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 格式:docx
- 大小:47.11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习题集一、填空题11.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发轫于(),形成于西汉,并经后来历代的不断巩固、强化和完善,而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2.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忽视功利,虐杀了(),使社会呈现僵化而有秩序的状态。
3.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
中国文化又具有以“求治”为目标的()。
4.中华民族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总体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5.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外靠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行政力量,内靠以()为纽带的宗法关系,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6.宗法传统,使中国文化归于以()为目标的“道德型”。
7.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
8.()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9.中国传统科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二是经验性。
10.强调()在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
11.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哲学逻辑上,重辩证逻辑而轻()。
12.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内容及方法上,其重心和运思的特征是人,是人与人的关系,它所注重的是()问题。
13.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尚仁、崇()、重节三方面。
14.明清时期,理学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封建王朝的大力提倡。
明清两朝皇帝都把朱熹( )作为科举取士的准则。
15.范缜的(),对佛教唯心主义的神灭论进行了尖锐而有力的批判。
范缜从理论上冲击了佛教思想,并丰富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16.整个唐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与()精神为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17.书法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三国时钟繇创真书(楷书),东晋时()使字体更为活泼而富有生气,他也因之被称为“书圣”。
18.文艺理论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将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文士的推动下,中国文学终于摆脱了依附儒学的附庸地位,蔚为大观。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历史演变、重要文献和传统文艺形式等内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A. 自由、人权B. 家庭、尊老C. 个人主义、竞争D. 社会福利、民主答案:B. 家庭、尊老2.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运动,其目的是:A.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B. 打击资产阶级思想C. 恢复传统文化价值观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 打击资产阶级思想3.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答案:B. 《水浒传》4. 唐伯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其_____________而闻名。
A. 诗词创作B. 书法艺术C. 戏剧表演D. 绘画作品答案:D. 绘画作品5. 以下哪项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A. 京剧B. 芭蕾舞C. 摇滚乐D. 现代舞答案:A. 京剧二、问答题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家庭观念、尊老敬老、孝道、礼义廉耻等。
家庭观念和尊老敬老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长辈的尊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对长辈的尊重。
礼义廉耻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基,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和交流中不断发展。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解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重要的文献?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些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的思想和言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文化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和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两税法答: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3.丝绸之路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三省六部制答;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
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文化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和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两税法答: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3.丝绸之路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三省六部制答;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下列哪些物品?()A. 海南默氏P香蕉B. 挖耳勺C. 火箭D. 印刷术2.以下哪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字?()A. 日本B. 泰国C. 孟加拉国D. 英国3.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A. 圣诞节B. 愚人节C.元旦D. 春节4.下列哪项属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A. 面朝南B. 千里之外C. 天上人间D.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红楼梦》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北京B. 西安C. 上海D. 广州7.中国的国歌是哪首歌?()A. 《歌唱祖国》B. 《义勇军进行曲》C. 《奥运之歌》D. 《我爱你中国》8.以下哪个传统节日是中国特色节日?()A. 圣帕特里克节B. 感恩节C.清明节D. 万圣节9.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下哪个?()A. 故宫B. 斯图加特新城堡C. 站立自由国家古迹纪念碑D. 埃菲尔铁塔10.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A. 礼义廉耻B. 金钱至上C. 功名利禄D. 个人自由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名著。
2.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哪些与农民和农业相关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
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有何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在今天是否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请阐述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的欣赏和认可。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1. 语言文字方面2. 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方面3. 古代思想与哲学方面4. 艺术和文学方面5. 美食方面四、写作题请根据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1.中国传统文化截止时间为()。
a 1840年b 1912年c 1919年d 1949年2.《二十四孝》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朱熹d元代郭居敬3.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是()。
a墨翟b老子c荀子d韩非4.()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5.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表现为()。
a孤立语b屈折语c粘着语d复综语6.独特的汉字艺术是指()。
a书法b绘画c建筑d戏曲7.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d董仲舒8.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
a《老子》 b《庄子》 c《周易》 d《韩非子》9.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a儒道互补b儒法互补c儒墨互补d法墨互补10.墨家的伦理思想是()。
a仁爱b兼爱c非攻d尚同11.先秦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a管仲b商鞅c韩非d慎道12.儒法之争、得胜者是()。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13.中华民族的图腾是()。
a龙b熊c狼d麒麟14.中国化佛教的典型是()。
a禅宗b律宗c密宗d天台宗1.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包括()。
a大陆性地理环境 b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c血缘宗法家族制度 d独特的政治制度e游牧和商业经济模式2.先秦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四家指()。
a儒家b道家 c法家 d墨家 e纵横家3.唐代四大楷书家指谁?()a柳公权 b赵孟頫 c欧阳询 d虞世南e颜真卿4.一种语言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指()。
a语音b词汇 c语法d结构 e以上全是5.汉字“六书”即构成的六种方法是指()。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e转注 f假借6.汉语七大方言指()。
a北语(北方话) b粤语c吴语 d闽语 e湘语 f赣语 g客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1.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是()A.禅宗B.道教C.佛教D.基督教2.乾嘉学者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文本的本义,不做随意的发挥和解释,故又称A.新儒学家B.汉学家C.朴学家D.实学家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年以前的文化A.1840B.1911C.1919D.19494.佛教流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5.我国奴隶制时代的上层建筑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立宪制D.共和制6.孔子以后儒学的道德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7.朱熹的哪本著作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A.《西铭解》B.《四书集注》C.《通书解》D.《四书或问》8.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个阶层中,处于首位的是()A. 商B. 士C. 农D. 工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西汉D.秦朝10.中华民族实现繁荣与大同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11.“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晚清时期()的主张A.维新派B.洋务派C.清流派D.立宪派12.天下观起源于A.先秦时期B.秦朝C.唐朝D.明朝13.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年A.1900B.1905C.1911D.191214.在封建社会中,以下由政府专卖的商品是()A.茶与稻B.盐与铁C.纸与布D.酒与油15.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包括()A.“君为臣纲”B.“夫为妻纲”C.“父为子纲”D.“兄为弟纲”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A.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建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使天下从此再无战乱3.理学的创立者是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A.丰富的宗教信仰B.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C.强调人的精神需求D.朴素唯物主义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乾隆晚年自号为十全老人B.乾隆继位时的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景象C.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朝达到强盛顶点D.乾隆时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6.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A.别婚姻B.明世系C.别人种D.别种族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最全版)一、单项选择题1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2-44Λ.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业2.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C)3T16A.夏代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3.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3T21 Λ.黄帝B.伏羲C.后稷D.鲁班4.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3-154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5.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4T59A.伦理政治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6.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C)4T62Λ.前期的禅让制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7.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B)4-171 Λ.口试8.策问C.笔试D.殿试8.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绪论-6Λ.文化内涵8.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9.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⑻绪论-8Λ.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10.从公元前I1Oo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IT7Λ.秦末B.两汉C.唐末D.明初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C)I-21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C)I-26Λ.《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4T92Λ.天神祭祀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5-213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 D )A.贵族制B.世袭制C.宗族制D.宗法制2.歌剧《图兰朵》中采用了我国哪首民歌的曲调?( B )A.《兰花花》B.《茉莉花》C.《南泥湾》D.《春雷响》3.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 A )A.周思想B.魏晋思想C.唐疆域D.汉疆域4.中国古代商业难以与近代工商业衔接的原因是____。
( C )A.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落后B.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土地C.商业一直受到政治的抑制D.商人不会审时度势5.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 D )A.殷周B. 近代C. 宋明D. 先秦6.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 C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B.分化为大、小乘C.融合儒道思想D.自我完善7.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___。
( D )A. 混杂B. 混合C. 不和D. 和谐8.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
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 谁也不能逾越。
若称呼别人的妹妹,最恰当应为( A )。
A. 令妹B. 内子C. 家姊D. 舍妹9.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
( B )A. 落后习性B. 文化性格C. 表层情感D. 优良品质10.“金屋藏娇”的故事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C )A.宋徽宗B. 宋太宗C. 汉武帝D. 乾隆11.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 B )A. 虚短实长B. 虚实相济C. 心物对应D. 虚实相抑12.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____。
( A )A. 偏重抒情,充满诗意B. 偏重表现,充满浪漫C. 偏重写实,充满实际D. 偏重抽象,充满离奇1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 D )。
A. 出世求缘B. 只求来世C. 脱离现世D. 现世实用14.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包括以下哪部著作?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BCD2.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端午节C. 圣诞节D. 中秋节答案:C3. “文房四宝”指的是?A. 笔、墨、纸、砚B. 琴、棋、书、画C. 诗、词、歌、赋D. 书、画、茶、酒答案:A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E. 丝绸答案:E5.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以下哪一点?A. 个人修养B. 家庭和谐C. 国家治理D. 所有选项答案:D6.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被誉为“书圣”的是哪位书法家?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柳公权D. 赵孟頫答案:A7. 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常见的建筑元素?A. 飞檐B. 斗拱C. 石狮子D. 玻璃窗答案:D8.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选拔的是哪一类人才?A. 军事人才B. 政治人才C. 文学人才D. 艺术人才答案:B9. “京剧”是中国的哪种传统艺术形式?A. 舞蹈B. 音乐C. 戏曲D. 绘画答案:C10. “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A. 军事扩张B. 经济交流C. 文化传播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2.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夏季开始的节气是________。
答案:立夏3.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________。
答案:数4.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艺”,其中“棋”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围棋5. 中国传统医学中,被誉为“医圣”的是________。
答案:张仲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1.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正确答案:D2.( )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思想,开创了体育健身和体育医疗的先河,创制了五离戏,以强身健体。
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苏敬正确答案:A3.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上古时期生活在( )的中原民族和( )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
A.长江流域周边B.黄河流域周边C.珠江流域周边D.黑龙江流域周边正确答案:B4.( )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成就。
A.唐B.宋C.元D.汉正确答案:A5.在中国,私有制确立与阶级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是( )。
A.黄帝B.大禹C.商朝D.夏朝正确答案:D6.汉代成书的( )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A.《周髀算经》B.《九章算术》C.《数书九章》D.《测圆海镜》正确答案:B7.( )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A.孟子B.孔子C.黄帝D.老子正确答案:B8.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且认识到进位制的国家是( )。
A.中国B.古罗马C.古美洲玛雅人D.古巴比伦人正确答案:A9.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
A.《庄子》B.《孟子》C.《老子》D.《论语》正确答案:A10.到( )时期,各种火药成分有了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开始在战争中使用。
至此以后,大量的热兵器产生,像火药炮、火箭、原始飞弹、管形火器、原始的二级火箭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一、填空题:1.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之书。
亦或者是一本历史之书。
4.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
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XXX、XXX。
9.宗法制形成于西周代,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XXX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XXX的相对主义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XXX的“性善论”、XXX的“性恶论”及XXXXXX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研究《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6、XXX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讲人的文化,凸起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
它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
21、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中央的人在考虑问题和办理问题时所惯接纳的方法。
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D的态度。
A.收拾整顿国故B.通盘否定C.完整一定D.批评继承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XXXB的哲学思想。
A.神秘主义B.相对主义C.虚无主义D.浪漫主义3.XXX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D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A.诗经B.礼经C.乐经D.易经4.文化是群众创造的,所体现的是群体本质,因而文化具A。
A.超个人性B.历史性C.地域性D.民族性。
5.固然XXX和XXX都认为应当以仁义治理天下,但其理论基础却不相同,其中旬子理想的人性论基础是B。
A.性善论B.性恶论C.性无善恶论D.性有善有恶论6.XXX主张“化性起伪”,其中他所认为的伪指BA.虚假之言B.圣人之言C.帝王之言D.百姓之言7、文化传统是指由汗青沿传而来的A。
A.文化特征B.文化现象C.精神文化D.物资文化8、“至圣不凡,嬉戏六龄XXX”,至圣指B。
A.老子B.XXXC.XXXD.XXX9、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追求C。
A.个人理想B.XXX.群体道德与和谐D.个人尊严与自由10、XXX提出化性起伪,因而主张A。
A隆礼重法B性恶论C性善论D四端说11、下列观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B。
A、人之初,性本善B、性相近,相远C、性善者伪也D、生之谓性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B的观点。
A、XXXB、XXX、老子D、XXX13、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是以A为基础。
A、个体道德B、君主至上C、法律D、群体道德14、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惯于用_C_的眼光看问题。
A、以悲为乐B、排恶崇善C、生命发展D、绝对差异15._B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B、家国同构C、宗族关怀D、宗产继承16.中国哲学发展的期是在_C_时代。
A、XXX、近代C、XXXD、先秦17.XXX汉化的一个重要成果是_D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B、分化为大、小乘C、创立唯识宗D、创立18、中国现代较为全面概括体系思想的观念是_D___。
A、道德观B、逻辑观C、阴阳观D、五行观19.中国现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D_。
A分封制B制C贵族制D推恩制2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B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三、判别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答:√文化是活的源泉,不是死的档案,中国传统文化至今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2.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稳定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的进步发展以解决不同时代的国人需求。
3.中国的系统观是到了近代才出现。
答:×体系的概念固然是近代以来才出现,但中国关于体系思想古已有之,如阴阳观、五行观等。
4.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不做任何行动。
答:×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指不做违背道的事,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时变是守,辅助万物而不强为之。
不强为并非不为。
5.《周易》只是一本筮占的封建迷信书。
答:×《周易》的最终作用是用来占卜,但其中却包含有许多夏商周三代的古史以及古之遗言、人生哲理,所以它还是一本历史书、哲学书。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古代的天文、历法、乐律、韵学、兵法、算术,以至XXXXXX修道之术都和《周易》存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说《周易》只是一本筮占封建迷信之书不正确。
6.老子对“道”这一概念作了革命性变革。
答:√老子将人之视野引向天地之外,探讨宇宙的本原或本体,在天地人之外提出“道”这一概念以描述他所理解的宇宙中的本原或本根。
道无处不在,自生、自化、无对。
7.XXX 明确提出人性善的观念。
答:×XXX夸大“性相近,XXX”,关于后天的教育、社会情况很正视,但就人性的善恶的问题,我们在通行本的文献中并没有看到XXX的明白回答。
8.中国文化只要走“通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全盘西化是放弃中国的传统,以西方的价值观念评定一切。
这种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曾得到当时部分学者的认同,但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9.XXX所提倡的自由是指不受任何约束。
答:×XXX所说的自由是指内外无所依赖,而不是不受任何约束。
御六气之变,驾六合之正,以游乎无限,这是XXX 对道的体认。
10.XXX的平等观是指人人平等。
答:×XXX的平等是以道观物,人与众生万物没有大小、美丑、夭寿之别。
11.XXX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因而其思想并没有差别。
答:×三者虽皆为儒学的代表,但其思想还是有区别。
如就人性善恶言,XXX认为人性善而XXX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12.XXX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重自由,XXX重自然。
答:×老子重自然,而XXX重自由。
13.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
答:√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
14.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中庸之道。
答:×中国文化讲中庸,不是没有个性,恰恰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圆融个性。
15.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
答:×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干系,而不是普通人理解的一方榨取另一方。
四、XXX1.简述文化的特征。
答:(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答: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XXX,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正视。
3.简要说明XXX的仁学.答: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关于他人的关爱。
这种关于他人的关爱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大家都能做好的。
XXX更夸大的是内涵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费力的追求才能获得的。
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
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XXX、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
仁应是XXX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尺度,XXX并不轻意以仁许人。
仁的素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简述XXX的礼学。
答:XXX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XXX。
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简述XXX的相对论。
答:XXX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
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
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答: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
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
XXX与象数都是XXX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什么是文化传统?答:由汗青沿传而来的文化(普通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答: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
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
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中国现代体系论有何特点。
答:(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
(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
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10.简述儒道互补的原因。
答:(1)、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沟通。
(2)、儒需要内化,道需要外合。
(3)、儒需要远,道需要近。
11.举例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答: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即其地域性.但其文化又能超出原有地界,因而带有一种普遍性质.这是因为①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为全人所共有.②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中央产生和成熟,以后流传到其他中央,成为世界性的。
如儒学。
12.简述“智圆行方”。
答: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
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