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手工艺
- 格式:ppt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14
服装缝制工艺手缝工艺教案目录•引言•手缝工艺基础知识•服装部件手缝工艺•服装整体手缝工艺•手缝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手缝工艺实践与操作PART01引言课程目的与意义掌握手缝工艺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手缝工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缝纫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服装缝制任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承和弘扬传统手工艺手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通过学习手缝工艺,可以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课程内容与安排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手缝工艺的基本技能、常用手缝针法、服装部件的缝制方法等。
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学习部分主要讲解手缝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针法,实践操作部分则通过实际的缝制任务,让学生掌握手缝工艺的基本技能。
PART02手缝工艺基础知识顶针戴在手指上,帮助推动缝针,减少手指磨损。
手缝针选用合适的手缝针,一般根据面料厚薄和所需缝制效果来选择不同型号的手缝针。
线手缝线一般选用棉线、丝线或尼龙线等,线的粗细和颜色需根据面料和缝制要求来选择。
剪刀用于裁剪布料和剪断线头。
量具用于测量布料和线迹长度。
手缝工具与材料掌握正确的持针方法,即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抵住针身,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
持针方法运针方法收针方法运针要平稳、均匀,针距要一致,避免出现大小针距和歪斜现象。
收针时要将线头打结,防止线头松脱。
030201手缝基本技法藏针法将针线隐藏在布料内部,使表面看不到明显的线迹,常用于高级服装的缝制。
用于处理布料的边缘,防止边缘磨损或脱线。
缲针法将布料的毛边向内折叠,用针线缝合,使毛边隐藏在内部。
平针法最基本的针法,用于缝合两片布料的边缘。
回针法在平针法的基础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回头缝一针,增加牢固度。
常见手缝针法PART03服装部件手缝工艺将领子与衣身正面相对,按照领口弧线对齐,用大头针固定。
领子与衣身对位从领口一端开始,沿着领口弧线用平针缝合,保持针距均匀,拉紧缝线。
兰 州 学 刊总第165期传统服饰手工艺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运用俞震东(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系,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历史,以及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所受到的冲击,揭示了传统服饰手工艺必须走发展创新之路,与现代国际时尚结合,以适合工业化成衣生产的特性应用于现代成衣设计。
[关键词] 传统;服饰手工艺;服装设计;风格[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7)06-0120-02 一、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历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世界文化艺术发源地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浸润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中,它始终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早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掌握了服饰的造型、裁剪、缝制和编织等手工技术。
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
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
”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
“文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为: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走过了一个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的漫长里程,日渐发展成独立的染色、造型、裁剪、缝纫、镶边、刺绣、图案、盘扣等工艺。
由于受“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更注重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
传统服饰手工艺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整个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统服饰手工艺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更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服饰手工艺。
二、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时至今日,在大工业背景下,现代服装将传统服饰工艺抽繁去简,虽然保留了部分形制,但从实用角度说,已经与传统服饰大相径庭。
1珠江文化及粤剧戏服概述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也是流域人民繁衍生息和创建精神文明的历史大舞台,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州市、顺德市、南海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丝绸刺绣、印染等传统服饰手工技艺,其中粤剧戏服又是珠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戏服以其独特创新的材料和技艺精湛的工艺,珠江流域粤剧服饰手工艺的审美特征与传承策略摘要:在珠江文化的大背景下,珠江流域形成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水系文化,由此产生了粤剧戏服。
绚丽华美的手工技艺、浓郁的岭南风情使其成为珠江流域服饰中重要的艺术符号与文化基因。
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之下,珠江流域的服饰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粤剧戏服中的传统手工艺也处于濒危状态。
总结了珠江文化下服饰手工技艺的审美特征,提出了粤剧戏服在传承过程中可采用的3个策略,为珠江文化及粤剧戏服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珠江文化;手工艺;粤剧戏服中图分类号:TS94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23)09-0076-05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Pearl River culture,the Pearl River Basin has developed a unique water system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which has given rise to Cantonese Opera costumes.Due to the gorgeous handicraft skills and the rich Lingnan style,Cantonese Opera costum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artistic symbol and cultural gene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costumes.However,the costume culture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with the fast paceof modern life.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Cantonese Opera costumes are also in danger.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ndicraft skills in Pearl River culture are summarized.The three strategie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antonese Opera cos⁃tumes are proposed,which provide new idea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heritage of Pearl River culture and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handicrafts.Key words:Pearl River culture;handicraft;Cantonese Opera costumes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strategies of CantoneseOpera costume handicraft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收稿日期:2022-11-20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YYS23);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22JGXM025);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21〕29号);2021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1007);2022年广东白云学院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2BYKY63)作者简介:古丽珠(1995—),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创意传播、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可持续设计。
汉服手工入门知识点总结一、汉服手工制作的历史与背景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服手工制作是一门综合性的手工艺术,涉及服饰设计、裁剪、缝制、刺绣等多个工艺技能。
汉服手工制作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
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对汉服手工制作产生了兴趣,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
二、准备工作1. 学习基础知识在进行汉服手工制作之前,需要先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流行元素、面料特点等基础知识。
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视频以及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来学习。
2. 工具准备制作汉服需要一些基本的裁剪、缝纫、刺绣工具,如裁剪刀、裁缝剪、缝纫机、刺绣针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度量工具、裁剪板、缝纫用品、绣线等辅助工具。
3.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面料是制作汉服的重要一环,需要考虑面料的品质、色彩、图案等因素。
另外,还需要线、扣子、纽扣、拉链等辅料。
三、基础技能1. 裁剪裁剪是汉服手工制作的第一步,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尺寸进行裁剪布料。
2. 缝制缝制是汉服制作的关键环节,需要掌握基本的缝纫技巧,包括直线缝、曲线缝、撇角缝等。
3. 刺绣刺绣是汉服上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刺绣图案为汉服增添独特的美感。
4. 古典配饰古典配饰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发饰、鞋袜、配饰等,需要手工制作或者选购适宜的配饰。
四、汉服手工制作流程首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进行汉服设计,可以通过绘图、制作样板等方式进行设计。
2. 选材挑选合适的面料和辅料,注意颜色、质地、图案等与设计图相符合。
3. 裁剪按照设计尺寸和图纸将布料进行裁剪,确保尺寸准确。
4. 缝制按照裁剪好的布料进行缝制,包括拼接、镶边等工序,确保每一步骤都精细到位。
5. 装饰如果设计中有刺绣、绣花等装饰,可以进行相关的处理。
6. 收尾处理裁剪、缝合后的细节,如拾口、包边、整理工序。
7. 古典配饰根据汉服的款式和风格,选择适宜的配饰进行搭配。
非遗服饰手工艺工作室营销策略1 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积累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代表有乱针绣、竹刻、梳篦,还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节庆风俗文化等等。
“非遗”凝结、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情感、思维、技能、信仰等印记。
这些宝贵的传统财富资源既是我国文化的基石,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传统手工实践,步入现代化社会之后,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数字化科技工艺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化工厂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作坊,地域传统手工艺发展状态堪忧,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已逐渐被人遗忘、抛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若不及时保护非遗文化,全国各地域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将销声匿迹。
在文化大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
近几年,国内各地方对其的保护政策推动了传统手工艺良好持续的发展,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也已展开,但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的发展创新还不够。
笔者认为对手工艺产品的再开发和非遗文化的重新包装是各地域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的方向。
2 “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非遗”文创产品开发要以服务大众为目的;对手工艺产品的再开发和非遗文化的重新包装,必须满足民间大众对文创产品的需求。
结合“非遗”产品的使用功能与艺术价值,融入当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美学,借助高科技工艺对传统产品进行再加工,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利用现代科技,强化产业意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再创造与提升。
以一种活态的“非遗”与现代融合的文化产品形式,充分展现文创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的双需求,推动“非遗”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
2.1 文化艺术功能价值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有着时代的文化艺术价值,文创产品开发必须传承其文化艺术价值。
《服饰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对象: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学时32 考查课程编号:042417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服饰手工艺》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扩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基本图形设计、材料的选择、制作工具的使用技巧、各种刺绣基本针法、手工、操作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教学,扩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服饰手工艺的基本技能。
2、掌握服饰乎工艺同眼装整本协调的技法,并学会处理各种结构、材料、设计要求下的手工艺技巧。
3、扩展手工能力,对服装造型加以补充。
三、教学内容课题一、羽状针法1、单羽状针法2、双羽状针法3、多羽状针法要求: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羽状针法的工艺技巧,以及这种针法具体应用所在。
课题二、抽纱绣法1、褶边抽纱绣法2、波纹抽纱绣法3、捆束抽纱绣法要求: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抽纱绣法的工艺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课题三、褶饰缝法1、无花纹面料的褶饰缝法2、条格面料的褶饰缝法要求:要熟练掌握褶饰缝法的工艺技巧,并结合服饰运用到实践中。
课题四、填充技法1、线条填充技法2、图案填充技法要求:熟练掌握填充技法的工、艺技巧,结合服饰运用到实践中。
四、学时安排五、主要参考书籍(日)文化服装学院主编,范树林、郝瑞闽、文家琴等编译,《文化服装讲座》(第10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六、说明1、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可增加大纲以外的教学内容。
2、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可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
制定:服装工艺教研室执笔人:郝瑞闽审定人:李永久2004 10 20《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着作。
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
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
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
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服饰手工艺》核心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描述(课程计划)二、学习情境设计方案(课业计划)三、教学设备标准四、教师能力要求1、具有服装类专业背景,具有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现场实际工作经历3年以上和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技能等级;2、具备手工艺制作及设计的能力;3、具备熟练进行彩色刺绣,完成整幅彩色刺绣的能力;4、具备熟练进行缎带绣、串珠、编结、丝网花制作的能力;5、具备熟练使用整体图面设计的能力;6、具备能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四段教学法等方法组织教学,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7、有较强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五、课程实施建议1.建议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场所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2.教学场所中准备挂图或者教师预先准备的课件或者图片等学习资料。
3.为保证教学安全和教学效果,建议指导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并指定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
4.教师在讲授或者演示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图片。
5.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到引导调控作用。
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和改善意见。
6.在教材的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师资、学生、教学设备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7、推荐教材:文化服装讲座.文化服装学院编天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的教学资料:学习情境授课计划、引导文、参考资料、工艺文件、项目检查单、项目评价表、教学课件、实训题。
六、课程(学习领域)评价考核标准所有学生必须通过表1所列写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才能参加课程考核;课程专业能力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2。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考核项目项目考核评价标准。
近现代江南服饰手工艺历史沿革与发展作者:方洁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0期摘要:近现代江南服饰的手工艺发展迅速,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赢得极高赞誉。
本文对江南服饰手工艺历史沿革进行探讨,并从传统技艺发展和现代工艺融合两个维度分析了江南服饰的手工艺发展路径,旨在为现代服饰手工艺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南服饰手工艺历史发展一、近现代江南服饰手工艺历史沿革(一)江南服饰手工艺历史发展江南服饰做工精湛,在近现代发展中沿袭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同时逐步拓展为工业化的大量生产模式。
基于江南服饰古老淳朴和绚烂精美的时代风格,融入现代元素和制作工艺,将时代气息灌入其中,形成了近现代江南服饰有工艺制品的独特魅力。
江南服饰最早为麻布制品,后期诞生了服装纺织工艺,而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印、染、织、绣等手工艺生产模式。
其中盛名已久的刺绣工艺,在精细化的发展中相继形成了嵌、镶、滚、包、镂、贴、绘、绣等工艺流程,表现出江南服饰手工艺作品的艺术高度与价值。
(二)现代工艺的传承与融合江南服饰手工艺虽然发展到近现代融合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但在设计元素与风格上,也沿用了天然面料的制作工艺,进而将现代与传统的工艺融会贯通,形成独特风格的设计理念。
如较为知名的品牌“江南布衣”,在服饰手工艺环节上保留了传统的盘扣工艺和刺绣工艺,而且面料工艺也追求天然舒适性,最大程度沿袭了传统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服饰工艺理念。
将接近自然的棉、麻、丝、毛等面料,大量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既保留了面料的舒适性与透气性,也在优雅的色彩文理中注入了传统元素,体现出江南服饰的传统手工技艺的风格意蕴,形成了现代工艺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近现代江南服饰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发展2016米兰春夏男装周,Dolce & Gabbana 的设计师把盘扣、斜开襟、立领等元素融入服饰设计之中,将江南傳统服装的特色在T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江南服饰的手工艺发展提供了国际舞台。
礼服中常用的传统手工工艺在服饰绣花技法中常用繡、挑、补、编、结等各种形式。
雕绣又称镂空,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珑美观的镂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
多用于礼服中领子、前胸、下摆等细节部位。
绣品效果高雅、精致。
雕绣花边所运用的扣针又称扣边,民间称为锁边针,绣法同锁扣眼针法相似,所以又称锁针。
扣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代以后,扣针成为民间刺绣的主要针法,用于衣裙、枕袋、鞋、帽及锁边、锁扣眼等。
但是,扣针绣完后,用小剪刀把需要镂空的底布剪去,衬出纹样,形成具有立体感的雕绣花边。
钉线绣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
常用的钉线绣方法有明钉针和暗钉针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
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
在钉线绣中,北方民间还有一种拉锁子绣,亦是一种钉线绣法。
即将丝线弯曲排列,再施钉针。
在沈寿《雪宦绣谱》中称为绕针。
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礼服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珠绣是浮于面料上的绣缀品,闪烁华丽是它的一大特色。
在礼服原有造型上运用各式珠片作为装饰,可使礼服产生高贵、华丽、雅致感。
这便是纯手工珠绣婚纱一直受追捧的原因。
盘扣的起源及发展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手段,同中国结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好象征。
盘扣也称中国扣。
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盘扣的形成是中国服饰审美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
盘扣的扣子是用称为“袢条”的折叠缝纫的布料细条编织而成因结构可分为实心(中心部位被袢条充满)和空心(中空或用其他布料包棉花嵌在里面)两类。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
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
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
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
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围腰,以白色为底色,上面满绣有蝴蝶、蜈蚣龙,造型飞舞张扬。
绣品以蜈蚣龙为主纹样,下面三层另有蝴蝶、小蜈蚣龙等,为苗族绣品的传统典型纹样。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
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
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苗族刺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
挑花也称数纱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不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几何纹样。
挑花就是借助色彩和不规则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的图案,从而达到“则看成岭近成峰”的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
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
服装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包括服装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有许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和工艺:一、织布技术:1. 手工织布:手工织布是最原始的织布方式,通过手工交织纱线来制作布料。
这种技术常见于古代的农村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2. 织锦:织锦是一种将不同颜色的纱线交织在一起形成图案的织布技术。
这种技术常见于中国传统的锦缎制作中,如著名的苏州园林绣锦等。
3. 刺绣:刺绣是一种将彩线或金银丝线刺入织物中,形成各种花纹和图案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中国和许多其他地方都有悠久的历史。
二、缝纫技术:1. 手工缝纫:手工缝纫是最基础的缝纫技术,通过手工将布料或其他材料缝合在一起。
这种技术在传统服装制作中广泛使用。
2. 刺绣缝纫:刺绣缝纫是将刺绣和缝纫技术结合起来,同时修饰和固定织物,并形成花纹和图案。
3. 打褶缝纫:打褶是将布料折叠成褶状,并使用缝纫技术将其固定的技术。
这种技术常用于优雅的长袍和礼服等服装的制作。
三、染色技术:1. 手染:手染是最古老的染色技术之一,通过手工将染料涂抹在织物上实现染色。
这种技术产生的效果更为自然、独特。
2. 印染:印染是一种将染料涂抹在模具上,再将模具印到织物上完成染色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如印度的印度手工艺术。
四、刺绣技术:1. 针绣:针绣是一种用不同颜色的线在织物上刺绣的技艺。
这种技术在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传统服装中应用广泛,形成了各种独特的花纹和风格。
2. 金银线刺绣:金银线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使用金银线进行刺绣的技艺。
这种技术常见于中国传统礼服和宫廷服饰中,具有高雅豪华的效果。
五、硬朗技术:1. 压花:压花是一种将图案或花纹刻模,然后通过机械或手动压力将图案或花纹压印到织物上的技术。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装饰,增添了更多的立体感和质感。
2. 刻字:刻字是将图案或文字刻在衣物、皮革等材料上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个性化定制,使服装更具个性和辨识度。
六、饰品制作技术:1. 制作扣子:制作扣子是一种将纽扣材料制作成不同形状和风格的技术。
服装刺绣的种类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按地域划分: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还有根据刺绣特点和材料的分类:1、彩绣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
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
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2、包梗绣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
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
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绣制。
3、雕绣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
绣品高雅、精致。
4、贴布绣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的刺绣形式。
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
其绣法是将贴花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
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
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5、钉线绣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
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
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
幼儿园民族文化:彝族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民族文化,可以帮助幼儿拓宽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将重点介绍彝族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相关的教案和教学内容。
二、彝族传统服饰1.彝族服饰概述–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
–彝族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编织、刺绣和染色等工艺制作而成,色彩鲜艳,图案多样。
2.教学内容–介绍彝族服饰的特点、制作工艺和意义,可以通过图片、等方式展示给幼儿。
–让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彝族服饰,如头饰、饰物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三、彝族手工艺品1.彝族手工艺品概述–彝族手工艺品丰富多样,有竹编、银饰、陶器等。
这些手工艺品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彝族人的生活与文化。
–彝族手工艺品以其纯朴、原始的风格闻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教学内容–介绍彝族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让幼儿了解并感受民族工艺的独特魅力。
–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比如竹编小物件、模仿银饰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彝族手工艺品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故事讲解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彝族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
–组织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增强对彝族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2.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参与制作彝族手工艺品的过程,评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让幼儿展示对彝族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的认知,进行综合评价。
五、个人观点与建议通过对彝族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增加对彝族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彝族有关的童话故事、歌曲等,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和了解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总结通过本文的教案内容,我们可以为幼儿园的民族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浅析满族服饰中的特色手工技艺张瑶(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满族服饰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
由游牧民族走来的满族先民善于以各种材料、运用镶嵌、刺绣等传承至今的手工技,构成了独具艺术魅力的满族服饰。
关键词:满族;服饰;技艺中图分类号:TS9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2-0137-01一、满族服饰概述满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肃慎人、挹娄人,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两汉时期。
满族祖先长期寒冷的东北地区生活,受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鱼、打猎为主。
为了抵抗严寒,服饰材料多用狩猎获得的鱼皮、兽皮加工制作,具有原生态特点,服饰风格粗犷而实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满族服饰逐渐融合汉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直至民国时期仍未改变。
清代满族服饰相对其它朝代在时间上离现今最近,因此留下的史料相比也是最全最丰富。
至今,满族服饰中传统皮革及鱼皮制作工艺、袍服制作工艺、刺绣工艺、已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满族服饰特色手工技艺(一)皮革、鱼皮服饰的制作工艺早期满族先民所用服饰材料大多来自狩猎所获得的动物兽皮、鱼皮,常见的以狍子、獾子、貂等小型动物以及家畜牛、羊、猪的皮子等,配饰也多来源兽骨、鱼骨,经过打磨后形成装饰品。
在满族史诗《海祭神谕》中曾记载“众萨满赤壁光脚,腰围鱼皮神裙,系腰铃,佩挂各种鱼骨神偶灵物……”,虽然是满族的传说和想象,但提及的服饰材料必然来自实际生活,满族先祖与赫哲族同为渔猎民族,都擅长应用鱼皮制作工艺,以上百张不同的鱼皮拼接成服装,这在当今现存的赫哲族鱼皮衣中可以找到实证,并且这种古老的服饰手工技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又如满族传统的靰鞡鞋,是满族人民冬季常穿的鞋之一,制作靰鞡的材料来源有很多种,但最常用是用厚牛皮或猪皮经过鞣制好,缝制时在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后面保留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以覆盖脚面,鞋口周边再穿上细细的牛皮带子;鞋内絮靰鞡草,靰鞡草要事先用草榔头经过反复捶打,使之变得柔软,铺在鞋内既轻便,又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