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4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
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
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
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
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
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
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Lín zhǎoB.lín zhuǎC.líng zhǎoD. líng 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
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
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浦东新区2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高三试卷 2014.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
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
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
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
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
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
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
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
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
浦东新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测试高三语文试卷2014.1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
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
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
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
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
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
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
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
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附答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届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上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准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溽.暑/儒.术翠钿./掂.量蓬蒿./缟.素B.悯.然/泯.然幽咽./酒靥.洲渚./伫.立C.暮霭./和蔼.樯橹./弓弩.将.息/将.养D.豆蔻./叩.谢喋.血/耄耋.阑.干/褴.褛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搔首弄姿夙兴夜寐美人迟暮坚如磐石B.呦呦鹿鸣魂悸魄动门前冷罗雄姿英发C.饱经忧患眼哭见骨暗香浮动实至名归D.愤事嫉俗游刃有余有目共睹大煞风景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他们遭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肯为他们的过失辩护或予以..原谅。
B.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C.无论什么政府,它的法律总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天才所写的诗文,里面有美的方面,但也总可以找到若干白璧..。
D.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4.与下面这个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梁启超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地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A.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B.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C.很难得听到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
D.很难得听到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
虹口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语文试卷(2014年1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嫩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下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
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
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
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弄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
松江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模试卷高三语文(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14.5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舌尖上的基因①世界上哪种食品最好吃?这个问题貌似是无解的,因为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很难达成共识。
再问一个问题:一个人对某种食品的喜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上一个问题的变体。
②可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对食品的喜好并不完全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和他的基因型有很大的关系。
更准确地说,不同人种“舌尖上的基因”是不同的,这才是不同地区有不同食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案例了。
最有名的例子是香菜,喜欢的人把香菜的味道描述成“清新的嫩芽味”,讨厌的人则认为香菜的味道和肥皂没有区别。
2012年,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了不同地区的人对香菜的好恶,发现讨厌香菜的人在不同人种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别的,其中东亚人最高,有21%的人讨厌香菜,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的人讨厌香菜。
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人对香菜的好恶和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有关,如果某人在这个位置上携带的是一个突变体,那么他肯定会讨厌香菜。
④当然,香菜的味道太特殊了,只能算是一个特例。
已知人的舌头可以辨别5种基本的味道,对这五味的敏感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对食物的口感到底是怎样的。
研究表明,对这5种味道的感受分别由一组基因负责控制,其中科学家对苦味的控制基因研究得最为透彻,已经找到了一个名为TAS2R38的基因突变与此有关,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对苦味更加敏感。
⑤为了彻底揭开人类对食品的偏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启动了一个“马可·波罗计划”,打算沿着古丝绸之路,对至今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古老部落居民进行一次全面调查。
之所以选择古丝绸之路,是因为这条路上生活着的人种异常复杂,文化多样性很丰富,而且自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这条路就被世人遗忘了,很多古代部落从此与世隔绝,很少和外界发生基因交流,特别适合用来研究基因和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答案】示例: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因表现3.【答案】D【解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常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排列。
⑤是“常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常识”的进一步解释,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因此”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略。
(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语段的本身所表现的含义。
A.原文说的是感到惬意,“惬意”不等于欢乐,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于文无据。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宁静可使“经历更为丰富完美”,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闵行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心理测试测出了什么? ①美国心理学会的茱莉亚〃德森的一句话粉碎了我们的希望,她说:‚目前传媒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的心理测试其实是一种娱乐休闲性质的游戏..。
‛她介绍称,心理测试在专业领域被称为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其编制过程有一套科学的标准,结果有严格客观的解释。
‚我们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它需要符合严格的统计学原理。
‛与之相比,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并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往往只是心理测量的一部分或个别经过简单化的投射测验题,甚至完全与心理测量没有关系。
②抛开这些科学性不言,自得其乐的普罗大众估计很难认同她的观点,对于各类心理测试题结论认为非常准确的用户占52.3%,‚这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福勒效应的又一个明证罢了。
‛茱莉亚这样回答。
③福勒效应,是心理学家福勒于1948年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39份的兴趣诊断问卷,要求学生们列出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喜好、个人特征等,一个星期后福勒完成对他们的评估并列出13条个性分析。
他要求学生先阅读各自的13条描述对自己来说是对还是错,如果不确定打问号,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准确的。
可事实是每个人拿到的个性评估都是一样的,这13句描述是从报摊的占星书籍中挑出来的笼统的、含糊的语句来迷惑他们。
这大概也是如此符合福勒效应的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在网络上流行很重要的原因吧。
④人们喜欢听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渴望被赞美。
上海市2014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长宁嘉定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建筑:‚此地人‛的文化生态场景①城市建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
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景观发展水平仍不平衡。
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建筑,怎样体现既往与当今、时代与地域的关系?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生态演进的重要思考点。
②‚现代性‛促成了合理的城市化和建筑现代化,也导致了文化断根的城市化和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
于是,面对历史空间,便有两种倾向:标榜逻辑合理的‚新陈代谢‛和诉诸历史价值的‚怀古恋旧‛,而前者占压倒性优势。
观察中外城市与建筑演变进程中呈现的差异,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一是以巴黎19世纪的‚奥斯曼计划‛为例,法国近代旧城改造虽然颇具争议地拆除了大半的中世纪建筑及街区,但是也留下了有着较高建造质量并仍适应当代发展的近代历史城市景观。
今天的中国,大部分城镇包括重要历史城镇都经过了初级改造,却留下了很多问题和遗憾,低质建造比例大、地域风土特征保留少、景观相似度甚高等现代城市建筑通病随处可见。
第二个差异是,当代西方城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后工业时代为背景,已经面临‚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问题,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已从相对立走向相交融,而中国如何在社会和人文意义上,同时实现从农耕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有机更新‛,乃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下,传统城乡的改造有必要坚持反思现代性的历史主义观念和保持各地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地域主义立场。
③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我们正在失去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说过的‚使居者能有‘此地人’切身感受‛的地域建筑特征。
面对此种挑战,虽然当下很多城市采用‚再现‛古城、古建已逝风貌的重建对策,但是这种被动的历史‚再现‛很难成为城市演进的主导方向。
④城市空间并非是一元性的,即使在全球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文化生态上有魅力、可持续的城市,不仅是‚与古为新‛拥有历史厚度的城市,还拥有质感的山水、建筑和人文环境,是有‚此地人‛感受的地方。
这里不妨以‚地平线‛作为比附,虽然可视的地平线需要深远的地理尺度,但是在拥有史地维度和质感的城市,却可以深切感受到人文与自然交织的‚心理地平线‛。
自人类建造城市以来,地平线就不断被城市景观的‚天际线‛所掩蔽,聚居程度越高,地平线消失越甚,可是‚心理地平线‛在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空间中始终存在。
比如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古典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恰恰是封闭围合的‚壶中天地‛,完全看不到物理空间的地平线,通过对景、障景和借景,却让人有小中见大的意境。
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地平线‛。
再如杭州西湖一侧是城市轮廓,另一侧是凤凰山等自然山林形成的天际线,无论从哪一侧看出去,都没有延绵的地理地平线,但是谁又能说杭州这种半城半山一水连的城市空间不似‚天堂‛呢?所以,在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投入精心的设计思考,重建人与历史、与自然的脉络关系,是造就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当城市天际线趋近于‚心理地平线‛,城市才属于大地,人类才属于自然。
⑤不仅如此,对建筑文化生态的回归还要真正反顾到建筑的本体,挖掘建筑语言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潜力,而不仅仅是沉迷于建筑文化表层的‚标新立异‛。
尽管我们不但会对那少许融入史地质感,并隐含时空纵深感的创意建筑由衷欣赏,也会对超现实主义建筑作品惊叹连连,但是就整体而言,当代‚明星‛建筑师的作品,有许多只是刻意把建筑雕塑化,追求张扬个性的奇特形式感,纯粹成为没有确定含义和评价标准的另类艺术消费。
中国当代也一度将这类怪异建筑当作了国际化导向,其背后可以窥见国人在外来强势文化面前,产生的认同迷失:出于纠结于传统的抗拒和唯恐落伍国际的盲从。
⑥事实上,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依然存在于人类社会演化的现实之中,并作用于建筑本身的演化进程。
⑦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的时代,维系一个地方的文化特性和身份认同是必要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首先就体现于此。
中国未来的建筑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美学因素,自信地在全球化中博采众长;更应当重视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等环境特征,自觉地维系地方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以这样的姿态来推动中国未来建筑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应是建筑学对优化演进中的城市文化生态的一种专业奉献。
(选自201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1.第①段加点词“不平衡”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分)3.第④段中作者提到了“壶中天地”,达到“壶中天地”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4分)(1)(2)4.下列说法与第④段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2分)A.“心理地平线”与城市建筑相关而无关自然山水。
B.“心理地平线”是“现代性”冲击下的无奈选择。
C.“心理地平线”是中国对世界建筑界的独特贡献。
D. 杭州的“城市天际线”趋近于“心理地平线”。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①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的建筑,可以看到各国不同的价值取向。
②那些创意建筑似乎超越了文化差异,完全着眼于百般的奇异和万千的变化。
③答案显非如此。
④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大都追求异形、高科技和对不确定未来的探索。
⑤那么,这样的价值取向能代表人类建筑演进的必然方向吗?A. ①④②⑤③B.①②⑤④③C. ④②⑤③①D.④①③⑤②6.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如图)在“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评选中获得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民间称之为“大裤衩”。
你对这座建筑有何看法?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简要说明理由。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失帽记余光中①2008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
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
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
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
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
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
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
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
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
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
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
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
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
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
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
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
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
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
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
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
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
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
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⑧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
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
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
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
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
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
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
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
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
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
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
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 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
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
母亲逝于53 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 年,享年,还是忍年,97 岁。
⑪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
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
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
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⑫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⑬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
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
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
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
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
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⑭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
对不起,父亲。
对不起,母亲。
2009 年l 月28 日【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