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质内容和任务及与先修课程
- 格式:pptx
- 大小:300.31 KB
- 文档页数:38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110010 适用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划学时: 52学时计划学分: 3.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道路建筑材料是路桥及其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道路与桥梁建筑用各种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的一门课程。
它为学习后面相继而来的其它课程如路面工程结构、桥梁工程结构、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以及施工、监理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道路建筑材料讲述了常用筑路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构造、技术性能、性能测试、合理使用及评定验收、运输储存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掌握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组成、构造、性质、应用、检验、运输、验收和储存等各个方面,为后继课程及将来在设计、施工、验收、质量检验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本大纲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到达下列要求:(1)掌握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掌握级配理论和组成设计方法,会用图解法和试算法设计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2)掌握石灰消化和硬化过程以及质量评定方法;硅酸盐水泥熟料各矿物成分特性、凝结硬化的机理和技术性质检验方法;其它水泥的特性和应用。
(3)掌握普通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现行配合组成设计方法和质量评定。
同时对其它混凝土的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
(4)掌握石油沥青的化学组分、胶体结构、技术性质和评价方法。
同时对其它各类;沥青的组成和性质也有一般的了解。
(5)掌握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原理、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并能按现行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掌握沥青混合料技术质量的检验方法。
同时对其它各类沥青混合料也有一般的了解。
(6)了解工程高聚物材料的一般结构和性能;几种常用高聚物的特性;会应用高聚物材料改善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基本方法。
(7)掌握钢材和木材的主要技术性能和技术标准,并能按设计要求选用相应规格的钢材和木材。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宋少民主编)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从事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道路建筑材料的知识,是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总结。
是研究道路与桥梁专业用材料的结构、性能、标准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道路与桥梁用材料的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合理选用和组配新型优质复合材料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道路与桥梁用材料石灰、水泥、钢材、水泥混凝土、沥青材料及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学习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了解金属材料的技术性质和各种外加剂的技术性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了解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以及能在水泥混凝土中正确实用外加剂;能够独立地、熟练地完成道路建筑材料的工程试验。
三、课程基本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道路建筑材料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初步了解这门课的意义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我国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状况及趋势(2)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3)建筑材料的检验与标准(4)本课程研究的内容、教学思路第1章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了解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2)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
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一、材料组成:化学组成、相组成、矿物组成二、结构1、晶体:(1)化学稳定性好(2)固定的形状(3)固定的熔点(4)各向异性2、非晶体:(1)化学稳定性差(2)无固定的形状(3)无固定的熔点(4)各向同性3.胶体:凝胶、溶胶、溶-凝胶、触变性第二节材料的物理性质一、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1.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不包括开口和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
《道路建筑材料》学习指南《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先导性专业基础课,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众多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面宽,学生受益面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创新性强等特点,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1、学习课程的目的(1)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相关课程知识,掌握道路建筑材料中各种材料的技术特性、技术指标及评价方法,并初步具有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工问题的能力,同时了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如《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沥青路面》等打下良好的基础;(2)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对相应的教学内容配以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性认识,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3)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组织其参与“挑战杯”、“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通过系统的调研与训练,充分培养其动手创新能力。
2、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集料的物理与力学特性及其评价的试验方法,掌握集料细度模数与级配设计方法,为将来沥青混合料与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奠定基础;(2)掌握沥青分类分级方法与粘滞性、低温性能、感温性、加热稳定性等技术特性,熟悉其试验评价方法,了解其相关指标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的分类方法与体积指标,掌握路面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其配合比设计方法;(3)掌握水泥技术指标,熟悉其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与安定性等评价方法;掌握水泥混凝土工作性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其配合比设计方法;(4)对建筑钢材、无机稳定类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其他道路材料有一般性了解;3、学习本课程的方法1)掌握先修知识,学习前应先修完《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地质》、《结构力学(上)》等课程;2)应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并逐渐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有5次实验课教学任务,分别是集料与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实验,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道路建筑材料编制人:邹静蓉吴丽君鲁敏芝池漪陈泽之将余静姜辉授课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学时:90课时一、管理信息课程名称:《道路建筑材料》制定人:邹静蓉学分:5学时:参考学时90课时授课对象:路桥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后续课程:《公路设计》、《桥涵设计》、《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技术》二、课程性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道路与桥梁常用材料材料的选用、材料性能测试、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
因此本课程是公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工程监理专业、高等级维护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三、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思路全课程根据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以施工、检测单位常见的三大混合材料: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稳定土为教学内容载体,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一个具体的项目载体,每个项目载体又设计了若干个学习情境,要求完成材料的选择和配比设计,这样以三大载体为主线将单个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中以三大综合训练项目贯穿全课程,以学生为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2.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①能对常用道路与桥梁工程材料识别;②能运用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对常用材料的性能测试;③能按相应规范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与评价;④能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材料;⑤能按道路与桥梁工程中设计要求,对混合材料(稳定土、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及施工配合比调整。
(2)知识目标①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常用材料的性能特点。
②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常用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并按现行标准对材料进行质量评定。
③掌握稳定土、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3)素质目标①具有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吃苦耐劳、工作严谨认真的品质;③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④工作中具有安全操作和环保意识。
3.课程内容设计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5.进度设计6.第一堂课设计梗概1)多媒体演示公路工程由于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质量事故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建材质量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道路建筑材料绪论道路,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沟通人与人的重要纽带。
而构成这些道路的建筑材料,则是保障道路质量、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走进道路建筑材料的世界,了解它们的种类、特性以及在道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道路建筑材料的分类道路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根据其在道路结构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路基材料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承担着路面传来的荷载。
常用的路基材料包括土、石、砂等。
其中,优质的土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石料则要求强度高、硬度大;砂在路基中主要起到填充和排水的作用。
2、路面材料路面直接承受车辆的行驶荷载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常见的路面材料有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砂石料等。
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疲劳性能,适用于各种等级的道路;水泥混凝土强度高、耐久性好,多用于重载交通的道路;砂石料则常用于低等级道路的路面。
3、基层材料基层位于路面和路基之间,起到传递荷载和分散应力的作用。
常用的基层材料有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等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以及级配碎石等粒料类材料。
4、附属材料除了上述主要材料外,道路建设还需要一些附属材料,如排水管道、路缘石、护栏等。
这些材料虽然不直接参与道路结构的承载,但对于道路的功能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样至关重要。
二、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不同的道路建筑材料,由于其在道路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对其性能的要求也各有侧重。
1、强度和稳定性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车辆荷载和外界因素的作用,不发生破坏或过度变形。
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在环境变化和荷载长期作用下,性能保持稳定。
2、耐久性道路是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耐久性,能够抵抗自然因素(如雨水、阳光、温度变化等)的侵蚀和化学物质的腐蚀,保证道路在设计年限内正常使用。
3、抗滑性对于路面材料,尤其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抗滑性能至关重要。
良好的抗滑性能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道路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道路工程材料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 Material in Roadway 课程编号:021030270适用专业:交通工程学时数:32 学分数:2课程性质:选修应开课学期:4执笔者:张亚伟审核人:朱成明批准人:定稿日期:2010.7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道路工程材料》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道路、桥梁和排水工程建筑用材料性能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学习专业课的必备基础知识,又是一门应用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桥梁、道路、排水工程常用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
了解材料组成结构与技术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达到能够正确选择、级配、检验和应用各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桥梁、道路、排水工程常用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
了解材料组成结构与技术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达到能够正确选择、级配、检验和应用各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目的。
以下分章阐述。
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建筑材料的性质、检验方法、常用的技术标准。
目标要求: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对专业课学习的指导性。
采用课堂教学,2学时。
第一章砂石材料(6学时)知识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砂石材料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图解法设计矿质混合料的组成。
其中难点在于级配理论、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和级配调整。
目标要求:掌握石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路用石料技术分级的依据和技术标准。
掌握集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
理解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理论,掌握级配曲线范围的绘制方法。
掌握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图解法)。
采用课堂教学,6学时。
《道路建材》—实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和用途。
2. 掌握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检测方法和质量要求。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道路建筑材料概述常见道路建筑材料的分类及作用道路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2. 第二节:沥青材料沥青的性质、种类和用途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及施工要求3. 第三节:水泥混凝土材料水泥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应用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要求4. 第四节:石灰和粉煤灰石灰和粉煤灰的性质和应用石灰和粉煤灰混合料的配比设计及施工要求5. 第五节:填料和集料填料和集料的性质、分类和用途填料和集料的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沥青、水泥、石灰、粉煤灰、填料和集料等样品及检测设备。
2. 教学课件和教材。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第六节: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
学会如何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混合料的配合比计算。
掌握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实际操作步骤。
2. 教学内容: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配合比设计中的各项参数确定。
配合比设计实例分析。
七、第七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道路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
学会如何进行道路建筑材料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掌握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 教学内容:常见道路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流程。
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八、第八节:道路施工安全与环保1. 教学目标:掌握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规范。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依据《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依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制订。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道路、桥梁和排水工程建筑用材料性能的一门学科,它即是学习专业课的必备基础知识,又是一门应用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桥梁、道路、排水工程常用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
了解材料组成结构与技术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达到能够正确选择、级配、检验和应用各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目的。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见表)1.前期课程名称2.后续课程名称(三)课程设计思路《零件结构设计与实践》课程是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根据专业课程的需求,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与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开发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设计思路为:按专业培养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典型的工作任务,以行动导向为特征,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前提,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采用循序渐进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容,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典型的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
(四)课程容选取的依据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后续专业课的需求,服务于专业课程,在容选取上起到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
接工学结合与职业技能的要求选取工程实际案例“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轴系结构、减速器”等作为教学载体,遵循理论够用适度、突出职业技能的原则,结合学生基本素质与学习能力,围绕减速器设计的综合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容。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引领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建设常用材料技术性能及要求,具备常用材料的试验能力。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字:课程编号:021030080总学时及其分配:32学时,授课学时:24,实验学时:8,线上学时0。
实践周数:无。
学分数:2学分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任课学院、系部:能源学院、交通工程系一、课程简介《道路建筑材料》是道桥工程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质和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石灰、水泥和沥青的生产工艺、组成、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和组成设计,钢材的分类、技术性质和桥梁建筑用钢等基本内容,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了解道路和桥梁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石灰、水泥和沥青)的产源和生产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合理的选用、保管及运输;2、了解各种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检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善途径;3、掌握各种材料内部组成结构和其技术性能之间的关系;4、熟练掌握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水泥混凝土的组成设计方法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一)绪论1、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⑴介绍的本课程的研究的内容和任务;⑵建筑材料在路桥工程中的作用及应具备的性质;⑶道路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⑷道路建筑材料质量的变异与控制。
教学要求⑴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建筑材料在路桥工程中的作用及应具备的性质;⑵道路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⑶道路建筑材料质量的变异与控制。
重点、难点:材料的性质与检验方法。
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了解该课程基本框架。
(二)砂石材料1、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⑴石料的技术性质和要求;⑵粗集料的技术性质;⑶细集料的技术性质;⑷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理论和级配范围曲线。
教学要求:⑴了解石料、粗集料和细集料的技术性质;⑵掌握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理论和级配范围曲线的绘制;⑶熟练应用数解法和图解法进行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