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C项目《工程力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的双语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我校力学类专业开始探索双语教学的方法和实践。
我们针对力学类课程的特点,确定了双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力学类课程是工程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力学、静力学、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原理及其应用能力,并能够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在双语教学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结合工程实例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们聘请了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交流。
通过多种途径,如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邀请外籍专家指导等,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能力。
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支持双语教学。
我们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配合多媒体教室设备,将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们还建立了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英文课堂演示和习题答疑等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开展教学合作和交流。
我们邀请一些优秀的外国教师到我们学校进行讲座和教学巡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视野。
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国外的交流项目和学术研讨会,增加他们的国际交流经验和互动能力。
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我们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一些肯定和认可,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进来。
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力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中,力学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学校存在着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提高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我校积极探索了双语教学的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将母语和外语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好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双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大学教育中,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
在力学类课程中,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力学类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此需要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语言表达。
而双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科中的复杂理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力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都是规范化的知识点和问题,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通过规范化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
二、双语教学的实践模式在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模式:1. 双语导论在力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导论和重要概念使用双语进行讲解。
通过双语导论,可以让学生在母语和外语的交替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双语导论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母语和外语中进行思维转换,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双语案例分析在力学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我们选择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双语分析。
通过双语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工程力学专业是理工类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实际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以及能够从事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1],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在工程力学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改革与探索工作。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母语和外语)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教学活动。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2]。
同时,国外理工科教材往往具有较强的学科渗透性,其设计的习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让学生直接接触这种教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对教师而言,双语教学可以拓宽教师的思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英文原版教材对许多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中文教材不同,教师在学习和使用了英文原版教材后,对同一个问题会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教学效果会更好。
因此,加强工程力学等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成为目前各高校的一项主要任务。
对于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选择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我校鼓励广大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考虑工程力学专业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板壳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板壳力学”也称“应用弹性力学”,由于有前续的“理论弹性力学”课程作为基础,故便于采用双语教学。
“复合材料力学”属于较新的发展较活跃的学科,有很多新版的英文原版教材,也适合采用双语教学。
此外,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外语水平来选修课程。
同时,这两门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开课,此时学生对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且经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因此易于开展双语教学。
工程力学D双语课程的教改探索作者:陈章华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工程力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参与国际交流,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并接触学科前沿。
本文结合工程力学双语教学实践,对双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多方面尝试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好工程力学双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工程力学双语教学教学理念科技实践活动一、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21世纪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的三种基本能力,即:(1)获取知识的能力;(2)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团队工作的能力;(3)使用外语进行工作和交流的能力。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开阔其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同时也将西方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渗透到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之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国际化进程。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工程力学双语教改的探究报道[1-4]。
实施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教材应当采用原滋原味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其优点是在语法、研究问题方法论、内容的宽度与广度上都更为国际化。
另外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生动,索引、主题词的设计以及编排体例以探究式为主,从具体问题入手可读性强等优点非常受学生欢迎。
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更高起点上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到最新学科前沿知识,而且有利于学校借鉴国外现代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触及到新的教育思想,逐步建立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其次,双语教学应当以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作为重点。
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真正领会与世界同步的现代科学知识。
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学科的科学词汇和基本概念,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isec项目下微积分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微积分作为一门基本学科将会在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样的,微积分也是一门融合了数学及物理的复合学科,融合了数学语言及物理意义,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微积分的知识,也是一个学习微积分的很好的方法。
因此,将微积分教学融合双语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
二、概念背景双语教学是一种以所教学科目两种语言分别或同时进行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及理解能力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以及,微积分是一门将数学语言及物理意义相结合,从而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数学分析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被用于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也是一门为学生创造智力的学科。
因此,将双语教学应用于微积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微积分的知识。
三、“iSEC”目背景据联合国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微积分知识,“iSEC”目致力于在微积分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本项目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在线调查,调查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感受,证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设计一份综合性的双语教学框架,更加系统地将双语教学应用于微积分教学中。
第三部分,实施系统的微积分双语教学,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方法论“iSEC”目将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双语教学,即课堂授课、实验室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
1.课堂授课:针对微积分知识重点部分,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中文解释及英文释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及用途。
2.实验室教学:教师及助教可以分组实施双语实验室教学,学生可以参与实验,实地体验双语教学的效果,更好地掌握微积分的知识。
3.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由一位中文讨论和一位英文讨论采齐,学生可以自由交流,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能够更好的学习微积分的知识。
4.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结合文字、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双语课程,学生在计算机辅助下,可以跟踪学习进度,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西部普通高校也开始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
在力学类课程中,双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双语教学的实践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力学基础知识,还要求掌握与力学相关的英语词汇以及理解文献资料。
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
其次,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力学知识的同时,使用英语进行解释和阐述,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英语听说能力。
而通过给学生提供英语文献资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英语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另外,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力学前沿研究成果。
在现代力学研究中,许多领先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是用英语发表的。
因此,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领域内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实施双语教学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选用英文课件时需注意文章中的学术词汇、语法难点等,确保学生能理解和掌握。
其次,教师还需要注意讲解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对于西部普通高校力学类课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英语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
实施双语教学需要教师注意一些问题,如学术词汇和语法难点等。
只有合理的实践才能使双语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ISEC项目《工程力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魏永强冯锡兰蒋志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1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郑州 450015)
摘要:针对ISEC工程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模式转变、案例的多媒体展示、课程设计的添加、互动交流形式多样化、考核及评分准则等方面阐述了ISEC项目的特点和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主动学习和具有明辨性思维能力的国际化通用人才,并对目前ISEC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任课教师的个人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ISEC项目;工程力学;通识教育;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4-02
一、引言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是遵循国家2010-2020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通过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内外院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研发的国际合作项目,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简称ISEC,学制四年。
ISEC课程采用通识教育的理念,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方面的外文术语,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最终塑造全面型的人才。
本文以ISEC项目《工程力学》双语教学为例,针对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专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双语教材的选择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程力学专业以外的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但涉及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还包涵高等数学微积分方面的应用,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中间纽带。
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材的选择,由于ISEC项目强调通识教育,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8学时,不宜选择全英文教材,比如Hibbeler的《Statics and Mechanics of Materials》。
因此采用王开福主编的《工程力学》双语教材,内容选择和章节比较适合ISEC的课时要求。
同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练掌握上课内容涉及的生词,并在课堂上随机抽取提问,督促学生对专业中英文术语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的取舍
依据ISEC教学和通识教育的要求,针对工程力学很多章节的内容涉及公式推导,并且推导过程相当繁琐,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如果把这些作为重点,那么最基本的章节教学都不太可能保证。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公式推导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高中的物理知识和前期高等数学、微积分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
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公式、定理的应用讲解为主,消除学生对于公式推导的恐惧心理,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上的实际演练,让学生在使用公式、定理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以批判式的理念对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拓展,形成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ISEC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学生来主导和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学习理念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主旨,逐步发掘通识教育课程课堂互动教学的魅力,促进学习理念与国际教育理念的接轨。
同时发挥工程力学实验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相关具体工程案例,充分体现对力学知识的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列举相关的案例,讨论应该用课堂中的哪些知识来进行解释,使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乃至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在一个宽松和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课堂中的实际案例印象深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工程案例的多媒体展示
在工程力学传统课堂板书教学中,涉及的例题都是抽象的示意图或简图,不能很好地体现工程力学知识在相关工程方面的应用。
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展示工程力学问题的实物图或者案例的录像,利用实际工程案例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热情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涉及到材料拉伸或压缩变形的过程,既可以把后期实验课程中的录像提前播放,也可以采用有限元软件来对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通过动画展示出来,通过生动的实例打开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六、课程设计的添加
为了激发学生的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拟定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大家进行合理分组分工,提出设计理念。
比如设计一座大桥,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大桥构想,要求相互不能重复,但是采用的知识都是弯曲变形和弯曲强度校核的内容。
通过大桥主体结构、形状、承重等差异,提交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
再采用课堂答辩的形式,由其他小组评判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评选出最佳方案,使大家在相互交流和思考中,深入理解和充分掌握弯曲变形和强度校核的知识。
七、互动交流答疑形式多样化
为了增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不会什么,老师教什么”。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和学校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网上即时交流和资料分享。
教师将课程教学大纲、相关参考书目以及考核标准发在网上和学生进行分享,及时提供相关章节的教学辅导资源,布置课程作业。
每个章节结束之后,布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对相关问题进行主动的搜索和解决,学生可以在交流群中自由提问和回答,老师和学生对相关问题开放讨论,提升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考核标准和评价细则制定
ISEC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分为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及期末考试等六部分组成。
其中前面4个部分依据每个学生的出勤率、发言次数、回答问题质量、作业情况和课程设计评定成绩,占40%;课程实验按照实验报告来判定,占20%;期末考试以笔试闭卷考核,占40%,考试题目的英文句式和单词难度不大,要求用英文作答,主客观试题分布合理,基本上覆盖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
九、ISEC双语教学的后续思考
在ISEC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双语授课和通识性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提升的督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授课,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英文基础较差,不能跟上整体的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内容的考核;还有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自由讨论和发言,这些问题也是目前ISEC双语教学中的困难所在。
通过前期ISEC课程教学观摩和相关培训,教师自身的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升。
作为一线的ISEC双语教学的实践者,通过逐步提炼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和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借助ISEC项目的实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行事规则、可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雷明.基于ISEC项目的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191-194.
[2]何薇.通识教育为平台,引领双语教学的深入和拓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54-255,258.
[3]杨丽红,杨在林,李鸿.工程力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232-233.
[4]郭空明,章云,徐亚兰.对高校工程力学课程的多方位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95-196.
[5]王娟,廖宇兰.《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03-104.
[6]张世铮.基于ISEC项目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253-254.
收稿日期:2016-1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4GGJS-175)和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zhjy16-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永强(1980-),男,河南长葛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