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古代文明1.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
2.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3.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4.希腊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5.罗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二、中世纪欧洲1.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中世纪欧洲的兴起。
2.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
4.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5.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三、近代欧洲1.经济革命和工业革命。
2.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国际关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国际关系。
5.冷战和全球化四、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2.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3.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斗争五、世界文化遗产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意大利的世界文化遗产。
3.法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4.英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一、生字识记:1、绥(suí) 靖(jìnɡ) 阻(zǔ) 遏(â) 锐(ruì) 不可(kě) 当(dānɡ)2、悠(yōu) 闲(xián) 寒(hán) 噤(jìn) 阴(yīn) 惨(cǎn) 仄(zâ) 歪(wāi) 张皇(huánɡ) 失措(cuî)3、拂(fú) 晓(xiǎo) 瓦(wǎ) 砾(lì) 地(dì) 窖(jiào) 鞠(jū) 躬(ɡōnɡ) 颤(chàn) 巍(wēi) 巍(wēi)4、赃(zānɡ) 物(wù) 箱(xiānɡ) 箧(qiâ) 荡(dànɡ) 然(rán) 无存5、肃(sù) 穆(mù) 荒(huānɡ) 谬(miù)6、骇(hài) 掳(lǔ) 悚(sǒnɡ) 惶(huánɡ) 急(jí) 疮(chuānɡ) 疤(bā) 诘(jiã) 问(wân) 渴(kě) 慕(mù) 疏(shū) 懒(lǎn) 霹(pī) 雳(lì)7、交(jiāo) 卸(xiâ) 奔(bēn) 丧(sānɡ) 狼(lánɡ) 藉(jì) 簌(sù) 簌(sù) 赋(fù) 闲(xián) 颓(tuí) 唐(tánɡ) 琐(suǒ) 屑(xiâ)8、凹(āo) 凼(dànɡ) 尴(ɡān) 尬(ɡà) 烦(fán) 躁(zào) 大庭(tínɡ) 广(ɡuǎnɡ) 众(zhînɡ)9、伛(yǔ) 惶(huánɡ) 恐(kǒnɡ) 荒(huānɡ) 僻(pì) 塌(tā) 败(bài) 取(qǔ) 缔(dì) 骷(kū) 髅(lïu) 滞(zhì) 笨(bân) 愧(kuì) 怍(zuî)10、克(kâ) 扣(kîu) 接(jiē) 济(jì) 唏(xī) 嘘(xū) 稀(xī) 罕(hɑn) 噩(â) 耗(hào) 呵(hē) 斥(chì) 焦(jiāo) 灼(zhuï) 伎(jì) 俩(liǎnɡ) 颠(diān) 沛(pâi) 吊(diào) 唁(yàn) 文(wãn) 绉(zhōu) 绉(zhōu) 长(chánɡ) 途(tú) 跋(bá) 涉(shâ)11、推(tuī) 崇(chïnɡ) 惟(wãi) 妙(miào) 惟(wãi) 肖(xiào) 巧(qiǎo) 妙(miào) 绝(juã) 伦(lún)12、轩(xuān) 榭(xiâ) 丘(qiū) 壑(hâ) 嶙(lín) 峋(xún) 重(chïnɡ) 峦(luán) 叠(diã) 嶂(zhànɡ)13、磬(qìnɡ) 鳌(áo) 头琉(liú) 璃(li) 藻(zǎo) 井(jǐnɡ) 蟠(pán) 龙(lïnɡ)金(jīn) 銮(luán) 殿(diàn)14、帷(wãi) 幕(mù) 缓(huǎn) 冲(chōnɡ) 伧(cānɡ) 俗(sú)15、萌(mãnɡ) 发(fā) 翩(piān) 然(rán) 孕(yùn) 育(yù) 销(xiāo) 声匿(n ì) 迹(jì) 衰(shuāi) 草(cǎo) 连(lián) 天(tiān) 风雪(xuě) 载(zài) 途(tú)16、囊(nánɡ) 繁(fán) 衍(yǎn) 胚(pēi) 胎(tāi) 蟾(chán) 蜍(chú) 脊(jǐ) 椎(zhuī) 两(liǎnɡ) 栖(qī)17、遗(yí) 骸(hái) 褶(zhě) 皱(zhîu) 劫(jiã) 难(nàn) 追(zhuī) 溯(sù)18、藩(fān) 篱(lí) 归(ɡuī) 咎(jiù) 在(zài) 劫(jiã) 难(nán) 逃(táo) 斑(bān) 斓(lán) 无动(dînɡ) 于(yú) 衷(zhōnɡ)19、吟(yín) 咏(yǒnɡ) 绮(qǐ) 丽殷(yān) 红二、解词1. 锐不可当:阻遏:不含:2. 编算:寒噤:仄歪:张皇失措:提防:3. 精疲力竭:肃穆:4. 不可名状:瞥见:5. 憧憬:荒谬:6. 震悚:惶急:7. 狼籍:簌簌:蹒跚:颓唐:踌躇:8. 尴尬:9. 愧怍:滞笨:塌败:10. 伎俩:颠沛:11. 惟妙惟肖:巧妙绝伦:推崇:胜景:13. 标本:嶙峋:雷同:14. 玲珑:矫健:迥然不同:井然有序:掩映:15. 伧俗:休憩:16. 周而复始:销声匿迹:载途:17 .繁衍:濒临:相安无事:18 .劫难:追溯:遗骸:19.扼制:斑斓:劫掠:束手无策:20. 流连:三、文学常识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6-1842.8年1、林则徐虎门硝烟(1)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2)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3)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4)《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鸦片战争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烟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6)为什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7)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3、补充:(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0-1860.10年(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战国: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3)结果: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②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相似与全等1.1 相似•相似定义•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相似比例•相似三角形的特点•求相似三角形的角度/边长•相似的应用1.2 全等•全等定义•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全等四边形的特点第二章平面图形2.1 平面图形的定义•点、线、面的概念及性质•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正多边形的性质•圆的定义及性质2.2 平面图形的面积•面积的概念•面积的单位•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求多边形面积•求圆面积2.3 平面图形的周长•周长的概念•三角形周长•矩形周长•圆周长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概念•一次代数式•二次代数式3.2 代数式的计算•代数式的加减乘除•同类项合并•因式分解及其应用3.3 代数式的应用•代数式的应用实例第四章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4.1 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的定义•解一次方程•列方程4.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定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 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5.2 坐标系中的图形•点的坐标•线段的坐标•中点坐标•垂足坐标第六章数学中的图像6.1 图形的基本变换与轮廓•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缩放变换6.2 图形的细节分析•图形的相似、全等等性质•图形的边、角、面的性质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7.1 数据的收集•调查的设计•调查方式•调查方法7.2 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数据的分类与整理•数据的频数、频率•数据的绘制与分析复习这些章节,能够巩固每一个知识点,并提升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导语】以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七篇】,供⼤家学习参考。
第⼀课感受青春律动 1、⼈的⼀⽣需要经历哪些发展时期? 从⼈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的⼀⽣需要经历⼋个连续发展的不同时期,即:胎⼉期、婴⼉期、幼⼉期、⼉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年期。
2、进⼊青春发育期后,⼈的⽣理有哪些变化? (1)性机能发育成熟,第⼀、第⼆性征开始出现。
(2)⾝体外形急剧变化。
(3)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基本成熟。
3、为什么说青春期是⼈⽣发展的重要时期? (1)青春期是⾝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2)青春期也是智⼒迅速发展的时期。
(3)青春期还是⼼理⾛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4)青春期的情感、情绪⼗分丰富。
(5)青春是⼈⽣中最美好的阶段。
4、青春期有哪些⼼理特征? (1)困惑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
(2)独⽴意识不断增强是青春期的重要⼼理特征。
(3)尝试接触社会、理解社会是青春期的⾏为特点。
5、青春期的三个主要⼼理⽭盾是什么? (1)渴望独⽴与现实依赖的⽭盾。
(2)⼼⾥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盾。
(3)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理相对幼稚的⽭盾。
6、怎样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1)我们要主动适应⽣活中的变化。
(2)我们要积极寻求适当的解决⽅案。
(3)我们要学会设计⾃⼰的青春之路。
第⼆课共享花季友情 1、男⼥⽣之间有何差别? ⼥性的感知觉、注意⼒⼀般优于男性;⼥性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机械记忆;男性⽐较擅长逻辑记忆和理解记忆;思维发展⽅⾯,⼥性的形象思维胜于男性,男性的抽象思维超出⼥性;意志发展⽅⾯,男性在坚持性、果断性等⽅⾯普遍优于⼥性;在个⼈兴趣⽅⾯,男性的兴趣要⽐⼥性更⼴泛、更持久、更具有效能。
等等 2、为什么说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必要的? 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不仅能够扩⼤我们的⽣活交往范围,增强我们与⼈沟通的能⼒,还能使不同的个体相互影响,彼此在性格上相互渗透,促进我们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列举近代历史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四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列举三次侵华战争签署的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第1课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时在位的皇帝:道光帝2.与我国的禁毒宣传日有关的事件: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3.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4.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列举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英国迫使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7.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9.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10.课后题: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英法;帮凶:美俄2.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英法联军;该事件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共占150多万平方千米)4.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5.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中俄《瑷珲条约》6.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条约是:中俄《北京条约》7.建立起与清朝相对峙政权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领导者:洪秀全;都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8.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进行了:北伐和西征9.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是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10.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第3课收复新疆1.收复新疆地区的英雄人物:左宗棠2.新疆设立行省是在:1884年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民族英雄:邓世昌邓世昌是哪次战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黄海海战2.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的基地:威海卫3.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4.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赔款白银2亿两;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八年级上化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原子: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带正电荷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反应物和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反应速率: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度平衡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第三单元:氧气与运动氧气:空气中的一种气体,参与燃烧和呼吸过程呼吸作用:人体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的过程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光和热有害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第四单元: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的物质非金属:不具备金属性质的物质金属活动性:金属与酸、水和盐溶液反应产生的现象金属的腐蚀:金属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导致的损伤第五单元:空气与水的净化空气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污染:大气中添加了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物质环保措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倡可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净化:去除水中杂质和有害物质,使其可以安全饮用第六单元:酸、碱与盐酸:酸性溶液具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碱:碱性溶液具有苦味,能使红色石蕊变蓝盐: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pH值: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第七单元:酸与金属的反应酸和金属反应产生氢气和盐酸性溶液中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影响反应速率活动性顺序:金属的反应活动性从高到低排列腐蚀防护:利用镀层等方式保护金属不被腐蚀第八单元:酸与碱的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滴定: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测定溶液的浓度酸碱指示剂:根据溶液的pH值变化显示颜色的物质酸雨:大气中气体和颗粒物质溶解在雨水中形成酸性降雨第九单元: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性质的元素合金: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混合而成的材料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特点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第十单元:盐的制备与性质盐的制备方法:酸和碱反应、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和处理方法盐的溶解度和晶体结构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盐的用途和应用。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英国发动的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个是指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依据或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3、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不满既得利益,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4、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军队是英法联军,属于历史史实。
它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5、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鸦片战争结束。
该条约主要内容不包括严禁鸦片。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内容最能体现英国这一意图。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6、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
他的主要功绩是领导虎门销烟。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
”这反映当时政府吏治腐败。
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片平方千米。
6、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7、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被道光帝派往广州实行禁烟,实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斤。
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3.虎门销烟的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中英《南京条约》时间: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条约。
内容①割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社会,是中国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1856-1860年,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
占领北京后,火烧。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平方公里。
(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1860年8月,率领太平军在打败洋枪队。
1862年,在浙江宁波的战役中,击毙。
第3课收复新疆1.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外的新疆地区。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1894年,日本为实现的梦想而发动。
在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英勇作战,与舰同沉。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割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③允许日本在开设工厂;④增辟等。
3.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水准。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侵略势力。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全套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 地球的结构有哪几层?3. 每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二、经度和纬度的概念1. 经度是什么?2. 纬度是什么?3. 如何测量经度和纬度?三、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有哪些?3. 如何利用地球的运动制定日历?四、地图1. 地图是什么?2. 不同种类地图的特点是什么?3. 如何看懂地图?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大陆与海洋1. 中国沿海有哪些省份?2. 介绍中国的主要海湾、海峡、海岛、海滨海岸线。
二、中国的山地1. 中国最长的山脉是哪个?2. 中国的主要高原有哪些?3. 中国的主要盆地有哪些?三、中国的河流1. 中国的主要河流有哪些?2. 长江和黄河的流域分别是哪些省份?3.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什么功能?四、中国的自然灾害1. 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类型。
2. 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第三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问题1. 我国人口数量及结构情况。
2. 我国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二、城市问题1. 城市化的定义是什么?2.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三、世界人口和城市的分布1. 人口最多的洲是哪个?2.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民族和民族地区1. 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2. 各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二、地区文化的特色1. 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什么?2. 如何保护和发展地区文化?三、文化创新1. 什么是文化创新?2. 创新对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第五章中国的经济一、经济形势1. 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是什么?2.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何?二、区域经济1. 什么是区域经济?2.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是什么?三、对外经济贸易1. 介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情况。
2.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四、能源与环境保护1. 我国主要的能源有哪些?2. 如何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第六章世界地理一、世界地球与地图1. 世界地图有哪些类型?2. 各种地图的特点是什么?二、世界自然地理1. 大洲和海洋的特点是什么?2. 世界主要山脉、河流和湖泊有哪些?三、世界人口和城市1. 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
八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优越位置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半球位置);我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海陆位置)。
2、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基本上没有寒带。
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国土辽阔1.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
1.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我国的两个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2.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3.我国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
我国的三大半岛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三、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北回归线穿过的四个省(自东向西):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1、人口总数: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的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人口过多的影响:学校设施落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犯罪率升高;环境破坏等。
5、以腾冲——黑河为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腾冲——黑河。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另外55个民族的人数较少,被成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都在500万人以上。
2.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马头琴;傣族——泼水节、孔雀舞、干栏式木楼(苗族、彝族也有);藏族——集体舞(锅庄舞)、藏历年、藏药、藏医;哈萨克族——冬不拉;朝鲜族——长鼓舞、跳板。
3.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
4.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二章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我国的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农业发展。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水流急,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是,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二、地形复杂多样1、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呈网格状分布。
2、我国的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3、我国四大高原及其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多草原。
黄土高原: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梯田(“坝子”)。
4、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
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山区面积广大1.我国山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2.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如下:(1)、有利条件: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淡水资源丰富;(2)、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宜耕种。
(3).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原因:交通不便、耕地少、植被覆盖较差、多自然灾害。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南北温差接近50℃。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原因:北方白昼长,所得热量就与南方没有什么差异)。
3.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活动积温),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量差异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也有东西向的差异。
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2.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三、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气候的重要特征:雨热同期。
这种特征有利于农业生产。
2.季风: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显著变化的风是季风。
3.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比较:4.除青藏高原地区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5.我国降水主要是夏秋多,春冬少。
6.我国降水分配特点:(1)时空分布不均;(2)年季变化大。
7.我国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
洪涝(夏季风过强或台风造成)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夏季风不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8.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9.我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我国不同气候的特点:吐鲁番——冬冷夏热;大小兴安岭——冬季寒冷漫长;海南岛——终年皆夏;青藏高原——四季常冬。
10.我国气候不同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即可):使我国动植物资源丰富;形成不同自然景观;形成不同饮食习惯(如川、湘、贵地人吃辣椒,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等。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一、众多的河湖1.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夏季容易形成汛期,且越往南汛期越长。
二、黄河的治理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2.黄河的水文特征:水量少,干流水量变化显著,水量极不稳定,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3. 黄河的“黄”是黄土高原的土汇入黄河的干流形成的。
4.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因为下游的水流速慢,泥沙沉积到水底。
黄河下游几乎没有支流也是因为“地上河”,其他河水流不进去。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特点:源头至河口为上游;河口至(旧)孟津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
上游可以用来发电、灌溉(宁夏平原被称作“塞上江南”);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河”,易决口,形成水灾(被称作“中国的忧患”)。
6.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原因:自然原因——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治理方法: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植树造林、修梯田、打坝淤地。
7.黄河的开发和治理:【上游】开发水力资源,梯级开发;【中游】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植树造林,修梯田,打坝淤地;【下游】加固大堤,植树护堤。
三、长江的开发1.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叫沱沱河),注入东海。
它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2.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宜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中游:宜昌~湖口(支流众多,多调节水量的湖泊,可灌溉、航运);下游:湖口以下(江阔水深,四季通航)。
3.长江的水文特征:流域面积大,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长江流经青、藏、云、川、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
长江的八大支流:汉江、嘉陵江、岷江、雅砻江、乌江、元江、湘江、赣江。
5.长江的水能资源:水量大、落差大。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自源头至宜宾,三峡水能资源也极其丰富。
5.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
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治理方法:裁弯取直),疏浚长江航道,加强沿江港口建设,提高了长江运输的能力。
6.长江的防洪工作非常重要,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危害最为严重。
长江洪灾频发的原因:自然——降水丰沛,三股洪流同时涨水;人为——湖泊面积减小,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7.围垦造田会使湖泊失去调蓄江河湖水和区域径流的功能,增大了中下游的洪涝风险。
治理方法: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自然资源与我们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
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在自然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3.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要利用合理,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