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47
艾灸与针灸艾灸与针灸的区别与联系艾灸与针灸:艾灸与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见且重要的两种治疗方法。
虽然它们都属于中医疗法,但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艾灸和针灸的区别与联系。
一、艾灸的基本介绍艾灸,又称为艾炙疗法,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我国古代的医药传统。
艾灸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疗法主要依赖于艾绒的燃烧作用产生的热量和烟草特有的药理成分。
艾灸有两种常见的应用方式: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
直接艾灸是将燃烧的艾条或压缩艾片直接接触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作用于经络和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温通阳气、祛寒、祛湿等疗效;间接艾灸则是在艾条或压缩艾片的顶端放置熏灸盒,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温热和艾草的药性,间接温热腧穴和经络。
艾灸有着以下特点:1. 热力作用:艾灸产生的热力能够温热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2. 药理作用:艾灸药性独特,可以疏散风寒,温补阳气,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3. 自我调节作用: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刺激神经系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二、针灸的基本介绍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与艾灸一样源于我国古老的医药传统。
针灸疗法通常通过穴位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巧。
针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插入和操纵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与脏腑相应的经络气血流通,以达到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针灸有着以下特点:1. 穴位刺激作用:针灸通过选择不同的穴位,刺激和调整人体经络系统,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2. 调节作用:针灸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各系统的协调运作;3. 针刺与操纵技巧:针灸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技巧,以确保安全和治疗效果;4. 针灸辅助材料:针灸在实践中通常结合独特的辅助材料,如针管、针线、艾绒等。
三、艾灸与针灸的区别与联系1. 应用方式:艾灸主要通过艾绒燃烧的热力和药性作用于经络和腧穴,而针灸则通过插入和操纵针具刺激穴位。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
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艾灸疗法使用。
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
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
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根据【黄帝内经。
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
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
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