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观察物体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观察物体篇一一,教学内容:教材p26—27 看一看(一)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活动中,亲身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2,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四,教学准备:大象挂图,长方体(每个面不同颜色),白兔布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问题情景。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
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
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淘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三人一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 (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象)2,提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验证一下同学们的说法。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讨。
l,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并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1)布置观察任务: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观察白兔布偶,同桌互相说说看到的白兔是什么样的。
(2)组织集体汇报。
(3)启发思考:那我们现在就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座位调换一下,再看白兔,看一看结果和现在的是否真的不一样。
(学生活动,调位观察后,组内交流两次看到的情况,再集体汇报。
)(4)汇报交流结果: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内容中的“观察物体”单元,是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几何图形。
2.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几何图形。
3.学会使用几何图形的名称。
4.能够简单地绘制和描述几何图形。
5.发展观察、比较和分类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指由点、线、面组成的图形。
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 观察、比较和分类几何图形在课堂中,老师会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来学习和认识几何图形。
例如,老师会给学生展示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分别比较、分类。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比较和分类几何图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除了展示物体,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的环境中寻找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体,比如窗户是长方形,黑板是正方形等等。
3. 使用几何图形的名称在观察、比较和分类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老师会指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并与实物对应。
例如,老师会将正方形和实物(如物品的盒子)对应,将长方形和实物(如书的封面)对应。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忆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4. 绘制和描述几何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几何图形,老师会引导学生绘制和描述几何图形。
首先,老师会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进行简单的绘制,并告诉学生如何通过绘制来描述几何图形。
此外,老师还会让学生尝试自己绘制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对比大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及其分类、学会使用几何图形的名称、发展观察、比较和分类事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老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几何图形,并能够绘制和描述几何图形。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展示物体、观察物体、比较物体、分类物体、命名几何图形、绘制几何图形以及描述几何图形等。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几何图形的定义及其分类、学会使用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够简单地绘制和描述几何图形。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课堂教学教案2:1.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属性;2.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进行分类;3.学生能够利用观察得到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2.能够使用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3.能够根据观察得到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掌握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将观察到的信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学生需要理解物体属性的概念,能够将物体属性应用到分类和解决问题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正式开始上课,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2.让学生看一些物体,让他们对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进行简单的描述,鼓励他们的发言。
二、课堂活动1.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的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把物品分成不同的组别,例如形状,颜色等;2.让学生继续进行观察,让他们分别数出每个组别中有多少个物品;3.让学生自己想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在校园里收集到不同颜色的石头,请问我们可以用这些石头做什么?4.引导学生从观察到分组,再通过数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巩固学习。
三、课堂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内容;2.总结出观察物体的方法,以及将观察得到的信息应用到分类和解决问题中的方法;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课后拓展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看看家里有没有不同形状、颜色、大小或数量的物品,将他们分类并数出每组有多少个物品;2.推荐一些相关读物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资源:1.课件;2.不同形状,颜色,大小和数量的物品;3.应用题材料。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可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2.通过作业,可以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类和解决问题;3.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可以评价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辨认从前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简单物体(单个具体物体)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图形与几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图。
难点是结合观察和操作进行简单的直观推理,展开合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各种拼搭组成的立体图形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四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组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能通过观察、动手拼搭等活动能够想象出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组立体模型的形状图,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图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能动手搭出想象的物体。
3.在活动中发展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能通过观察、动手拼搭等活动能够画出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组立体模型的形状图。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计划教案2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题为《观察物体》。
主要涉及到包括几何图形的辨认与分类,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观察,以及对不同图形的绘制和构造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辨认出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能够观察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如图形的边数以及边长、角度的度数等。
3.能够了解不同图形的绘制和构造方法,比如通过正方形构造长方形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图形进行分类。
5.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综合应用,比如观察房间内的家具或者玩具等。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辨认不同几何图形,并区分它们的差异。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形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便于进一步绘制和构造。
3.学生能够通过综合应用,如观察房间内的家具等,进行图形分类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和示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手工制作不同图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或者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物品等进行讨论,引出主题。
2.呈现环节:通过绘图或者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不同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分类。
3.认知环节:让学生观察图形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它们的规律和特征,例如一个四边形的角度之和为360度等。
4.练习环节:通过让学生手工制作不同的图形或者在纸上进行图形的绘制等,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构造以及绘制的方法。
5.应用环节: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让学生观察房间内的布置或者家具等,并进行分类和运用。
6.总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自己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本次课程的评价将使用以下几种方式:1、观察学生现场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包括手工制作、绘图及计算等环节。
2、针对学生在课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
教案:观察物体课程名称:数学年级: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学生将学习如何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
2. 观察几何图形:学生将学习如何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图形,并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 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和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这些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吗?”二、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学生作为观察者,其他学生作为协助者。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3. 观察者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并描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 协助者根据观察者的描述,尝试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三、交流1.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经验。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总结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的技巧。
四、巩固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特征,进一步认识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分辨物体的相同或不同,增进直觉思维能力; -了解物体的分类方法,认识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特征;•掌握分类方法;•训练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物体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笔记,教学卡片、分类卡片,实物模型等;•学具:数学书、练习册,彩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内容:一、生活中的观察1.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质感等特征,讨论物体的不同之处;2.以生活中的图片或实物为例,要求学生自己观察物体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描述;3.学生自主分组,进行三人小组,相互观察,讨论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二、分类方法1.教师引领学生讨论分类方法,如颜色、形状、大小、质感、用途等;2.通过教学卡片,进行分类练习;3.让学生自己掌握分类方法,进行练习。
三、评估1.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的内容;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于物体分类方法的理解;3.反馈学生考试成绩和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物体进行观察,并录制在学生自己的笔记中;2.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分类卡片进行练习,并邀请家长进行练习;3.学生可以制作各种分类的单元拼图游戏,进行分类练习。
总结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掌握了物体的特征,提高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分类方法,让学生学会了正确分类物体,培养了直觉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去观察,探索自然,开拓思维。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的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理解并描述物体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升其几何直觉。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和比较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 利用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 理解并运用图形的转换和组合。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球、立方体、圆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同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2. 讲授新知(1)观察物体:首先,教师可以示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
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视角下物体形状的变化。
(2)测量和比较: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然后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测量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对比和分类,以提高他们的比较能力。
(3)图形的转换和组合: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形的转换和组合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尝试自己进行操作。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利用手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然后在全班面前展示并解释他们的作品。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测量和组合活动进行点评,强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思考他们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常见的物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记录下来。
下次上课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辨认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选取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
学生学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应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独立观察,在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将本单元知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时便人不同方位观察一组长方体实物的形状;第二层次时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一组正方体实物的形状;第三层次是根据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
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见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