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重悲剧观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1.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由“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①木石前盟——宝、黛爱情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有“还泪”之说,事实上已明白地揭示书中宝黛的爱情注定要以悲剧作结。
宝黛恋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这样的思想基础上。
这种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这就导致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必然受到摧毁,必然以悲剧告终。
②金玉良缘——宝、钗婚姻悲剧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但“到底意难平”,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2.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
描绘了上至皇室,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3.“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①元妃:才选凤藻宫,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闷死在深宫。
②迎春: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致死,“一载赴黄粱”③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掩面泣涕"④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⑤史湘云:“英豪阔达”,爽朗乐观,“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湘江”,命运坎坷。
5.人生悲剧(以宝玉为例)始:不惧怕生活,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有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末:在现世中,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
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写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依然抉择。
4.正统文化造成的性格悲剧(1)迎春:善良,但也很懦弱,从而导致自已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受别人控制,摆布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
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
结果,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还债务的替罪羊。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中引用叔本华的悲剧说,把《红楼梦》划为第三种悲剧:“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然憟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然而我却以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实则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有些人的命运是一种悲剧造成的,有些人却是两种或三种悲剧的叠加。
而且我也对悲剧有我自己的分法。
我以为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无常的命运中流转遭遇,随波逐流,随势浮沉,得意时,失意处,一切都随命运的因缘际会而转移,悲喜苦乐都随着外事外物外人而改变。
第二种就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时运流转得心应手,然而却不清楚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因子是深入骨髓的,是构成了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本,是绝对无法调整更改的。
第三种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本身就是宇宙间最孤独最可怜的生物,人和人本质上也是隔绝的无法相通的,人从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所处的时地,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类都永远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好景难久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无法想打破很多人形成的固定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部分人是谈不上什么性格的,没有坚定的行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处事方式,没有一定的个人底线,不过是随着岁月和际遇的推手不断变化的流体,更谈不上遭遇什么性格的悲剧。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呈现出了一幅悲剧般的画卷。
一、女性地位的被动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无法自主决策。
比如黛玉,原本是一个有才情、独立思考的女子,却在家族和父亲的安排下,被迫成为荣府的住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的自由被剥夺,终使她陷入悲剧的命运。
二、婚姻的惨状封建社会的女性婚姻观念着重于门当户对、妇德妇言,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个人感情和幸福。
女性被迫嫁入豪门,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如贾迎春,她被迫嫁给和她没有感情的贾家,最终导致了她的生活悲剧。
婚姻的不幸福使得许多女性在红楼梦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三、命运的无情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舛、无情。
她们的悲剧纷纷展开,如迎春、探春、黛玉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她们备受煎熬,最终无法逃脱遭遇的悲剧。
其中,黛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从小就被命运注定为悲情的存在,她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收场,最终权谋之争将她命丧黄泉。
四、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红楼梦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悲剧,使人不禁思考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对于女性的残酷剥夺。
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下的观念所致,需要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以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为主线的古典文学巨著。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被动、婚姻的惨状、命运的无情的描述,使人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无奈深感触动。
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观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贾府这一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的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一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的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每位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是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的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致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
《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1.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2.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
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
这在这个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3.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但《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
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
最突出的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
《红楼梦》《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1中一系列情节、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
4.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
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
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红楼梦》的人生感兴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2《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3 年09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杨桢日期:2013 年09 月摘要《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
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目录序言 (1)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1)(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2)(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2)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2)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3)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3)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4)1、晴雯的人生悲剧 (4)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5)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6)三、总结 (8)参考文献 (9)序言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观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
曹雪芹通过贾府这一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的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一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的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每位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是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的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致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二、文化悲剧:
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茫。
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仅举一人例子:迎春,很善良,但也很懦弱。
从乳母偷她的螺金凤这件事及她的态度就可见出她逆来顺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使自己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的灵敏度降低。
而且还往往会纵容和姑息不合理的事情。
结果是迎春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偿还债务的替罪羊,自己的不幸至死也不觉悟。
可见迎春之不幸,多由于性格。
再看黛玉的悲剧,难道完全是外力与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人们往往看到她秉承优秀传统而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深具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
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的缺乏,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性,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身上。
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腾的筋疲力尽,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的绝望。
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走到尽头。
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既是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上的自毁。
关于薛宝钗的悲剧,一般认为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人竟也不为世道所容,所以是社会
悲剧。
但从文化角度看,她也是封建文化之树上一颗必然的苦果。
封建文化要求每个“个体”去做的事最好不要去符合心中的欲望,这样才会获得社会的好评。
薛宝钗就是这种自觉不自己觉的追求着这种做人理想的其中一个。
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自己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混沌状态。
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的枯萎了。
)(例子三选一)
我们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可以看到封建文化深层意识是如何蚕食人的灵魂与消磨人的个性。
曹雪芹这种历史沉郁中的文学的思考,的确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觉醒。
三、人生悲剧:
时代悲剧侧重从横断面去解剖当时社会,文化悲剧侧重从纵深出去反思民族的文化,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
《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几乎不思考有关个人的存在等基本哲学问题,这也是《红楼梦》能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
以宝玉为例,开始宝玉并不惧怕生活,而是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着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现世中,他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毅然抉择。
人生总是这样,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而生命原是要不断的受伤和不断的复原,这是人人概莫能外的悲剧。
见者真故知者深,由于曹雪芹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之“大哀”,故能将这种痛苦提升到一种人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
必须指出,这种悲剧感是不同于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儒家的忧患意识来源于群体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而曹雪芹更直接的是与庄子的思想相通,他对人生之忧远胜于对家国之忧。
因此,这种人生悲剧感也远比屈原、杜甫的“离忧”更具深沉特质、更具普遍的人生内涵。
从《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精神。
然而他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与旧的、传统的、落后的东西也还是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于是批判现实与希望中兴,意识中饭传统与潜意识中维护传统,出世与入世,便成了对应着三重悲剧的三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