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参数及PKPD理论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4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
在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PK/PD理论相关概念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简介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2. 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后,各种生理屏障向组织转运称为分布。
3. 代谢: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转化变成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代谢。
4. 排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或经肝脏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尿液或肠道排出体外。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药效学(PD)指标1.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2.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指可杀死99.9%的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3. 抗真菌药物最低有效浓度(MEC):在棘白菌素抗真菌药物的抗丝状真菌药敏试验中,与自然生长的菌丝对照,能使菌丝形成小的、圆形的、致密的形态所需的最低抗真菌药物浓度。
4. 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5.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6.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细菌受到非致死性损伤,当药物清除后,细菌恢复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
7. 抗菌药物后白细胞活性增强效应(PAALE):是指在体内抗菌药物作用后,细菌形态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加白细胞识别趋化或吞噬活性,表现为体内PAE延长,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其PAE可延长一倍;但白细胞对PAE时间短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未见明显的增强效果。
了解PKPD,助力抗菌药物选择根据药物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保证临床疗效并减少耐药的基础。
其中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是最重要的参数。
抗生素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PKPK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
PK参数包括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表观分布容积(Vd)等。
PDPD是研究药物对疾病的效果及药物剂量对疗效的影响,PD参数通常使用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描述。
PK/PDPK/PD是研究药物、人体和致病菌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
PK/PD参数有:血清抗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MIC的比值(AUC/MIC)、血清中抗菌药物峰浓度和MIC的比值(Cmax/MIC)、血清中抗菌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时间与给药间隔之比(%T>MIC)。
PK/PD参数依据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时间依赖型药物、浓度依赖型药物、时间依赖型但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较长药物。
时间依赖型抗感染药物当药物浓度达到MIC值的4倍时,抗菌作用就会达到饱和,即使再增加药物浓度也不会增加抗菌作用。
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值以上的时间越长,抗菌效果就越好,和药物临床疗效相关的参数是%T>MIC。
例如β-内酰胺类药物需要%T>MIC≥50%即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碳青霉烯类药物则需要该参数≥40%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对于不同细菌,抗生素的%T>MIC也有不同要求。
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类药物需要%T>MIC≥50%即可取得良好效果,而对于肺炎链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β-内酰胺类药物的%T>MIC≥60%~70%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为时间依赖性抗真菌药物,无明显的PAE,抗菌活性与%T>MIC相关性最好,入静脉给药则需每天2~3次,如口服给药则需一天4次,研究发现%T>MIC在25%~50%临床效果较好。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第一篇: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广泛耐药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RE,主要是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使临床治疗更困难。
其中,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充分的抗菌药暴露。
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PK/PD)理论指导XDR、PDR菌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作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一、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概念PK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PD是指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以往常常将抗感染药物的PK和PD分开来研究,对抗感染药物活性的评价根据药效学指标如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比较,或根据药代动力学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设计给药方案。
这不能反映感染局部药物浓度动态变化与杀菌作用的关系。
而将PK和PD结合起来,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才能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1-3]。
1.时间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属于此类。
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即抗菌作用主要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有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力不再增加,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的持续时间有关。
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研究进展分析作者:巫露娜杨永秀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8期[摘要]抗菌药物属于临床常用药物。
在坑感染方面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但随着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在临床上愈发严重。
现已成为全世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抗菌药物PKP参数在降低抗菌药物耐药风险、强化疗效方面。
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本文先从抗菌药物PK/PD 参数、抗菌药物绐药方式及其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面入手。
阐述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绐药方案。
[关键词]抗菌药物;PK/PD参数;药代动力学;给药方案[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6-5249(2019)14-107-01抗菌药物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是改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中体外PD监测指标多包括MIC、MBC及PAE等,现己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中,进而提高抗菌药物种类及剂量应用的合理性。
但PD指标多仅能反映抗菌药物体外试验中固定浓度下抗菌药物发挥的效用程度,因此需同PK参数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其应用的合理化。
本文先从抗菌药物PK/PD参数、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及其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面入手,将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浅述如下。
1抗菌药物PK/PD参数PK/PD参数主要与3个参数有关,其一为AUC0-24/MIC,其中前者为药时曲线下面积,其二为T>MIC,主要是指2次给药间隔时间内体内药物有效成分浓度高、同MIC浓度占间隔时间之间的比值,其三为药物有效浓度峰值及MIC之间的比值。
而根据抗菌药物药效作用特征,可将抗菌药物分成两大类,即浓度和时间依赖型。
前者主要是指药物杀菌或抑菌效果与药物浓度有关,即浓度越高,药物杀菌效果越好,PAE时间较长,常用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现普遍支持当游离药物浓度峰值在MIC值8-10倍范围内时,杀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