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颅脑肿瘤的诊断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178.23 KB
- 文档页数:2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脑内脑外肿瘤鉴别要点
脑内脑外肿瘤鉴别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位置:脑内肿瘤通常起源于脑组织,而脑外肿瘤常常起源于颅脑盖的其他部位,如颅骨、眼眶等。
因此,肿瘤的位置可以提供一些初步的鉴别依据。
2. 形态特征:脑内肿瘤形态较规则,往往有清晰的边界和光滑的表面,而脑外肿瘤形态较不规则,边界模糊,表面凹凸不平。
3. 组织成分: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的组织成分。
脑内肿瘤常常呈均匀一致的信号特征,而脑外肿瘤由于起源于不同组织,其成分可能更加多样。
4. 年龄和性别:脑内肿瘤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儿童常见的脑内肿瘤多为胶质瘤,而大多数脑外肿瘤则没有特定的年龄和性别分布规律。
5. 病史: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的病史有时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例如,有长期头部外伤史或家族遗传因素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脑外肿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要点只是作为初步的鉴别依据,并不能确定诊断,最终需要依靠医生的综合判断和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
如果遇到肿瘤的症状,应尽早咨
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
脑膜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表现:脑膜瘤通常由肿瘤细胞、基质和血管组成。
肿瘤细胞常为肿瘤细胞核,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和间叶样细胞。
上皮样细胞呈柱状或圆形细胞核,胞浆丰富;间叶样细胞呈长梭形或星状细胞核,胞浆较少。
基质一般是松散的胶原纤维和黏多糖物质。
血管则常有增生和破裂。
2. 免疫组织化学:脑膜瘤细胞常表达表皮样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Ki-67),这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分级。
3. 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mitosis)和细胞增殖指数(Ki-67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脑膜瘤可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
低分级脑膜瘤(Grade I)生长缓慢,细胞分裂象和细胞增殖指数较低;高分级脑膜瘤(Grade II-III)生长较快,细胞分裂象和细胞增殖指数较高。
4. 分型:根据肿瘤细胞的起源部位和组织学特征,脑膜瘤可分为脉络丛型脑膜瘤、室管膜型脑膜瘤、软膜型脑膜瘤和鞍区型脑膜瘤等。
上述是常见的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和原理胚胎时期的神经轴索发育成熟后即为脑和脊髓,轴内肿瘤指起源于或发生于胚胎组织的神经轴索组织的肿瘤,即指位于脑实质或脊髓内的肿瘤。
轴外肿瘤,可起源于硬膜,脑神经或起源于颅骨或胚胎残存的组织。
轴内、外肿瘤的鉴别诊断见,表9-1表 9-1 颅内肿瘤轴内、轴外的定位征象轴内轴外脑实质边界不清边界清灰白质界面不清变压内移邻近蛛网膜下腔变窄增宽强化行为无、明显、中等细化明显强化颅骨少见增生硬化或破坏与硬膜关系无关宽基底密切颅内肿瘤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原理1.分级①I级;良性,手术切除可治愈;②II级;细胞异形、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可复发;③III级;核分裂活跃、退行发育、浸润生长、恶性;④IV级;伴有坏死与血管生成。
2.征象(1)大小:直径>5cm,肿瘤较大;<3cm,肿瘤较小;3~5cm中等大小。
(2)数目:大多颅内原发肿瘤为单个,转移瘤单发或多发。
(3)水肿:分3级。
水肿带最宽处≤2cm,轻度;>2cm,位于一侧,中度;大于一侧半球,重度。
(4)密度:表9-2显示CT呈高密度和低密度的肿瘤,表9-3显示颅内发生钙化的肿瘤,表9-4显示颅内常发生出血的肿瘤。
(5)信号:大多数肿瘤呈长TI,长T2信号影,一些肿瘤于TIWI呈高信号,见表9-5. (6)出血:颅内肿瘤可伴有出血,表9-6显示肿瘤出血与单纯血肿的鉴别诊断。
表 9-2 CT呈高密度和极低密度的肿瘤高密度极低密度髓母细胞瘤脂肪瘤淋巴瘤皮样囊肿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畸胎瘤生殖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表 9-3 颅内发生钙化的肿瘤轴外颅咽管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少见)脊索瘤畸胎瘤松果体区肿瘤表 9-4 较常发生出血的肿瘤原发性转移瘤胶质母细胞瘤肺癌、肾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乳腺癌绒毛膜癌黑色素瘤表 9-5 T1WI高信号肿瘤囊性病变实性病变脂肪瘤黑色素瘤胶样囊肿淋巴瘤Rathke裂囊肿畸胎瘤皮样囊肿颅咽管瘤颅内肿瘤的诊断入路1.脑室内常见肿瘤见表9-7。
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一)颅底占位性病变1、要点:分前、中及后颅底病变(1)前颅底病变常起自头颈部肿瘤直径扩散或侵犯;最常见的鼻窦肿瘤(如成人的鳞癌和儿童的横纹肌肉瘤)。
骨纤和畸形性骨炎均累及颅底,但骨纤更容易侵犯颅面骨和前颅底骨质,典型的骨纤在平片或CT上呈磨玻璃样改变,MRI上T1、T2均为低信号。
(2)中央区病变常起自头颈部(如鼻咽鳞癌)。
颅外原发肿瘤常转移至颅底中央区。
常见的海绵窦占位包括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及动脉瘤。
脊索瘤及软骨肿瘤常发生在颅底中央区。
发生在颈静脉孔的肿瘤有副神经节瘤、施万细胞瘤和转移瘤。
2、嗅沟和颅前窝底肿瘤及肿瘤样变(1)常见疾病:恶性鼻窦肿瘤(如鳞癌和横纹肌肉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黏液囊肿、骨瘤、鼻息肉、内翻型乳头状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复杂鼻窦炎(炎症性、真菌性、肉芽肿性)。
(3)罕见疾病:脑膨出、皮样囊肿。
3、颅底中央区侵袭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常见疾病:转移瘤、鼻咽部恶性肿瘤转移、血性转移。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真菌性鼻窦炎、非真菌性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侵袭性垂体瘤、淋巴瘤、骨髓瘤、脑膜瘤、青少年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脊索瘤。
(3)罕见疾病:鼻硬结病、结节病。
4、海绵窦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单侧】(1)常见疾病: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颈内海绵窦段)、颈动脉-海绵窦瘘。
(2)不常见疾病:脊索瘤、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
(3)罕见疾病: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软骨肿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双侧】(1)常见疾病: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5、颈静脉孔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非肿瘤性占位】(1)常见疾病:颈静脉球增大(正常变异)、颈静脉血栓。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恶性哇外耳道炎。
【肿瘤性占位】(1)常见疾病:副神经节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