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6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第六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1.定义教育制度——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的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客观的⽣产⼒发展⽔平制约,具有客观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标的确定上。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变化的,具有历史性。
强制性:它对受教育个体的⾏为具有⼀定的强制作⽤,要求受教育者⽆条件地适应和遵守。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处于教育制度的核⼼位置的。
2.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第⼀,⽣产⼒发展⽔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第三,学⽣的⾝⼼发展特点;第四,⼈⼝发展状况;第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制度化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等教育类型⽇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三、我国现⾏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新中国成⽴以前的学制(1)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个近代学制。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概念
2.特点
3.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1.学制的概述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
I.概念
II.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
III.类型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3.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高等教育大众化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A.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A.客观性
B.包含
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教育的管理系统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
我国学制的改革趋势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1.学校的级别
2.学校的类型
3.学校的结构
1.双轨学制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社会的依据
人的依据
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
中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
普通教育系统
师范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
第六章教育基本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教育机构的体系。
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
一、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实行的学制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学前教育1.定义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阶段。
2.任务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机构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各种体制的幼儿园或幼儿班。
(二)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对 6 至12 周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基础教育,为中等教育奠定基础。
(三)中等教育1.含义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2.机构与任务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机构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主要担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四)高等教育1.含义与任务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学制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教育形式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教育实施手段主要有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等。
3.设立原则《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这是高等教育设立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
二、义务教育制度(一)含义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第6章教育制度1.简答:简述学制的类型。
答: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1.双轨学制是18-19世纪西欧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简称双轨制: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2.单轨学制是美国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群众性中学和大学的形式,不管贫富,所有国民的子女上同样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
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3.分支型学制存在于中国和苏联,既有单轨制特点又有双轨制的某些因素。
它-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
分支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4.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学制变革的趋势是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一种理想形式。
2.分析:现代学制的改革趋势。
答: 1.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与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以立法形式推行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就业准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进丽走向普及阶段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补充:教育体制是指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
2.特点:客观性历史性规范性强制性3.制约因素:经济政治文化4.教育制度框架下的教育构成形式(1)教育形式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2)教育阶段构成:学前教育学龄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3)教学形式构成: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4)以受教育时间划分:面授、函授、远距离教育、自学考试5..制度框架下的教育类别体系构成(1)基础教育体系(2)高等教育体系(3)职业教育体系(4)成人教育体系(5)党政干部教育体系(二)我国教育基本制度1.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2.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3.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4.我国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5.我国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1.概念: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休学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衔接关系。
它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2.类型:双轨制(西欧)单规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3.要素构成:由过去的“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发展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庞大体系,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学制的确立,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