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形态阴影显性课程为主
- 格式:docx
- 大小:13.96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课程的经典界定: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e。
g。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e.g.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e.g。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e。
g。
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e.g.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⑥hh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②分与合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③hh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①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的教育影响。
-010-2021年第02期(总第254期)理论LILUN TANSUO引 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为了应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挑战,我园审视改革旧有的课程模式,建构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取向——开放性主题课程。
在开放性主题课程中,幼儿不再是单纯的被塑造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反,幼儿成了教育过程中主动的、积极的、创新的主体。
一、以幼儿为本: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一)以幼儿为本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国亟须建设幼儿本位的教育学立场和理论,以实现幼儿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1]。
以幼儿为本是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逐步确立起来的基本理念。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这一理念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幼儿教育应当以幼儿为本,这是走出目前幼儿园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状态之现实需要,也是落实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
(二)以幼儿为本是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核心目标2014年,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建构更适合幼儿的课程,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心灵,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幼儿的课程?虞永平教授指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动、丰富、有趣的,能让儿童获得更多新的经验的课程”才是最适合幼儿的课程。
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基于幼儿需要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应是追随幼儿一日生活的,适合幼儿实践操作、体验感知的;游戏材料应是开放的、低结构的、丰富多元的;游戏环境应该是幼儿能参与的、师生共同建设的[3]。
二、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取向:游戏化理念下园本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一)厘清课程游戏化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系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基于园本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概论》知识点学校教育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规范性,是一种可控性强、效果好的教育形式。
是现代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起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学前教育史指对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其中,按年龄可分为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智力发展假设:17岁(智力为100%)4岁(50%)8岁(80%)8岁到17岁(20%)。
法国奥贝尔林的编织学校—最早的幼童保育机构。
1809年欧文在新拉纳模范区创设“幼儿学校”,1816年,性格形成学院。
他在历史上为工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教育机构。
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村为3-6岁孩子创办了“儿童活动学校,1840年,改名为幼儿园。
”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蒙台梭利(意大利医生、著名幼儿教育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建“儿童之家”,她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
湖北巡抚端方于1903年9月在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武昌蒙养院)陶行知(1891-1946)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
他曾经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指出幼稚园教育的通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1927年在南京郊区创设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陈鹤琴(1892-1982)著名儿童教育家,1923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
1996年6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同时废止了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在日本,幼儿园教师被誉为人生的第一个良师益友,是重要的智力启蒙者。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1899年,瑞典女作家艾伦.凯出版了《儿童的世纪》预言未来社会将是属于儿童的。
美国思想家、儿童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期的确立”作为这个时代儿童观发展的显著标志。
幼儿园课程论形考作业(1)(附加答案)显性课程是指明确规划、安排并教授给学生的课程,如语文、数学等。
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非明确规划、安排但却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课程,如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
显性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塑造。
2.幼儿园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是什么意思?情境教学是指将研究内容放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研究和体验知识。
在幼儿园课程中,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情境等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和研究知识。
3.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评价”有哪些方法?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
观察记录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言语和表情等来评价幼儿的研究情况;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作品展示可以展示幼儿的研究成果和创造力;口头表达可以通过幼儿的口头表达来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幼儿园课程中的“个别化教育”是什么意思?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研究需求。
在幼儿园课程中,个别化教育可以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差异化教学等方式实现,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显性课程是有计划和有组织的研究活动,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和无组织的研究活动。
其次,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显性课程的研究结果是预期的学术知识,而隐性课程的研究结果是非预期的东西。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在于注重将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幼儿的经验中。
由于儿童在早期发展速率很快,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多采用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题目1.1.下列对于课程定义维度的正确描述是
a. 学科维度的课程通常表现为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
b. 计划维度的课程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看作是课程
c. 目标维度的课程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
d. 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答案】: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题目2.2.对课程一词的追溯,含义与当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相接近的“课程”始见于()
a. 明代
b. 春秋
c. 宋代
d. 唐代
【答案】:唐代
题目3.3.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 连接式分段式整合式
b. 分段式插入式整合式
c. 插入式整合式分段式
d. 连接式插入式整合式
【答案】:分段式插入式整合式
题目4.4.下列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感官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b.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提供榜样作用
c. 初步知识的学习包括阅读、书写和算术
d. 教育内容有日常生活练习、肌肉练习、初步知识的学习和游戏
【答案】:教育内容有日常生活练习、肌肉练习、初步知识的学习和游戏。
绪论单元测试1.幼儿园课程论是连接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A:对B:错答案:A2.幼儿园课程论的主要任务不包含经典的课程方案。
()A:对B:错答案:B3.对幼儿来讲,只有以()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A:直接经验B:游戏C:活动D:知识答案:A4.()是课程实现其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价值的关键与核心。
A:课程评价B:课程目标C:课程实施D:课程内容答案:C5.幼儿园教育以集体活动为主,区域活动是对集体活动的铺垫、延伸或补充。
( )A:错B:对答案:A第一章测试1.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
A:全面性B:整合性C:生活性D:启蒙性答案:A2.将课程视为学生获得的经验或学校提供的经验,反对将课程视为客观、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课程观源于教育家()。
A:杜威B:斯宾塞C:陈鹤琴D:陶行知答案:A3.对课程的典型定义包括()。
A:课程即学习的科目或教学计划B: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D: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答案:ABCD4.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包括()。
A: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总和B:幼儿园课程是活动C:幼儿园课程只包括教学活动D: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答案:ABD5.幼儿园常见的课程形态有:()。
A: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D: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答案:ABD6.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且这种经验来源于两处:()。
A:通过社会活动B:与物体的接触C:通过学校获得D:是与人的接触答案:BD7.分科课程,它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A:对B:错答案:A8.生成课程是根据儿童兴趣开展的,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A:对B:错答案:B9.隐性课程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进行的,不用考虑其对幼儿的影响。
1 幼儿园课程要点归纳 1. 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2. 课程定义的维度:学科维度、经验维度、目标维度、计划维度。 3.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① 课程决策应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② 课程更多的是采用材料,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组织,而非上课形式。 ③ 课程更多的注重幼儿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非强调社会需要、知识体系。 ④ 更多的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而非间接知识的传授。 ⑤ 更多注重幼儿整体发展而非某方面的发展。 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分与内在联系。 区分:① 课程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隐性课程是无计划无组织的学习活动。 ② 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技能; 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等)得到知识,形成态度与价值观。 ③ 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显性课程中,学生主要获得预期性的学术知识; 在隐性课程中,学生主要获取非预期性的东西。 内在联系:① 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 ② 隐性课程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5. 幼儿园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6.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及哲学基础(了解)【P14-43】 7. 游戏的本质特点:非功利性、愉悦性、主动性、假想性。 8. 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联系:目的都是为了达成学前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区别:游戏是无社会功利性的,强调过程、表现和幼儿自主的活动,在最高程度上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向幼儿施加的活动,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任务,强调教师的作用。 9. 游戏与教学的结合。 三大类型:分离式(游戏与教学相对分离,在幼儿园活动某段时间时间内安排纯游戏活动,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安排纯教学活动) 插入式(在教学中插入游戏或者在游戏中插入教学) 整合式【最优化结合】(使两种性质的活动融合为一体,难以区分何为游戏,何为教学) 10.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三大取向 ① 行为目标取向:是指可以用幼儿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加以表述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它指向在教育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② 生成性目标取向: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或教师生成的活动目标,器官中的是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③ 表现性目标取向:指的是唤起性活动目标,其关注度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创造性的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11. 各种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设计原理(了解)【P78-106】 12. 幼儿园课程中的各教育领域目标及内容【P146-151】 2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一(第1章)说明:本次作业对应教材第一章的内容。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__教什么_________、如何教和_基本价值取向_________的问题。
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教育理念。
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 BC )。
A.学习者的经验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2.“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 D )在发挥作用。
A.小系统 B.中间系统 C.外系统 D.大系统3.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 ABCD )。
A.生活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4.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 A )。
A.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 C.方案教学D.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5.具有下列哪些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 ABD )A.非真实性 B.积极情绪 C.目的导向 D.自由选择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
幼儿园课程形态
教育学中,课程类型经常在考场中见过,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考点,具体看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给我们的备考提供一定的指导。
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如:课程表中的课程:语数英等。
2.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计划性。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区别在于:
(1)显性课程主要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影响,师生自觉参与其中;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随机性强,是师生不自觉地流露和接受的。
并具有实施过程的潜在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影响效果的两面性和独特性。
(2)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显性课程通过普遍性的经验积淀逐渐形成新
的隐性课程,推进隐性课程的发展,隐性课程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显性课程提供直接经验的或社会政治、价值体系的支柱等。
(3)隐性课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
当显性课程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为更多的课程主体所意识,而有意加以控制的时候,隐性课程便转化为显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