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语文备考专家讲座指导: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 格式:pptx
- 大小:10.88 MB
- 文档页数:66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演练】1.【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2021-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点二常见熟语含义教学案(含解析)2021-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点二常见熟语含义教学案(含解析)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几万字的文章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一个法国人曾经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5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营销专家告诫人们,‘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是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投资理念,主旨是强调分散风险。
”6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遇到困难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
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高考那些事2021高三一轮复习攻略:高中各学科背诵方法大汇总怎么快速提升成绩?下面是向学霸进军为高中的学生们整理的2021高三一轮复习攻略之高中各学科背诵方法,以供参考。
语文1、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2、古诗文,理解后记得更牢固。
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理解之后记忆会更快。
当然,背诵后也有助于理解。
(1)抓关键词语背诵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2)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
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
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3)采用“整分联背诵法”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3、勤写。
勤写,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
考点27 主观简答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2.考点精讲(归纳概括、探寻原因、分析观点探究目的、比较异同)3.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 考点分布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①题型上,主观题。
②与断句、文意理解、翻译等题目在“是什么”层面的考查相比,文言文文本探究简答题侧重从“为什么”等角度进行考查,指向对文本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究能力。
这类考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及合理的推断,从而把握人或事物的本质。
【备考策略】1. 归纳整理:整理归纳课内外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词汇,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 专题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
3. 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考点精讲01 概括归纳方法指导筛选整合信息时,有时需要从某段、某几段乃至全文中筛选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重组,这时就需要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同质相合。
所谓同质,是指本质相同,类别一致。
在筛选文中信息时,有时有用的信息分散在文本各处,就要把符合标准的信息挑选出来,再按照不同的方面、轻重、缓急、主次等重新分类,整合起来。
②异质相析。
所谓异质,是指本质不同,类别不一。
在筛选文中信息时,有时有关的与无关的信息混杂在一段甚至一句中,就要把无关的信息剥离出来,摘取有关的信息,再与其他相关信息整合。
具体方法:①摘录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
②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关键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把握和提炼大意,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找准答题区间。
第二步,定向精读——理解文句含意,筛选关键信息。
第三步,规范作答——分点整合概括,表达简洁准确。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考点5 探究材料中的其他问题10[2019全国卷Ⅰ,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1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材料并没有直接阐述“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文本的提示信息进行分析、推断。
从拟定的去酸方案和修复方案可知,档案文件受损问题主要是纸张易碎、纸张酸化严重等,然后可以从文件形成时间、纸张质地和当地气候等方面分析受损原因。
从材料三第一段可以看出,这些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从纸张质地来看,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且纸张已经严重酸化;根据毛里求斯的气候条件,联系材料二中提到的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可知湿热多雨的气候也是档案文件受损的重要原因。
11[2019北京,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5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可根据每则材料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以及文中有结论性质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城市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第3段论述了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表示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城市对生物多样性有保护作用;由最后一段可知,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材料三表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由第3段可知,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回答第二问,要注意立足材料的观点来谈启发,切不可脱离材料。
三则材料就同一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启发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去认识城市化的影响,要关注生态,关注城市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家园。
方法点拨把握常见命题角度,依托文本合理探究1.明确常见命题角度。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信息类文本阅读02.2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与判断教学目标掌握九种常见的设题陷阱,准确理解分析文内信息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根据信息类阅读的功能定位以及命题材料的文本特征,可知高考选择题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设题: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
这些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推断能力,其选项是对文本的归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依据,学生出现失误也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
二题点必备知识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是信息类阅读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内容概括性强,观点较隐蔽,并且暗含逻辑关系,属于在原文信息概括、理解、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断性信息,选项在原文中往往不能找到直接对应的语句,只能找到部分相关信息,而且原文中的信息也比较分散,往往跨段落或者跨材料。
命题人常在依据与结论的一致性、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无中生有、推断绝对、强加关系等(见题点1的“题点必备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分析、评价、逻辑推断能力。
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需要掌握如下常考的推理逻辑关系和推理关注点:1.假设关系根据非现实情境,抽象出其实质成分并得出逻辑结论的思维过程。
常用“如果……就……”“即使……也……”。
看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论是否必然。
2.因果关系因果推论要求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同时变化或者相关,对于结果不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强调原因的唯一性。
常用“由于”“因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
看有无因果颠倒、一果多因的问题,是否强加因果。
3.目的关系前者和后者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
常用“为此”“为了”“以”“以致”。
看是否无中生有。
4.条件关系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
辨析病句(二)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武松墓并不是水浒里的武松。
B.《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C.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十三五”期间,将重点从调减玉米产量、增加大豆产量和牛奶质量三个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B.目前,我国住房供应总量充足,但需求却难以平衡,高额的房价导致买不起房的城镇常住人口一直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D.中巴经济合作能很好地改善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推动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开启两国合作的新征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文化名城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展示与开放,而是整个城市各种文化元素共同作用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B.对于对手球队的这次堪称教科书般的战术配合,主教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队员做了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大家从中获益匪浅。
C.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改变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此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