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 格式:docx
- 大小:37.16 KB
- 文档页数:2
水准网平差报告范文一、引言水准网是工程测量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用于测量地面高程的变化情况。
水准网平差是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精确的高程数值。
本报告旨在介绍对水准网进行的平差工作,并总结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平差方法本次水准网平差采用了最小二乘法进行处理。
首先,根据测量数据建立观测方程,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误差方程,得出平差结果。
为了提高平差结果的可靠性,还进行了粗差检查和精度评定。
三、数据处理据调查的水准测量数据包括起始点、中间点和终点的高程数值,并附带观测误差。
根据测量原理和方法,建立起始点到中间点,以及中间点到终点的观测方程。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得到误差方程,并运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平差结果。
四、平差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水准网各点的平差值。
其中,起始点高程为100.00m,通过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值为99.80m;中间点高程为90.00m,通过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值为89.65m;终点高程为80.00m,通过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值为79.90m。
平差结果精度评定表明,各点高程平差值的相对精度在0.01m范围内,满足工程要求。
五、精度评定为了验证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对平差后的观测值进行了精度评定。
采用精度评定公式计算出观测值的标准差,并与测量数据中的观测误差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平差后的观测值标准差与观测误差值基本一致,验证了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六、结论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水准网平差,得到了高程的精确数值,满足了工程要求。
经过精度评定,验证了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报告的平差结果可作为后续工程的高程标准值使用。
七、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准网平差的精度和可靠性,建议在测量过程中增加观测次数,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异常数据和粗差要加强检查,在数据处理时予以排除,以减小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建议在平差结果中注明精度评定的方法和结果,以提高平差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并提醒在使用平差结果时注意其精度范围,避免误差传递对工程的影响。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一、前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主要作为大城市的高程控制;地面沉降;精密工程测量。
二、主要技术标准执行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三、主要内容作业流程图1、首先进行现场地形和控制点勘察,查看控制点具体位置并记录(可在奥维地图上标记),查看是否有控制点被破坏,周围地形是否便于测量。
2、勘察完成后,根据施工需求按规范要求埋设加密点,加密点要埋设在坚实牢固的土质上,防止后期沉降。
3、根据勘察情况,制定测量路线,尽量选择距离最短、高差较小、土质坚硬的线路。
4、设置测量参数开始测量,以徕卡LS10为例:4.1测量前首先校验仪器和水准尺零点误差,测量时仪器水准气泡对中整平,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单位设置,距离单位米,高程位数为5位,距离位数为3位,温度℃。
4.2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模式设置,模式有五种:单次、平均、平均S、中值、跟踪。
选择平均。
4.3设置作业:在主菜单界面选择程序-线路测量进入配置界面,点击设置作业。
新建一个作业,输入作业名称,作业员名称。
4.4设置限差:按照二等水准标准设置限差,最小视距为3米(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要大于3米),最大视距为50米,前后视距差为1.5米(后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与前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之差不大于1.5米),累计视距差为6米(本次的前后视距差+往次所有的前后视距差之和不大于6米),最高视线2.8米(仪器望远镜十字丝横丝与水准尺水平视线不超过2.8米,2米的水准尺则输入1.8米),最低视线0.55米),B1-F1/B2-F2 0.00030m(第一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与第二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不大于0.3mm)。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测量地面高程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变化或水平面的形状。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主要包括:制定水准路线、测量高程、针对性质检查、平差计算、平差精度评定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1.制定水准路线:在进行水准测量之前,需要制定一条水准线路。
首先在需要测量的区域内选择起点和终点,然后根据需要,确定中间的支路,并规划各测点的位置。
制定水准路线时需要考虑地形因素,尽量选择平坦且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地点。
2.测量高程:按照事先制定的水准路线进行实地测量工作。
在每个测点上,使用水准仪或自动水准仪进行测量。
水准仪会产生一些误差,所以在每个测点上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针对性质检查:在测量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质检查。
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比连续点之间的高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二是检查高差闭合差,即起点和终点的高差是否一致。
4.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是水准平差的核心步骤。
平差计算的目的是消除测量误差,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高程值。
平差计算可以分为两种方法:高程平差法和改正数平差法。
高程平差法是指在整个水准线上进行平差,消除所有测量误差。
改正数平差法是指在每个测点上计算改正数,然后根据改正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差。
5.平差精度评定:在平差计算完成之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精度评定是通过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精度,来评价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标准差,通过标准差来评估平差结果的精度。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应注意具有快变曲率的曲线,比如大湾曲线或拱形,此类曲线上眼迅速地变化会产生红落炮,并且误差会变大。
在这种曲线上,可以增加测量的密度,减小测量间距,以提高测量精度。
-为了减小高程差知错造成误差的可能性,可以在测量点附近设置较好的目标。
这样可以减少指向目标的距离和指向目标的指向偏差。
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水准闭合平差是测量施工现场的高程控制点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对不同高程控制点的测量数据进行平差处理,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
首先,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构建高程网格:在进行往返水准测量之前,需要根据工程需要构建高程网格。
高程网格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高程控制点组成的网络,在测量中起到了定位和平差的作用。
2. 往返水准测量: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测量路线进行往返水准测量,分别记录两个方向的测量数据。
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测量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及观测点的选择,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将往返水准测量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
在数据处理中,需要进行数据的筛选,去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点。
4. 闭合差检查:在进行水准闭合差检查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精度要求确定闭合差的允许范围。
一般来说,闭合差应该在允许范围内,如果超出了允许范围,需要对数据进行重新检查和处理。
5. 平差计算:根据测量数据和闭合差的检查结果,进行水准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调整,使得测量结果满足闭合差的要求。
平差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观测数据的权重和测量误差的影响,采用适当的平差方法进行计算。
6. 平差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平差的效果和精度。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绘制高程变化曲线和误差图,评估不同点的测量精度和闭合差的分布情况。
7. 报告编制:根据平差结果和分析,编制测量报告,包括测量过程、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总之,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精确度和仪器的校准情况,以及数据的质量和精度要求,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1.观测数据的整理2.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3.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4.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5.提交平差报告三、结论正文一、引言水准平差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高程差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工程建设等领域。
水准平差计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消除观测误差,得到准确的高程值。
为了保证水准平差计算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步骤。
二、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1.观测数据的整理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之前,首先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
这包括检查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消除异常值等。
整理好的观测数据应包括水准点之间的距离、高差等基本信息。
2.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是水准平差计算的核心环节。
平差值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消除观测误差后得到的理论值。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法、逆平方根法等。
计算平差值时,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误差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
3.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是为了评价平差结果的精度。
标准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通常用标准差表示。
计算标准误差时,需要考虑观测数据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等因素。
4.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是为了确保水准平差计算的可靠性。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误差椭圆法、平面拟合法等。
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时,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5.提交平差报告完成水准平差计算后,需要撰写平差报告。
平差报告应包括水准平差计算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精度评价等内容,以便用户了解水准平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论水准平差计算是测量地球表面高程差的重要方法,其计算步骤包括观测数据的整理、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和提交平差报告。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水准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消除误差和残差,以求得较为准确的高程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观测方程
在水准测量中,设定起点高程为0,然后逐站向前观测,求出每个站点的高程。
建立每个站点高程的观测方程,包括自由高差和永久高差的影响。
2. 矩阵方程式
将所有观测方程进行矩阵变换,消除自由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3. 固定高程点的影响
将所有观测方程加上固定高程点的影响,消除永久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4. 最小二乘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解出平差后的高差平差值,分别确定每个站点的高程。
5. 残差分析
对于每个观测方程都会有一个残差,其代表了实际测量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
进行残差分析,可发现数据中的误差规律和存在的误差来源,为后续的测量和处理提供参考和改进。
6. 高程精度分析
通过对整个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和精度分析,得出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摘要:
1.水准平差计算的定义和意义
2.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
3.具体的操作方法
4.水准平差计算的实际应用
正文:
水准平差计算是测量平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步骤,使得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达到最优的一种计算方法。
水准平差计算在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建筑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平差模型。
这是水准平差计算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来描述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
第二步,选择平差方法。
目前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法、逆平方根法等,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可以使得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第三步,计算平差结果。
根据建立的平差模型和选择的平差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平差后的测量结果。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然后,根据测量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差模型和方法。
接着,根据平差模型和方法,设置相应的参数,并进行计算。
最后,得到平差后的测量结果。
水准平差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减少误
差,提高工程质量和设计质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水准平差计算,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建筑尺寸,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和美观度。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水准平差计算,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提高地图的精度和可靠性。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指根据实测的高程数据,通过数学公式和方
法进行平差,得到更加精确的高程值的过程。
水准测量平差的目的是
通过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1. 首先,将实测高程数据按照测量路线分别编号,并按照测量
方向(正反向)和不同高程点(起点、终点、中间控制点等)进行归
并整理,形成数据表格。
2. 根据水准仪的仪器误差进行相关修正,如零偏误差、望远镜
中心线偏离误差、波长误差等。
3. 对水准线路测量中的系统误差进行平差,包括调平误差、大
地曲率和折光误差等。
4. 根据平差结果计算出每个高程点的更正值以及间接高程值,
并进行验证检查。
5. 最后,根据平差结果和误差限制标准,确定高程值的精度和
准确度,并进行误差分析和误差传递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需要依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
学和统计学知识,同时也需要丰富的测量实践经验和对测量仪器的熟
练掌握。
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一、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1.基本原理:2.步骤:(1)确定测点:确定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稳定的地物作为测点,如高点、桥墩等。
(2)测量:利用三脚架、水准仪等测量工具进行高差测量,观测每个测点之间的高差。
(3)记录:将观测到的高差数据记录下来,包括相对高差、采集时间等信息。
(4)消除误差: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重复观测、留差控制等方法,消除测量误差。
(5)平差计算: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每两个测点之间的高程差。
(6)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分析,检查测量误差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具体方法1.数据准备:(1)测点数据:包括每个测点的高程数据、地理坐标等信息。
(2)观测数据:包括每两个测点之间的高差观测数据,应包括重复观测的数据,以求得更为准确的结果。
2.平差计算:(1)先对每两个测点之间的高差观测数据进行简单平均,得到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2)计算每个测点的高程,按照观测数据和初始值进行误差传递计算。
对于每个测点,将其相对高差与前一测点的高程相加或相减,得到当前测点的高程。
(3)根据误差传递法的原理,逐步迭代计算,直到达到预设的精度要求为止。
(4)对平差结果进行检查和分析,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如不满足,可以进行误差调整。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注意事项1.数据质量:应保证测点数据和观测数据的质量,避免人为误差和仪器误差的影响。
2.观测次数:为提高精度,应进行多次观测,以求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3.数据处理:在平差计算过程中,应使用专业的软件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4.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如是否存在异常值等,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综上所述,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合理选择测点、正确处理观测数据,并通过误差传递法进行计算。
只有在严格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操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高程数据。
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方法
闭合水准测量是一种重要的大地测量方法,常用于高程控制网络的建设和监测。
在进行闭合水准测量时,为了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进行平差计算。
以下是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方法:
1. 读取观测数据:首先需要读取所有的观测数据,包括各站点的高程值、仪器常数、杆长等。
2. 计算高差:按照正反两方向逐个计算高差,即高程差等于后一站的高程减去前一站的高程,再加上仪器常数和杆长的改正值。
3. 判断闭合差:闭合差等于起始点高程与终止点高程之差减去正向高程差与反向高程差之和。
如果闭合差小于规定的限差,则可以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需要重新观测或调整数据。
4. 计算平均高程: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每个站点的改正数,然后对所有站点的改正数求平均值,得到一个平均高程值。
5. 进行平差计算: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即将每个站点的实际高程值减去观测值与平均高程的差,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
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和可靠。
6. 检查计算结果:最后需要检查平差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包括闭合差、各站点高程改正数等参数,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之,在进行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并进行反复检查,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水准点闭合平差操作方法
1. 建立闭合环路:从起始控制点开始,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连接各控制点,最后返回起始点,形成闭合环路。
2. 定义待求点坐标:通过采测进行观测,测量出各控制点的坐标,并定义待求点的坐标。
3. 编制观测文件:记录各控制点之间的观测数据和待求点的坐标。
4. 计算方程:根据测量数据和几何关系,建立误差方程,进行系数矩阵和常数矩阵的计算。
5. 求解未知数:利用高斯消元法或追赶法等方法,求解未知数(控制点和待求点的坐标)。
6. 检查闭合差:计算闭合差(闭合环路起点到终点再到起点的距离差),检查其是否符合精度条件,如不符合,则需要重新调整控制点的坐标。
7. 计算参数精度:通过参数精度分析,评价该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8. 编制图件:按照标准图规,绘制相应的测量图件。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上不同点的高程差。
以下是水准平差的一般步骤:
1. 确定控制点:选择一些已知高程的点作为控制点。
通常使用已经进行过水准测量的点或者已知高程的建筑物作为控制点。
2. 建立基准面:选择一个参考面或者基准点,将其高程定义为零点,作为整个测量过程的基准。
3. 建立水准路线:确定需要进行高程测量的路径,并且确定起点和终点。
4. 进行测量:使用水准仪和测量棒等仪器进行高程测量。
在水准路线上的每个测点,分别测量该点的高程值并记录下来。
5. 数据处理:对测得的高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纠正和校正。
6. 进行平差:根据测量的高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以确定各个测点的高程差。
平差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以使得高程差的总和最小。
7. 检查和校验:对平差后的结果进行检查和校验,包括观测值的精度分析和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8. 绘制图表:根据平差结果,使用适当比例尺绘制高程差的图
表,以便观察地形的起伏变化。
9. 编制报告:将平差结果以及测量过程中的详细信息编制成报告,记录下来供参考和备份。
请注意,具体的水准平差步骤可能会因测量目的、测量精度要求等因素而略有差异,上述步骤仅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 9.3 水准网按条件平差算例在图(9-5)所示水准网中,A,B两点高程及各观测高差和路线长度列于表(9-1)中。
•.一h s/ I \ :'1 h5 「6A丈' \ 』4\ \ I\ \ x J、\rh2、丿P sJL ___ ■--P2 h7图9-5试求:(1) R、P2及P s点高程之最或然值;(2) P i、F2点间平差后高差的中误差。
解:(1)列条件方程式,不符值以“ mm”为单位。
已知n =7,t =3,故r =7 -3 =4,其条件方程式为w -V2 +V5 +7 =0-V5 -V6 ■ V7 _ 7 = 0 _V3 1V4 ■ V6 - 3 = 0 IV2 ■ V4 -V7 -1 = 0 I(2)列函数式:F = x5 = h5 V5故f5 -1 f^f^f^f^f^f^0(3 )组成法方程式。
1) 令每公里观测高差的权为1,按1/ P i =s,将条件方程系数及其与权倒数之乘积填于表9-2中。
2) 由表9-2数字计算法方程系数,并组成法方程式:表9-2条件方程系数表观测号 abcdsfF s1 111 2-113-1-1-1 4-1151-111 6-110 0 71-1z1-1-11" jg*1观测号%/P%dP %fP %1 1 1112 1-113 2-2-2-24 2-225 11-1116 1-11722-2z1-311(4)法方程式的解算。
1 )解算法方程式在表 9-3中进行。
2) Ipvv 计算之检核。
pvv ] = -Wk I -Wk I-35.467由表9-3中解得Pvvl--35.47,两者完全一致,证明表中解算无误。
(5) 计算观测值改正数及平差值见表 9-4。
(6) 计算R,P 2,P 3点高程最或然值。
H P l= H A X ! =36.359 mH p 2 =H A x 2 =37.012 m-1 0 -14 -1 -2 -15 -2 -2 -2 5_7 -7 —3=0k a k b k cR 36 =H B+X4 =35.360 m5 4A(7) 精度评定。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是一种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和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平差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第一阶段:前方测量
1.确定测量线路和测量点: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条线路,并在此线路上选择起始点和终点作为测量点。
2.设置基准点:根据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点,用于参考测量结果。
通常选择已知高程的点作为基准点。
3.进行观测:使用水准仪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进行测量。
观测时,需要记录下各点的观测高程和其他相关参数,如气温、大气压、仪器的仰角和方位角等。
4.进行中间高程点的观测: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选择若干个中间点,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第二阶段:后方处理
1.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计算测点的高程差、观测误差等。
2.误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以确定各个观测点的可靠性和测量结果的精度。
3.编制水准平差表:将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整理成水准平差表,列出各点的观测高程、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后的高程。
第三阶段:闭合检查
1.进行闭合检查:通过计算起始点和终点的高程差,确定测量线路的闭合差。
闭合差越小,说明测量的准确性越高。
2.判断闭合差的合格与否:根据地理和测量精度要求,判断测量的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闭合差超出了规定的误差范围,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
第四阶段:精度分析
1.进行精度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和观测结果的误差范围,对测量线路的观测结果进行精度分析,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第五阶段:结果调整
1.进行结果调整:根据精度分析的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调整,以满足测量的要求。
调整的方法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或最小二乘平差法等。
2.重新校正观测数据:在进行结果调整后,需要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重新校正,以确保所有数据是正确和一致的。
总结:
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包括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时,需要注意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误差的分析和修正。
只有经过严格的过程和精确的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