,因此相对评价也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10.04 12.046.主观评定法:指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测者的创造性品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12.04 12.077.知识的通识性:09.04 13.078.智力: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能力或认知能力的总和,即智慧力量的总和,一般来说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10.07 13.079.活动性教学原则: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自主性活动,获得各种社会知识,发展创造性能力的原则。
10.07 13.0710.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08.0411.教学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授课和引导过程中要有开放性的教学思路、开放性的价值观、开放性的答案、开放性的教学氛围。
08.0412.动态的数学观:简而言之,是将数学看成人类的创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地的人。
4、、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的部份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8、质的研究方法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9、叙事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群体,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一段历史时期,或探索个人发展史。
10、行动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设计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又依据教育行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重新设计或进一步充实、修正和完善行动的计划或方案,不断的提出新的目标,并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开展行动、改变行动,以形成一个研究和行动相互反馈、不断循环的系统。
1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12、“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与将来发展水平之间的间隔称为最近发展区。
13、“一般发展”是指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体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力的发展,其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14、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即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名词解释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3、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4、讲解技能: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提示,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
5、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6、变化技能: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7、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8、纸笔测验:指以书面形式的测验工具,主要侧重于评定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学习成就高低或在认知能力方面发展强弱的一种评价方式。
9、实作评价: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10、难度:是指试题答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正确反应的几率。
11、区分度:是指试题能够区别答对和答错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能够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功能。
12、效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1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1、智者:所谓“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随着“智者”词义的延伸,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
到前5世纪后期,该词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十二年。
3、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
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4、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
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成“知识”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产婆术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出提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5、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6、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古印度出现了办在婆罗门僧侣家中的学校,即“古儒学校”,教师即被称为“古儒”。
儿童入学须经古儒的考验。
古儒声称不收学费,但实际上接受家长丰厚的馈赠,其田地由学生代耕。
学生入学后住到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为12年,《吠陀》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规定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这六科是学习《吠陀》经所必需的基本训练。
因此,虽然学校课程以神学为主,但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在客观上有利于印度学术的发展。
由于学科的学术性质导致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但体罚仍是常用的手段。
古儒在教学中常让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教师教学。
这种方法后被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成为19世纪在英国盛极一时的“导生制”。
7、昆体良37昆体良是古代罗马着名的教育家。
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
板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成长纪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绩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导入技能: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的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额活动程序。
课堂观察:是评价主体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设备在自然或认为创设的上课情境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教师和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以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评价方法:它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知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或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获得感性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法复习提纲1. 名词解释:课程: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的所有学习经验的总和和结果。
P115教材:广义指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应用的一切教学材料,狭义指教科书。
P28科学素养: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教学大纲: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P33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75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有意识的人脑对客体事物的反映,是人类大脑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P75前概念:学生在学习正式的科学概念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感知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学习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
P95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人们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订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02教学方法: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方法的总称。
227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P79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P79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
254物理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些物理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观察和研究,以探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也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正误的标准。
176教学设计:(答案不确定)P417说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众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
音乐课程第五十七章教学解析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音乐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第五十七章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对音乐课程第五十七章的教学进行解析和探讨。
1. 教学目标音乐课程第五十七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某一具体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该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曲式结构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该作品,并能准确、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学内容音乐课程第五十七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该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包括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作曲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音乐风格等。
通过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动机和目的。
2.2 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曲家在创作该音乐作品时的意图。
通过鉴赏作曲家的其他作品、研究作曲家的音乐观念和创作方法等,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进而理解该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3 曲式结构在解析音乐作品时,曲式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该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包括主题的发展、副歌的运用以及乐章之间的组织关系等。
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演绎方式。
2.4 音乐表现手法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表现手法,包括节奏、音色、动态、旋律、和声等方面的运用。
通过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剖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和音乐语言,进而更好地欣赏和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3. 教学方法在音乐课程第五十七章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1 听音评析通过聆听音乐作品的原声录音或演奏录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密关注作品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音乐旋律、和声、节奏、乐器运用等。
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解读作曲家的意图和曲式结构,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分析作品。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03657 教材2015年版第一章幼儿园教师应做什么样的研究1、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简答题、论述题)(1)从研究对象看,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特别是学前儿童。
(2)从研究过程看,学前教育研究是理解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进而用于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3)从研究内容看,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是幼儿园里幼儿的行为活动和教师的行为活动。
(4)从研究的学科性质看,学前教育不单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注重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早期儿童教育。
2、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广义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方法论。
(选择题)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广义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指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个方法体系。
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指的是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名词解释)3、依据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学前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和行动研究五种类型。
基础研究属于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注重于一般知识、普通原理和原则的建立。
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未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选择题);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深入考察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即将一般原理情境化、具体化,然后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和方法,例如“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研究”;(名词解释、选择题)开发研究是根据学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能够直接运就用的教育产品,具有可实际操作即“拿来就用”的特点;(名词解释)评价研究是对学前教育机构、课程、教育计划方案等的价值作出评定判断而展开的研究,是为政策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行动研究是学前教育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或其他社会托幼机构,以改进实际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
名词解释56358一、名词解释1、智者:所谓“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随着“智者”词义的延伸,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
到前5世纪后期,该词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十二年。
3、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
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4、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
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成“知识”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产婆术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出提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5、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6、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古印度出现了办在婆罗门僧侣家中的学校,即“古儒学校”,教师即被称为“古儒”。
儿童入学须经古儒的考验。
古儒声称不收学费,但实际上接受家长丰厚的馈赠,其田地由学生代耕。
学生入学后住到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为12年,《吠陀》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规定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这六科是学习《吠陀》经所必需的基本训练。
因此,虽然学校课程以神学为主,但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在客观上有利于印度学术的发展。
由于学科的学术性质导致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但体罚仍是常用的手段。
古儒在教学中常让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教师教学。
这种方法后被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成为19世纪在英国盛极一时的“导生制”。
7、昆体良37昆体良是古代罗马着名的教育家。
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
课程设计名词解释333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名词解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名词解释的撰写,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名词解释的概念、结构和写作技巧;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准确、简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名词解释的撰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名词解释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的概念、结构和写作技巧,以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名词解释的概念和作用2.第二章:名词解释的结构和写作技巧3.第三章: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4.第四章:名词解释的案例分析和实践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名词解释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名词解释写作指南》2.参考书:《现代汉语修辞学》、《语言表达与沟通》3.多媒体资料:名词解释写作的视频教程、案例分析的音频资料4.实验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词解释的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
作业方面,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和一篇课程论文,以此来检验他们对于名词解释写作技巧的掌握。
考试将采取开卷形式,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指定主题的名词解释文章,以考察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缺2012年)2014年活动课程
2013年学校教育
2011年教育制度
2010年课程标准
2009年课程计划
2008年学校教育
2007年学校文化
2006年德育
2005年教学模式
2004年课程
2003年教学评价
2002年教学模式
2001年继续教育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缺2012年)2014年朱子读书法
2013年癸卯学制
2011年国防教育法(美国)2010年三舍法
2009年骑士教育
2008年苏格拉底法
2007年性相近,习相远
2006年癸卯学制
2005年骑士教育
2004年永恒主义教育
2003年朱子读书法
2002年导生制学校
2001年"苏格拉底法"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缺2012年)2014年两难故事法
2013年相同要素说
2011年程序性知识
2010年陈述性知识
2009年相同要素说
2008年教学监控能力
2007年程序性知识
2006年教学效能感
2005年陈述性知识
2004年群体极化
2003年心理健康
2002年动机
2001年课堂学习管理
教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缺2012年)2014年准实验设计
2013年相关研究
2011年三角互证法
2010年结构型问卷
2009年研究的信度
2008年测验调查法
2007年定性研究
2006年行动研究
2005年课题论证
2004年历史研究法
2003年测验调查法
2002年总体与样本
2001年研究假设。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 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五脏的主要功能:
1.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
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
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主宰的作用。
2.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进行着体内外气体交换,呼浊吸清,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胸,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
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
3.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化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4.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5.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能。
26.天癸: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质,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27.气: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8.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
29. 经络:是人体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30.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31.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
32.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
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的反应
3.淤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的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
4.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
5.亡阴:阴液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33.诊法:是指中医收集临床资料,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简称四诊。
四诊合参,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参合。
1.①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神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与质的变化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舌、
望分泌物及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
②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喛气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是指嗅病人口气、体气及排泄物的气味。
③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病史的一种诊察方法。
④切诊:是指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机体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
2.望神的重点是神情、眼神、气色等。
其中眼神最为重要。
按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
3.色分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为五色。
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进行诊察疾病的方法,成为五色诊或五色主病。
主色:只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佳。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痛证、寒证、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
证、剧痛、寒证。
4.丹毒: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称之。
黄疸:皮肤、面目俱黄者,多为黄疸。
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斑。
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摸之碍手者为疹。
5.望舌时,医生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察看,先看舌苔,后看舌质。
6.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形质和动态。
望舌色、舌质、舌态
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干湿适中。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紫舌可分青紫、绛紫、淡紫,分别主瘀血、热证、寒证。
7.小儿食指脉络分为风、气、命三关。
指纹观察有以下内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三观测轻重。
8.寒热有如下表现形式:①恶寒发热②但寒不热③但热不寒④寒热往来
9.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
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阳虚内热者或气阴两虚者。
10.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能眠者,称之失眠。
又称不寐,常伴有多梦。
失眠有虚实之分。
11.但热不寒:①壮热: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②微热:轻微发热,多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③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
分型(日晡潮热—多位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入夜加重,兼见五心烦热或骨蒸劳极者,多为阳虚;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身热夜甚—温热病热入营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