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崎病”说课设计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45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9月第39期Sep.2014NO.39作用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例如备课、授课、课下辅导已经批改作业等,这些在反思教学中同样存在。
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收集信息;其次是教师方面的反思。
1.信息的收集工作。
信息的收集工作就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以及和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收集到的有效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指导教师进行授课活动。
化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因为它的内容的特殊性,导致我们必须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作及时的反馈工作。
[1-2]否则不仅仅影响学习的进度,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教师的责任感不强,所以在课上和课下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这就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不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一些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认为这部分已经讲解过,所以不愿意给学生们进行再次的讲解工作。
所以,学生们在这里不仅仅没有学到知识,还有可能会对其身心发展有不好的影响。
有些学生会认为教师看不起他,这样下去他会自暴自弃。
而对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而言,教师的不关心可能会导致他们厌学。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重,他们喜欢一个老师,才有可能会喜欢上这门学科,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例如,我们班一个学生,他开始对所有的学科都非常有兴趣,而且他的成绩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后来因为换班,他到了别的班级,所有的教师都换了。
他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尤其是体现在化学方面。
化学不同于别的学科,只要几天不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下降。
后来与他沟通才发现,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喜欢那个班的化学教师。
他认为教师对他不够关注,所以他不想学习这门课程。
这就是一类学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另外就是一些教学设备的引入工作,在近几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每一所学校。
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的实施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川崎病患儿治疗、护理效果的作用。
方法:采取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14例患儿家长对川崎病相关知识均有充分了解,患方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治疗效果及患儿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论: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地缓解患方心理压力,提高患方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标签:川崎病;健康教育;患儿家长川崎病(Kauosaki’s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易并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在许多国家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
针对本病病程长,并发症严重,患儿家属相关知识缺乏,心理负担较重,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的状况,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14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岁,年龄5岁1例。
14例患儿均有高热,且热程都超过5 d,多呈弛张热;皮疹10例;结膜充血10例;唇红皲裂13例;杨梅舌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1例;手足硬肿11例;指趾端膜状脱皮4例;14例患儿均做超声心动图检查,6例有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损害。
所有患儿均给予阿司匹林(ASP)口服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早期应用。
2健康教育的对象与方法2.1对象陪护家长和较年长患儿。
2.2方法根据受教育对象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心理状态等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集中教育、个别教育、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课、交谈、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完成健康教育计划。
3健康教育内容3.1疾病知识教育根据患儿家长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耐心讲解患儿家长急切想了解的疾病知识和治疗、护理情况,告知其需要配合的内容,消除患儿家长的急躁、焦虑和恐惧情绪,使患儿家长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检查、治疗及护理。
浅谈“川崎病”说课设计方案
作者:孙桂云,万改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9期
孙桂云,万改红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平凉744000)
摘要: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
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着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
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更全面地说,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或具体
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
简单地说,说课其实就是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为了更好地对儿科学的教学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文选取“川崎病”的
说课设计方案,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科学;川崎病;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0-02
一、说教材
1.在本教材中的地位。
我们所用的《儿科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所使用的“十
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是由于洁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用书。
“川崎病”是本教材中第十二章免疫系统疾病中第六节内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onode syndrome,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川崎病”目前已超越风湿性心脏病成
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又主要累及婴幼儿,约80%~85%患儿小于5岁,男∶女约为
1.5∶1;所以,在讲授本节课时,做好教材的取舍,要紧抓重点,并争取做到主次分明。
2.编写特点。
此教材能够紧抓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教育培养目的,能够适应新时期医学卫
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是为县级及以下基层医院培养医学高等专科人才的最根本的教材。
本教材的编写参照了卫生部有关职业助理医师相关考纲内容,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医
学理论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川崎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熟悉川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辅助检查以及预后;了解川崎病的病理生理。
(2)能力、技能方面:能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诊疗程序。
(3)素质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医学工作,勤恳敬业,以乡镇基层医疗需求为目标培养“实用型”和“职业型”的医学专业人才。
4.重点、难点。
重点:川崎病的定义、症状、体征、诊治过程;难点:川崎病的病理生理。
二、说教学对象
我们所教的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三年制专科生,我的这门课是开设在第四学期,因此,他
们在学习本门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本门课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够把学过的医
学理论知识很好地联系到临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临床病例启发
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更好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
应用临床思维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采用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以
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将启发式提问法、自己回答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
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图片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易懂,且印象深刻。
2.教学思路。
采用以上的多种教学方法,以川崎病的病例导入新课,然后进
行讲解,最后再以病例来总结本节课所学过的内容,通过对病例的导入,先让学生留一个问号,然后再通过对川崎病的讲解,最后对病例逐步分析,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归纳、
对比、分析问题,通过“思中学,思中教”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逐级深入,
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讲解来锻炼学生对临床患儿进行临床思维的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大二的学生,虽然学了一年多的医学知识,但是由于他们还缺乏对临床实践的分析能力,
那么综合运用能力就更欠缺,因此,本节课就采用了以病例为主线,通过对病例的提出、分析
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对医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讲授川崎病,强调临床思
维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实践,并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
的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先用提问的方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重点内容,以检查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讲授新课。
(1)展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川崎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川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辅助检查以及预后;了解川崎病的病理生理。
引
起学生注意,告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使其明白学习的重点。
(2)病例导入,先展示一个“川崎病的病例”,采用启发式提问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通过这个病例,思考此
患儿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并提出疑问,引出新课。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此病的症状有
了大概的了解,但又有很多疑问,很期待,因此也就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3)讲授新课。
①川崎病的定义:采用病例导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几种综合法进行教学。
先通过一个川崎病
病例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川崎病,该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
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也能从病名看出川崎病的定义,用讨论法进一步推导出
川崎病的定义和发病特点。
②病因和病理生理:病因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和感染有关,一种是
和免疫反应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遗传因素参与发病,由于病因不明,因此要求学生熟悉
即可。
③临床表现:主要采用展示法、讲解法、讲授法等对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一一讲述,又都
互相联系。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可通过多媒体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进行图片展示,改变过去传
统的板书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就好像是在病房看到这样的患儿一样,印象深刻,并利用了
启发提问时教学,采用启发式提问法、回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综合方法。
给出“双眼球结
合膜充血”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己考虑一下,然后再回答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改变。
这样逐步分析、逐步展开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
并用同样的方法讲授其他的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检查:利用前面讲
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分析并讲述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是还要让学生明白:川崎病的大部分实
验室检查项目没有特异性,再用多媒体演示川崎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图片,内容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⑤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强调启发式教学,采用讲授法、
回答法、讨论法。
掌握常见的症状———发热的特点“抗生素治疗无效”,结合川崎病多媒体
图片教学,让学生对少见病的临床表现记忆深刻,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川崎病的心电图和超声
心动图特点进行诊断,强调诊断标准;并且要与不典型川崎病进行鉴别诊断。
⑥治疗原则:主
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川崎病的治疗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小结。
再次回到本节课开始给出的川崎病病例,并将病例完整地重现,让学生加深理解,并自己总结一下,该患儿应该如何诊治,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
所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并且要掌握。
4.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教学重点内容,留思考题:
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六、课后反思
为提高教学效果,留给学生三道复习题:(1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2 )川崎病
的诊断标准有哪些?(3 )川崎病如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在海边》说课稿[DB/OL](. 2012-09-04)[2013-10-8].天天教学网.[2]于洁.儿科
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