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十八陵石刻马的艺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135.24 KB
- 文档页数:1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组石刻艺术品,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麓。
这六匹骏马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骑过的六匹战马,每一匹都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昭陵六骏的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
每一匹马都以真实的尺寸和比例雕刻而成,马匹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动作姿态栩栩如生。
在细节方面,每一匹马的毛发、蹄铁、鞍镫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六匹骏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
它们或缓步轻声,或腾空跃起,或奔驰如飞,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和力量感。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是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战役中骑过的战马,青骓和什伐赤则是平定窦建德刘黑闼战役的功勋马。
特勒骠是平定宋金刚和窦建德时骑的马,白蹄乌则是击败宇文化及时所骑的马。
昭陵六骏不仅仅是一组石刻艺术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
它们展现了唐朝时期
的战争文化、马文化以及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战争经历。
同时,这组石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审美价值。
昭陵六骏是一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通过欣赏这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造力。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昭陵六骏》是中国明代艺术作品,其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细的雕刻技艺:《昭陵六骏》由中国明代艺术家沈宽创作完成,作品采用木雕和彩绘技法
制作。
艺术家通过雕刻技巧将六匹奔马塑造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表
达出来,呈现了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
2. 生动的动态表现:《昭陵六骏》通过艺术家的巧妙处理,展现了马匹的奔驰动态。
每一匹马
都表现出明显的动感和速度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马匹奔马时的震撼力和力量。
3. 奇特的造型设计:《昭陵六骏》每一匹马的造型都独特奇特,艺术家通过对马匹体态的处理,使其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马匹的肌肉线条凸显,展示出矫健的体态和力量感。
4. 夸张的姿态表现:《昭陵六骏》在马匹的姿态表现上具有夸张的特点,通过放大和夸张的手法,使马匹表情生动丰富,更具有戏剧性效果。
总之,《昭陵六骏》作为中国明代的雕刻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展示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一组石刻,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的东侧。
昭陵六骏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逼真昭陵六骏的石雕工艺十分精湛,每匹马的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尤其是它们的肌肉、毛发和蹄子的雕刻,更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些马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不仅表现出了马的力量和速度,还表现出了马的优美和高贵。
二、造型优美昭陵六骏的造型非常优美,每匹马的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姿态优美,尤其是它们的头部和尾部的雕刻,更是表现出了马的灵动和优雅。
这些马的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马匹外形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他们对马匹优美姿态的追求。
三、寓意深刻昭陵六骏不仅形象逼真、造型优美,更重要的是寓意深刻。
昭陵六骏是秦始皇陵中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六骏图”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六骏图”是一种象征吉祥、祥瑞和权力的图案,它们通常出现在皇帝的宫殿、宫廷和陵墓中。
因此,昭陵六骏不仅是一组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权力和荣耀的象征。
四、历史价值昭陵六骏不仅有着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昭陵六骏作为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之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昭陵六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因此,昭陵六骏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和历史价值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马匹形态和姿态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
唐代昭陵六骏
唐代帝王贵族的陵墓多因山为陵,气势磅
礴,规模宏大。
开国之初的唐陵石刻没有定制,
石雕的题材和雕刻手法多借鉴南朝陵墓石刻。
但其造型手法更加洗练,形象塑造也更注重写
实。
从唐高宗的乾陵开始,唐陵前的石雕仪卫
行列逐步形成定制。
唐太宗墓前的“昭陵六骏”是为纪念在开
国战争中立有战功的6匹战马而制的浮雕,由
大画家阎立本绘草图,选名匠用6块高1.7米、
长两米左右的石灰岩制成的高浮雕。
每块浮雕
的右上角均有书法家欧阳询书、唐太宗亲自撰写的赞词。
昭陵六骏浮雕的雕刻技巧娴熟、刀法简洁,马的形体结构准确,肌肉圆润浑厚,反映出雕刻家对于马的身体结构和形态的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把握。
六骏浮雕中以“飒露紫”(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最引入注目。
这件浮雕的情节富于戏剧性,表现了“飒露紫”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箭射中,唐太宗的臣子丘行恭上前拔去马身上的箭,在危难之中,战马的头垂下来,贴近丘行恭,表现出了依恋求助之情,表达了战马的富有人性化的艺术处理。
试论马踏飞燕的时代艺术精神摘要:汉代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台汉墓青铜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关键词:马踏飞燕文化汉代艺术精神第一次听说“马踏飞燕”是小时候从一部电影上了解的,当时只是觉得它很亮很美,好想近距离摸摸它,如今又一次深层次的了解得益于《中外美术鉴赏》这门选修课,让我深深地被它吸引。
我无法想象那么大的身子怎么可能踩在一只燕子身上而不倒呢?1969年甘肃省出土了一件青铜作品,据推测这件作品始于东汉时期,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后以“马踏飞燕”闻名于世,引发了众多海内外人士热评......相信很多初次接触到“马踏飞燕”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疑问,就是马蹄下的那只燕子怎么可能承受得住那么大的一匹马的重量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两千多年的大汉王朝来了解一下前因后果了。
大家都应该看过《大汉天子》吧,由黄晓明主演的汉武帝刘彻,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个永不满足的帝王的雄心壮志。
他联合西域,平定北疆,迫使匈奴永远不再侵犯大汉王朝,成为及三皇五帝以后,有史以来的“不朽六帝”。
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知道大家关注过没。
其实,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大统一的社会,汉代初期的楚文化,先秦道家以及汉武帝起的独尊儒术的文化观,经过文化大统一的糅合,汉代雕塑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
汉代雕塑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
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汉代雕塑艺术品,多用于墓葬装饰,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用不同质地的平面和立体造型,刻画出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浑然一体的缤纷世界,让幽暗的墓葬空间显现出人间真情。
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其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昭陵六骏是唐代皇室陵墓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不容忽视。
昭陵六骏是唐代明皇陵中的石雕,其形象栩栩如生,时至今日,依然引人注目,吸引了无数人的欣赏。
这些石马造型逼真,姿态优美,气势磅礴,是中国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雕像选材独特,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唐代的历史故事,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技艺。
昭陵六骏不仅在造型上精湛,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对于其工艺的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石雕的材质是由红砂岩和青石两种不同的石料组成。
红砂岩是红色的,质地柔软,适合刻画精美的细节。
而青石则是灰色的,质地坚硬,适合刻画雄浑有力的形象。
这两种石料相互搭配,表现出了六种不同的马的形象,使得昭陵六骏更具魅力。
其次,在制作时,雕刻师傅们需要按照实物大小先用木头把形象做出来,然后再用工具逐步打磨出细节。
这种制作工艺需要雕刻师傅们既有耐心,又有技术,因此十分困难。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昭陵六骏的比例和细节能够刻画得更加精细,形象丰满,彰显出了唐代雕刻技艺的高超之处。
最后,昭陵六骏雕像使用的是自然石材,其纹理自然,并具有天然纹路,因此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昭陵六骏上可以看到天然纹路和自然的颜色,这种自然的美和独特的纹理是现代人工雕刻所无法达到的。
除了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也十分重要。
这些雕像是中国唐代陵墓雕塑的代表,在历史文化和文化艺术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昭陵六骏是唐代陵墓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其选材独特,造型逼真,技艺精湛,是唐代陵墓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次,昭陵六骏关于唐代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
这些雕像在很多细节上都展现了唐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日常生活,如马嘶、马蹄、马尾、马鬃等细节,使得观众从中了解唐代的风俗和文化习惯。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实用版】目录1.昭陵六骏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昭陵六骏的造型和艺术价值3.昭陵六骏现存的状况和历史传承4.昭陵六骏的文化内涵和启示正文昭陵六骏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九嵕山北坡祭殿两旁的庑廊中的六块石刻,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的纪念碑。
这六匹战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骢"和"什伐赤"。
李世民即位后,为表彰他在创建唐王朝中的战功和追念在六大战役中出力的良骥,于贞观十年(636 年)诏令雕刻六骏石像,立于寝陵昭陵前。
这组石刻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昭陵六骏的造型和艺术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欣赏。
首先,这六匹战马的姿态各异,有的站立,有的奔跑,有的跳跃,展现了战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
其次,石刻的线条流畅,刀工精细,表现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最后,每块石刻上都有李世民亲撰的赞语,表达了对这些战马的敬意和怀念。
然而,昭陵六骏的历史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1914 年,"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被盗卖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和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昭陵六骏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在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六匹战马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英雄,它们所代表的勇气、坚韧和忠诚等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
同时,昭陵六骏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造型和技艺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
总之,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我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目录1介绍2起源3庄户人家的“华表”艺术1介绍“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
现在藏有拴马桩最多的是关中民俗博物院,关中民俗博物院藏有8600多根拴马桩。
在农家宅院,拴马桩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
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起源自从人类驯化马,并为人骑乘运输起,拴马桩就必不可少。
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一棵树,拴马桩[1]一根木桩子,一块石头,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
现在在蒙古的呼伦湖中竖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柱,相传为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它可能就是元代拴马桩的雏形。
昭陵六骏昭陵六俊原是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廊房两侧的六幅浮雕石刻,用以纪念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六匹坐骑。
六俊从九騣山脚自低向高,由北向南,统一朝向南方,朝向墓主,象征着对主人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六俊以九騣山的东西两侧廊房为为两列,白蹄乌、拳毛騧、飒露紫三俊站在廊房西侧,什伐赤、青骓、特勤骠站在东侧,在这两列马的正前方,各站着7位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这表示他们被唐太宗李世民六匹骁勇的战马所征服,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豪气。
看着它,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唐太宗的战场上。
可惜的是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匹马的雕刻在1913年被偷运至美国至今。
从此二骏在美,四骏在中国,两骏失群,六骏离散,天各一方。
六骏见证战功整座昭陵地势南陡北平,所有石刻雕塑几乎都被摆放在了陵山的南面,而唯有六俊放在了陵山北侧,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昭陵的建筑布局是模仿古长安城而建造,尤其是位于昭陵北侧的北司马门,几乎就是古长安城玄武门的翻版,而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掌握政权的标志,意义重大,他把六俊和玄武门放在同侧,可见六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六俊被安放在昭陵北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唐太宗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平定北方战乱,并且在贞观四年时,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引以为豪,把各少数民族首领和自己的六匹战马放在一起,既起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震慑作用,又有向北方各族展开怀抱,兼容并蓄之意。
唐太宗设昭陵六俊的最高境界寓意是追求和平,而并非战争。
任何人都不想让自己心爱的战马受到箭伤,更不希望自己心爱的战马战死沙场,但六俊却全部为国捐躯,甚至在它们的雕塑上都显示有箭伤,这是在告诉世人,战争是残酷的,只有和平才能避免自己的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受伤。
同时,他把六俊定格在受伤的那一瞬间,是用艺术手法点亮生命,让马的生命得以延续和永恒。
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与“自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